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勒比地區的殖民爭奪
2024-10-09 08:44:17
作者: 錢乘旦
當英國人在北美大量活動並打下殖民地基礎的同時,在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的殖民爭奪中,英國人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階段性成果。民間力量同樣成為加勒比地區殖民爭奪的主體。
位於美洲中部的加勒比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近海,面積達275萬平方公里。加勒比海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南北美洲交通、貿易航線的必經水域,被認為是「美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的島峙及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之間的島嶼被稱為西印度群島,包括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其中比較大的島嶼有古巴、牙買加、伊斯帕尼奧拉(Hispaniola)和波多黎各(Pueto Rico)等。西印度群島地處熱帶,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為各種農作物的栽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很適宜成為西歐國家所需熱帶物品的供給地。同時,西印度群島也因加勒比海的地理位置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些島嶼從南到北環加勒比海分布,是來往南北美洲的必經之地和船隊補給站,因而成為早期殖民國家所追求的主要對象,西班牙人就是在這裡建立了他們的基地並最終實現了對墨西哥的征服。
關於西印度群島各國歷史發展的特點,英國歷史學家帕里和舍洛克在其著作中做過這樣的概括:「不像『舊世界』多數國家的歷史那樣,從遠古的神話傳說與對過去的考古發掘逐漸發展成為有記載的歷史,西印度群島的歷史是由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而突然開始的,這就是:1492年哥倫布的船隊載著第一批歐洲探險者的到達。目前這些島嶼的面貌主要是從那一批人到達以後所產生的事件發展起來的。」[159]兩位作者的上述論斷儘管反映了西印度群島歷史發展的某個側面的特點,但他們關於這一地區的歷史由哥倫布開創的認知,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在此之前,西印度群島印第安人中的兩支加勒比人和阿拉瓦克人就在此長期居住,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濟和文化。哥倫布的貢獻在於他對西印度群島的再次「發現」,並使之與舊大陸發生了直接聯繫。正是這種「發現」和聯繫改變了西印度群島的歷史發展,並對西方殖民國家建立帝國的進程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美國歷史學家查爾斯·A.比爾德和瑪麗·R.比爾德在分析英國殖民動機時指出:「英國人向美洲移殖的動機,除了商業和征掠以外,還摻雜了其他因素。毫無疑問,政治動機縱然或許有它的經濟根源,卻是在大西洋沿岸開拓殖民地的有力因素,把舊世界一些王朝和國家之間的競爭轉移到了新世界。原來可能在歐洲戰場上燃起大戰火的妒忌和野心,此時蔓延全球,加速了在整個世界上爭奪領地的鬥爭。」[160]英國人染指西印度群島就是源於同西班牙的矛盾,西班牙人是西印度群島的捷足先登者,自15世紀末他們踏上這些島嶼以後,便逐漸成為這裡的主要勢力。西班牙人對土著居民實行野蠻的滅絕政策,不到一個世紀,原住在大安的列斯群島上的印第安人幾乎被奢殺、擄掠一空,只有個別島嶼的深山老林中還保留著一些印第安人的小群體。[161]對西班牙建立的龐大的美洲殖民帝國而言,加勒比地區是通向該帝國的大道,而古巴和伊斯帕尼奧拉則是帝國的前哨。因此,對於西班牙政府來說,「西印度群島成為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加以防禦並且堅守的堡壘了」。[162]
