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英帝國史(全八冊)> 一、英國海軍力量的快速發展

一、英國海軍力量的快速發展

2024-10-09 08:43:08 作者: 錢乘旦

  不列顛位於北大西洋,是大西洋中的一個海島。英國人憑藉英吉利海峽、多佛海峽構築起來的天然屏障,與歐洲大陸保持著若即若離的狀態。中世紀,英國的海上力量相當有限,具有地方性、防禦性和暫時性等幾個特點。早在阿爾弗雷德大王時期,英國就曾經建立了一支用於海上防衛的艦隊,像這樣有建制的海上力量,在英國歷史上是第一次。威廉一世統治時期,多佛、桑德威奇、羅姆尼(Romney)、黑斯廷斯(Hastings)和海斯(Hythe)五個港口組成特別港,執行英國的海上防衛任務。但當時英國船隻的航行範圍相當有限,以至於在一個世紀內,它的活動沒有超出英吉利海峽。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的理查一世喜歡打仗,曾指揮一支由百餘艘船隻組成的艦隊,前往東部地中海,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17世紀英國學者約翰·塞爾登(John Selden)說這支艦隊是英國樹立海上霸權的起點,這種說法有些言過其實。當時,艦隊船隻大多來自法蘭西,史學家威廉·林賽(William Lindsay)說船員紀律鬆弛,風浪來了既暈船又膽怯,缺乏戰鬥力。[1]13世紀法國入侵諾曼第時,英國人動用船隻,輸送步兵,投入陸上作戰。第一次正規的海戰發生在1340年6月,當時愛德華三世率領一支由400艘商船組成的艦隊,駛往法國方向,去聲索法國王位。在佛蘭德斯港口附近的斯路易斯(Battle of Sluys),英國艦隊遭遇法王菲利普六世(Philip VI)的混合艦隊,後者由卡斯提爾和熱那亞的250艘船隻組成。經過激戰,法國艦隊受到重創,英國人掌握了英吉利海峽的控制權。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14世紀末,英國航運業發展,據「加萊檔案」記載,英國約有700艘船,這些船一般不大,多為漁船,或是在沿海港口航行的貿易船。當時所謂的大船,載重量也只有兩三百噸,這樣的船英國只有幾艘,最遠航程可達波羅的海和西班牙。有一個事實不得迴避,就是雖然英國擁有14151名水手,每艘船平均20多名,但是,並不是每個港口都具有相同數量的船隻和水手,其中大雅茅斯的水手最多,共有1957人;緊隨其後的福威(Fowey)和達特茅斯分別有770名和757名水手;接下來是倫敦、布里斯托和普利茅斯,擁有水手在600—700人之間;再往後,林恩、波士頓、多佛、肖爾沙姆(Shoresham)、盧伊(Looe)、紐卡斯爾等港口,各有水手300—400人。[2]15世紀初,英國的海上力量似乎大有希望,亨利五世統治時期,僅皇家艦隊就有14艘300—1000噸的大船,中等船隻10艘,小型船隻14艘。就當時的實力看,這是一支以往任何英王都不曾擁有的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英國的商船經常前往伊比利亞半島,甚至到摩洛哥一帶從事貿易活動。為了對付法國和維護海上航行安全,亨利五世維持了這支龐大的海軍,他還抽出一些艦船為本國的商船隊護航。商船隊裝運的羊毛來自南安普頓、倫敦和波士頓,運往佛蘭德斯和波羅的海的呢絨來自東部沿海諸港口,前往冰島的船隊裝運的貨物則來自布里斯托。亨利五世(Henry V)在位只有短暫的九年(1413—1422年),其間,他整合了英格蘭的貴族,並占領了羅亞爾河以北的全部法國,可以說,他取得的軍事成就超過了任何一位中世紀英王。亨利五世去世後,未滿周歲的亨利六世繼承王位,隨之發生封建內訌,英國出現了事實上的權力真空。很快,那支皇家艦隊也不復存在了。為削減龐大的開支,政務會把船隻拍賣給私人,這導致大航海開始的時候英國海洋事業嚴重落伍,給英國的經濟貿易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當倫敦開始成為一個繁忙的港口時,大多數進出口貨物是由外國船隻裝運的,漢薩和義大利商人控制了英國的海上貿易。經濟史家坎寧根(William Cunningham)認為,「英國船運業處於衰落狀態,海岸遭受攻擊」,「直到亨利六世統治時期海盜還在劫掠英格蘭」。1450年,艾格尼絲·帕斯頓(Agnes Paston)在《帕斯頓書信集》(Paston Letters)中曾提到,人們在海邊行走時,甚至會遇到海盜綁架。[3]到約克王朝時,愛德華四世因忙於國內事務,始終未能實現重建皇家艦隊的願望。航海業的頹敗,客觀上限制了英國的貿易與殖民事業,給形成中的民族國家帶來負面影響。

