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英帝國史(全八冊)> 三、舊帝國的解體

三、舊帝國的解體

2024-10-09 08:46:29 作者: 錢乘旦

  《印花稅法》引起的危機並沒有使英國政府覺悟。《印花稅法》撤銷以後,英國政府並沒有認真去研究是否能夠採取其他辦法,通過殖民地議會來籌集防務費用,沒有派遣一個王室委員會到北美進行調查研究,提出報告。相反英國議會卻又做出了向殖民地居民徵稅的新嘗試,並且在沒有同殖民地磋商的情況下就把一個改組帝國的計劃付諸實施,從而招致殖民地人民強烈的反對,舊帝國陷入了空前的危機。可以說,正是英國政府在殖民地問題上一系列極不明智的強硬措施,才把北美殖民地一步步推向獨立。

  儘管《印花稅法》因為殖民地人民的強烈反對而被迫取消,英國依然想從殖民地得到更多的收入,以減輕英國在殖民地沉重的負擔。1767年,財政大臣唐森德(Charles Townshend)建議把英國的土地稅從20%減至15%,由此產生的40萬英鎊差額,則依靠從殖民地取得收入來加以彌補。[130]為此,他利用殖民地的政治家關於議會可以徵收關稅調控帝國貿易的言辭[131],提出了幾項法案,並得以通過,這便是有名的《唐森德法》(Townshend Acts)。

  《唐森德法》規定:對輸進美洲殖民地的玻璃、茶葉、紙、顏料和鉛等貨物徵收進口稅,通過這幾項稅收,唐森德估計可以增加43萬英鎊的收入。[132]其收入不僅用來支付殖民地防務費用,也用於殖民地民政費用,這些收入將用以解決一批殖民地官員的薪俸,從而使那些皇家總督和法官不受殖民地議會的牽制。[133]實際上,這也是為了加強對殖民地的控制,使殖民地的總督能執行英國議會的法令。唐森德還批准執行一項緝私條例,規定英國稅吏准許海關官員有權闖進英屬殖民地或美洲新墾地區的任何民宅、倉庫、商店、地下室或其他場所,以搜查和沒收違禁品或走私物品。

  為了保證這一法令的施行,英國政府還設立了新的海關事務委員會,負責殖民地海關官員的任命和管理,將北美劃成四個海事司法區,設立海事法庭,不僅受理地方海事法院的上訴,而且還可以直接受理有關案件。在下院一次演講中,唐森德宣稱:殖民地必須屈從英國的權威,因為如果我們喪失了對殖民地的監督權,這個國家就會徹底完蛋。[134]這些法令,都是加劇北美殖民地與帝國之間的矛盾尖銳化的因素。1768年,英國又設立了美洲事務大臣和美洲部,增派英軍進駐北美殖民地。

  

  《唐森德法》使各個殖民地人民左右為難,大傷腦筋。他們反對英國在殖民地以征關稅來增加收入這一做法,但又找不到反駁英國的法律依據;他們希望能夠否定英國議會對他們徵稅的權力,而又必須承認英國議會有權管理他們的商業。[135]不久約翰·狄金森(John Dickinson)解決了這一理論難題,1767年到1768年,他連續發表十二封《賓夕法尼亞農民來信》(Letters From a Farmer in Pennsylvania),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農民來信於1767年12月2日首先在《賓夕法尼亞紀事報和通用GG》(Pennsylvania Chronicle and Universal Advertiser)上發表,其受歡迎的程度和發行量很快超過同時期所有出版物,北美的23家報紙中有19家對此進行了轉載。[136]狄金森最大的貢獻在於他闡明了以「外部稅」形式出現的《唐森德法》同樣損害了殖民地人民的利益,認為英國無權對殖民地徵稅。在信中,狄金森認為英國議會在北美洲殖民地擁有一切權力,但僅限於維繫帝國必要聯繫的權力。他承認英國議會有權調控帝國經濟,但否認英國議會有對殖民地徵稅的權力。[137]他還認為,英國議會無權解散殖民地議會,如果對英國議會剝奪殖民地的權力熟視無睹,英國議會便慢慢可以剝奪殖民地其他的權利了。他在費城一次演講中宣稱美洲殖民地已形成一個政治實體,每個殖民地都是一個成員,強調「我們的力量依賴於聯合,聯合起來我們戰不無勝,分裂會使我們死亡」。[138]