16世紀30年代以後,西印度群島的重要地位日益為其他歐洲殖民國家所認識,各殖民國家的鬥爭逐漸展開。此時,西班牙各港口的吞吐量日益增長,大批西班牙船隻途經此地,在此獲得貨物供應和船隻維修服務,然後駛往美洲大陸。這自然引起外國人的興趣,並試圖進行干涉。迫於西班牙的強大,他們主要採取三種方式:一是進行海盜掠奪,公開襲擊和劫掠西班牙的港口和船隻;二是進行走私貿易,用奴隸和歐洲貨物掠取糖、獸皮和白銀;三是侵犯西班牙的壟斷殖民地。[163]為了取得同西班牙殖民地進行走私貿易的倉庫和對西班牙航船實施劫掠的有利位置,其他歐洲國家便想方設法在加勒比地區建立殖民據點,其中,英國是積極的參與者和直接挑戰者。早在16世紀20—30年代,英國商人就來到加勒比海,主要從事走私貿易。1562—1568年,約翰·霍金斯先後組織了四次前往西印度群島的貿易航行,主要進行奴隸走私貿易,用從葡屬非洲帶來的奴隸換取珍珠、黃金、獸皮和蔗糖,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但是由於西班牙的強勢打擊,英國的走私貿易遭到嚴重擠壓,很難突破西班牙在此地區的貿易壟斷。為了實現貿易的合法化,霍金斯試圖從西班牙官方獲得貿易執照,但遭到西班牙的拒絕。霍金斯最後一次航行的返航途中遭到了西班牙艦隊的重創,其本人最後帶著15名倖存者狼狽回到英國。於是,英國商人開始進行海盜活動,公開襲擊和劫掠西班牙商船和沿海據點。伊莉莎白時代後期,隨著英西關係的全面緊張,以德雷克為代表的英國人在加勒比地區對西班牙人頻繁進行襲擊和搶劫,1585—1604年,每年都有100—200艘英國船在加勒比海騷擾西班牙船隻。[164]這不僅給英國帶來了豐厚的收入,而且進一步加劇了英西兩國之間的矛盾。據統計,1585—1604年,加勒比地區每年給英國帶來10萬—20萬英鎊的捕獲物,[165]巨額的利潤促使英國人一直企圖在西班牙控制的西印度群島奪取立足點,但均未成功。約翰·霍金斯、弗朗西斯·德雷克等英國早期的著名探險家和海盜們雖然多次嚴重打擊了西班牙,但是打破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島的貿易和領土壟斷的嘗試,在16世紀均以失敗而告終。
17世紀初出現轉折,英西戰爭的結束及英國的勝利為英國人在西印度群島展開新的殖民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1604年,英國同西班牙在談判簽訂和平條約時,英王特地向西班牙提出了關於英西兩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權益問題。在英國看來,英國對一切被西班牙實際占領的土地表示尊重,但是不能承認西班牙在美洲未占領地區的權利。英國的這種要求顯然與西班牙所堅持的在西印度群島擁有完全的壟斷權利相衝突,雙方激烈爭論。不過,由於形勢發生新的變化,西班牙最終只能表示默認,英國獲得了在西印度群島殖民的權利。逐漸衰落的西班牙也開始放棄全面控制加勒比殖民地的企圖,轉而將有限的資源集中用於保護大西洋的主要航路,在重要的戰略要道以及西班牙至美洲的幾個重要港口加強防禦。這使得自16世紀以來西歐國家慣常進行的海盜和走私活動變得無利可圖,因此英國人就企圖在南美洲北部沿海建立永久的殖民地,加勒比成為英國殖民活動的焦點。[166]
早在16世紀初,在西歐諸國盛傳蓋亞那地區有一個黃金國王「埃爾多拉多」(El Dorado)和黃金國「馬諾亞」(Manoa),這對歐洲許多冒險家有巨大的誘惑力。1595年,英國人沃爾特·雷利爵士曾來到南美洲的蓋亞那,經過探查他確信,位於西班牙控制區北部和葡萄牙巴西南部的這塊無人區可以成為英國的第一塊熱帶殖民地。他確信蓋亞那有金子,是「到目前為止沒有被劫掠過,被迂迴過,也沒有被開採過的一塊處女地」。[167]1596年和1597年,他派了兩支探險隊繼續進行探查。為了鼓動更多的英國人前往那裡,雷利專門撰寫並發表了《蓋亞那的發現》,對以蓋亞那為代表的南美洲的自然景觀進行了大肆渲染,從而引起英國人的重視。在最初的蓋亞那航行之後,1604年查爾斯·雷(Charles Leigh)來到維阿波科(Wiapco)河岸邊,並建立了一個小殖民據點。雷本人雖於1606年去世,但與他同行的人卻在那兒逗留了一年左右的時間。這期間,他們曾試圖種植菸草和亞麻,並同阿拉瓦克印第安人進行貿易。1606年,該殖民據點的倖存者搭乘荷蘭人的船隻返回歐洲。1609年,羅伯特·哈考特(Robert Harcout)又在維阿波科及其附近河口建立了幾處貿易據點,但是都不成功。英國人染指西印度群島的關鍵步驟是維吉尼亞公司1612年對百慕達的成功殖民。[168]從地理上看,百慕達遠離西印度群島,但它卻是西印度群島和北美大陸之間航運和貿易的連結點和中繼站,北美殖民地不斷有人來到百慕達並進而向西印度群島進發。1613年,哈考特和另外幾位英國紳士獲得了亞馬遜(Amazon)和埃塞魁波(Essequibo)河之間土地的專有權,他們打算通過認購的方式建立一個種植園殖民地,但是沒有得到支持而只好作罷。1610年,托馬斯·羅(Thomas Roe)勘測了亞馬遜河地區,並在1612年在亞馬遜河上游大約300英里處建立了一個定居點,不久他從愛爾蘭引入一批定居者以加強鞏固此定居點,最終該定居點存在了8年時間。