  在地理大發現和海外殖民擴張的起步階段,英國落在了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以及義大利諸城市國家的後面,其整體實力落後於其他歐洲國家。當時的英國至多是歐洲的一個二等小國,這種落後的局面在客觀上制約了英國的海洋事業,引起國人強烈不滿。布里斯托市長、行政司法官和一些頭面人物,都把他們的貧困歸因於船舶和貨物的消失。1486年,當亨利七世巡視布里斯托時,就有一個演員假託傳說中的該城建造者布雷納斯(Brennus)國王,用拙劣的詩句來攻擊衰落的呢絨業和航運業。但是,都鐸專制制度的建立給英國民族國家帶來了希望。亨利七世開始發展海上力量,除了從前朝理查三世(Richard Ⅲ)手中繼承下來的三艘戰船外,亨利七世又增添了八艘戰船,這些艦船構成了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基礎。為了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求生存、求發展,他為都鐸英國制定了以重商主義為原則的富國強兵之策:一方面,他恢復長期棄而不用的14世紀的《航海法》,打擊在英國享有特權的外國勢力,促進本國的海外貿易活動。另一方面,他首開王室給大船建造者發放補助金之先例,並在樸茨茅斯建立船舶修造廠。該廠擁有英國的第一個干船塢(dry dock),可以用於建設、維護和修理船舶。此時,英國已經建造了第一流的寬身帆船(carracks),在「攝政王」號(Regent)和「君主」號(Sovereign)軍艦上配備了141門和225門火炮。亨利七世統治時期,英國在發展造船業的前提下,提高了皇家艦隊的實力。

  大航海時代來臨時,歐洲國家在海戰中使用單層甲板大帆船(galley)及附屬小船(cog),而不是「大船」(great ship)和「軍艦」(warship)。如果發生較大規模的海戰,那也僅僅是在海上進行的陸戰,單層甲板大帆船隻裝有極少的火炮,卻承載眾多的步兵,雙方交戰時,就是在甲板上相互廝殺:「戰船進攻時齊頭並進,設法占據上風位置,在近距離以火炮開火,然後登船。如果不能占據上風,就開炮來製造煙幕,以便重新取得上風之利。兩船一旦靠在一起,戰鬥就純屬陸戰性質。」在這種海戰背景下,戰船本身只能尋找優勢的進攻位置,從船頭和正前方攻擊敵人,「差不多全部指揮官都是陸軍,船上士兵對水兵的比例是二比一。信號也和戰術同樣的簡單,艦隊司令可在發現敵情、舉行會商、密集隊形、發動進攻時發出信號,但戰鬥一經打響,就什麼事也沒有了。從此刻起,艦隊司令對這場混戰就再也無法控制了。」[4]由於不是為了擊沉敵船,他們往往使用煙霧戰術,只是為了迷惑敵人,或尋機登上敵船展開肉搏。又由於害怕在戰爭中受到攻擊,或友船受到迷惑,這種艦船不得不組成「橫列」作戰,這樣就大大降低了作戰的機動性。

  適宜於近海作戰的單層甲板大帆船,與其說是海上戰爭機器,毋寧說是大型水上運兵車。從古代到中世紀,單層甲板大帆船一次又一次地支配著海戰的歷史:「在整個中世紀時代,戰爭的進行是依靠商船的,政府認為必要時就徵發商船來使用。把商船改為戰艦所需的手續,只是充實船上人員和軍火的配備而已。」[5]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單層甲板大帆船已經不適於遠程越洋探險航行,到16世紀,航海技術正發生著變化,划槳動力讓位於風帆動力,單層甲板大帆船讓位於三桅圓形帆船(round ship)。為了發展大西洋沿岸貿易,威尼斯人率先建造了這種載重量大、續航能力強、機動性能好的新式大帆船,它的橫樑長度不短於船體長度的三分之一,經得住海上狂風巨浪的衝擊,非常適宜於遠洋探險航行。同時,為了推進海外商業運輸和地理發現事業,熱那亞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都曾向威尼斯人借鑑這種高效的帆船。可見,對現代造船業和海上武裝力量的發展而言,義大利人不但貢獻了有智慧、有膽識的航海家,也貢獻了先進的造船技術。