  《農民來信》發表後,在13個殖民地廣為傳閱,引起激烈爭論。波士頓一關稅收稅員約瑟夫·哈里森(Joseph Harrison)認為,來信是「危險且令人擔心的」,「其傳播的原則會引起人民的不滿。」。喬治亞的總督詹姆斯·懷特(James Wright)堅信,他們已經在這片「非常肥沃的土壤上」「播種叛亂的種子。」[139]但大多數殖民地的公眾輿論都接受了狄金森的觀點,他們認為儘管英國議會可以用《航海條例》來控制殖民地貿易,但不能對殖民地徵稅。[140]

  自此以後,殖民地人民反抗《唐森德法》的運動迅速高漲,聯合抵制英貨運動重新掀起。至1768年1月中旬,有24個城鎮殖民地開始抵制英國商品,殖民地商人還簽訂了抵制英國貿易的協議:在1769年1月至1770年1月間,不向英國出口,也不進口英國貨,不進口《唐森德法》徵稅範圍的各種產品。[141]他們認為,《唐森德法》加劇了香料短缺,延誤了貿易,致使商人債務增加,危及到了憲法。[142]各地紛紛響應這一號召,一時間波士頓、紐約和費城等港口的進出口量驟減。凡違反不進口協議者,即成眾矢之的,雙方衝突不斷加劇,導致了一系列暴力事件。在這種緊張和猜疑的氣氛中,各種捕風捉影的消息在各地迅速傳播,加深了人們的不安心理,民眾對駐防英軍的敵視日趨強烈,正面衝突在所難免。終於導致了1770年3月的「波士頓慘案」(the Boston Massacre)。

  1765年《駐軍條例》頒布後,英國政府派遣軍隊駐紮北美,駐紮在波士頓的英軍第14團和第29團胡作非為,引起當地人民的強烈反對,軍隊和當地人民的衝突不斷發生。1770年3月5日,一群波士頓市居民用雪球襲擊守衛一個關稅徵收所的英軍士兵,士兵從徵稅所向外開槍還擊,致使3人當場喪命,2人傷勢過重,次日死去,另有6人輕傷。波士頓民眾領袖將此事渲染為「波士頓慘案」,「波士頓慘案」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北美13個殖民地。「波士頓慘案」不僅激起了殖民地人民新的反英情緒,而且使激進主義分子得以進一步論證,在日益專制的英國統治下,人們可以預料會有什麼結果。[143]最後,捲入事件的英軍官兵被告上法庭(最終無罪釋放),英國駐軍也如約撤走,波士頓民眾取得了第一個回合的勝利。

  這時英國政府再度陷入困境,若取消《唐森德法》,會被認為有損於大英帝國的殖民權力和威信;若不取消,又會面臨更大的衝突。由於殖民地的強烈反對,1770年,新上台的諾思(Lord North)政府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取消了《唐森德法》,但仍保留茶稅,其目的是為了「保住英國的權力」。[144]實際上英國向殖民地徵稅,並非完全是為了向殖民地籌集資金,前首相喬治·格倫維爾就曾說過:「在權力上得到一丁點兒承認,要比沒有這點承認而得到千百萬英鎊更有價值。」[145]

  這說明英國此舉的目的也是為了行使英國議會對殖民地徵稅的權力。

  《唐森德法》的取消,使英國與殖民地矛盾暫時得以緩和,保守派商人退出了抵制英貨運動,英國與美洲殖民地貿易恢復了正常,殖民地到處都出現了繁榮景象。但是英國與北美殖民地的根本矛盾並未因此而消除,英國也並沒有放棄控制殖民地的政策,沒有從過去幾年的失誤中吸取教訓。相反,更大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

  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使北美局勢急轉直下。當時,英國東印度公司因經營管理不善瀕於破產,積壓了大量貨物,其中包括1 700萬磅茶葉。1767年英國政府與東印度公司談判,允許東印度公司在愛爾蘭及美洲銷售茶葉。做為回報,東印度公司每年給英國政府上交40萬英鎊的收入。這一措施會引起殖民地茶葉價格下降,有效打擊殖民地走私及其他競爭者。[146]因此1773年,英國會議又通過《茶葉法》(The Tea Act,1773),該法允許東印度公司直接向美洲殖民地出口茶葉;它不向英國納稅,但是仍根據1770年沒有取消的《唐森德法》確定的限額,必須向美洲殖民地支付稅款,每磅茶葉只徵收3便士的茶葉進口稅。[147]英國統治階級原指望如此廉價的茶葉「將完全壓倒美洲人的愛國主義」,從而使他們擁護英國。[148]

