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英帝國史(全八冊)> 三、西利與《英格蘭的擴張》

三、西利與《英格蘭的擴張》

2024-10-09 08:49:49 作者: 錢乘旦

  1883年,牛津大學現代史教授約翰·羅伯特·西利[50](John Robert Seeley)出版了《英格蘭的擴張》,使他成為帝國聯合的代表人物之一,如博德森在《維多利亞中期的帝國主義研究》一書中指出:「正是《英格蘭的擴張》的成功,而不是其他任何東西,使西利的後半生將促進帝國統一作為他的唯一目標。」[51]

  作為歷史學家,西利既看到英國面臨歐洲的強大競爭,又為國內的人口膨脹所困擾,他試圖從英國的輝煌歷史中尋找擺脫困境的方法。通過對18、19世紀前半期英格蘭歷史的回顧,西利認為領土擴張就是英國歷史發展的動力和方向。他將18世紀英國建立殖民地看成歷史的特定標記,寫道:「在我們的人口流散和國家擴張的現象中,我們看到一些特別的東西。我們似乎在不知不覺中一下子就擁有了半個世界,這一切都發生在18世紀。在占有殖民地的過程中,我們始終認為自己是大西洋上的一個島國;我們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的移民也沒有受到任何的影響。但是,我們的話語有時會暴露心裡的想法——我們並不認為殖民地真正屬於我們,原因很簡單,當人們向我們詢問英國的人口時,我們不會考慮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52]

  西利通過對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戰爭的回顧,展現了一個帝國誕生的過程。他認為英帝國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英國強大的象徵。英國在戰勝了「更大的西班牙」、「更大的葡萄牙」、「更大的荷蘭」和「更大的法國」以後,才成為唯一的殖民大國:「更大的不列顛」。

  西利雖然對英國的擴張戰果非常自豪,但是,他並不認同「英帝國」一詞。西利認為「帝國」帶有太多的軍事色彩,使人們聯想到「征服」、「控制」甚至「剝奪」:「帝國似乎太暴力太專制,不適合宗主國與殖民地的關係。」西利提出,英國人建立的「殖民帝國」是英國領土的擴大,而不是支配與服從的利益關係。英帝國與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不同,不是建立在統治異族的基礎之上。所以,他像迪爾克一樣,更願意把「英帝國」稱為「更大的不列顛」。

  在英法爭奪殖民地的過程中,英國取得了完勝的戰績。西利特別分析了英國戰勝法國,取得世界殖民地帝國霸主地位的原因。英法開戰之前,法國擁有的殖民地在數量上略占上風。在美洲,法國控制了從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到聖勞倫斯河( Saint Lawrence River)的廣大區域,北美幾乎完全是法國的勢力範圍;在印度,法國占有的殖民地據點也比英國多。但是,雙方經過在美洲、在印度和海上的交鋒,英國不僅在軍事上徹底打敗了法國,而且還奪取了法國的海外領地。西利認為,英格蘭的勝利得益於其地理優勢:英國既是一個歐洲國家,又游離於歐洲之外。而法國的失敗正是因為它是一個典型的歐洲國家,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必然更多地捲入了歐洲事務,分散了對外擴張的精力。西利說:「法國總是在殖民擴張和歐洲霸權之間消耗精力,英國則不必為歐洲事務分心。」[53]「五個爭奪新世界的國家都敗於英國,不是由於英國具有最大的殖民地空間,也不是由於英國擁有領先的發明和創造力,而是因為英國未受到舊世界太多的羈絆。」[54]既然英國的輝煌是在歐洲以外取得的,「更大的不列顛」也是歐洲之外的版圖,那麼英國目前要加強自己的實力,就必須像18世紀那樣,建立由海外聯合的殖民大帝國,這樣才能保住50年以來的世界霸權。