  相比之下,大航海初期的英國人似乎對現代科學知識不敏感,在造船技術、航海思想和航海技能方面,也遠遠地落在了歐洲其他國家的後面。有人認為,「亨利七世時代的海軍在機動性上和艦船的武器裝備上,無論在哪方面都更帶有中世紀的特徵。」[6]這種評價基本客觀。英國海軍因循守舊,仍將海戰理解為海上的步兵戰鬥,因此,1489—1490年建造的「君主」號上裝載的600個士兵和水手中,只有40個槍手;快帆船「母羊」號(Ewe)是亨利七世時期最小的戰艦之一,也擁有170人的編制,其緣由也雷同。1497年建造的兩艘艦船「賽馬」號(Sweepstake)和「瑪麗·幸運」號(Mary Fortune)上不僅配備了劃手,而且裝備了60束箭(每束箭一般為24支),充分體現了中世紀冷兵器主導的海戰特色。

  從亨利七世後期起,改進皇家艦隊的作戰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海軍的威力,就提上了議事日程。亨利七世認識到,英國在經濟實力和軍事威力兩方面均無優勢,暫時還不能與葡萄牙、西班牙抗衡,但是英國可以通過提高戰艦的性能,來縮小與對手之間的差距。[7]為改變軍艦的作戰性能,他給戰艦裝備了後膛填充的大炮(serpentines),其射程大約為1300碼。[8]在「攝政王」號配備的141門大炮中,包括24門黃銅大炮,每小時能發射12發炮彈。先進的舷炮戰艦是未來軍艦上更有效的武器,所有戰艦一旦裝備上這種大炮,火力將更準確,殺傷力也更大。除了革新作戰思想外,也提出了軍艦革新問題,主要體現為對船隻和索具進行改革。都鐸初期製造的艦艇,超過了蘭開斯特和約克兩王朝的總和;亨利七世統治的最後十年間,設法提高海員的待遇,每人每周從12便士增加到14便士。1509年,他還設法改進船員的飲食供應。即使這樣,英國海員的報酬依然處於極低水平。由於沒有充足的投入,皇家艦隊的發展受到極大限制,暫時還無法實現強大海軍的轉變。

  然而,亨利八世是一位新式君主,他能站在新的高度上去認識英國的海防建設問題;他特別重視海權,強調發展海軍,取得了超越其前輩的巨大成就。亨利七世死時留給他五艘戰艦,這是英國海軍建設的基礎。亨利八世則創建了現代英國的海軍,可以說是「不列顛海軍之父」。他不遺餘力地推進皇家海軍的建設計劃,創建了專門的海軍行政機構,組建了一支配備大型火炮的艦隊。組建海軍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對於島嶼國家英格蘭來說,強大的海軍可以捍衛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自宗教改革與羅馬斷絕關係以來,都鐸英國始終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環境,它所面對的威脅不但來自天主教的精神領袖教皇,也來自天主教國家西班牙、法國以及北方宿敵蘇格蘭,甚至來自整個天主教陣營。在如此的險惡環境下,亨利八世不得不重視海軍建設。

  其次,只有大力加強海軍建設,才可能為在海外的英國商人提供必要的保護。隨著英國與西班牙矛盾的加深,在西班牙經商的英國人面臨著巨大的困境。當英國陷入對法戰爭時,由德意志人主導的漢薩同盟卻集中力量向安特衛普市場傾銷布匹,倫敦商人冒險家公司抱怨說他們陷入滅頂之災。英國要想從根本上改變其海外利益遭受侵害的局面,就必須擁有強大的海軍。

  第三,強大的海上武裝力量是英國參與海外擴張的必要前提。當時,許多人出於各種動機開始投身於海外經商、探險與殖民活動,而海洋權卻控制在葡萄牙、西班牙手裡。為了與西班牙、法國等強國抗衡,英國必須增強自身的海上防衛力量。同時,都鐸王室通過宗教改革、解散修道院已獲得了可觀的財政收入,這無疑為皇家海軍的發展提供了財力保障。

  在爭取海權方面,雖然都鐸朝的最初兩位君主在做法上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大力加強海軍建設。亨利八世從他父親手中接過的皇家海軍力量十分有限,如果英國人僅僅依靠它們,便無法保衛自己的家園,更不用說要去分享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的成果。但是,他把大海視為國家防衛的天然屏障,並把第一道防線確定為建立一支由重型艦船組成的艦隊。在最初幾年裡,亨利八世通過購買和建造,到1512年底,已為皇家海軍補充了17艘新艦船。在他統治英國的近40年間,共建造47艘軍艦,還不包括一般的划槳駁船。[9]此外,通過不同途徑購買了26艘,加上捕獲的13艘,繼承的5艘,到他統治末期,皇家艦隊艦船的總數達到91艘。亨利七世時期建造的「大哈里」號長約50米,載重1200噸,看上去好像浮動的堡壘。1512—1514年,亨利八世又新造了一艘「大哈里」,這是英國第一艘雙層甲板船(two-decker),也是當時歐洲最大的軍艦,雖然船體高度有所降低,但載重量達到1500噸。1536年,又對1509—1511年建造的「玫瑰瑪麗」號進行改造,該船載重量約500噸,船員415人,其中水手200名、士兵185名和槍手30名。1545年建造的「呂貝克的耶穌」(Jesus of Lübeck)號,載重量為700噸。在英國皇家艦隊中,有1,200噸的艦船1艘,500—900噸的8艘,400—450噸的13艘,300噸的9艘[10],都是典型的舷炮戰艦。這些新式艦船,不同於迄今為止參加海戰時使用奴隸划槳的單層甲板大帆船,也不再是用以裝載士兵的運輸工具,而是名副其實的戰鬥單位,是真正的戰爭利器,為英國海軍未來的強大奠定了物質基礎。