  然而事與願違。雖然殖民地居民可以藉此享用比較廉價的茶葉,但英國的做法引起了殖民地人民普遍反感。東印度公司在波士頓、紐約、費城等地建立倉庫,謀求茶葉壟斷,這更激起了殖民地人們強烈的不滿。因而《茶葉法》不僅遭到北美殖民地茶葉走私商的反對,也遭到北美其他商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是允許東印度公司控制所有或大部分美洲進口計劃的第一步。[149]反英人士利用東印度公司的茶葉貿易壟斷權大做文章,聲稱其最終目的是要獨占殖民地所有貿易。北美著名的走私大王和《獨立宣言》的第一個簽名者漢科克就宣稱如執行《茶葉法》,就會使北美殖民地的貿易都落入英國手裡。北美殖民地反對《茶葉法》的力量來自三個方面:職業的愛國者,他們指出用較低的茶葉價格同時維持殖民地的稅收,是英國政府試圖讓殖民地接受稅收的陰謀;另外兩種反對力量是商人和走私者。[150]這三種力量匯聚在一起,形成了強烈反對東印度公司傾銷茶葉的運動。

  北美殖民地人民在「通訊委員會」的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鬥爭。紐約、費城等地居民相繼通過決議,表示要堅決抵制茶稅,任何參與或協助運輸、銷售東印度公司茶葉的人,都被宣布為「自由的敵人」。[151]1773年12月16日,一批「波士頓茶黨」(The Boston TeaParty)將三艘東印度公司船上價值百萬英鎊的茶葉傾入海中。這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它極大地鼓舞和推動了北美對英國的反抗鬥爭。

  而諾思政府繼續對殖民地實施高壓政策,1774年5—6月,英國政府頒布了五項「強制法令」,(1)封閉波士頓港,直至東印度公司所受損失得到賠償;(2)改組麻薩諸塞殖民地政府,停止其自治;(3)制定新的「駐軍條例」,條例規定,經總督同意,英軍可以自由駐紮在殖民地的旅館和公共建築中;(4)在殖民地執行英國法律的官吏不受殖民地司法管轄,必須移交其他殖民地或英國審理;(5)將阿巴拉契亞山以西、俄亥俄河以北的土地劃給魁北克,阻止北美殖民地向邊疆擴展,允許保留原來法國民法,承認天主教徒的信仰自由和政治權力。這些法令本身並無不妥,問題在於出台時機不當,而且損害了13個殖民地的利益,加重了殖民地居民對天主教與「反自由陰謀」的疑心。這幾項被殖民地稱為最後的「不可容忍法」,進一步激化了英國同北美殖民地人民間的矛盾。1774年北美殖民地人民為反抗英國的五項不可容忍法令,舉行了各種抗議活動,表現了空前的團結。

  在英國與美洲殖民地的鬥爭中,英國政府一直採取強硬的政策,一步步把美洲殖民地人民推出了帝國。1774年9—10月,殖民地代表們在費城召開第一屆大陸會議。除喬治亞外,其他12個殖民地均有代表參加,到會者共55人,這是北美歷史上第一次涉及如此之多的殖民地的聯合會議。參加會議的代表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舉動將對北美的歷史產生何種影響,他們的目的不過是要商討對策,迫使英國放棄高壓政策。會議致力於尋求一個緩解危機的穩妥辦法,既能迫使英國政府放棄高壓政策,還可以重新安排殖民地和母國的關係。

  這時美洲殖民地仍沒有決定獨立。會議經過激烈辯論,通過了較溫和的《權力和怨情宣言》及給英國國王的請願書,由於請願書的懇求語氣,後來被稱為《橄欖枝請願書》(the Olive Branch Petition)。請願書申述北美居民的不滿原因,聲明他們並非謀求脫離英國而獨立,只不過是要捍衛他們作為英國人所擁有的種種不可剝奪的權利[152],表示希望恢復舊有的和睦關係,懇求英王在達成「愉快而持久的和解」之前不採取進一步的敵對行動。為了表示和解的願望,代表們以個人名義而非以各殖民地代表的名義簽字,並派賓夕法尼亞總督、效忠派分子理察·佩恩(Richard Penn)向英王呈遞請願書。

