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美獨立戰爭
2024-10-09 08:45:59
作者: 錢乘旦
在戰爭爆發前,北美殖民地經濟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畢竟處於初級發展階段,其整體實力遠遠不能與宗主國相比,因此交戰雙方力量懸殊。
在英國國內,除了少數大都市的激進政治家和一些不信奉國教的人士以外,大多數英國人都支持對北美戰爭。他們堅持母國中心的原則,維護英國對殖民地的統治。他們堅持陳舊的重商主義帝國理念,對他們而言,殖民地不服從英國的統治是十分危險的,而一旦殖民地敢於反抗,就應該鎮壓。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頭號強國,正在向工業革命邁進,處於國力迅速增長的鼎盛時期。在幾個世紀的爭霸戰爭中,英國先後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勁敵,奪取了海上霸權,建立了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的強大的殖民帝國。特別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在北美占領了法國的領地加拿大,在非洲占領了法國的塞內加爾,在亞洲將法國的勢力擠出印度,這不僅大大擴充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而且因為有對加拿大、佛羅里達和英屬西印度群島的控制,英國出兵美洲大陸就有了戰略根據地。英國本土當時約有750萬人,連同殖民地人口約3000萬人。軍事上它擁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陸軍和海上無敵的強大艦隊。其陸軍在對北美作戰中首次裝備和使用了新發明的後膛來復槍;其海軍有300餘艘艦艇,其中裝載77門火炮以上的主力艦即有131艘,擁有無可爭議的制海權和海上霸權。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國在北美駐軍約8000人,戰爭爆發後陸續增兵,8年中先後派往北美作戰的兵力共9萬人,其中有3萬是由德意志布倫瑞克公爵(Duke of Brunswick)和黑森-卡塞爾伯爵(Earl of Hessen-Kaseel)提供的僱傭軍。此外,還有3萬—5萬名效忠派分子和少數印第安人協同作戰。
戰前北美殖民地僅300萬人,其中50萬是黑人,黑人中90%是奴隸。被英國宗主國的高壓政策所限制,北美殖民地的經濟對於支撐一場長期的戰爭力不從心。戰前北美殖民地既沒有正規軍,也無艦隊,戰鬥打響時,北美只有各地分散的民兵。1775年6月15日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組建正規軍的決議案,根據這一決議,按志願入伍原則,建成了一支由師、旅、團、營以及炮兵和騎兵分隊組成的大陸軍。軍隊編制總額88個營,共約6萬人,但在戰爭進程中實際上從未超過1.9萬人。原英軍上校、維吉尼亞農場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阿蒂馬斯·沃德(Artemas Ward)、查爾斯·李(Charles Lee)和伊斯雷爾·普特南(Israel Putnam)分別擔任新成立的3個師的指揮官。1775年9月華盛頓曾計劃建立一支由26個步兵團、1個來復槍團和1個炮兵團組成的新軍,共計20372人,由大陸會議統一徵召,由於種種困難這一計劃未能付諸實施。1775年10月13日,大陸會議正式決定建立海軍。一是各州殖民地的海軍,除德拉瓦(Delaware)和新澤西以外,其餘11個殖民地均建立擔任本州沿岸防禦任務的海軍,裝備單層甲板帆船和武裝小艇;二是在大陸會議直接領導下的海軍。1775年12月,大陸會議決定建造13艘快速戰艦,但下水僅7艘,剩下未完工的6艘為防止落入敵手而自毀。1776年大陸海軍第一任司令霍普金斯(Esek Hopkins)所指揮的大小戰艦僅8艘,大都由商船改裝而成。8年中服役的各類艦船總共只有60艘。這支大陸軍裝備簡陋,彈藥缺乏,給養困難,衣衫襤褸。剛組建時人均僅9發子彈,3個士兵才有1支火槍和1條被子,炮兵裝備的火藥只有1天的使用量。在提康德羅加堡(Fort Ticonderogr),12萬名戰士只有900雙鞋子。華盛頓曾經寫道:「士兵們衣不蔽體,夜無氈毯,腳上沒鞋,赤腳行軍,從他們腳上留下的血跡,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行蹤,他們常常沒有口糧。……」同時,由於對這場戰爭的長期性缺乏思想準備,也由於對常備軍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大陸會議僅授權建立服役期為1年甚至只有9個月的軍隊,以致整個戰爭期間,一到服役期滿,士兵們便幾乎跑光了。華盛頓率部渡過德拉瓦河(Delaware River)襲擊特倫頓(Trenton)僱傭軍兵營時僅剩下2400人。與強大的英國相比,北美殖民地的軍事力量顯得如此單薄。