雷利、哈考特等人的殖民嘗試雖說失敗了,但是在隨後的十年左右時間裡,英國人仍一如既往地前往蓋亞那和西印度群島其它地區進行貿易與殖民活動。1619年,曾參與雷利南美探險的羅傑·諾思(Roger North)獲得英國樞密院的批准,領導和組織亞馬遜公司,[169]旨在開拓維阿波科河和亞馬遜三角洲之間的殖民地。諾思後在亞馬遜三角洲設立一個100人的營哨,開始種植菸草並與印第安人做生意。[170]但是幾年之後,由於遭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強烈反對,英國在這一地區的活動基本停止。這表明,面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直接競爭,英國的殖民活動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因此,英國必須調整殖民思路和殖民方針,在西班牙影響區之外尋找殖民目標以求突破。同時,英國人在加勒比地區的早期殖民活動也證明,英國在加勒比地區建立熱帶殖民地是完全可能的,因為英國定居者至少在蓋亞那和亞馬遜河口成功地生活了許多年。更重要的是,英國人在亞馬遜的殖民活動使他們發現了通往為西班牙所忽視的小安的列斯群島的道路,從而開始了英國人占領加勒比地區一系列小島的殖民進程。[171]
1622年,曾經參與早期在蓋亞那和亞馬遜殖民探險的托馬斯·沃納(Thomas Warner)獲得有關位於小安的列斯島的聖克里斯多福(St.Christopher,or St.Kitts)島土壤和氣候的信息報告後,很感興趣。因此沃納在1622年返英途中,登上聖克里斯多福即後來被稱為背風群島的地方,並且花了一段時間與當地加勒比人的首領進行接觸和談判。出於對該島風情物貌的偏愛並認定該地適合種植菸草,沃納回國後即尋找贊助人和資本,以支持他的殖民計劃。[172]在倫敦商人馬里菲爾德(Ralph Merrifield)的支持下,沃納帶領一批人於1624年回到聖克里斯多福,屠殺或趕走了該島的加勒比人,使此地成為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這也是英國在蓋亞那失敗後在南美洲建立的第一個殖民地。英國人在那裡建立了要塞和小屋,種植菸草並獲得成功。1624年底,沃納擊退了加勒比人對他們的襲擊,解除了土著人對殖民地的威脅,殖民據點得到鞏固。1625年夏天沃納帶著第一批菸草返回英國進行宣傳,並被英王任命為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等地的總督。同年,法國人達埃南步克(Rierre Belain D'esnambuc)率領的私掠船來到聖克里斯多福,以躲避西班牙船隊的襲擊。沃納認為法國人在此定居有利於加強殖民者的力量,因而答應了法國人的請求,聖克里斯多福遂被分成兩部分:英國人占有中部,法國人居住在南北兩端。沃納和達埃南步克之間的共居協議為1627年雙方簽訂的條約所確認。此種劃分直到1713年《烏特勒支條約》(The Treaty of Utrecht)的簽訂才被終止。
英法協議的達成和加勒比人的失敗使聖克里斯多福島獲得了發展的機會,從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移民。到1629年時,居住在此島上的居民據估計有3000人。[173]菸草是該島的主要經濟作物,被越來越多地運往英國。1629年9月,托爾多(Fadrique de Toledo)率領的西班牙探險隊來到這裡並宣稱英法移民是西班牙領土的非法闖入者,實行強行驅逐,結果許多英國人和法國人被抓捕,房屋被毀,西班牙人在此放棄菸草而改種更為有利可圖的甘蔗,並引入許多黑人和白人契約傭僕。受到排擠的英國人被迫前往一些僻遠的小島,先後建立了尼維斯(Nevis,1628年)、蒙特塞拉特(Montserrat,1632年)、安地卡(Antigua,1632年)等殖民據點,[174]在這些地方英國人仍主要種植菸草。沃納還企圖在南邊較大的島嶼如聖路西亞(St Lucia)等地進行殖民,但因加勒比人力量強大並頑強抵抗,因而未能實現。後來西班牙人撤離了聖克里斯多福,英法殖民地得以重建。
聖克里斯多福殖民地建立後三年,更重要的巴貝多(Barbados)殖民地也開始建立。1625年,約翰·鮑威爾(John Powell)帶領一批水手從巴西回國,途中登上巴貝多,該島人跡罕至、森林茂密、土質肥沃,令他十分著迷。他遂以詹姆士國王的名義宣布占領該島。回到英國後,鮑威爾就為巴貝多的殖民活動進行鼓動,並得到了威廉·科提恩爵士(Sir William Courteen)等人的支持。1627年2月,鮑威爾的兄弟亨利·鮑威爾帶領80名左右的英國殖民者來到巴貝多,隨身帶來了參茨根(Cassava)、玉米和菸草種籽,在當地印第安人的指導下進行種植,並取得成功。到1628年年底,大約有1600名英國殖民者來到巴貝多,共耗資約1萬英鎊。[175]巴貝多島面積達166平方公里,是英國人在加勒比地區的重要基地,該島種植的菸葉也很快運到了英國,受到英國人的重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英屬加勒比島嶼的經濟價值要超過英屬北美殖民地。
