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高層權力格局
2024-10-09 08:30:40
作者: 李浩白
東漢王朝的皇權,自開國以來,便以宗室、外戚和卿士集團(即名門世族集團的前身)為三大支柱。在那時,鑑於秦朝滅在宦官趙高之手的慘痛教訓,東漢王朝早期對宦官集團是嚴防密備的。宦官們的職責,僅僅是處理內廷雜務而已。
帝室初建,光武帝劉秀就廢了太子劉強而改立東海王劉莊為嗣。而劉莊本是「以賢不以嫡」而繼位大統的,從根本上講是違背禮法規則的。所以,他的宗親兄弟們未必拱服於他。果然,他登基不久,其胞弟劉荊暗懷不軌,甚至勾結前太子劉強一同謀逆奪位;而後,又有光武帝與許美人所生的楚王劉英企圖造反。明帝劉莊都是借著南陽陰氏、扶風馬氏等外戚集團的鼎力支持,才將這些宗室藩王壓制下去的。從那以後,漢明帝及其子孫均不再以同姓宗室為權力支柱,轉而依靠外戚集團維護皇權。
到了漢和帝時,外戚竇氏坐大專權,喧賓奪主,威脅到了皇權。和帝得中常侍兼鉤盾令鄭眾之助,聯合宦官集團,猝然發難,推翻了竇氏一族。漢桓帝時,外戚梁氏一族復又驕縱跋扈,桓帝只得聯絡宦官唐衡、左綰、徐璜、單超、具瑗等人一舉剷除梁氏滿門上下。唐、左、徐、單、具等人晉封為「五侯」,標誌著宦官集團自此崛起,成為東漢皇權之輔弼。
然而宦官集團中的人大多數操行低下,貪穢之風熾盛,常有侵漁百姓之舉,終於引起四方清議之抨擊。一部分士人以激濁揚清、撥亂反正為名借勢而興,他們「在朝則為廉臣,在野則為宗師」,融入了漢朝原有的卿士集團,「以行而求名,以名而立身」,漸漸形成了新的名門世族集團。例如弘農楊氏,自漢和帝時之楊震起,直至其子楊秉、其孫楊賜、其重孫楊彪,代代揚忠清之名,代代出三公之官,人脈深厚,影響巨大,集門生故吏之眾力於一門,堪與權臣、巨宦而相抗衡。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也不甘示弱,拼命拉攏汝南袁氏等比較圓滑投機的名門世族來反制清流派世族集團,但效果並不顯著。這其中,宦官集團與名門世族集團之間的矛盾最為尖銳,已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為徹底壓制名門世族集團,漢末宦官集團構陷了兩次「黨錮之禍」,甚至殺害了「三君」竇武、劉淑、陳蕃,「八俊」李膺、杜密、荀翌、朱寓等,「八顧」巴肅、范滂、尹勛等,令人扼腕痛惜。不過,名門世族集團最終衝破了種種束縛,日漸壯大成勢,在漢末政局之中可謂舉足輕重。
漢桓帝末年及漢靈帝初年,朝中已經出現了名門世族集團、外戚集團、宦官集團三股勢力纏鬥之現象。而名門世族集團多與外戚集團合流以同抗宦官。
但桓帝、靈帝都以宦官集團為自己最忠實的政治助手而加以維護,一直儘量調控著這三股勢力之間的動態均衡。畢竟,替漢帝下「黑手」、替漢帝背「黑鍋」的,多是那些宦官。漢帝若是完全拋棄了他們,難道要把自己再次置身於外戚集團和名門世族集團的操弄之下?所以,維持這三股勢力的動態平衡,是漢帝的最佳選擇。
可惜,天不佑漢—當漢靈帝的三方均衡之術剛剛操縱得漸入佳境之時,他卻暴病身亡了!失去了最高皇權的調控,很快,宦官集團和名門世族集團相生相剋的這種脆弱的均衡局面,就這樣被徹底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