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英帝國史(全八冊)> 一、創建北美殖民地的初步嘗試

一、創建北美殖民地的初步嘗試

2024-10-09 08:43:23 作者: 錢乘旦

  大航海初期,由於每一條到歐洲以外切實可行的貿易道路幾乎都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所控制,因此直到1558年,英國的對外貿易與殖民擴張只能在爭取「平等發展權」的理想下艱難地進行,而且大多海上活動被限制在歐洲北方水域的範圍內。但是,反對西班牙的鬥爭鍛造了英國的貴族們冒險、探索和開拓的精神。為了進一步削弱對手和發展自己,不論是海上經驗豐富的冒險家,還是地位顯要的宮中年輕一代,都紛紛申請皇家特許權,要求到海上去闖蕩,到海外去開闢殖民地。他們或者以私人方式從事海外貿易,或者如霍金斯、德雷克那樣當海盜搶劫。其中,以女王的寵臣埃塞克斯伯爵(Robert Devereux,Earl of Essex)和沃爾特·雷利爵士為代表,積極推動新的北美遠征探險。1595年,雷利爵士再次到蓋亞那冒險,但仍舊是一無所獲。第二年6月,埃塞克斯和雷利又率領一支英國艦隊駛入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加的斯灣(Bay Cádiz),消滅了西班牙的駐守艦隊,洗劫了加的斯城。[3]在擊敗「無敵艦隊」的第二年,德雷克奉命大規模武裝襲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本土目標。1595年8月,他受命於女王,和霍金斯一起,最後一次奔襲美洲。遠征隊由27艘戰船和2,500名水手組成,其中包括伊莉莎白提供的6艘戰船。11月12日,他們到達中美洲波多黎各附近,但年邁的霍金斯死在船上;德雷克不僅一無所獲,還染上了熱帶傳染病,於1596年1月8日去世。

  西班牙在1588年的失敗並不是英西戰爭的結束,西班牙的海上帝國依然很強大,菲利普不僅無意放棄西班牙的霸主地位,還三番兩次地組織遠征隊,企圖進攻英國本土,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為了集中力量對付英國,他與交戰中的法國媾和。1598年5月,西法兩國締結《韋爾萬和約》(Peace of Vervins),結束了雙方持續的交戰局面。對英國來說,西班牙是一個頑固的敵人,英西間的報復性戰爭又斷斷續續進行了十幾年。客觀地看,新老殖民國家間此消彼長的關係,是民族國家形成時期歐洲國際關係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伊莉莎白時代英國人的勝利,為他們在下一個階段建立帝國準備了基礎。可是,當他們忽然面對打敗西班牙這突如其來的勝利時,他們尚不具備支撐一個帝國所必需的財力和人力,更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為了擺脫長期戰爭的困擾,伊莉莎白選擇了一條妥協之路,嘗試與西班牙實現和解。1599年,兩國代表在英吉利海峽法國一側北部港市布洛涅(Boulogne)舉行談判,女王指示英國使節爭取在東、西印度,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歐洲屬地的自由貿易權,而在海外殖民地問題上,英國則可以作出某些讓步。但直到1603年3月女王去世,雙方的戰爭仍在持續。

  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後,英西和談出現了轉機。兩朝重臣羅伯特·塞西爾根據詹姆斯一世的授意,開始執行親西班牙政策,試圖使英西之間再度聯姻。1604年5月,和平談判在倫敦恢復,英國代表再次要求西班牙人接受他們的條件,就是英國人可以在東、西印度自由經商,正像他們可以自由地與西班牙在歐洲的屬地開展貿易活動一樣。此外,他們還從有效占領原則出發,要求西班牙人承認英國可以在未被西班牙人占領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4]最終雙方達成妥協,正式簽署了《倫敦條約》。該條約終結了老殖民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霸權,開啟了英國、荷蘭和法國等新殖民國家迅速擴張的時代。如果說1588年擊潰西班牙是伊莉莎白時代的輝煌成就,那麼《倫敦條約》簽訂後,英國人海外擴張的主要對手就由西班牙轉變為荷蘭和法國,英國海洋活動的重心也開始從地理探險、尋找到達東方的捷徑,轉移到開拓美洲殖民地、建立海洋帝國方面。