西印度群島英屬殖民地的逐步發展及可觀利潤引起英國人之間激烈的爭奪。英屬加勒比殖民地的出資者是一些相互競爭的投機集團,為了取得英國政府對所有權的確認,同時為了對殖民地實施有效的管理以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殖民地的建立者使出渾身解數遊走於倫敦上層,試圖尋找自己的靠山,並依託他們謀求國王的特許狀。早期開發聖克里斯多福並獲得國王特許狀的沃納得到了寵臣卡萊爾伯爵(Earl of Carlisle)的大力支持。1627年卡萊爾就從英王那裡獲得了特許狀,根據特許狀,卡萊爾擁有「加勒比海群島」的全部,包括巴貝多的主權,他有權出讓土地和徵收稅款,有權任命總督和其他官員。[176]這種權力與巴爾的摩勳爵在馬里蘭所擁有的權力相類似,是一種半封建的特權。1628年4月,國王又賜予卡萊爾開發巴貝多島的新特許狀。卡萊爾本人並未直接參與開發殖民地,但是沃納和一批倫敦商人則利用他的勢力和支持,經營和開發聖克里斯多福島。在巴貝多,科提恩得到彭布羅克伯爵(Earl of Pembroke)的庇護,1628年2月25日英王把加勒比海中的一群島嶼,其中包括多巴哥(Tobago)、特立尼達(Trinidad)和巴貝多,賜予彭布羅克伯爵。由於這些島嶼位於卡萊爾的特許狀範圍之內,因此卡萊爾對這項賜予提出異議。兩份特許狀明顯重疊,反映了英國早期殖民擴張的混亂狀態,同時也說明此時英國王室對殖民事業並不重視,也缺乏總體規劃。用麥克弗森的話說:「西印度群島在開始種植甘蔗以前,在早期被認為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否則,許可證不會那麼輕易發給。」[177]雙方爭鬥的結果是卡萊爾獲勝,他最終成為加勒比群島,包括聖克里斯多福、尼維斯、巴貝多在內的大領主。卡萊爾本人對殖民地拓殖並不感興趣,遂委派沃納出任聖克里斯多福的總督,由霍利(Henry Hawley)管理巴貝多。彭布羅克伯爵的特許狀被撤銷,科提恩等人因此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
在加勒比地區殖民的基本動機是貿易和種植,宗教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小,但也並非完全沒有。1630年代,伴隨英國清教徒大批移民北美,一些清教徒曾打算像在新英格蘭一樣,在加勒比尋找一塊「清教淨土」。1631年,沃里克伯爵(Earl of Warwick)和約翰·皮姆等人組織了一個由很多清教政治家參加的合股公司,準備向加勒比西部實行移民,他們選擇了距離尼加拉瓜(Nicaragua)海岸不遠的聖卡塔里娜(Santa Catlina)或普羅維登斯島(Providence Island),希望在此建成可以從事商業活動的「上帝的聯邦」(Godly Commonwealth)。[178]起初,普羅維登斯具有發展種植業和航運業的良好前景,但由於它距巴拿馬的伊斯木斯(Isthmus)僅有300英里左右,非常適合襲擊來往於伊斯木斯和哈瓦那之間的西班牙船隻,普羅維登斯島遂成為英國私掠船和海盜的基地,而宗教和墾殖的目的便被放棄。英國人的威脅遭到西班牙人的仇視,1635年,西班牙對普羅維登斯發動襲擊,雖未占領之,但此後的侵犯不斷發生,給英國人造成了不小的損失。1639年荷蘭人提出購買普羅維登斯,但遭到英國公司的拒絕。1641年,該島被一支西班牙船隊占領,英國殖民者被迫撤離,他們在普羅維登斯的殖民活動告一段落,而被迫又返回到加勒比東部地區,回到小安的列斯群島。
在早期加勒比地區的爭奪中,英國的商人和冒險者們在熱帶美洲殖民地的核心巴貝多和聖克里斯多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殖民統治。從政治結構看,同在北美大陸的殖民地一樣,英國在西印度群島確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模仿英國國內,英國的許多傳統被移植到那裡。殖民地的貴族作為土地的主要所有者擁有廣泛的政治權力並可挑選總督代為行使。在巴貝多,最初形成的是由總督和少數白人種植園主專斷的獨裁統治。不久,政府的權力被地方權力取代。島內分成教區,由教區自由人選出的官員負責收稅和維持社會秩序。1639年,巴貝多組成了代表議會,代表由各教區選出。其他英屬島嶼在英國內戰以後也相繼組成了議會。不過,總體上加勒比地區的政治權力還是由那些富裕的種植園主所操控,他們控制了當地政府以及教會,因此貴族政治色彩濃厚是加勒比地區的基本政治特色。