  1532年,亨利八世恢復亨利七世的《航海法》,1540年又批准新的《航海法》。根據新《航海法》的規定,外國人必須用英國的船隻裝運貨物,意在嚴格執行以往頒布的幾個《航海法》。英國人把海上力量快速發展的功勞歸於亨利八世,很大程度上在於他沒有完全遵循亨利七世小心翼翼推行的「均勢」外交,而是著眼於加強海軍力量,實施以海軍建設為核心的實力外交。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主政時期,英國經歷了一系列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涉及政治、宗教及軍事等方面。克倫威爾不僅是輔佐英王建設現代海軍的得力助手,也是對西班牙和利凡特貿易的投資者和船主。這一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船幾乎都是在克倫威爾的直接指導下建造起來的。他的商務代理人叫亨利·赫托夫特(Henry Huttoft),既是英國關稅籌集人,又是樸茨茅斯海軍設施建設的承包人。他不僅有造船方面的經驗,還與義大利商人和利凡特商人保持著廣泛的經貿聯繫。在1536年及以後的幾年中,赫托夫特在樸茨茅斯為英國建造了一些有名的艦船。亨利八世直接過問海軍建設事宜,命令艦隊司令詳細報告「每隻艦艇的航行情況」,直到英國實現對英吉利海峽和愛爾蘭海的控制時,他才表示滿意。[11]一份皇家船舶建造目錄顯示,到亨利八世去世為止,英國海軍艦船數量雖然較峰值時有所減少,但是仍然達到53艘的可觀規模。這一時期,英國還建立了領港公會(trinity house)。為確保沿海航行的安全,該公會獲准為皇家海軍建設燈塔、燈船、燈浮標和信標,以及其他各種測標等航海設施。

  經過都鐸朝早期兩位君主的努力,英國逐漸形成了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雖然他們建立皇家海軍的直接目的,不是建立海外「帝國」,而是保衛英國不受侵犯,但是,這支海上力量卻成為英國推進海洋事業和對外殖民擴張的重要工具。16世紀後期,伊莉莎白統治英國時,就信奉這樣的信條,即英國商人需要本國戰艦的保護。為了對抗伊比利亞人的海上霸權,女王曾把皇家艦隊的艦船租借給約翰·霍金斯(Sir John Hawkins)、弗朗西斯·德雷克和馬丁·弗羅比歇這樣一些著名的海盜,其目的不是像她口頭說的那樣,是用於「和平探險」,而是為了打擊西班牙的海上勢力,與西班牙爭奪海洋權。像她祖父亨利七世一樣,伊莉莎白鼓勵增加英國艦船的數量,以提升英國海軍的戰鬥力。1563年議會通過一個法案,規定對100噸以上的大船實行獎勵,每噸補貼5先令。[12]為了彌補皇家艦船力量之不足,女王政府不但改造了大量的海盜船和探險船,還建造了載重1000噸左右的武裝商船。[13]帆船在公海上航行,比主要靠木槳和人力划行的木船要迅速、靈活,再配備上槍炮,其在海戰中的優勢就更為明顯。在對外征服、滲透的過程中,這種炮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4]

  由於武裝商船是一種新型的混合船,它們對西班牙人的海上壟斷地位直接構成挑戰,同時也成為英國人從事海外探險、發現和擴張的殖民工具。很清楚,16世紀後期英國商船隊的迅速發展,部分原因在於都鐸王室對私人海盜行為的默認和縱容,部分原因在於商船隊本身作為皇家艦隊輔助船隊的實用價值,而這種價值正與日俱增。[15]於是,英國皇家海軍和武裝商船的發展,與廣泛的貿易殖民活動一起成長。紐芬蘭漁場是培養海員的最佳學校,這裡為打破西班牙海洋殖民霸權準備了訓練有素的海軍後備人員。在海上武裝力量不斷增強的基礎上,英國人以其自強自信和不屈不撓的海洋民族精神,積極迎接海外殖民擴張中面臨的挑戰。伊利莎白時代,雖然海軍艦船和商船之間的差別越來越明顯,但英國海軍因得到武裝商船的補充而實力大增,並為英帝國奠基提供了保障。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