  經過都鐸朝推動的宗教改革,英國人在擺脫羅馬教皇權威和克服國際天主教勢力的基礎上,到海外去創建帝國的野心變得愈發強烈。但是,直到伊莉莎白統治時期,才提出建立殖民地的具體問題。英國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追溯說:「1569年,沃勒姆男爵聖萊加爾提議在芒斯特西南部建立殖民地;兩年後,在女王將沙恩·奧尼爾的不動產收歸國有後,亨利·西德尼男爵和萊斯特伯爵說服女王在阿爾斯特也建立殖民地。」[5]英國未來的希望,在於建立自己的海外殖民地,像埃塞克斯伯爵、吉爾伯特爵士、雷利爵士、格倫維爾爵士、弗羅比歇爵士等一大批堅定的殖民主義者,對這一點更是深信不疑。可是現在,英國還沒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殖民地,而殖民地卻是建構海洋帝國的基礎。

  開始時,英國人建立北美殖民地的努力,是同傳統對手法國人的殖民擴張聯繫在一起的。雖然中世紀的法國和英國都是基督教世界的成員,但它們始終視對方為宿敵,並訴諸長期的戰爭來解決問題。事實上,隨著「亞維農之囚」(Avignon Captivity)事件發生,法國不僅擺脫了對羅馬教廷的依附,而且將天主教會置於王權的統治下。1516年,根據法王弗朗西斯一世和教皇利奧十世(Pope Leo X)簽訂的《波倫亞宗教協定》(Concordat of Bologna),法國將天主教定為國教,自此天主教會開始淪為法王專制統治的工具。進入宗教改革時代後,雖然法國形成了胡格諾派新教,但天主教的國教地位始終未受到觸動,而法國則因固守天主教又進一步加深了與英國的矛盾。16世紀後期,法國深陷宗教戰爭(1562—1594年)的泥潭,當時兩個敵對的宗教派別是胡格諾派和天主教派,前者以那瓦爾的亨利(Henry of Navarre)為領袖,後者則以吉斯公爵(Fran?ois de Lorraine Guise,Duke of Guise)為首領。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宗教戰爭爆發之前,西班牙人因支持法國的吉斯家族,自然被胡格諾派視為政治上和宗教上的仇敵。另一方面,英國同法國的新教徒之間因存在著天然的新教紐帶,在反對天主教和西班牙強權方面具有共同的利害關係。於是,出於反對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霸權的需要,16世紀60年代初,英法在民間海盜活動方面保持著密切聯繫。例如在巴西沿岸,他們試圖突破伊比利亞人的禁令,破壞西班牙與新大陸之間的經貿關係,與美洲土著人進行直接的貿易。1562年法國宗教戰爭爆發後,英國女王派出一支武裝力量幫助胡格諾教徒,去對付法國的天主教勢力。這個行動促使英國人開始考慮越過大西洋,到美洲建立殖民地。

  為了削弱西班牙,法國的胡格諾派首先欲以海盜方式去騷擾西班牙人,後來又想直接到美洲海岸建立殖民地,用作反對西班牙的前哨站。關於殖民地點的選擇,法國人最初選定南美的巴西。1561年夏,胡格諾派首領、法國海軍大臣加斯帕爾·德·科利尼(Gaspard de Coligny)宣布派出一支遠征隊去北美沿岸考察,準備在佛羅里達(Terra Florida)一帶建立殖民地,稱之為新法蘭西。第二年2月,讓·利博爾(Jean Ribault,1520—1565)船長受科利尼派遣,率領一支遠征隊前往新大陸。利博爾信奉新教,當伊莉莎白聽說科利尼在新大陸實施冒險計劃時,她立刻派兵予以馳援。利博爾考察了佛羅里達的聖約翰斯河(St.Johns River)河口,把它命名為「梅河」(River May),並在此為法國建立了第一個要塞,稱之為「查爾斯堡」(Charlesfort),以紀念法王查理九世(Charles IX)。這是利博爾北美冒險行動的初步成果。[6]當年7月利博爾回到了法國,隨後因內戰而逃亡英國。在倫敦,他用英文發表北美探險報告,第一次詳細報告了他在佛羅里達的經歷。隨後,伊莉莎白的注意力受到托馬斯·斯圖克利爵士(Sir Thomas Stukeley)關於利博爾冒險活動報導的吸引,並欣然接受斯圖克利提出的建立北美殖民地的方案。斯圖克利曾效力於薩默塞特公爵,薩默塞特倒台後流亡法國;後來,他和利博爾一起到佛羅里達,成為英國最早赴北美開拓殖民地的冒險家。雖然斯圖克利得到了伊莉莎白的暗中資助,但他指揮的英法聯合探險隊,背棄了在公海上不加區別地搶劫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船隻的承諾;而且,利博爾還將整個探險計劃出賣給了西班牙人,甚至還允諾把船隻交給西班牙人使用。總的來看,斯圖克利和利博爾並沒有接近西印度群島,英國的北美殖民計劃受阻。如果一定要說這次活動有什麼價值,那麼,這是英國人第一次提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為後來的類似活動提供了參考。