菸草種植業構成了加勒比地區經濟生活的基礎,菸葉大多出口到英國和歐洲。菸草大部分是由小土地占有者種植的,面積在5—30英畝,使用契約傭僕進行耕作。1631年以後,由於菸草供過於求,價格迅速低落,導致殖民地經濟嚴重衰退,這使英屬西印度群島認識到「菸草與契約勞動並非島嶼經濟的堅實可靠的基礎」[179],加上此時英國政府打壓英屬西印度殖民地的菸草生產,因此該地區不得不改種棉花、靛青等其它作物。40年代以後,他們引進甘蔗,加上掌握了製糖技術,蔗糖業迅速發展,甘蔗生產逐漸在加勒比地區經濟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推動了英屬加勒比各殖民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移民也因此前往。到1640年,與其他國家相比,英國人在加勒比地區的人數已占明顯的優勢,移民總數達3萬左右。[180]
英國人在加勒比地區站住腳,對英帝國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表現在它為英國的進一步海外殖民擴張獲得有利的戰略地位,為母國提供了所需的熱帶商品;而且表現在它與英屬其他北美殖民地形成了緊密聯合的整體。因為西印度群島的種植園主致力於利潤優厚的熱帶農作物生產,而其它生活必需品諸如肉類、糧食、疏菜、木材、家畜等都依賴進口,而這些物品正是新英格蘭所生產而又難以在英國銷售的商品,於是西印度群島與英屬美洲其他殖民地之間形成了合理的分工和互補,彼此互通有無。這不僅加強了各殖民地之間的聯繫,而且推動了英屬美洲殖民地的整體發展及英國殖民體系的形成。所以莫里森等人指出:「如果不是有了同這些鑲在加勒比海碧玉上美麗的熱帶小島的貿易,那麼,在很長久的時間裡,新英格蘭只會是一串貧窮漁村和寒苦農莊而已。」[181]英屬西印度群島成為英屬北美殖民地特別是新英格蘭殖民地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依託。
從英帝國發展的角度看,17世紀初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段。此時期英國人所追求的帝國設想不僅得以付諸實施,而且初步得以實現。切薩皮克灣殖民地、新英格蘭殖民地、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建立都標誌著17世紀英國殖民擴張的第一階段至臻高峰,此時英國不僅在亞洲獲得了貿易立足點,更重要的是在美洲地區所進行的殖民試驗取得的初步成功,為以後殖民地的發展和帝國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2]1620年,英屬美洲殖民地的白人人口約只有1000人,1640年時已達3.8萬人,1650年達到8.3萬人。[183]正如《美國的歷程》一書所說的:「到17世紀中葉,英國人已經布滿北美各殖民地。更多的移民還要從英國或別的地方來到這裡。但在新英格蘭沿岸和切薩皮克灣,已經可以看見未來的景象。英國人已經移入,而且,無論他們贊成像馬里蘭和羅得島那樣的信仰自由,還是贊成麻薩諸塞那樣的不容異端,無論他們是捕魚還是種植菸草,這個大陸已經是實實在在地屬於他們的了。」[184]
然而,與其他早期殖民帝國相比,17世紀初期英國殖民拓展活動的最大特徵是民間性,以商人、貴族、宗教信徒等組成的英國民間力量成為英國對外商業和殖民擴張的先鋒和主體。無論是在亞非地區,還是在北美和加勒比地區,無論是殖民擴張的發起和組織,還是殖民地政治、經濟制度的確立和社會的管理,無不體現出英國民間力量所蘊育的冒險和開拓精神。在尋求帝國夢想的進程中,他們迫切需要英國政府的支持,他們也確實得到了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但是這種支持主要體現為為殖民擴張活動頒發特許狀並從中獲取經濟上的利益。除愛爾蘭之外,英國政府自始至終並未直接參與殖民地的開拓。正如諾爾斯所言,英屬美洲殖民地的創立「很少得到甚至完全沒有得到國家的幫助,它與或多或少是由國家來發起或支持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的殖民帝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85]早期英國殖民擴張活動的這種特性決定了英帝國建立的進程充滿了無序、艱難和盲目性,也使各殖民地擁有了更多自由寬鬆的發展空間。
【注釋】
[1] Alan G.R.Smith ed.The Reign of James Ⅵ and I p.124.
[2] Francis Dillon A Place for Habitation the Pilgrim Fathers and their Quest London Hutchinson of London 1973 p.23.
