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英帝國史(全八冊)> 結語:舊帝國與新帝國

結語:舊帝國與新帝國

2024-10-09 08:47:18 作者: 錢乘旦

  1783—1815年是從舊帝國向新帝國過渡的時期,到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之時,新的帝國已經形成。到19世紀,「英帝國」這個術語已經有了一個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含義,即,英國所統治的地區和人民的集合體。而這個術語所涵括的內容則是在18世紀晚期確立的。

  美國獨立之前的英帝國是以重商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殖民帝國,是一個商業帝國,它所關心的是商業利潤,因而可稱之為舊帝國。在重商主義殖民理論的指導下,舊帝國呈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1)在政治方面,英國的控制十分微弱,英國沒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全權負責殖民地事務,殖民地議會擁有很大的權力,而作為英王代表的殖民地總督,他的權力很難行使。(2)在經濟方面,英國通過制定《航海條例》等重商主義性質的法令,嚴格限制殖民地的對外貿易,力圖遏制殖民地工業的發展,以免其與英國工業競爭。(3)為獲取巨額商業利潤,英國殖民者利用一切手段,包括使用黑人奴隸,對殖民地進行赤裸裸的殖民掠奪,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實際上,在18世紀前半期,即第一英帝國時期,「帝國」並不一定意味著統治某一地區,而是英國海外霸權和占優勢地位的象徵。

  美國獨立後,英國政府從美國獨立戰爭中吸取教訓,調整其殖民政策,因而在舊帝國崩潰後短短的30多年時間裡,又建立了一個新帝國。這時,英帝國的特徵已經開始變化,美國獨立戰爭以及英國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對於新帝國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原來的大西洋殖民地變得不太重要,而保持與東方尤其是印度的聯繫,加強在印度的統治,在帝國戰略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並且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自由貿易也代替了商業壟斷,英帝國的貿易逐漸衝破帝國原有的規則,向全世界範圍拓展。

  與舊帝國相比,新帝國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在政治方面,英國加強了對殖民地的控制,將殖民地事務置於英國議會和英國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將殖民地統治由公司行為轉為政府行為。(2)在經濟方面,英國拋棄了舊的重商主義殖民政策,開始向自由貿易方向發展。英國對殖民地經濟方面的控制逐漸放鬆,直至放棄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3)由於工業革命的發展和福音教派人道主義的傳播,英國開始「關注」土著人殖民地的利益,並標榜要為殖民地建立「好政府」。英國在這些殖民地發展教育,鋪設鐵路,建立工廠,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把這些殖民地拉入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使它們開始了艱難的現代化歷程,同時也促進了這些殖民地統一的民族國家的形成,為殖民主義培養了掘墓人。

  當然,這一時期有許多跡象表明,儘管「舊殖民體制」已經調整,新帝國的特徵已經形成,但是這一時期舊帝國的特徵還沒有完全消失,重商主義也還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帝國的新、舊特徵同時存在,共同進入了19世紀。[1]但是在這一時期,帝國表現出這樣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新帝國的因素在逐漸加強,舊帝國的因素在逐漸削弱,到拿破崙戰爭結束時,從舊帝國向新帝國的過渡基本上完成,新帝國的特徵基本上形成,舊帝國的特徵儘管還存在,但是其退出歷史舞台的趨勢卻是無法改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舊帝國的特徵越來越弱。和英國歷史發展的步伐一樣,英帝國從舊帝國向新帝國的轉變是一個漸變的過程,是通過逐步探索形成的,並非一下子就完成的。直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英國工業革命進一步發展,自由貿易占據主導地位,自由帝國才完全確立,新帝國才完全定型。