  去北美建立殖民地出於以下幾點考慮:第一,北美不在西班牙人實際控制範圍內,而是屬於尚未被「任何基督教國家」染指的地方,在此建立殖民地不會導致與其他歐洲國家的直接衝突。第二,大西洋對岸那塊不為人們熟悉的大陸,對於向東方的探險與擴張可能有益處,也許會成為通往亞洲的跳板。在紐芬蘭和佛羅里達之間,說不定還有尚未被探索的地區,可能「存在著發現第二個盛產金銀的墨西哥和秘魯的機會」[7];或者至少可以「免費獲得優良的港口、大量的優質桅杆木材,及建設強大海軍所需的優質木料、瀝青、焦油等原料」[8]。

  第三,16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英國人把紐芬蘭稱為不列顛最古老的殖民地,而約翰·卡波特的北美航行,成為他們對北美提出權利要求的根據。16世紀70—80年代,人們對殖民地的興趣不斷增長,許多人把建立殖民地作為醫治英國社會病和提升國力的重要途徑,如殖民思想家們所主張的那樣:建立殖民地可以傳播上帝的福音,發現金銀礦藏,為英國製造品提供銷售市場和原料基地,有助於解決「人多地少」的矛盾,解決「人口壓力」問題,等等。於是,英帝國的設計者們開始把建立殖民地當作目標,而他們的主張與伊莉莎白反對西班牙海洋壟斷權的政策相吻合,並在推動英國建立第一批永久性海外殖民地方面起了奠基性作用。

  

  伊莉莎白時代,英國依靠兩個西部群體推動建立殖民地,他們都與都鐸王室保持著密切關係:一是殖民理論的踐行者,包括漢弗萊·吉爾伯特、沃爾特·雷利、理察·格倫維爾、馬丁·弗羅比歇和他們的親朋好友;二是殖民理論家和宣傳鼓動家,包括哈克盧伊特家族、塞西爾家族(Cecil’s)、帕里家族(Parry’s),德弗羅家族(Devereuxes),約翰·迪、阿德里安·吉爾伯特(Adrian Gilbert)等。[9]事實上,這兩個西部群體主導了伊莉莎白時代北美殖民地的開拓活動。而對涉及美洲的每一個事件,女王都極為關心,如她對胡格諾教徒殖民北美頗感興趣,她把這類事交給親信大臣沃爾辛厄姆處理,而這位國務秘書對所有可能付諸實施的北美殖民方案都給予必要的鼓勵。英吉利民族向外擴張的動力,驅使吉爾伯爾、格倫維爾、雷利等殖民者和帝國探險者走向北美大陸。其中,作為帝國早期重要的殖民者、「復仇」號船長的理察·格倫維爾爵士,是第一個提出進入太平洋的英國航海家,他曾精心籌划過一個太平洋航行方案。在格倫維爾周圍還形成一個以普利茅斯人為核心的、熱心殖民的團體,他的親朋好友彼得·埃奇庫姆(Peter Edgcumbe)、亞瑟·巴西特爵士(Sir Arthur Bassett)、埃德蒙·特里梅因(Edmund Tremayne)、威廉·霍金斯等都是他的支持者。他們普遍認為,發現一塊「南方大陸」並殖民於此會給英國帶來巨大好處,或許堪與西班牙人從美洲、葡萄牙人從東方獲得的財富相媲美,英國人由此可獲得「上帝恩賜」的整個世界的四分之一。

  到16世紀70—80年代,又有兩位探險家恢復了沉寂已久的西北方向冒險,他們沿著卡波特當年開闢的航線航行。1576—1578年,馬丁·弗羅比歇爵士三次為倫敦的東方公司(Company of Cathay)航行北美,目的是尋找英國人夢寐以求的貴金屬。1585—1587年,約翰·戴維斯(John Davis)先後三次到北極地區探險,來到北緯73度,是16世紀歐洲人對該地區探險的極限。戴維斯和弗羅比歇這兩位探險家都確信有一條到達亞洲西北航線的存在,而他們一直在這條航線的邊緣活動,就是想在此尋找有價值的殖民場所。[10]