[3]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p.1.
[4] David Armitage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24-25.
[5]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131.
[6] 錢乘旦主編:《歐洲文明:民族的融合與衝突》,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頁。
[7] T.W.Moody F.X.Martin The Course of Irish History Cork The Mercier Press 1967 p.175.
[8] 羅伯特·基:《愛爾蘭史》,第21頁。
[9] 艾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上冊),第303頁。
[10] 參見本書第一章第31—32頁。
[11] 威爾·杜蘭:《世界文明史》(第七卷),第36頁。
[12] 艾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上冊),第355頁。
[13] 萊斯利·貝瑟爾主編:《劍橋拉丁美洲史》(第一卷),林無畏等譯,經濟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頁。
[14] 奧尼爾投降時間是3月30日,而伊莉莎白女王早在3月24日已去世,因此奧尼爾又向詹姆斯一世投降。
[15] 肯尼思·O.摩根主編:《牛津英國通史》,第292頁。
[16] 艾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上冊),第411頁。
[17] 羅伯特·基:《愛爾蘭史》,第2頁。
[18] Roger Lockyer Tudor and Stuart Britain 1471—1714 New York Longman 1964 p.405.
[19] 艾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上冊),第425—426頁。
[20] 火藥陰謀事件是英國某些天主教徒策劃於1606年11月5日議會開幕之日將詹姆斯一世和議員們炸死的事件,後因秘密泄露,陰謀未遂。
[21] J.C.Beckett The Making of Modern Ireland 1603—1923 London and Boston Faber 1981 p.44.
[22]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138.
[23] 艾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下冊),第432頁。
[24] Roger Lockyer Tudor and Stuart Britain 1471—1714 p.406.
[25] 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第154頁。
[26] 艾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下冊),第439頁。
[27] Roger Lockyer Tudor and Stuart Britain 1471—1714 p.406.
[28] 愛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下冊),第452頁。
[29] J.C.Beckett The Making of Modern Ireland p.64.
[30] Ibid.p.65.
[31] 艾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下冊),第457頁。
[32] 溫斯頓·邱吉爾:《英語國家史略》(上冊),第608頁。
[33] 伊勒·伍德沃德:《英國簡史》,王世訓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03頁。
[34] 尼爾·弗格森:《帝國》,第50頁。
[35]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第298頁。
[36] 阿·萊·莫爾頓:《人民的英國史》(上冊),第349—350頁。
[37] 艾德蒙·柯蒂斯:《愛爾蘭史》(下冊),第457頁。
[38] R.B.沃納姆編:《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第三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96頁。
[39]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146.
[40] 尼古拉斯·塔林等:《劍橋東南亞史》(第一卷),賀聖達等譯,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頁。
[41] W.R.Scott The Consititution and Finance of English、Scottish and Irish Joint Stock Companies to 17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2 pp.79-82.
[42] E.E.Rich C.H.Wilson eds.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Vol.IV The Economy of Expanding Europe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7 p.259.
[43] K.M.Panikkar Asia and Western Dominance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55 p.38.
[44] 赫爾曼·庫爾克、迪特瑪爾·羅特蒙特:《印度史》,王立新、周紅江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8年版,第259頁。
[45] D.G.E.霍爾:《東南亞史》(上冊),第364頁。
[46] D.G.E.霍爾:《東南亞史》(上冊),第368頁。
[47] 約翰·F.卡迪:《東南亞歷史發展》(上冊),姚南、馬寧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頁。
[48] H.H.Dodwell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V British India 1497—185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9 p.83.
[49] D.G.E.霍爾:《東南亞史》(上冊),第381頁。
[50]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271.
[51] Ibid.p.269.
[52] 參見托馬斯·孟等《貿易論》,顧為群、劉漠雲、陳國雄等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53] 諾爾斯:《英國海外帝國經濟史》(第一卷),袁績藩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5頁。
[54] H.H.Dodwell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V British India 1497—1858 p.77.
[55] R.C.馬宗達、H.C.賴喬杜里、卡利金卡爾·達塔:《高級印度史》(下冊),張澍霖等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86頁。
[56] R.C.馬宗達、H.C.賴喬杜里、卡利金卡爾·達塔:《高級印度史》(下冊),張澍霖等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687頁。派哥達是19世紀20年代以前印度通用的一種金幣。
[57] 林承節主編:《殖民主義史》(南亞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56頁。
[58] K.R.Andrews Trade Plunder and Settle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276.
[59]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250.
[60] Ibid p.251.
[61] D.B.Quinn A.N.Ryan England's Sea Empire London G.Allen & Unwin 1983 p.163.
[62]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p.252-253.
[63]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1.p.45.
[64]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253.
