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三國史> 初平、興平年間世族集團的「獨大」

初平、興平年間世族集團的「獨大」

2024-10-09 08:30:43 作者: 李浩白

  在漢靈帝暴亡而至漢少帝劉辯即位的短短數十天內,外戚集團、名門世族集團和宦官集團的權力鬥爭進入了「你死我活、不擇手段」的白熱化階段。

  以國舅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與袁隗叔侄(包括袁紹、袁術)、楊彪、王允為代表的名門世族集團實現緊密的政治聯盟,甚至招來外將董卓、丁原等人,意欲內外合力以剷除宦官集團。不料,宦官集團借用狙擊暗殺的方式,先發制人,反而一舉將何進刺死於內廷。袁紹、袁術、王允、吳匡等人遂以替何進報仇為名率兵闖入宮中大開殺戒,屠戮所有的宦官。

  (袁)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

  而宦官集團的首領張讓、段圭等人亦被王允派來的部將閔貢逼得全部投河而死。

  張讓、段圭等人臨死前釋放了被他們脅持出宮的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只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遺言:

  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

  宦官集團雖然作惡多端,但它終究是漢室皇權的一道重要藩屏。宦官們其實只是皇權的延伸。因為外廷負責具體政務的卿士尚書們和名門世族、外戚重臣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漢帝難以依靠他們從內部彼此制衡;只有宦官單身無後,又出自寒門,漢帝才能倚用他們對抗外戚和權臣。

  

  漢末許多名門世族利用政治特權收納隱戶,大量地逃稅漏稅,令漢廷財政十分緊張。漢帝也只有派出宦官以「買官錢」的名義從卿士大夫們身上「損有餘而補國庫之不足」。這些「髒活兒」,都是宦官集團替漢帝做下的,所以他們才被外戚集團和名門世族集團共同厭惡而除之。當然,不少宦官濫用了皇權,狐假虎威、貪污腐化、中飽私囊,也應當受到懲處。但他們整個集團被不問青紅皂白地斬盡殺絕,卻令漢室皇權「三分缺一」,弱化了許多。

  更要命的是,在這場混亂中,何進的弟弟何苗又遭到了西涼武人集團首領董卓、董旻兄弟唆使何進的部曲吳匡等人趁亂誅殺。

  董卓一派入京奪得大權後,更是反客為主、雷霆出擊,鴆殺何太后,廢除何太后之子劉辯的天子之位,改立單身無外戚的陳留王劉協為新帝,將以何氏一族為代表的外戚集團一網打盡。

  吳匡等素怨(何)苗不與進同心,而又疑其與宦官同謀,乃令軍中曰:「殺大將軍者即車騎也,士吏能為報仇乎?」進素有仁恩,士卒皆流涕曰:「願致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董)旻攻殺苗,棄其屍於苑中。(摘自《後漢書·何進傳》)

  至此,漢室原有的權力支柱又去其一,只剩下名門世族集團在朝野內外「一枝獨大」。這就是漢獻帝初平、興平年間的政治權力格局變化情況。

  以袁紹、楊彪、王允等為代表的名門世族集團正欲重振朝綱、有所作為,卻未料到自己在這場混戰中竟是白白地替他人做了「嫁衣」—西涼武人集團居然趁亂進來橫插一刀,竊取了勝利果實,奪走了朝中大權!

  「是可忍,孰不可忍。」名門世族集團自然不甘受制,袁紹、袁術等逃往外面招集義軍奮起討董,楊彪、王允等則留在洛陽佯裝順從而實懷伺機狙擊之念以對付董卓。

  其實,跳出當時的歷史格局來看,外戚和宦官兩個皇權的附庸已然灰飛煙滅,只剩下西涼武人集團擋在了名門世族集團的前面。只要掃除了西涼武人集團,名門世族便能真正掌握皇權而左右時局。

  名門世族集團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西涼武人集團首領董卓中了王允、呂布的「內應連環計」,遇刺身亡。一線曙光映照在了漢室君臣的心坎上。

  然而,中原地域的名門世族集團在這時卻暗暗發生了分化:一是以楊彪、王允、荀爽叔侄(包括荀彧和荀攸、鍾繇)等人為代表的擁漢匡復派。他們不計私利,一心只以匡復漢室為己任。一是以袁紹、袁術、劉焉父子、劉表等為代表的叛漢自立派。他們坐擁兵馬,暗懷異志,企圖亂中謀利,取劉漢而代之。當董卓被刺死之時,袁紹、袁術身為討董聯軍的盟主,卻袖手旁觀,並不及時入關援助漢室,而是與其他諸侯爭權奪地、自相內訌。

  於是,王允等人因孤立無援而被西涼武人集團的激進派反撲而亡。漢室小朝廷再次落入李傕、郭汜、張濟等西涼武人首領手中,權威掃地,憂以度日。一直熬了兩三年,漢獻帝劉協才在擁漢派世族集團的多方謀劃下逃離了長安,來到洛陽暫時棲身。

  以鍾繇、荀彧為首的潁川系世族內外呼應、左右運作,說服漢獻帝再一次接受庶族集團首領曹操的資助,並遷都入許縣,置身於曹操勢力的保護之下,改年號為「建安」,希望從此獲得安寧祥和之局面。

  綜觀這一時期中原名士大夫們的立身行事之風格,例如楊彪、荀爽、何顒、王允等人物,均是「德重於才」。楊彪公開頂撞董卓而毫無懼色、何顒奮不顧身以除巨寇之患、王允苦心孤詣而安漢室之亂,這些事例無不彰顯了他們高尚的德行。

  然而,楊彪徒顯風骨而不能制暴,何顒謀泄卻以憂而亡、王允狙殺董卓而無法撫服余寇以善後,這也說明了他們確實不同程度地缺乏治國理亂之真才。要讓歷史的巨輪轉入建設性的軌道,只能是「數風流人物,還看後來者」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