一、內憂外困的英帝國
2024-10-09 08:50:29
作者: 錢乘旦
19世紀70、80年代,英國的經濟發展面臨歐洲的競爭,但是,當時英國在戰爭、外交以及帝國擴張方面的成功並沒有給政治家帶來太大的壓力;進入90年代後,經濟發展的滯後和外交上的孤立使英國的上空布滿了陰霾。面對強大的歐洲競爭,英國的經濟實力與保持霸權的願望越來越不對稱,它不得不更大範圍地利用殖民地資源,其結果是資源越來越少,責任越來越大,如波特所述:英帝國「就像一隻靚鳥蓬起羽毛顯示它的支配力」[1]。
19世紀90年代,歐洲各國經濟發展速度加快,英國工業技術不僅相對落後,而且管理方式和資金投向都不利於經濟的發展。儘管英國對外貿易的增長仍然達到23%,但是,德國作為歐洲經濟發展的黑馬,把英國遠遠地拋在後面。同時,法國經濟也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其實力幾乎與英國比肩。荷蘭和比利時的對外貿易增長速度更快,1880—1890年進出口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37%、170%和33%、56%。英國的進口增長20%,出口則出現負增長。見下表:
歐洲貿易[2]
請記住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單位:百萬英鎊)
英國的大宗商品如棉紡織品和羊毛的出口也出現下降的勢頭,1875年大宗商品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產品的35%,1900年僅占27%;英國的鋼產量相繼被美國和德國超過。雖然英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國和貿易國,但是其領頭羊的地位已無情地被取代了。
1880—1913年部分國家的產品出口額占世界總出口額的百分比[3]
英國經濟優勢的喪失導致原來的貿易平衡被打破,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各國和北美市場的准入難度加大,進口的產品越來越多,出口的產品和數量越來越少。在1870—1879年間,對歐洲和北美的進口為8180萬英鎊,出口為3340萬英鎊,再出口為470萬英鎊;
1900年增加為2.416億英鎊,1.19億英鎊,4190萬英鎊;1909年分別又下降為1.518億英鎊,3610萬英鎊和2400萬英鎊。[4]到90年代後期,英國的進口超過出口50%。[5]英國的貿易逆差一方面要通過海外投資的利息來彌補(90年代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危機影響了各國的對外投資,利用投資來補償已經不再現實);另一方面,必須利用帝國內的貿易關係。英國殖民地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印度仍然與宗主國保持頻繁的貿易聯繫,新建立和開發的殖民地也為彌補宗主國的貿易逆差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特別是亞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如表中所示:
聯合王國內的貿易額(年平均)[6]
(單位:百萬英鎊)
殖民地吸收了英國全部出口額的33%,而殖民地的進口額只占總進口額的22.3%[7],然而英國仍然不能擺脫長期形成的貿易逆差。為了進一步利用殖民地市場,英國不得不調整其產品結構,導致了自身經濟的不均衡發展。90年代,英國的利益與60年代相比已大相逕庭。英國依靠外國市場吸收其產品,依靠外國供應商提供生產原料和奢侈品,甚至生活必需品,一個「高度特殊的經濟」已經形成——高度地依賴,喪失了生產銷售的獨立性。19世紀後半期,英國生產的棉織品遠遠大於國內市場的需要,而且原料要依賴進口,如果恰巧供應商中止貿易,英國將面臨生存危機。「當其他國家也對世界貿易產生興趣時,它對英國就不再是什麼奢侈品,而只剩下一點點。」[8]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90年代英國已經喪失世界經濟霸權的地位,但仍然奉行自由貿易的原則,加重了經濟的負擔:其他國家的產品可以自由進入英國,而英國的產品不能夠自由進入其他的國家。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英國的經濟形勢進一步明朗:在自由貿易的推動下,外國產品像潮水般湧進英國敞開的大門。1900年,英國進口已經達到60年代的兩倍。[9]英國的支付手段已不再是有形貿易的收入,而是轉向無形貿易——保險、銀行和其他行業。到1890年,英國無形貿易的收入也不能彌補貿易赤字,唯一的辦法是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設備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但是,英國經濟的惡性循環已經形成,工業落後導致資本外流,資金外流導致工業的落後。