  「更大的不列顛」對於英國的意義不僅在於版圖,而且在於英國的利益。西利認為,殖民地為母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源,而且為母國的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這個穩定的市場將成為英國重建世界經濟霸權的基礎,英帝國的版圖就是英國經濟實力的保證。他提出,英國在19世紀80年代建立帝國聯邦比18世紀的條件更加成熟,並具備了更多的可能性。他論證說:現代國家不是希臘的城邦和羅馬的帝國,在古代,殖民是一種「自然殖民」,希臘殖民地與母邦分離如同自然現象,瓜熟蒂落、子大離別,殖民地一旦成熟就與母邦分離,獨立成長。城邦的特點決定著殖民地一定要獨立,按照希臘人對城邦的理解,城邦就是國家,公民一旦離開城邦就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所以古代希臘從來就沒有出現過像英國這樣的移民。現代國家的演變擴大了人們對國家的理解,國家不僅是一個領土範圍,也意味著國籍。具體地說,那些感到自己屬於相同國籍的人民,應儘可能地在同一個政府的保護下生存。因此,一旦人們接受現代國家的概念,那些移民到尚未被占領的土地上的人並沒有離開自己的國家。

  在討論母國與殖民地關係時,西利認為,雙方的共同利益是建立帝國聯邦的保證。[55]英國與殖民地之間存在著雙重的需要:殖民地需要英國財政、經濟、軍事和外交上的支持和保護;英國需要殖民地的原料和市場,同時把殖民地作為解決國內人口膨脹壓力的一個場所,為英國的貧困者提供致富的機會。西利說:「抽象地考慮殖民地,它們不僅是英國的財產,還可能為英國的無地者提供土地,為處於困境的人們提供財富和榮華。」[56] 「如果威爾特郡(Wiltshire)和多塞特郡(Dorsetshire)有乞丐,那麼他們會在澳大利亞得到財富的補償。當英國出現無產者時,殖民地就有財產在等待他們。」[57]為了母國的強大以及殖民地的繁榮,西利認為,共同的法律、共同的憲政和共同的宗教是至關重要的。

  在論述了建立帝國聯邦的必要性後,西利又談到了建立聯邦的可能性。他提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加強了母國與遙遠殖民地的聯繫,也為國家之間的聯合提供了可能。這種可能性增強了英國的外部壓力,也增強了英帝國內部聯合的迫切性。此前,帝國聯合僅僅是一個烏托邦,數以千萬里的地域距離和寬闊的海洋把母國與殖民地隔離開來,通信技術的落後,割斷了母國與殖民地的頻繁聯繫。

  隨著蒸汽機和電的發明與應用,為帝國這個政治有機體的循環提供了新鮮血液,也使得人們重新開始考慮與殖民地的關係。[58]他在《英格蘭的擴張》中指出:

  技術的新發明使更廣闊的政治聯繫成為可能,建立在舊模式上的國家不再安全,失去其重要性,甚至淪為二流國家。如果美國和俄國在下半個世紀聯合起來,他們最終將戰敗法國、德國這樣老牌的歐洲國家,把他們變成二流大國。美國和俄國對英國也將使用同樣的方式。如果英國人仍然認為他們是舊的大不列顛愛爾蘭聯合王國,那它僅僅是一個歐洲國家;但如果我們盡力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國籍的、承認英王權威的國家聯合起來,面對美國和俄國這樣強大的國家組合,那將是一個很好的補償。[59]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在大國聯合的背景下,英格蘭最好的對策就是將殖民地聯合起來,將移民在外的人們視為英國公民,這樣的帝國聯合不僅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英國的貧困問題,而且可以對付任何來自外部的戰爭。[60]在論證了帝國聯合的可能性和迫切性後,西利呼籲:

  我們不能再以為,英格蘭是歐洲西北海岸的一個小島;它是擁有12萬平方英里土地和3000多萬人口的大國。我們不能再以為,英格蘭的歷史就是威斯敏斯特的議會史,不在那裡討論的就不是英國史。當我們習慣了將整個英帝國的利益放在一起考慮,並把它們都稱為英國時,我們在這裡將看到一個聯合的國家,這裡是同根的人們,同樣的血緣,同樣的語言和法律,只是分布在不同的空間裡。[61]

  值得注意的是,西利的帝國聯合與迪爾克的「種族帝國」觀念不同,雖然他們都關注英國的未來和傳統,但是,西利對國家的關注勝過了對種族的關注,認為種族毫無疑問是國家建立過程中的一個因素,但是絕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國家僅僅是一個人為的管理單位,英帝國的管理者(亦可以稱為帝國主義者)應當提高管理國家的技巧,加強帝國間的聯繫,這才是英國政治家的正道。西利超越種族的帝國概念在印度問題上體現得最充分。