  實際上從列克星敦槍聲到《獨立宣言》的發表,期間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大陸會議有好幾個月在繼續宣稱它對國王的忠誠。多數代表像大多數殖民者一樣,仍抱著並不一定非脫離英國不可的希望。他們傾向於相信:高壓並不是國王的政策,而是出於一個「腐敗的內閣」,一直希望他們要求糾正錯誤的請求會得到一個和解性的答覆。[153]他們雖然選擇了反抗的道路,但是又表示自己沒有「脫離大英帝國,另建獨立國家的野心計劃」,未公開提出獨立要求。[154]英國一旦承認他們的權利,他們就會放下武器。

  至此,如果英國政府能採取撫慰政策,撤銷強制性法令,美洲殖民地同英國仍不會決裂。但是英國的決策者們大都沒有到過北美,對殖民地的情況所知無多,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不外乎王家官員報告,殖民地駐倫敦代理人的證詞以及英國人所寫的旅行日記等。這些信息來源不僅渠道狹窄,且十分遲緩,因此英國決策者們不能準確把握殖民地居民的動向,致使他們有關決策捉襟見肘。而且他們還頑固堅持殖民地必須依賴於母國的觀念,不承認殖民地特殊利益。

  佩恩於8月初抵達倫敦,但是英王拒絕接見他,甚至不屑一讀《請願書》。喬治三世國王在議會開幕式演說中嘲笑殖民地所表示的忠誠:「一個正在進行武裝叛亂的集團所送來的《橄欖枝請願書》是沒有什麼誠意的。」喬治三世不但沒有接受它,反而一意孤行,決心實行武力鎮壓。並於8月23日頒布詔諭,宣布殖民地處於「公開的、直認不諱的叛亂之中」。他聲稱:「殖民地不是投降,就是勝利」,「必須用戰鬥來決定他們是服從於這個國家,還是獨立」。[155]諾斯也曾揚言:「現在是堅持向他們挑戰,並堅定不移和毫不畏懼地行動之時了。」[156]英國議會則以投票決定再派2.5萬名軍隊去對付殖民地人,作為對請願書的回答。1775年12月22日議會通過的《美洲查禁法》宣稱反叛的各殖民地不再受國王的保護,並宣布殖民地的一切貿易為非法,沒收其船隻及貨物。英國議會還決定向北美派遣包括德意志僱傭軍在內的5萬軍隊去鎮壓,並斷絕北美殖民地的對外聯繫和貿易,封閉其港口,捕捉其船隻。英國政府錯誤地啟用外國僱傭軍來鎮壓美洲殖民地,這就使得雙方的協調變得毫無希望,殖民地宣布獨立已在所難免。同時也使許多立場搖擺的殖民地人相信必須脫離英國。外國僱傭軍的出現使美洲殖民地人民感到他們被英國當作外敵看待[157],同時也斷絕了殖民地與英國和解的希望。

  英國政府的每一個行動都削弱了北美殖民地人民依戀英國的感情,當他們對英國議會的好感化為烏有的時候,就把最後的幾縷忠誠系在國王一個人身上。但是國王卻熱衷於支持英國議會來反對他們,並錯誤地啟用外國僱傭軍來鎮壓北美殖民地。既然所有英國當權者都想摧毀其臣民的權利,那麼做一個英國人究竟值不值得,就很可懷疑了。

  1776年1月,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發表《常識》(Common Sense),這是北美殖民地劃時代的事件。在此之前,儘管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衝突已持續了十幾年,儘管殖民地人民已拿起武器反抗英國,但是誰都沒有想過獨立,而潘恩的《常識》為殖民地指明了方向。

