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國史·第二卷,英帝國的形成前言
2024-10-09 08:43:46
作者: 錢乘旦
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上最龐大的和最具影響力的殖民帝國,前後存在的時間至少有三個世紀。據統計,20世紀初,包括自治領在內的大英帝國人口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約4億人;領土也大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達到3300萬平方公里。英國以其區區24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竟能在三個世紀中發展成為一個號稱「日不落」的大帝國,控制如此遼闊的土地和如此眾多的人口,確實堪稱是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大奇觀。各國歷史學家們由此產生的對於英帝國發跡的秘密及發展軌跡的研究興趣,可謂久盛不衰,碩果纍纍。研究者們根據英帝國發展歷史進程的實際特徵一般將其分為兩階段:16世紀後期以來特別是17世紀建立起來的英帝國被稱為第一帝國或舊帝國,1783年英國政府通過簽署《巴黎和約》正式承認美國獨立,標誌著第一帝國的瓦解;美國獨立後英國在19世紀初建立的範圍更為廣泛的殖民帝國被稱為第二帝國或稱新帝國。[1]
無論是對第一帝國的產生,還是對大英帝國的整體發展,17世紀都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關鍵性的地位。因為,英國在歐洲以外地區從事殖民擴張雖然最早開始於16世紀後半葉,但是真正具有劃時代意義並取得重大進展的殖民開拓和商業擴展則開始於17世紀。正是在17世紀,英國不僅拓展了較大範圍的殖民地,而且初步建立了近代的殖民制度,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了在爭奪商業利益和海上霸權以及殖民地占有方面的領先優勢,從而奠定了英帝國的良好基礎,規定了此後英帝國發展的歷史軌跡。17世紀是第一帝國體系和新的帝國理念確立的時期。[2]
正因如此,有關17世紀英國的海外殖民擴張研究在西方學界早就得到一定的重視。有關這方面研究的專門性的著作主要有:20世紀20年代出版的由羅斯等人主編的八卷本《劍橋英帝國史》的第一卷《舊帝國》[3]、盧卡斯的《英帝國》第一卷《帝國的經歷》[4]、比爾所著《不列顛殖民制度的起源(1578—1660)》和《舊殖民制度(1660—1754)》[5]、吉普森的《美國革命前的大英帝國》[6]、吉萊斯皮的《1700年前海外擴張對英國的影響》[7]、奎恩等的《英國的海外帝國》[8]、麥克法蘭的《不列顛在美洲》[9]、阿米蒂奇的《大英帝國的思想起源》[10]、詹姆士的《英帝國的興衰》[11]、勞埃德的《帝國:英帝國史》[12]、弗格森的《帝國:不列顛如何塑造近代世界》[13]以及布勞恩和路易斯等人主編的五卷本《牛津英帝國史》的第一卷《帝國的起源》等。其中尤以《劍橋英帝國史》第一卷和《牛津英帝國史》第一卷的研究最為系統完整,也最具權威。前者依照傳統的通史體例,比較系統深入地闡述了第一帝國的形成進程,涉及範圍之廣、論述之詳實均系前所未有,因此自出版以來一直為學習和研究17世紀英帝國史的必讀之作。後者則是新近之作,全面反映了西方學者對於第一帝國形成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動向。該書主要採用專題形式,側重於對主要問題的深入闡述,而對於具體的歷史進程則略而不詳,旨在揭示16—17世紀英國是如何和為什麼捲入遠洋航運、貿易和殖民活動的。此兩部著作各有所長,相得益彰,體現了西方學者對英第一帝國研究的最高水平。此外,不少英帝國通史著作中有不少篇幅專門論述英帝國的形成,比較有影響的有:勞埃德所著《英帝國史》[14]、赫西的《英帝國與聯邦》[15]、基欽的《英帝國與聯邦簡史》[16]、林奇的《英帝國》[17]、納森的《英帝國簡史》[18]等。一些相關國家和地區史著作中也從不同的角度,對英國的貿易和殖民擴張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和剖析。[19]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綜觀西方學者的著作不難看出,他們對17世紀英國海外殖民擴張及第一帝國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並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給我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和借鑑,但是西方學者的研究有兩點明顯的不足。其一,或限於資料,或過於受其它專題(比如英國內戰和革命)的吸引,他們對17世紀英國海外殖民擴張的研究無論是與同時期其他問題的研究相比,還是與英帝國史其它時段的研究相比,都顯得相對薄弱,這與17世紀的地位是不相稱的。其二,西方學者特別是英國學者大都站在自己國家的立場上,研究的目的在於證明英國對外擴張和建立帝國的正義性和合理性,因而過分推崇殖民擴張所產生的積極意義和英吉利民族的自由精神和文化觀念,不願承認或有意迴避殖民擴張的雙重性,特別是對殖民地歷史發展所產生的消極甚至是破壞性的影響,從而很難準確把握第一帝國的本質特徵及發展演變進程。