[65] P.Woodruff The Men Who Ruled India Vol.The Founders London J.Cape 1963 p.20.
[66] R.C.馬宗達、H.C.賴喬杜里、卡利金卡爾·達塔:《高級印度史》(下冊),第685頁。
[67] 赫爾曼·庫爾克、迪特瑪爾·羅特蒙特:《印度史》,第260頁。
[68] T.O.Lloyd The British Empire 1558—1983 p.14.
[69] 加爾文·D.林頓編著:《美國兩百年大事記》,謝延光、儲復耘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頁。
[70] 吉爾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國經濟史》,司徒淳、方秉鑄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頁。
[71]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07.
[72] Godfrey Davies The Early Stuarts 1603—166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p.321.
[73]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76.
[74] First Charter of Virginia April 10 1606 in Henry S.Commager ed.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Vol.1 to 1898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63 pp.8-10.
[75] 查爾斯·A.比爾德、瑪麗·R.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上卷),許亞芬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35頁。
[76] 查爾斯·A.比爾德、瑪麗·R.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上卷),許亞芬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21頁。
[77]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80.
[78] 加里·納什等編著:《美國人民:創建一個國家和一種社會》(上卷),劉德斌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頁。
[79] Curtis P Nettels The Roots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American Colonial Life p.156.
[80] Second Charter of Virginia May 23 1609 in Henry S.Commager ed.Documents of American History Vol.1 To 1898 pp.10-12.
[81]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冊),第27頁。
[82] Indenture Servents的中文譯法較多,如「契約傭工」「契約奴」「契約傭人」等,筆者採用黃安年先生的譯法:「契約傭僕」。參見黃安年《美國的崛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頁。
[83]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83.
[84] 塞繆爾·埃里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卷),第53頁。
[85] David C Douglas ed.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Vol.Ⅸ American Colonial Documents to 1776 pp.65-72.
[86] ALan G.R.Smith The Reign of Jamas Ⅵ and I p.135.
[87] 理察·克魯格:《菸草的命運——美國菸草業百年爭鬥史》,徐再榮等譯,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8頁。
[88] 尼爾·弗格森:《帝國》,第14頁。
[89]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17頁。
[90] 塞繆爾·埃利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卷),第54—55頁。
[91] 馬克·C.卡恩斯、約翰·A.加勒迪:《美國通史》,吳金平等譯,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頁。
[92] 理察·克魯格:《菸草的命運——美國菸草業百年爭鬥史》,第10頁。
[93]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183.
[94] R.Brenner Merchants and Revelution Commercial Change Political Conflict and London's Overseas Traders 1550—166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113.
[95] Edward Channing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1.London Macmillan 1905 p.524.
[96] Curtis P.Nettels The Root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pp.134-135.
[97] Paul Goodman ed.Essays in American Colonial Histor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7 p.128.
[98] J.盧布姆等:《美國的歷程》(上冊),第29頁。
[99]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18頁。
[100] J·盧布姆等:《美國的歷程》(上冊),第30頁。
[101] 馬克·C.卡恩斯、約翰·A.加勒迪:《美國通史》,第29頁。
[102] 卡爾·戴格勒:《一個民族的足跡》,第24頁。
[103] 查爾斯·A.比爾德、瑪麗·R.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上卷),第59頁。
[104] 查爾斯·A.比爾德、瑪麗·R.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上卷),第54頁。
[105] John C.Miller This New Man The American The Beginning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McGraw-Hill 1974 p.24.
[106] Keith W.Kavenagh ed.Foundations of Colonial America A Documentary History Vol.3.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74 p.2263.
[107]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185.
[108] 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殖民地的經歷》,時殷弘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頁。
[109]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68.
[110]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冊),第46頁。
[111] David C.Douglas ed.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Vol.IX American Colonial Documents to 1776 pp.85-92.
[112] Ernest Ludlow Bogart Donald Lorenzo Kemmerer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York Longmans 1948 p.50.
[113] 查爾斯·A.比爾德、瑪麗·R.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上卷),第76頁。
[114] 參見J.艾捷爾編《美國賴以立國的文本》,趙一凡、郭國良主譯,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
[115]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195.
[116] Ibid.p.193.
[117] John Spurr English Puritanism 1603—1689 London Macmillan 1998 p.91.
[118] William Elliot Griffis The Pilgrims in Their Three Homes England Holland America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and Co.1900 p.78.
[119] 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開拓史》,第25頁。
[120] 溫斯頓·邱吉爾:《英語國家史略》(上冊),第587頁。
[121]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57.
[122] 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開拓史》,第67頁。
[123] Howard Zinn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80 p.105.
[124] 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殖民地的經歷》,第1頁。
[125] 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開拓史》,第77—78頁。
[126]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59.
[127]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197.