  與此同時,英國人掀起一股直接到新大陸建立殖民地的熱潮,其中的關鍵人物是漢弗萊·吉爾伯特爵士。他是繼莫爾之後明確主張為醫治社會弊病而建立殖民地的人。他知道莫爾心中的理想國和英國社會現實之間的界限,因而堅定地主張在北美建立殖民地。[11]吉爾伯特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是個理想主義者和帝國主義者。他曾撰寫過一篇關於西北航線的論文,以手稿的形式流傳,題目是《論通過西北航線到達中國和東印度的通道》(Discourse to Prove a Passage by the North-West to Cathay and the East Indies)。1576年,他發表了另一篇關於西北航線的文章《論到達中國新通道之發現》(Discourse of a Discovery for a New Passage to Cataia)。他認為,英國因有戰無不勝的海軍,通過與中國和印度發展新的貿易,就能獲得廣泛的海外利益;美洲必定是一個島嶼,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就可以作為通向亞洲的中途基地。他還堅定地認為,「我們可以居住於那些國家的某些地方,在那裡安置我國的窮人」;「把在國內製造麻煩的人殖民到那裡」,而那些人對於殖民地本身的發展又是必不可少的。[12]

  軍人出身的漢弗萊·吉爾伯特是北美殖民地的設計者和開拓者。他出生於德文郡的一個富裕人家,早年在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受教育,學會了法語和西班牙語,還學習戰爭與航海的技藝。他撰寫過探險與探險史論文,還身體力行去北美開拓殖民地。他以發現為藉口,請求伊莉莎白提供軍艦保護,去破壞西班牙的運輸線,進而征服西印度群島。1578年6月,女王頒授特許狀,授權他去發現和占有那些「野蠻的、異教徒的、實際上沒有為任何基督教君主或人民所占有」的土地。這是都鐸君主發出的第一張明確以發現與征服為目的的特許狀。[13]依據這份特許狀,吉爾伯特及其繼承人可以「去發現和占領尚未被任何基督教列強占領的、任何遙遠的、野蠻的異教徒土地,可以在那裡定居」,可以轉讓那些土地,也可以享有永久的殖民權,把入侵者趕到200海里以遠的地方。換句話說,他可以在海外建立一個新英格蘭,制定「與英國的法律與政策保持一致」的法律,對該地行使司法管轄權。

  為了準備這次的航行,西部鄉紳中的親朋好友提供了資金,其中包括他的親兄弟約翰·吉爾伯特爵士(Sir John Gilbert)和阿德里安·吉爾伯特,還有他的異父同母兄弟卡魯·雷利爵士(SirCarew Raleigh)和沃爾特·雷利爵士。他的摯友喬治·佩卡姆爵士和托馬斯·傑勒德爵士(Sir Thomas Gerrard)所領導的一個宗教團體,以及一些來自西部的地位較低而好戰的廷臣們,也是他的熱情支持者。他們願意為具有共同信仰的人尋找出路,認為在新的土地上宗教能夠得到寬容。然而,西班牙駐英大使貝納迪諾·德·門多薩(Bernardino de Mendoza)指責英國探險家,說他們蔑視教皇的權威,他們的良心將會受到傷害;並警告說,如果到美洲去,他們會被殺死。門多薩還派西班牙間諜登上吉爾伯特的遠征船,報告這次行動的全過程。可是,英國人沒有被嚇倒,吉爾伯特的遠征船隊裝備得很好。他設想把遠征活動與建立殖民地聯繫起來,將殖民地點選擇在北美大陸的佛羅里達沿岸。雖然這次遠征失敗了,但他沒有放棄,又在第二年派遣一艘裝有大炮的八噸小型快速帆船,對北美重新進行考察。這艘船在安全越過大西洋後,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地方登陸,也許是新英格蘭的某個地方。

  吉爾伯特既是理論家又是實踐家,1583年6月,他本人從普利茅斯啟程前往北美開展活動,目的是先到紐芬蘭,然後向南航行,最終到溫暖的緯度上尋找建立殖民地的最佳地點。這一年8月5日,他登上紐芬蘭島,並以女王的名義占領聖約翰斯港。他把在場的商人和漁民聚攏到一起,向他們宣讀和解釋了女王的委任狀。他接受了象徵所有權的權杖和草皮土,聲稱英國人吞併了這個地區以及方圓200海里的地方。