需要指出的是,前蘇聯歷史學家對於17世紀特別是革命時期英國的殖民擴張和帝國的建立予以了相當多的關注。這方面應首推前蘇聯著名史學家科斯明斯基等人。早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出版了由科斯明斯基和列維茨基主編的兩卷本《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書。[20]該書史料翔實、內容豐富、觀點鮮明、自成體系。雖然全書的主題內容是研究17世紀英國革命的,但所涵蓋的內容幾乎包括了整個17世紀,特別是該書用了相當多的篇幅集中論述英國的殖民政策、殖民活動以及與他國的殖民爭奪。除征服愛爾蘭之外,該書第四章、第十六章、第十九章分別專題研究了斯圖亞特王朝前期英國的殖民問題、內戰時期及共和國時期英國的殖民政策以及克倫威爾護國主時期的英國殖民政策,內容具體,資料豐富,某些問題論述之詳盡就連西方學者的著作也無法企及。但該書的缺陷是:一、某些觀點已顯陳舊,特別是論述的重點是英國革命,因此某些問題的立論有牽強附會之嫌;二、該書對於英帝國形成的重要歷史階段復辟時期的英國殖民問題幾乎沒有涉及。
與國外的研究狀況相比,中國對於17世紀英國的殖民擴張和帝國的建立的研究明顯滯後,至今尚未有一部專門研究英第一帝國形成的專著,就是專門的論文也十分少見。[21]國內已出的幾本英國史著作在論及17世紀歷史時均將重點放在英國革命上,而對於該時期英帝國的形成則很少著墨。我們只能從相關國家和地區史研究著作中,獲得英國帝國形成進程的某些不完整的認識,[22]無法準確理解英國17世紀殖民擴張的真正動因和帝國的基本特徵。
有鑑於此,本書試圖在現有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於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初步探討:其一,英國究竟為何在17世紀開始全面構建帝國大廈的進程並最終基本形成第一帝國?本文將英國置於特定的發展進程和國際環境之中,透過英國殖民擴張和商業競爭的過程,指出16世紀是英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第一帝國的準備期。英國經過16世紀以來的發展和變革,到17世紀時已具備了從民族國家到全面構建帝國大廈的條件和動力。這種條件和動力主要體現在都鐸時期英國民族國家和民族意識的發展上。如果說16世紀英吉利民族意識和民族精神主要表現為將英國建立成一個真正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的話,那麼17世紀隨著民族主權國家的建立並鞏固,走出國門參與世界競爭,力圖獲得民族優勢和國家強大,便成為英吉利民族國家所追求的新的目標和民族意識發展的必然歸宿。其二,第一帝國的形成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通過對第一帝國形成的具體分析,作者認為,從民間拓殖到重商帝國,這是17世紀英國殖民擴張和構建帝國的最本質特徵。17世紀既是第一帝國基本形成時期,同時又是英國殖民政策進行調整和定型的時期。17世紀初期,伴隨英國民族意識的膨脹,英國人為了實現帝國夢想,開始了全面謀求帝國的努力並初見成效,但與其它殖民國家相比,此時期英國的殖民擴張活動的最大特點是私人性和民間性,政府沒有任何明確的殖民政策,政府的作用十分有限,這使得英國的帝國構建步履維艱,完全落後於其它殖民帝國。因此17世紀中期以後,隨著英國政治和社會結構的劇烈變動和調整,英國政府在殖民擴張和對外戰略方面也進行了重大的調整與轉換,重商主義的原則成為英國開創和統治殖民地的基本指導思想。到17世紀後期英國終於形成以重商主義為基本原則的帝國體系,重商主義成為第一帝國的基本標籤。與其他國家相比,英國的重商主義又具有鮮明的英國特色,這種特色是第一帝國賴以存在的基礎。當然,第一帝國的構建過程就是其對其它地區與民族的征服和掠奪的過程,因此針對西方不少學者對於英國殖民擴張給被征服、被殖民地區造成的消極後果的忽視、迴避或辯解,書中也依照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予以明確地批評。
【注釋】
[1] 殖民史專家菲爾德豪斯將16—19世紀上半葉歐洲強國主要在美洲的定居殖民所建立的帝國稱為「早期殖民帝國」,而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中葉歐洲強國對亞非拉美的殖民統治則為「後期殖民帝國」。見D.K.Fieldhouse,The Colonial Empires:A Comparative Survey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London:Macmillan,1982,pp.84-86.有關英國由第一帝國向第二帝國轉變的詳情,可參見郭家宏:《從舊帝國到新帝國——1783—1815年英帝國史綱要》,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
[2] Nicholas Canny,ed.,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Vol.I:The Origins of Empir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22.