[128]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21頁。
[129] S.R.Gardiner History of England 1624—1628 Vol.I.London Hurst & Blackett 1893 p.178.
[130] The Charter of the Massachussetts Bay Company 4 March 1629 in David C.Douglas ed.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 Vol.IX American Colonial Documents to 1776 pp.73-84.
[131]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60.
[132]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60.
[133]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198.
[134] 尼爾·弗格森:《帝國》,第55頁。
[135] Sydney E.Ahlstrom A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Peopl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p.147.
[136] R.C.西蒙斯:《美國早期史——從殖民地建立到獨立》,第38頁。
[137] Clarence L.Ver Steeg The Formative Years 1607—1763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4 p.39.
[138] 滿雲龍:《麻薩諸塞政治體制的確立》,《歷史研究》,1992年第5期,第168—169頁。
[139]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冊),第39頁。
[140] A.T.Mason Free Government in the Making Readings in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6 p.52.
[141] Andrew C.McLaughlin The Foundation of the American Cosititutonalism p.26.
[142] 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殖民地的經歷》,第10頁。
[143] Michael G.Kammen ed.Politics and Society in Colonial America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7 p.21.
[144] 轉引自原祖傑《從上帝選民到社區公民:新英格蘭殖民地早期公民意識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第188頁。
[145] 納爾遜·曼弗雷德·布萊克:《美國社會生活與思想史》,第103頁。
[146] CurtisP.Nettels The Roots of American Civilization AHistory of American Colonial Life pp.175-176.
[147]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64.
[148] John A.Garraty A Short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ation New York Longman 1981 p.14.
[149] Anson Stokes Leo Pfeffer Church and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p.65.
[150]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63.
[151] Clarence L.Ver Steeg Richard Hofstadter eds.Great Issues in American History Vol.I From Settlement to Revolution 1584—1776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1969 pp.81-86.
[152]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203.
[153] 王希:《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第21頁。
[154] 威廉·布拉福德:《普利茅斯開拓史》,第287頁。
[155]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冊),第44頁。
[156] 尼爾·弗格森:《帝國》,第55頁。
[157] 吉爾伯特·C.菲特、吉姆·E.里斯:《美國經濟史》,第77—79頁。
[158] 查爾斯·A.比爾德、瑪麗·R.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上卷),第112頁。
[159] J.H.帕里、P.M.舍洛克:《西印度群島簡史》,天津市歷史研究所翻譯室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頁。
[160] 查爾斯·A.比爾德、瑪麗·R.比爾德:《美國文明的興起》(上卷),第21頁。
[161] 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綱》,馮明方譯,三聯書店1959年版,第42頁。
[162] J.H.帕克、P.M.舍洛克:《西印度群島簡史》,第53頁。
[163] 參見埃里克·威廉斯《加勒比地區史》(1492—1969年,上冊),遼寧大學經濟系翻譯組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0—105頁。
[164] 尼爾·弗格森:《帝國》,第9頁。
[165]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p.218-219.
[166] Anthony McFarlane The British in the Americas 1480—1815 p.50.
[167] 埃里克·威廉斯:《加勒比地區史》(1492—1969年,上冊),第111頁。
[168] Deane Jones The English Revolution A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History London Heinemann 1960 p.265.
[169] 亞馬遜公司的全稱為:?The Governor and Company of Noblemen and Genltlemen of the City of London Adventurers in and about the River of the Amazons .
[170]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39.
[171] Anthony McFarlane The British in the Americas 1480—1815 p.51.
[172]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219.
[173] W.D.Hussey 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p.29.
[174] Nicholas Canny 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rigins of Empire p.221.
[175] J.Holland Rose A.P.Newton and E.A.Benians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Vol.I 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 p.144.
[176] Anthony McFarlane The British in the Americas 1480—1815 p.73.
[177] J.H.帕里、P.M.舍洛克:《西印度群島簡史》,第105頁。
[178] Anthony McFarlane The British in the Americas 1480—1815 p.74.
[179] J.H.帕里、P.M.舍洛克:《西印度群島簡史》,第122頁。
[180] Anthony McFarlane The British in the Americas 1480—1815 p.73.
[181] 塞繆爾·埃里奧特·莫里森等:《美利堅共和國的成長》(上卷),第65頁。
[182] D.B.Quinn A.N.Ryan England's Sea Empire 1550—1642 London G.Allen & Unwin 1983 p.155.
[183] 斯坦利·L.恩格爾曼、羅伯特·E.高爾曼主編:《劍橋美國經濟史》(第一卷:殖民地時期),第133頁。
[184] J.布盧姆等:《美國的歷程》(上冊),第47頁。
[185] 諾爾斯:《英國海外帝國經濟史》(第一卷),第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