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英國保護領

2024-10-09 08:50:23 作者: 錢乘旦

  保護領是指被保護的國家或領土,這個概念在古羅馬就已經出現。在羅馬帝國時代,羅馬人在占領一個城邦或國家以後,雙方通常都簽訂一個表明關係的條約:被占領地區受羅馬帝國的保護,但羅馬不採取吞併措施,而保留其獨立性。近代保護制度也得到國際的承認,是帝國主義擴張的結果。英國對於保護領的理解是:保護那些「不文明,沒有機構」的地區。從法律角度說,被保護國不屬於保護國的領土,保護國也沒有理由干涉其內部事務,然而在事實上一旦英國宣布對一個國家或一塊領土實行「保護」,英國就成為這個國家或這塊領土的「太上皇」。被保護國不是英國的自治領,被保護地居民也不是英國臣民,被保護國的外交關係控制在保護國手裡。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詹金斯爵士說:「雖然英國的保護地不包括在英國自治領內,但是,它的外交關係卻在英國國王的控制下,所以這個政府不能與外國建立外交聯繫,外國也不能與之建立外交關係。」英國上訴法庭法官甘迺迪勳爵也說:「被保護國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除非保護國同意,它不得獨自處理外交聯繫。保護領制度將羅馬法中的『完全擁有』排除在外,儘管這種狀態不完全令人滿意,但對於被保護的國家而言,它被說成是『領土的宗主權』。對保護國而言,他們保護的是一個外國。保護領的居民,無論土生土長還是移民都不是保護國的公民。」因此,「被保護國變成了一個半主權的國家,因為保護國為了履行國際法規定的責任,為了保護被保護國臣民的需要,有時至少在一個受到限制的範圍內不得不進行一些責任性的干涉」[59]。因此,儘管從理論上說被保護國保留著獨立的身份,但事實上是受保護國控制與干涉的。

  19世紀70年代起英國和歐洲列強在全世界爭奪「勢力範圍」,打著保護弱小部落的旗號,爭取最大的擴張可能性。通過控制「勢力範圍」的外交權,逐漸掌控其部分或全部司法權,英國最終就把「勢力範圍」變成了保護地。

  隨著保護範圍的擴大,英國政府於1890年出台了《外國司法權法》,規定「通過條約、協定、贈予、使用、默許或者其他的法律手段獲得的領土,女王陛下在這些外國享有司法權」[60]。法案第16款解釋道:「在這個法案中,『外國』指的是女王陛下『自治領』以外的國家;『外國的英國法庭』是指建立在女王陛下自治領以外國家的法庭;『司法』包括司法權限。」[61]根據這個法令,英國對保護領行使司法權就有了法律的依據。保護領的司法權通過英國政府任命的保護領專員來行使,保護領專員分為「居住專員」和「高級專員」,居住專員是下級官員,其權力常常被限制在一個保護領內;高級專員相當於殖民地的總督,其管理範圍通常包括幾個保護領,如南非殖民地高級官員擁有管理三個保護領的權力。

  在實踐中,英國不僅控制保護領的外交、司法,而且管理其內部事務,被保護地區的權力一般只保留在純粹屬於內部的事務上,如調節內部糾紛等。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英國在非洲、亞洲以及太平洋地區的保護領及管理體制如下:

  非洲:

  阿散蒂( Ashanti )和黃金海岸,各設一名總專員;[62]

  獅子山和甘比亞(Gambia),分屬獅子山和甘比亞殖民地政府管理;

  索馬利亞(Somalia),專員管理;

  烏干達(Uganda),總督管理;

  肯亞,高級專員管理;[63]

  東北羅得西亞( North East Rhodesia)、尼亞薩蘭 (Nyasaland)

  西北羅得西亞(West East Rhodesia)和巴羅茨蘭 (Barotseland)[64],南羅得西亞( South Rhodesia)[65]

  ,巴蘇陀蘭(Basutoland)和貝專納均為駐紮專員管理;

  奈及利亞保護領[66]和奈及利亞殖民地,由總督和總司令管理;

  埃及保護領,有名義上的本國政府。

  亞洲:

  馬來亞(Malaya)聯合保護領;[67]

  婆羅洲(Borneo)保護領;[68]

  柔佛(Johore)保護領。[69]

  西太平洋:

  除了斐濟、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和紐西蘭以外的所有西太平洋島嶼,主要有湯加群島( Tonga)、薩維奇島( Savage Island)、班克斯托雷斯島(Banks and Torres Island)和新赫布里底群島(New Hebrides)等,由斐濟總督任西太平洋保護領的高級專員。

  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保護領的內政是獨立的,英國政府不干涉其內政,如果保護領的內政出現問題,英國政府將由代理人或高級專員出面幫助保護領政府解決。非洲保護領通常由總督和居住專員直接管理,他們控制保護地,如同控制皇室殖民地一般,管理人就像殖民地的總督一樣,擁有保護領內政的全權,他「實際上是一個專制君主,隸屬於英國殖民部,在保護領行使行政和立法權」[70]。在皇室殖民地,總督雖然對殖民部負責,但是其權力幾乎不受限制,因為殖民部需要依賴他的報告做決策。