英國經濟的困境使政治家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不發達地區,試圖將它們變成剩餘產品的銷售市場和資金的投資場所。不發達地區對英國的重要性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不發達地區經濟滯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英國可以提供它們缺少的資金。19世紀90年代,英國資本的92%投向歐美以外的市場,其中一半投向亞洲、非洲以及大洋洲。第二,從貿易上看,不發達地區需要更多的進口產品,而他們由於技術落後,不能提供有競爭力的出口產品,恰恰彌補了英國的貿易逆差。第三,不發達地區還沒有建立起保護市場的關稅壁壘,英國可以遠離歐美國家的高額關稅,把前者變成英國的「自由市場」。因此,擴大英國的海外領地的重要性已經一目了然,英國不僅需要維持現存的帝國,更需要新的帝國領土。
英國經濟發展的停滯還對英國的政治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其一,為了維護帝國版圖,英國承擔了過重的財政負擔。殖民地市場是英國所渴望的,殖民地的安全也是英國必須保證的。印度北部邊界的安全一直是英國政府關心的問題,強大的俄國隨時都有可能在中亞採取任何行動,中亞邊界的變化直接威脅印度的安全。為了印度,英國不可避免地要與俄國發生衝突,「在這樣的衝突中我們不得不為生存而戰」。南非的富裕不僅影響英國移民與原住民的關係,而且布爾人的敵對情緒時刻威脅其安全,同時,其他的歐洲國家也想在南非獲得利益,保護南非是英帝國不願意推卸也不能推卸的責任。占領埃及使英國得到了北非市場,但是,在海外殖民中的過多收益,導致了法國和德國的敵對,降低了英國的國際聲望,「巨大的帝國擁有一個比世人所見的更脆弱的外表」[10]。
其二,英國海軍力量削弱,削減了英國的整體實力。英國依靠強大的海軍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1588年英國戰船戰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顯示了巨大的威力;1814年納爾遜打敗拿破崙,標誌著英國的海軍具備了稱霸海上的能力,英國的勝利無一不與海軍聯繫在一起。保衛帝國需要強大的海軍,1894年喬治·漢密爾頓勳爵說:「大不列顛和外面世界的海上交通是如此重要,簡直就如人類的呼吸道對於他們的生命一樣。」[11]1899年,英國政府制定了發展海上力量的「雙強標準」——英國海軍力量必須超過任何兩個歐洲國家之和。但是,由於財政的原因以及造船需要時間,加上德國拼命追趕,英國自製定標準以來,從來就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
其三,光榮孤立造成外交困境。1871年德國統一以來,英國一直奉行光榮孤立政策,認為不需要與任何一個歐洲國家建立同盟關係,利用英國的經濟和帝國優勢,就能夠操縱歐洲的均勢。隨著世界範圍力量的變化,德法聯合或德俄聯合的跡象都相當明顯,英國政治家對之深感不安。1899年羅斯伯里勳爵說:「一個小島……孤零零位於海的北面,被仇恨、被嫉妒以及被許多世界大國的稱霸野心所注視,在那些依靠百萬人設防的國家中是如此孤單。」[12]1894年,張伯倫針對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向英國議會提出了質疑:「你們長期保持孤立,難道你們能說在某個時候不可能遇到三個大國聯合起來反對你們 」[13]比他們更早擔心英國孤立的是維多利亞女王,1893年她說:「俄德之間可能的聯合會證明將對我們的力量產生災難性的影響。」[14]孤立的帝國「被剝奪了武器,雙手被束縛在身後,裸露的咽喉暴露在帝國的鋒利屠刀之下」[15]。
英國將怎樣扭轉這樣的經濟、政治和外交的困境?政治家們給出的答案是——加強與殖民地的聯繫,爭奪更多的土地,建立更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