  在美洲移植和重建一個英國社會是吉爾伯特的理想。他把鉛制的英國徽章安裝在豎起的木柱上,還宣布在此實行英國的法律和宗教,宣稱任何反對女王的行為都屬叛逆罪,那些被判有罪的人會被割去耳朵、沒收船隻和財物。如此,吉爾伯特的航行成就不小,但是當船隊啟程回國、路經亞速爾群島時,他乘坐的「松鼠」號(Squirrel)小船遭到了風暴的猛烈襲擊。當時,小船在海面上費力地行駛,艱難向前,可是吉爾伯特卻在讀書,並興高采烈地對大海喊道:「我們在海上和在陸地上一樣接近天堂!」人們知道《烏托邦》中有這樣的句子:「上天堂的路到處遠近一樣。」[14]據一份材料說,有個名叫愛德華·海斯(Edward Hales)的人記述了吉爾伯特遭遇海難前的情景:「九月九日那個星期一的下午,護衛艦幾乎被海浪吞沒,然後又從浪谷中沖了出來。我們歡呼起來,隨船的耶穌會教士拿著一本書坐在船尾,當我們靠近他的時候,聽到他反覆地說,『我們在海上也和在陸地上一樣地靠近天堂』。」當晚十二點,「松鼠」號沉沒了,吉爾伯特葬身海底。[15]

  沃爾特·雷利爵士是吉爾伯特的異母兄弟和未竟事業的繼承者,學者對他的評價很高,認為他作為伊莉莎白時期著名的軍人兼探險家,非常適合拓殖海外帝國事業,正如美國學者比爾德夫婦所指出的那樣:「他一心考慮重大的冒險事業,思考各國的命運;到了晚年,他事實上為世界哲學史草擬了一個宏大的計劃。他在夢中看到了由他祖國人民征服的美洲荒原,這就是英國殖民命運的第一位建築師。」[16]

  雷利爵士很早就對殖民冒險產生了興趣,他具有吉爾伯特那種創造性的思維,力圖找到一條經過北部大陸通往大海的道路。他接過吉爾伯特1583年的美洲殖民冒險方案和伊莉莎白於1584年3月25日簽發的特許狀,由此獲得了開發殖民地的特權。[17]他下決心要在佛羅里達建立一塊永久性的農業殖民地,在美洲南部溫暖的土地上創建一個新英格蘭。皇家特許狀一經發出,他立刻就派出兩艘船到西印度群島探險,繼而考察了佛羅里達沿岸一帶。為了向女王表示敬意,他將佛羅里達以北的整個北美稱為「維吉尼亞」,即「童貞女之地」,以紀念終身未嫁的女王伊莉莎白。[18]

  1585年,雷利爵士率領兩艘探險船遠征新大陸,它們的載重量在100—150噸之間。這一次,他在維吉尼亞一帶帕姆利科灣(Pamlico Sound)[19]的羅阿諾克島(Roanoke Island)登陸,在此建立第一塊持續時間較長的英國人殖民地(1585—1587)。為了鞏固維吉尼亞的殖民成果,他連續派出新的殖民者前往北美,1587年,大約100名男人和70名女人在紳士藝術家、維吉尼亞殖民地的開創者之一約翰·懷特(John White)的領導下,前去尋找羅阿諾克島倖存下來的殖民者,並在切薩皮克灣(Chesapeak Bay)一帶繼續建立殖民地。他們登上羅阿諾克島,發現原先的殖民地已不存在,但房屋建築仍保留下來,而且發現了最初15個殖民者中一個人的殘骸。「羅阿諾克島消失事件」(Roanoke Island Lost)是美洲殖民史上一個未解之謎,羅阿諾克也得到「消失的殖民地」(Lost Colony)之稱。這一年的8月18日,一個叫作維吉尼亞·戴爾(Virginia Dare)的小女孩在西半球降生,這是在美洲出生的第一個英國人後代。[20]不過由於地點選擇不當,又缺乏必要的後續支援,雷利爵士的殖民地仍然以失敗告終。北美殖民活動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好處,財政困難又迫使他不得不在1589年將女王授予他的許多特權抵押出去,其中價值最小的就是維吉尼亞的殖民專利權。專利權的接受者包括那個小女孩的外公約翰·懷特和她的父親阿納尼亞斯·戴爾(Ananias Dare),還包括理察·哈克盧伊特以及其他贊成繼續拓殖的人。然而,新的努力直到17世紀初才重新開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