但是,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在戰爭過程中日益發揮決定性作用,並最終使交戰雙方強弱形勢發生轉變。首先,這場戰爭是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與北美殖民地全體人民的命運相關,因而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是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力量源泉。其次,這場戰爭是在北美的廣闊土地上進行的,革命者具有本土作戰的地理優勢。他們熟悉地形,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敵人,可在廣闊的戰場上與敵周旋。再次,北美的軍民沒有受過正規訓練,這是他們的弱點,但同時,他們也不受中世紀刻板的戰術思想的束縛,而能根據作戰需要忽聚忽散,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還有,英國雖然是當時的頭號殖民帝國,但它戰線過長,維護殖民帝國的戰略目標與其實力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英國與北美殖民地遠隔重洋,往返一次需數月之久。英軍漂洋過海,勞師遠征,途中經常受大西洋風暴的襲擊。在北美戰場上,英軍身陷重重敵意,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孤立無援,寸步難行。加之英軍在戰術上僵化保守,只習慣於在開闊地上以整齊的步伐行進和排槍齊射,這種線式作戰方式行動遲緩,運轉不靈,上上下下缺乏獨立作戰和機動行事的能力。英軍引以為榮的整齊橫隊常常成為對方散兵進行點射的活靶子,英軍用以威懾敵人的鮮紅的制服也只能起到暴露目標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大大制約了英軍的作戰能力,並最終導致英軍在這場戰爭中失利。
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戰敗的敵對國都把北美獨立戰爭看成是削弱英國、重新獲得均勢的機會。一方面,法國在失去了對新法蘭西的控制權後,正在醞釀新的戰爭,西班牙也在準備收復被英國占領的佛羅里達,因此英國必須時刻提防這兩個老對手;另一方面,英國在印度和北美的勝利,與其說是英國軍隊的勝利,不如說是殖民地聯盟的勝利,因為英國的勝利更多的是在當地盟友的支持下取得的。在印度,東印度公司的軍隊得到英國海軍的支持,並且利用分而治之的手段拉攏一批土邦王公幫它作戰。在北美,英軍也得到了當地印第安人和殖民地人組成的地方軍隊的支持。在亞洲,東印度公司不僅沒有能從七年戰爭的勝利果實中獲取巨利,相反還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以致1772年在英國宣布破產。引起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官員在印度發動戰爭,耗資過巨。當時,公司不斷兼併印度領土,與其他勢力發生爭鬥,在印度出現了一個反英大聯盟,公司不得不花錢來維持一支數目龐大的印度兵與其他勢力作戰,故而無法將利潤反饋到英國。趁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土邦進行戰爭的機會,法國介入印度。1782年,法國派一支海軍分艦隊支持印度最頑固的卡納塔克邦,東印度公司和英國軍隊為了保護孟加拉,不得不耗費巨資,而印度的事態也分散了英國對美洲大陸的注意力。
在北美殖民地反抗英國的浪潮中,各殖民地議會擺脫英國總督的控制,改組為地方會議或地方大會。為了統一各地的反抗運動,1774年9月,在費城召開了第一屆大陸會議(Continental Congress),大陸會議是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建立全美政權的開始。會議經過激烈辯論,宣布《強制法令》(Coercive Acts)是違憲的,拒絕服從,號召殖民地組織軍隊,中斷同英國的一切貿易;會議還起草了《權利宣言和怨由陳情書》(Procalmation of rights and griences),向國王遞交了請願書,但沒有提出獨立的要求。大陸會議還成立了大陸協會對英國進行貿易抵制。面對北美殖民地的反抗運動,英王及英國政府決定採取武裝鎮壓的方式,從而失去了與殖民地和解的機會。1775年4月初,托馬斯·蓋奇(Thomas Gage)率一支英軍前往萊克星頓(Lexington),企圖逮捕波士頓的反英領導人亞當斯等人,並摧毀民兵在康科德(Concord)的軍械庫,引發英軍與當地民兵交戰。雖然萊克星頓事件只是一件小事,但它拉開了戰爭的序幕。後來,蓋奇在邦克山戰役(Battle of Bunkerhill)中擊退了包圍波士頓的民兵,但英方損失了40%的兵士。1775年5月,第二次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會議仍希望避免與英國徹底決裂,會議通過了《橄欖樹請願書》(Olive Branch Petition),表示仍效忠英王,向他保證「我們無意結束我們之間長期的和幸福的聯合」;喬治三世卻認為「一個正在進行武裝叛亂的集團所送來的《橄欖樹請願書》是沒有什麼誠意的」,再次將其拒絕,還頒布詔諭,宣布殖民地處於叛亂狀態。英王派外國僱傭軍鎮壓北美殖民地的反抗,這樣,北美殖民地徹底放棄了與英國和解的希望,走上了與英國完全決裂和獨立的道路。