  在《常識》一書中,潘恩從天賦人權思想出發,猛烈抨擊英國政府的劣行和政體,批判保守派謀求妥協的立場。他以激昂的文字號召廢除王權,建立共和制,啟迪人們利用法國、西班牙與英國的矛盾,建立反英聯盟,主張北美大陸同英國分離。他駁斥了想同英國和解的種種論調,指出,脫離英國而獨立,會使整個歐洲成為北美的朋友:「我們的穀物將在歐洲任何市場上順利出售,我們的進口貨物一定要在我們願意購買的地方成交」,同英國的聯合會遭致危害和損失,對大不列顛的任何屈從或依附,都會立即把這個大陸捲入歐洲的各種戰爭和爭執。[158]他認為,和解是個荒謬的夢想,號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通過革命戰爭實現獨立:「北美獨立的時代應該被認為是對它發射第一發子彈的時候便開始了,並且由這發子彈所宣布了。」[159]他大聲疾呼:「現在是分手的時候了!」「就讓我們達到最後獨立!」[160]《常識》在3個月裡就發行12萬冊,廣為傳播,在北美,大多數成年白人都讀過或了解這本小冊子,《常識》在動員殖民地人民同英國實行徹底決裂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在理論上武裝了北美人民,為美國正式宣告獨立做了準備。

  《常識》一書出版6個月後,殖民地贊成獨立和建立共和政體的情緒迅猛高漲,許多人原來希望喬治三世國王能夠拯救美洲,現在則對潘恩的看法深信不疑,認為任何國王都幫助不了他們。許多曾經認為不能獨立的人,現在思想開始轉變。

  英國對殖民地進行武裝鎮壓、招募德意志僱傭軍來北美作戰、《常識》的廣泛傳播,這些都進一步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感情。1776年7月,在獨立戰爭爆發一年多以後,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它開宗明義地闡述了殖民地人民獨立的權利,即「一個民族解除他們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關係,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和上帝意旨,採取獨立和平等的地位」。《獨立宣言》列舉了喬治三世種種倒行逆施和專制暴行,列舉了25種對英王的不滿,如「他曾拒絕批准為公共福利所必需的法律」,「不得我們的同意,即向我們徵稅」,等等。《獨立宣言》莊嚴宣告根據天賦人權論和社會契約論建立自由獨立的合眾國,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成為「自由和獨立的國家」:「我們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的效忠義務,在我們和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係全部斷絕,而且應該斷絕。我們以自由獨立國家的地位,有全部的權利來宣戰、締和、聯盟、通商和採取獨立國家有權採取的一切行動。」[161]

  《獨立宣言》使北美殖民地的武裝起義轉變為一場獨立戰爭,從此以後,獨立便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

  獨立戰爭爆發後,總的來說是英強美弱。英國擁有900萬人口,而北美殖民地不足300萬,其中20%是黑奴;英國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而北美新建立的大陸軍則是「烏合之眾,缺少紀律」。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加拿大及西印度群島殖民地都仍然效忠英國,可以作為英國進攻北美殖民地的據點;英國已經發生了工業革命,經濟已經開始發生質的變化,而北美的製造業仍很落後。

  然而英國在北美面臨的是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大陸軍運用游擊戰、運動戰等靈活機動的戰術,利用有利的地理環境,不斷重創英國軍隊。1777年10月17日,美軍取得了薩拉托加戰役的勝利,這是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薩拉托加大捷的消息使法國於1777年12月參戰,隨後西班牙與荷蘭也分別對英國宣戰。一場地方性的叛亂變成了世界性的戰爭,力量對比對英國日益不利。而在英國國內,由於失業人數增大,貧困現象嚴重,人民不滿情緒增加,反對派力量增強,出現嚴重的政治危機,終至諾斯內閣下台。1781年,英軍在約克鎮投降,美國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1782年,英國議會以多數票建議結束對美國的戰爭。

  1783年,英美在巴黎正式簽訂《巴黎條約》,根據條約,英國國王承認「美國」即從新罕布夏至喬治亞的13個殖民地是「自由的、有主權的和獨立的」[162],規定了美國的邊界:新英格蘭及紐約與加拿大的邊界以聖克羅河與北緯45度為界;英國同意放棄美國西北部的一些防禦工事,並同意以密西西比河為美國西部邊界。通過五大湖及其連接水域劃定一線,作為美國與英屬加拿大之間的北部邊界。條約還規定,美國有權在紐芬蘭和新斯科舍海域捕魚,同意把應償還給兩國債權人的全部債務作為有效債務,由大陸會議「懇切地勸告」各州議會發還充公了的托利黨人的財產,釋放戰俘。[163]至此,以美洲為中心的第一英帝國土崩瓦解。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七年戰爭」是英帝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七年戰爭」使第一英帝國達到了頂峰,但也為其解體埋下了隱患。「七年戰爭」結束後,英帝國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版圖擴大,競爭對手消失,內部矛盾開始出現並且日益激烈,最終導致舊帝國的解體。