  保護領最突出的問題是土地之爭,也就是原住民的土地歸屬問題。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原住民是否仍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土地會因為租借、轉讓、買賣或贈送改變歸屬性質嗎?英國如何處置保護領的土地?其他外國勢力是否可參與到土地爭奪之中南非公司與祖魯國王洛本古拉(Lobengula)的土地之爭具有代表性。1888年10月30日,洛本古拉將其領土內的礦產開採權交給羅得斯。羅得斯是南非公司的合伙人,該公司於1889年獲得皇家特許。1890年,南非公司派先遣部隊占領馬紹納蘭(洛本古拉的領地)。1891年洛本古拉又將其管轄範圍內的農場、城鎮、建築工地以及牧場以贈予和租借的形式讓給了另一個人利普特,並同意利普特在適合的時候獲得唯一代理權。此舉引起了南非公司的不滿,一場牽涉到土地、礦場和資源的衝突引起了洛本古拉、南非公司、利普特三方的爭執。由於洛本古拉與羅得斯的協議,英國殖民部認為南非高級專員有權在馬紹納蘭行使全部權力(包括司法權),他將馬紹納蘭的土地權益交給了南非公司。

  1893年洛本古拉發出處理馬紹納蘭土地所有權的照會,南非公司派軍隊攻擊,洛本古拉只有出逃。在原住民與英國人的土地糾紛中,英國政府偏袒英國公司,在馬紹納蘭的問題上,薩姆納勳爵說:「不僅南非公司插手,王室軍隊也插手,貝專納的邊境警察都到了。真正了解真相的人會毫不猶疑地說,一旦南非公司征服馬紹納蘭,並用憲法加以治理,那麼,公司的征服就代表了王室的征服。」[71]

  英國殖民者與原住民對於土地所有權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原住民沒有「個人擁有」的概念,對他們來說,土地屬於集體,而不屬於個人。在處理土地的問題上,英國人認為只有通過法律才能最終決定土地的歸屬,因此在1907年發布了王室土地法令:一旦殖民者與原住民發生土地糾紛,特別在牽涉到第三方權益的情況下,殖民當局有權沒收產生糾紛的土地,並規定將被沒收土地的1/3歸還原住民,2/3歸還受益人。高級專員處理土地糾紛的權力來自英國的法律,如《外國司法權法》。雖然在法律面前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但英國法律是為英國殖民利益服務的,因此得不到原住民的認可。

  【注釋】

  [1] 在人口構成上,南非是自治殖民地中的例外,原住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但白人具有絕對的統治權。

  [2] Ronald Hyam Britain's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 London Palgrave 1993 p.41.

  [3] Ronald Hyam Britain's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 London Palgrave 1993 p.43.

  [4]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p.155—156.

  [5]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157.

  [6] James Morris Pax Britannica the Climax of an Empire Suffolk Penguin Books 1982 p.398.

  [7]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173.

  [8]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177.

  [9] Ibid.p.178.

  [10] Simon C.Smith British Imperialism 1750—1970 Cambridge Cambridge Press 1998 p.85.

  [11] 英國歷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英國殖民者如此行事是出於宗教使命和慈善運動的需要。從宗教的角度看,上帝造人都是平等的,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從慈善的角度看,黑人成為布爾人奴隸的事實使他們更需要人文的關懷。

  [12] Leonard Thompson A History of South Afric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5 p.88.

  [13] Bernard Porter The Lion's Share 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Imperialism 1850— 1995 London Longman 1996 p.251.

  [14] R.Hyam and G.Martin Reappraisals in British Imperial History Plymouth Macmillan 1975 p.88.

  [15] J.A.Froude Oceana or England and her Colonies London Silver Library 1886 p.133.

  [16] Manfred Nathan Empire Government An Outline of the System Prevailing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8 p.131.

  [17] Manfred Nathan Empire Government An Outline of the System Prevailing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8 pp.133—134.

  [18]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1500—196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234.

  [19] Lord Elton Imperial Commonwealth London Collins 1945 p.359.

  [20] Ibid.

  [21]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1500—196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245.

  [22] 塞繆爾·赫維茨、伊迪斯·赫維茨:《牙買加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頁。

  [23] 同上書,第204頁。

  [24] Lord Elton Imperial Commonwealth London Collins 1945 p.360.

  [25] Ibid.p.361.

  [26] Lord Elton Imperial Commonwealth London Collins 1945 p.362.

  [27] 英愛人(Anglo-Irish)是英國征服者的後代,14世紀的基爾肯尼法令規定,他們不能與愛爾蘭人通婚,不能說蓋爾語,不能有愛爾蘭人的舉止。從亨利八世開始,他們就占有愛爾蘭的大多數地產,享受英格蘭的政治特權,接受新教改革,在愛爾蘭形成了英格蘭式的社區,成為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之間的一個中間群體。

  [28] J.C.Beckett A Short History of Ireland London Hutchinson 1977 p.119.

  [29] Patrick O farrell Ireland ' s English Question Anglo—Irish Relations 1534—1970 London B.T.Batsford Ltd 1971 p.67.