  西利認為印度是英帝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雖然不屬於盎格魯-撒克遜種族,又沒有統一的宗教,但是印度仍然是帝國最重要的區域。歐洲人通常認為,一個國家應該有自己的名稱,並有與之相對應的國民。西利卻不以為然,他認為民族國家有很多的例外,國家與人口不完全是一回事。人口以特別的方式和特別的因素聯合起來,主要的因素有:(1)種族社區(群體);(2)

  共同的利益以及組成單一政治體制的習慣;(3)社區的信仰。如果說在種族和宗教方面印度不符合西利的標準,那麼共同的利益則是為印度成為英帝國一部分的最重要的因素。

  西利認為,雙方的共同利益不是出於經濟的考慮,相反,英國在印度的利益微乎其微。他寫道:「在平常人的語言中,財產和政府這兩個概念被混為一談,並由此產生了無限的混亂。」[62]在印度問題上,英國先進文明駕馭落後民族的能力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英國是在一種無意識的情形下占領印度的,「英國人的偉大事業中沒有哪一件做得如此隨意,如此偶然」[63]。這一行為恰恰是英國人在承擔傳播文明的責任,從印度方面看,英國殖民是印度複雜政治、社會、宗教和文化的必然結果。印度的種姓制度隔離了不同社會階層的聯繫,不同的種姓有不同的利益和不同的社會規範;除了社會等級的差異外,印度的宗教十分混雜。雖然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但是,佛教的影響已經被印度教所代替,更加麻煩的是,印度教中有太多不同的派別,相互之間的差異之大,幾乎達到完全對立的地步。此外,德里蘇丹統治時期,伊斯蘭教又傳播到印度,因此,不同的種姓和不同的信仰將印度社會撕成了碎片。英國殖民勢力進入後,又將基督教帶到印度,加劇了印度局勢的混亂。西利認為,印度內部的分裂和落後強化了英國向東方傳播先進文明的責任,他寫道:「英國與印度的聯繫不是依靠血緣,也不是依靠宗教和利益」,英國關注印度是為了給印度帶去西方的文明,「結束印度的無政府狀態」。他甚至認為,在英國和印度的利益之間,英國應該首先考慮印度的利益,「目前要考慮的是印度和英國的利益,在這兩個國家中,無論是從領土範圍,還是從富裕程度上,對印度的考慮都必須優先於英國」[64]。「若因為印度貧困,我們便撤退,那將犯下最不可饒恕的罪過,導致最愚蠢的災難。」[65]

  《英格蘭的擴張》強調了殖民地對於母國的作用。首先,英國與殖民地的關係不是東方式的政治聯盟,而是建立在現代政治思考和工業發展基礎之上的一種關係——聯邦制和代議制的結合。這是最理想的政治聯合,它不包含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而是體現各自利益的一個代議制的聯合。英國與殖民地的牢固關係,使移民感到他們仍然是英國的臣民,在感情上提升了帝國的高度。其次,殖民地可以成為英格蘭過剩人口的輸出地,大規模的移民將解決英格蘭本土的乞丐問題。最後,當英格蘭面臨戰爭時,殖民地將對母國提供最大的幫助。西利對於英帝國輝煌的回顧,對於英國傳播文明責任的宣傳,激起了英國人對於帝國的感情,也滿足了他們的種族自豪感。《英格蘭的擴張》一出版,就成為最暢銷的讀本,《威斯敏斯特快報》認為,西利的著作是「新帝國主義」思潮的強大推動器,足以說明英國社會要求帝國聯合的願望是何等的強烈!

  西利的主要理論可概括為:帝國的持續聯合是英國人長期的夢想;殖民地應被視為英格蘭完整的各部分,像約克和肯特一樣;帝國的持續聯合與成員國的緊密聯盟是交通和聯邦制度發展的結果;英格蘭離開帝國會淪為三流國家。西利的理論完全不考慮殖民地居民的心理,當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已開始出現民族主義,這些地方提出了與宗主國利益不同的要求;殖民地建立關稅制度,不僅限制外國產品的輸入,而且限制英國的產品。儘管交通的改進縮小了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距離,但不足以表明,自治領的人會用同樣的方法看問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