  「七年戰爭」之後,英國成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殖民帝國,但戰爭使英國債台高築。為減輕負擔,英國關閉美洲西部領土,試圖徵收印花稅,打擊走私活動等,並且試圖給殖民地總督薪俸,使之擺脫殖民地議會控制,從而改變過去那種理論上嚴格、實踐上鬆弛的局面,並設立了美洲事務大臣一職,加強對殖民地的管理。

  與此同時,由於歐洲競爭對手的消失,美洲殖民地也感到他們不再需要英國的保護了。他們贊成留在英帝國之內,但反對英國對殖民地徵稅,否認英國議會對殖民地的權威。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獨立戰爭並不是為了獲得自由而進行的,而是為了保持各殖民地業已享有的自由。

  英國與美洲殖民地的衝突使英帝國處於危機之中。英國的各項法令均由於殖民地強烈反對而未能實行,最後被迫取消。重商主義殖民理論已經無法適應殖民地出現的新情況,已經無法解決殖民地出現的危機。但英國卻固守舊的信條,力圖保持對殖民地的權威,一次又一次地頒布新的法令,從而使矛盾激化。英國的高壓措施促使殖民地走上了聯合抗英之路,並且使殖民地人民一次又一次感到他們未被看成是英國的子民,從而使他們對英國的認同感消失,離心傾向日重。北美殖民地人也由「爭取美利堅人所理解的自由,期望使帝國恢復到以前那種美滿狀態」[164],轉為爭取獨立。可以說,正是由於英國未能認真考慮殖民地的意見,一意孤行採用高壓政策,才一步步將美洲殖民地推向了敵對立場,英國決策的失誤葬送了第一英帝國。

  【注釋】

  [1]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後的世界》,吳象嬰、梁赤民譯,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7頁。

  [2] Eli.F.Heckscher Mercantilism Vol.I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1983 p.21.

  [3]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ry Press 1960 p.565.

  [4] Charles F.Mulleft The British Empire p.235.

  [5] D.K.Fieldhouse The Colonial Empire-A Comparative Survey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82 p.529.

  [6] Leslie William White W.D.Hussey Government in Great Britain the Empire and the Commonwealth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58 p.207.

  [7] A.Berriedale Keith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the First British Empi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p.8.

  [8] James A.Williamson 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Expansion London Macmillan & Co.Ltd 1927 p.191.

  [9] Hugh Edward Egerton 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London Methuen 1924 p.42.

  [10] 美國大使館文化處編寫:《美國歷史簡介》,1982年5月第二版,第18頁。

  [11]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楊國標、張儒林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50頁。

  [12]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董良國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第45—46頁。

  [13]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第50頁。

  [14]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朱絳、常紹民等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320頁。

  [15] Charles F.Mulleft The British Empire p.245.

  [16] 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一卷,李劍鳴著,《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頁。

  [17]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p.34.

  [18]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321頁。

  [19]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2卷,呂丹、劉海龍等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4頁。

  [20]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34.

  [21]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321頁。

  [22] 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一卷,李劍鳴著,《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第313頁。

  [23] Gipson Lawrence Henry The British Empire before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Volume IX The Triumphant Empire New Responsibilities within the Enlarged Empire 1763-1766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56 p.18.

  [24]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35.

  [25] Martin Kitche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A Short Histo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6 p.3.

  [26] Charles F.Mulleft The British Empire pp.240-241.

  [27]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第50頁。

  [28] Martin Kitche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A Short History p.2.

  [29] D.K.Fieldhouse The Colonial Empire-A Comparative Survey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64.

  [30] Brendan Simms Three Victories and a Defeat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First British Empire 1714-1783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8 p.394.

  [31]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213頁。

  [32] D.K.Fieldhouse The Colonial Empire-A Comparative Survey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65.

  [33] Martin Kitche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A Short History p.3.

  [34] Ibid.

  [35] FrankO'Gorma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British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1688-1832 London New York Arnold 1997 p.179.

  [36] George Louis Beer The Old Colonial System 1660- 1754 Part I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1660-1688 Vol.I New York Peter Smith 1933 p.224.

  [37] Curtis P.Nettels British Mercantilism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hirteen Colonie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XII No.2 Spring 1952 p.105.

  [38]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第51—52頁。

  [39] Ernest Barker The Ideas and Ideals of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1 p.41.