  但是在1815年拿破崙戰爭結束時,英帝國新的統治體制已基本形成,英國政府主管殖民地事務的殖民部已經建立,殖民地的管理已經由原來的分散、無序走向了集中、有效。舊帝國瓦解後,英帝國的統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英帝國範圍內,實行了分而治之的原則,當殖民地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就從中分出一個新的殖民地。英國針對不同類型的殖民地,採取了不同形式的統治方法,發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政府形式。在以加拿大為代表的歐洲移民殖民地,英國雖然仍然授予其代議制政府,但是殖民地議會的作用越來越小,而受英國的控制越來越多,非英裔居民的語言、宗教、文化都得以保留,從而保證了他們對英帝國統治的認同。這種制度在客觀上培養了殖民地人民的政治素養,提高了他們的政治覺悟,促進了加拿大等民族的形成,促進了殖民地自治政府的形成。在以印度為代表的土著人殖民地,英國人建立了更為專制的政府,由倫敦直接控制,英國實行的是直接統治的方法。英國標榜為殖民地建立「好政府」,標榜關心殖民地人民的疾苦,英國在殖民地發展教育,鋪設鐵路,興建工廠,這些措施一方面是為英國獲取更多、更長久的利潤,但客觀上也促進了殖民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把這些殖民地拉入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為其現代國家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儘管失去了北美13個殖民地,但是英國仍然保持了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張,在1793—1815反對法國的大戰中尤其如此。這一時期英帝國的版圖擴大,世界各大洲都可以看到英國殖民者的足跡。越來越多的非歐洲人被納入了英國人統治的範圍,新帝國的特徵基本形成。但是這一時期的帝國擴張與舊帝國時期不同,新帝國的擴張並非像第一英帝國那樣是為了奪取新的殖民地,增加英國人的消費品,而是為了保證英國在世界各地自由地出賣其日益增加的工業品。澳大利亞的拓殖完全是為了安置日益增多的令人頭痛的流放犯問題,而這一時期英國所奪取的殖民地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南非、斯里蘭卡是重要的戰略據點,法屬、荷屬西印度群島都是非常富裕的地方,對英國工業而言其原料和市場都很重要,而且占有這些殖民地,還可以削弱英國的老對手法國,可謂一舉兩得。

  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在各方面極大地影響了新帝國的發展,影響了英帝國的擴張模式,加快了舊帝國衰亡的步伐,促進了新的帝國因素的形成。一方面,由於工業革命的迅猛發展,英國成了世界霸主,英國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橫行無阻,因此占領殖民地對英國來說意義不是很大,所以這一時期英國對拓殖新的殖民地並不感興趣。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的經濟利益已經具有全球的性質了,其經濟發展已經衝出了帝國的範圍,整個世界都是英國商品傾銷的市場。儘管如此,英國現存的殖民地仍然是要保衛的,其資源也需要全面開發。

  另一方面,工業革命的發展使得對外貿易越來越重要,成了英國經濟發展的生命線,因而英國必須保護其海上貿易路線的暢通,拿破崙戰爭期間英國奪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殖民地正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工業革命的發展又促使英國去尋找更多的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殖民地對英國的作用越來越大。但是工業品的極大豐裕使英國人認識到,不再需要對殖民地的貿易進行壟斷,也不需要對殖民地的原料進行保護,相反,為了使英國的工業品打進別的國家的市場,英國需要別的國家也實行自由貿易。由此,「貿易優先於統治」的原則成了第二英帝國賴以依存的原則,這一原則導致英國在印度獲取主權,控制一個更為廣闊、人口更稠密的地區,並且影響到英國與其殖民地的關係。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貿易的無限制拓寬加強了「無形帝國」的擴張,而作為宗主國,英國逐漸將自己殖民地的商品置於與外國商品相同的地位上,這樣就刺激了殖民地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後將幫助它們擺脫殖民統治。

  所以,儘管英國在18世紀末開始奉行「貿易優先於統治」的原則,儘管英國的政治家們不斷戲稱「相對於統治土地以及人民,我們更喜歡世界範圍內的商業網絡」[2],英帝國擴張的步伐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在亞洲,英國是最強大的歐洲勢力;在非洲、在加勒比地區以及拉丁美洲,英國人的統治範圍也越來越大。「無形帝國」的概念逐漸在英國流行,但是對於現存的實實在在的帝國,英國人從來沒有打算放棄過——這也是由殖民主義者的本性所決定的。

  【注釋】

  [1] Charles F.Mulleft The British Empire London George G.Harrap & CO.LTD 1938 p.301.

  [2] P.J.Marshall The Oxford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I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25.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