[3] J.Holland Rose,A.P.Newton,E.A.Benians,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Vol.I:The Old Empire from the Beginnings to 1783,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9.
[4] Sir Charles Prestwood Lucas,ed.,The British Empire,Vol.I:The Story of the Empire,Michigan :Henry Holt and Company,1924.
[5] George Louis Beer,The Origins of The British Colonial System,1578— 1660,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8;The Old Colonial System,1660—1754,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12.
[6] L.H.Gipson,The British Empire before the American Revolution,New York:Caxton,1936.
[7] J.E.Gillespie,The Influence of Oversea Expansion on England to 1700,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4.
[8] D.B.Quinn,A.N.Ryan,England'sSea Empire,1550—1642,London:G.Allen&Unwin,1983.
[9] Anthony McFarlane,The British in the Americas,1480—1815,London:Longman,1994.
[10] David Armitage,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1] Lawrence James,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ritish Empire,London:St.Martin's Press,1998.
[12] Trevor Lloyd,Empire: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1.
[13] Niall Ferguson,Empire:How Britain Made the Modern World,London:Penguin Books,2003.
[14] T.O.Lloyd,The British Empire,1558—1983,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5] W.D.Hussey,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3.
[16] Martin Kitchen,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A Short History,London:Macmillan,1996.
[17] Michael Lynch,The British Empire,London:McGraw-Hill,2005.
[18] Bill Nasson,Britannia's Empire,A Short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London:Tempus Publishing Ltd.,2006.
[19] 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參見本書參考書目。
[20] 該書的中譯本上卷由何清、丁朝弼、王鵬飛等譯,李濤、王章輝校;下卷由何清、王章輝、吳英增等譯,王章輝校,分別由商務印書館於1990年和1991年出版。
[21] 就筆者所及,有關專門涉及英第一帝國的論文主要有:陳紫華:《英國早期殖民侵略淺析》,《歐美史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謝天冰:《早期殖民帝國之比較》,《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李季山:《英國早期殖民擴張的動力》,《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郭家宏:《英國舊殖民體制的特徵及其瓦解的原因》,《史學月刊》,2000年第6期;邵政達、姜守明:《近代早期英國海外殖民的宗教動因》,《歷史教學》,2012年第12期。
[22] 比如國內在美國史、南亞史、非洲史、東南亞史的研究中有大量著作均從殖民地的角度涉及到英第一帝國形成問題。特別是殖民地時期有關美國史的研究論文和著作相當豐富,代表性的著作有黃紹湘著《美國早期發展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李劍鳴著《美國的奠基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