  [40] Martin Kitche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AShort History p.3.

  [41] W.A.Barker A General History of England 1688-1852 London 1963 p.146.

  [42] Hugh Edward Egerton 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1606- 1909 London Methuen & CO LTD twelfth edition 1950 p.123.

  [43] Martin Kitche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A Short History p.3.

  [44]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亞南譯下,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52頁。

  [45] Hugh Edward Egerton 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1606- 1909 p.123.

  [46] W.A.Baker A General History of England 1688-1852 p.146.

  [47] John Bowle The Imperial Achievement The Ri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 London Secker & Warburg 1974 p.150.

  [48]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15.

  [49]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第68頁。

  [50] 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開拓歷程》,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譯,讀書·新知·生活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22頁。

  [51] 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開拓歷程》,第23頁。

  [52] Sir George Clark The Later Stuarts 1660-1714 Oxford At the Claredon Press 1976 p.346.

  [53] 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開拓歷程》,第398頁。

  [54] George Louis Beer The Old Colonial System 1660- 1754 Part I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1660-1688 Vol.II New York Peter Smith 1933 p.316.

  [55] 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開拓歷程》,第399頁。

  [56] George Louis Beer The Old Colonial System 1660- 1754 Part I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1660-1688 Vol.I New York Peter Smith 1933 p.316.

  [57] Ian R.Christie Crisis of Empire-Great Britain and the American Colonial 1754- 1783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Inc.1966 p.13.

  [58] Thad W.Tate The Coming of the Revolution in Virgina Britain? s Challenge to Virginia? s Ruling class 1763- 1776 In 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 3d series.Vol.ⅩⅨ No 4 1962 p.335.

  [59] 查爾斯·比爾德,瑪麗·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徐亞芬譯,第一卷,《農業時代》,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02頁。

  [60] Lawrence A.Harper Mercantilism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The Canadian Historical Review Vol.XXIII No.1.March 1942 p.5.

  [61] 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56頁。

  [62] Martin Kitche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A Short History p.3.

  [63] D.K.Fieldhouse The Colonial Empire-A Comparative Survey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68.

  [64] D.K.Fieldhouse The Colonial Empire-A Comparative Survey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68.

  [65] Hugh Edward Egerton A.P.Newton 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London Methuen & co.1897.pp.188-189.

  [66] W.S.Barker A General History of England 1688-1852 p.146.

  [67] 查爾斯·比爾德,瑪麗·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第一卷,農業時代,第205頁。

  [68] Edited by Jack P.Green and J.R.Pole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0 p.131.

  [69]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南開大學歷史系美國史研究室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9頁。

  [70] 喬治·布朗·廷德爾,大衛·埃默里·施:《美國史》(第一卷),宮齊等譯,南方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頁。

  [71] Peter Marshall and Glyn Williams The British Atlantic Empire before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London Frank Cass and Company Limited 2005 p.87.

  [72] Lawrence Henry Gipson The British Empire before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Vol.IX The Triumphant Empire New Responsibilities within the Enlarged Empire 1763-1766 New York Alfred A.Knopf 1956 p.4.

  [73] By Lord Elton Imperial Commonwealth New York Reynal & Hitchcock 1946 pp.184-185.

  [74] Lawrence Henry Gipson The Coming of the Revolution 1763-1775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Publishers 1954 p.215.

  [75]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 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641.

  [76] Henry Steele Commager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Vol.I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63.p.49.

  [77] T.O.Lloyd British Empire 1758- 198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87.

  [78] General Editor David C.Douglas 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Vol.VII 1714-1783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p.787-788.

  [79]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160頁。

  [80] 同上書,第380頁。

  [81]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83.

  [82] Hugh Edward Egerton A.P.Newton A Short History of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p.165.

  [83]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141頁。

  [84]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6頁。

  [85] 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一卷,李劍鳴著,《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第530頁。

  [86] T.O.Lloyd British Empire 1758-1983 p.87.

  [87]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646.

  [88]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113.

  [89]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121.

  [90] Bernard Bailyn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p.101.

  [91] 轉引自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第306頁。

  [92] Edmund S.Morgan Prologue to Revolution Sources and Documents on the Stamp Act Crisis 1764-1766 Chapel Hill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an Press 1959 pp.19-20.

  [93] Bailyn Bernard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169.