  [30] J.C.Beckett A Short History of Ireland London Hutchinson 1977 p.132.

  [31] Patrick O farrell Ireland ' s English Question Anglo—Irish Relations 1534—1970 London B.T.Batsford Ltd 1971 p.117.

  [32] 19世紀前期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1775年生於愛爾蘭,早年參加秘密組織「愛爾蘭人聯合會」。1801年愛爾蘭與英國合併,但占愛爾蘭人口多數的天主教徒卻不得參與國家的政治活動。奧康奈爾熱忱鼓吹天主教解放。1823年他參與組織「天主教協會」。1828年,在克萊爾郡競選獲勝,但當時的法律不允許天主教徒進入議會行使議員權利,激起愛爾蘭人強烈的民族情緒,內戰一觸即發。迫於形勢,威靈頓政府不得不於1829年通過「天主教解放法案」,使數百萬天主教徒獲得平等的公民權利,奧康奈爾因而贏得「解放者」的稱號。

  [33] Patrick O farrell Ireland ' s English Question Anglo—Irish Relations 1534—1970 London B.T.Batsford Ltd 1971 p.71.

  [34] Peter Gray Famine Land and Politics British Government and Irish Society 1843—1850 Dublin& Portland Irish Academic Press 1999 p.30.

  [35] R.H.Snape Britain and the Empire 1867—19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5 p.62.

  [36] R.H.Snape Britain and The Empire 1867—19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5 p.163.

  [37] James Morris Pax Britannica The Climax of an Empire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2 p.263.

  [38] Timothy Parsons The British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 New York & Oxfor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9 p.35.

  [39] Ibid.p.38.

  [40] Simon C.Smith British Imperialism 1750—19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50.

  [41]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1500—196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205.

  [42] Ramsay Muir ed.The Making of British India 1756—1858 Mancheste Mancheste University Press 1915 p.284.

  [43] George D.Bearce British Attitudes towards India 1784—1758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82 p.179.

  [44] Thomas R.Metcalf Ideologies of the Raj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34.

  [45] Frederick Madden and David Fieldhouse eds.Imperial Reconstruction 1740—1840 The Evolution of Alternative Systems of Government New York 1987 p.246.

  [46] Judith M.Brown Modern India the Origins of an Asian Democracy Delh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82.

  [47] Eric Stokes The Peasant Armed The India Revolt of 1857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6 p.4.

  [48] Neil Charlesworth British Rule and the Indian Economy 1800—1914 London Longman 1982 p.32.

  [49] Simon C.Smith British Imperialism 1750—197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55.

  [50] L.C.B.Seaman Victorian England Aspects of English and Imperial History 1837—1901 Methuen& Co.Ltd 1973 p.344.

  [51] Neil Charlesworth British Rule and the Indian Economy 1800—1914 London Longman 1982 p.53.

  [52] Ronald Hyam Britain ' s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 A Study of Empire and Expansion London B.T.Batsford 1976 p.213.

  [53] Ronald Hyam Britain ' s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 A Study of Empire and Expansion London B.T.Batsford 1976 p.232.

  [54] Judith M.Brown Modern India the Origins of an Asian Democracy Delh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p.150.

  [55] Ronald Hyam Britain ' s Imperial Century 1815—1914 A Study of Empire and Expansion London B.T.Batsford 1976 p.233.

  [56] L.C.B.Seaman Victorian England Aspects of English and Imperial History 1837—1901 Methuen & Co.Ltd 1973 p.347.

  [57] R.H.Snape Britain and the Empire 1867—194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5 p.153.

  [58]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1500—196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3 p.298.

  [59] Manfred Nathan Empire Government An Outline of the System Prevailing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8 pp.140 141.

  [60] Frederick Madden Imperial Constitution Documents 1765—1952 A Supplement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53 p.88.

  [61] Ibid.p.90.

  [62] 隸屬於黃金海岸總督。

  [63] 肯亞以前包括在前東非保護領內,1923年7月被吞併成為肯亞殖民地。肯亞保護領包括了前自治領的桑給巴爾,有一居住專員在此,上司是肯亞總督,他也是保護領的高級專員。

  [64] 四個保護領後來合併,成為北羅德西亞殖民地。

  [65] 皇室殖民地,先由英國南非公司管理,殖民部任命了一名居住專員協助,南非公司任命的負責人和居住專員都隸屬於南非高級專員。

  [66] 先前的南奈及利亞和北奈及利亞合二為一。

  [67] 英國政府與馬來的森美蘭州、霹靂州、雪蘭莪州和彭亨州簽約,派駐居住專員,在海峽居住地高級專員的領導下行使外交權和司法權。

  [68] 包括汶萊、北婆羅洲、沙撈越,也在海峽居住地高級專員的領導下。但是,北婆羅洲和沙撈越的內部事務由英國政府管理,汶萊由英國北婆羅洲公司管理。

  [69] 馬來半島最南部的一個國家,內部獨立,受英國保護。

  [70] Manfred Nathan Empire Government An Outline of the System Prevailing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8 p.151.

  [71] Manfred Nathan Empire Government An Outline of the System Prevailing in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28 pp.153-154.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