隨著北美獨立戰爭的爆發,各殖民地的總督大多逃跑或被驅逐,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統治迅速瓦解。從1776年3月開始,各殖民地紛紛宣布獨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 )起草的《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莊嚴宣告:「這些聯合起來的殖民地從此而且名正言順地應成為自由聯合的獨立邦,他們解除與英國的一切從屬關係,而它們與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繫從此完全廢除。」這極大地鼓舞了大陸軍和民兵的戰鬥意志,北美獨立戰爭進入一個新階段。1776年3月,接替蓋奇出任英軍統帥的威廉·豪(William Howe)率英軍由波士頓沿海路趕往新斯科舍,7月,豪率領英軍到達紐約,華盛頓移兵至紐約附近,但被英軍趕出長島(Long Island),接著被趕出曼哈頓(Manhattan)。如果當時英軍繼續推進,幾乎可以肯定費城將落入英軍之手,這個城市實際上沒有設防,它的陷落已迫在眉睫,以致大陸會議逃到了巴爾的摩(Baltimore)。但是天性謹慎而又拘泥於歐洲戰爭觀念的豪,已無意在作戰季節即將結束的時候採取新的行動。由於他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新澤西,他相信北美的抵抗正在瓦解,因而完全可以把最後一擊推遲到來年春天,於是他命令康沃利斯(Charles Cornwallis)進入冬季營地,從而耽誤了英軍一舉粉碎美軍抵抗的最後也是最好的機會。這一出乎意料的休戰給華盛頓的反攻提供了很好的戰機,他迅速抓住時機向英國人拉得過長的戰線進行反擊。1776年聖誕節,華盛頓的軍隊越過新澤西,渡過德拉瓦河,到達賓夕法尼亞,奇襲了特倫頓和附近普林斯頓(Princeton)的英軍,取得勝利。華盛頓的軍隊在人數上僅相當於豪的1/6,居然迫使英國人放棄了他們在1776年戰役中所獲得的大部分地區,這大大鼓舞了美軍的士氣。1777年10月,約翰·伯戈因(John Burgoyne)率領的英軍在薩拉托加戰役(Battle of Saratoga)中被美軍打敗,這是北美獨立戰爭的轉折點。1778年2月,美國與法國簽訂同盟條約,不久法國參戰,西班牙和荷蘭也相繼對英宣戰,1780年葡萄牙也加入了反英戰爭,一場地方性的叛亂演變成為一場歐洲國家的戰爭,他國的干涉導致英軍在北美最終失敗。1778年5月,亨利·柯林頓(Henry Clinton)接替豪任英軍統帥。最後的戰役集中在南部,雖然英軍先後占領了喬治亞和南卡羅來納等地,但在1781年的約克敦戰役中,法軍切斷了英軍撤退的路線,與美軍聯合包圍了約克敦(Yorktown),法美聯軍的人數超過英軍人數一倍多,康沃利斯率領的英國軍隊於10月投降。英國將軍想向法軍投降,但是法軍的軍官把他禮貌地領到了華盛頓的面前。有人說當英軍走出城來投降的時候,他們的樂隊演奏著樂曲《顛倒的世界》。這次投降摧毀了英國企圖武力征服北美洲的夢想,實際上結束了在北美的戰爭——即使英國還有3萬軍隊在紐約,但也只能處於守勢,雖說海上的戰爭仍在繼續。
英國在其他地區也遭到嚴重失敗:西班牙1781年5月奪取了佛羅里達的彭薩科拉(Pensacola),不久又奪取地中海的梅諾卡;法國奪取了英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幾個英屬島嶼。在亞洲和非洲,英國也迭遭挫折,英國的商船經常遭到敵國海軍和私掠船的襲擊,損失慘重。7年內,英國的國債增加了一倍。國內反戰呼聲越來越高,首相諾思被迫辭職,喬治三世也喪失了對英國下院的控制。在此情況下,新上台的首相羅金漢決定與美國和談。1783年9月3日,英美在巴黎簽訂了《凡爾賽和約》(Treaty of Versailles)。根據《凡爾賽和約》,英國須歸還法國在多巴哥及西非的一些貿易點,法國在印度、北美和非洲取得了新的立足點;割讓佛羅里達給西班牙,西班牙收回梅諾卡;英國承認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北美獨立戰爭結束。由此英國的殖民事業遭受嚴重挫折,英帝國處於危急之中,表明重商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已經無法解決殖民地的新問題。正是政策的失誤,使英國失去了北美13個殖民地,其霸權和海上力量受到重大打擊。因此,北美戰爭的失敗標誌著以美洲為中心的第一英帝國的解體。但英國依然保留了北美大陸的加拿大、新斯科舍、紐芬蘭、哈德遜灣。在加勒比地區,除多巴哥外,英國還保留了原來的殖民地。在西非,英國還留有幾個奴隸貿易據點。在印度,也還占領著加爾各答、孟加拉和馬德拉斯等三個地區。[1]英帝國殘缺了,但仍然是一個大帝國。當時代變化,工業的力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重商主義的理論不再擁有發芽蔓延的現實土壤,殖民地的管理模式期待更新,世界需要新的秩序的時候,新的帝國秩序已經在舊帝國中孕育。
到1760年,海外帝國的經濟基礎和運行理念、民族文化和社會輪廓,和她的母邦一樣,都同1688年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自由帝國正在慢慢取代重商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