  [94]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中譯本),(上),第147頁。

  [95] 轉引自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第306頁。

  [96] S.Macooby English Radicalism 1762- 1785 the Origin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55 p.54.

  [97] 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一卷,李劍鳴著,《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第530頁。

  [98] Edmund S.Morgan Prologue to Revolution Sources and Document on the Stamp Act Crisis 1764-1766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my 1973 pp.134-141.

  [99] Frank O.Gorman The Long Eighteenth Century British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1688-1832 p.177.

  [100]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8.

  [101] See Robert Thoma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British Imperial Policy On Colonial Welfar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XXV No.4 December 1965 p.626.

  [102]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10.

  [103] H.C.Allen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History of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783-1952 p.214.

  [104] Marshall Smelser American Colonial and Revolutionary History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3 p.143.

  [105]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8.

  [106]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p.589-590.

  [107] Jack P.Green and J.R.Pole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colu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p.115.

  [108]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645.

  [109] Jack P.Green and J.R.Pole A Com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colution p.115.

  [110] Marshall Smelser American Colonial and Revolutionary History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3 p.117.

  [111] 黃紹湘:《美國史綱,1492——1823》,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第187頁。

  [112]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385頁。

  [113]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188頁。

  [114]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386頁。

  [115] T.O.Lloyd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85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88.

  [116] 查爾斯·比爾德,瑪麗·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第一卷,農業時代,第214頁。

  [117] Marshall Smelser American Colonial and Revolutionary History New York Barnes & Noble 1963 p.125.

  [118]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408頁。

  [119] Edited by Jack P.Green and J.R.Pole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0 p.79.

  [120] 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一卷,李劍鳴著,《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第517頁。

  [121] 轉引自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一卷,李劍鳴著,《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第519頁。

  [122] 丹尼爾·布爾斯廷:《美國人——開拓歷程》,第309—310頁。

  [123] George B.Tindall American A Narative History Vol.1 New York W.W.Norton 1984 p.239.

  [124]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191頁。

  [125] T.O.Lloyd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83 p.89.

  [126]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191頁。

  [127] The Works of the Right Honorable Edmund Burke Vol.I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899 pp.105-120.

  [128] J.布盧姆,S.摩根等:《美國的歷程》,上冊,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46頁。

  [129] 轉引自黃紹湘《美國史綱》,第188頁。

  [130]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196頁。

  [131] T.O.Lloyd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95 p.92.

  [132]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663.

  [133]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196頁。

  [134]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196頁。

  [135] John C.Miller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240.

  [136] Jack P.Green and J.R.Pole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p.139.

  [137] Bernard Bailyn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216.

  [138]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665.

  [139] Jack P.Green and J.R.Pole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139.

  [140] T.O.Lloyd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83 pp.92-93.

  [141] Henry Steele Commager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Vol.I pp.67-68.

  [142] Jack P.Green and J.R.Pole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143.

  [143]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412頁。

  [144]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668.

  [145]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202頁。

  [146] JackP.Green andJ.R.Pole A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 pp.134-135.

  [147] John C.Miller Origin of American Revolution p.339.

  [148] Ibid.

  [149] John C.Miller Origin of American Revolution p.339.

  [150] Jack P.Green and J.R.Pole A Companion to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197.

  [151] 轉引自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一卷,李劍鳴著,《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5》,第560頁。

  [152] Henry S.Commager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Vol.I p.83.

  [153] A.古德溫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美國革命與法國革命,1763—1793》,第八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26頁。

  [154]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167—168頁。

  [155]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214—245頁。

  [156] 轉引自王覺非主編《近代英國史》,第309頁。

  [157] J.Holland Rose A.P.Newton E.A.Benjan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682.

  [158] 托馬斯·潘恩:《潘恩選集》,馬清槐等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4頁。

  [159] 同上書,第56頁。

  [160] 托馬斯·潘恩:《常識》,第42、46頁。

  [161] Edited by Leonard Pitt Documenting America A Reader in United States History Volume One Colonial Times to 1877 Dubuque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pp.57-59.

  [162] Henry Steele Commager 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Vol.I pp.117-119.

  [163] 轉引自劉緒貽、楊生茂總主編《美國通史》,第二卷,張友倫著,《美國的獨立和初步繁榮——1775—1860》,第39頁。

  [164] 塞繆爾·埃利潘特·莫利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第210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