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什麼是企業價值

2024-10-09 08:29:06 作者: (日)田中靖浩

  拘泥於歷史成本一路走來的會計的歷史

  古今中外,人們在買賣中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投資。

  在中世紀的地中海貿易中,人們投資香料;在工業革命後的工廠,人們投資建築物和機械;麥可·傑克遜令人驚訝地對著作權進行了投資。

  公司所進行的投資,記錄為資產負債表的「資產」。變現較快的「流動資產」被放置於資產負債表的上半部分,而變現花費時間較久的「固定資產」被放置於下半部分。

  在此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以多少錢來評定」這些資產的價格?「資產評定」在會計當中是最為重要且非常困難的問題。

  首先,要評定資產的金額,有原價和時價兩種考慮方法(第6章)。原價是「購入時付了多少錢」——以流入為基礎的金額,時價是「現在能以多少錢賣出」——以流出為基礎的金額。

  就披頭士著作權來說的話,洋子主張的「成本」是原價,麥可主張的「回報」是時價。

  在資產評定方面,長期以來「原價(成本)評定」就被認為是原則。其理由非常容易理解,因為會計原本就是要記錄「金錢動態」。因算帳非常重要,所以才會關注「購買的時候付了多少錢」。

  與之相對,時價評定是假設賣掉在現實中所擁有的東西,是僅僅基於「假設」的回報,人們因此對其有些敬而遠之。

  

  資產負債表中存在的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

  「比起假設的數字,實際的交易數字更重要。」——這一點從中世紀的義大利到現代為止,一直是會計的根本。會計的本質從簿記出現以來,一直是「收支計算」,從未改變。

  即便是折舊和成本計算等稍稍複雜一些的計算,至少是以「實際的支出額」為基礎,不會進行超出這個範圍的計算。正是由於對這樣的「金錢計算」有著強烈的執念,會計的信譽才得以保持下來。

  但是如果企業的活動變得長期化,成本估算問題也會逐漸變得更顯著。如果長期持有資產,根據原價來評估的時候就會變成「脫離現實」的金額了。

  比如說,很久以前以「幾乎不要錢」的價格購買的土地急劇升值,變成了「×億元」的話,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確的評估金額呢?

  原價VS時價

  像這樣,原價和時價之間的差距極端拉大,採用「時價」來表示現狀的呼聲變高。在投資者的存在感增強、披頭士活躍著的20世紀60年代,「時價」的呼聲在美國逐漸提高。

  因為產業轉變,「隱藏資產」增加了

  關於資產評估的「原價VS時價」問題,近年來的國際會計中,時價主義變得更有優勢。第6章已經說明了,其背景為人們重視「對投資者提供信息」。

  20世紀60年代盛行採用將「對投資者提供信息」作為目的的時價,這段時期,工業化社會開始邁向信息化社會,一點點地推進產業轉型。

  正巧從那段時間開始,除了「原價VS時價」問題之外,還漸漸出現了新的會計問題,那就是「資產為何物」這樣根本性的問題。在信息化社會,出現了至今為止的框架中無法捕捉殆盡的資產。

  比如說機械「長期租賃出去」的情況下,還是「資產」嗎?

  公司中「珍藏的優秀人才」是「資產」嗎?

  公司擁有的「獨有技術」和「強大的網絡」又如何呢?

  這些從原則上來說,沒有計入資產負債表中。

  租賃資產雖然能夠被計算,但是人才和技術、網絡等,在規則上來說無法作為資產被認可。也就是說,在資產負債表中,它們成了「隱藏資產」。

  這樣看來,「流動資產和固定資產」背景下的「錢與物的二分法」,有著濃濃的遲於時代的味道。20世紀曾是主角的流通業和製造業中,它雖然是有效的,但是在信息、服務、金融業並不適合。

  公司的收購,是將其公司的「將來收入」整個購買的行為

  隨著「隱藏資產」的增加,資產負債表逐漸變得無法表示「公司的實力」了。這樣就出現了使優秀的人才和技術在資產負債表中沉睡的公司。

  這樣一來,決定瞄準那樣的公司的狙擊手(收購者)就出現了。對他們來說,公司的「隱藏資產」越多,獵物的美味就越多。那是因為對收購者來說,得到使「隱藏資產」沉睡的公司,改善其經營的話,就會讓它成為「怪物」,想要一夜暴富也不是夢。

  在美國,19世紀的收購是為了擊潰對手、降低成本而進行的。

  20世紀前半葉的收購,是像GE所做的那樣,為了得到權利而進行的。而在20世紀後半葉,為得到隱藏資產的收購增加了。

  在發現慢於時代步伐的資產負債表中沉睡的「隱藏資產」後進行的收購中,「收購價格」與「資產負債表中的純資產(資產-負債)」的金額理所應當是不一致的。資產負債表中「沉睡的資產」越多,溢價部分的收購價格就越高。

  收購價格〉被收購公司資產負債表的純資產

  買方由於「以高額的現金購買較少的資產」,資產負債表中的差額部分會出現空白,這就是「商譽」。被計入資產部分的「商譽」,意味著在收購中所另加的溢價。

  商譽的真面目

  收購價格和被收購公司資產負債表的純資產之間的差額可以變為「商譽」,那麼在這樣的收購中,「收購價格」又如何決定呢?

  收購價格的決定既非常重要,又是企業併購的難點所在。

  在決定「購買公司的價格」時,簿記和財務報表幾乎都不起作用,那是因為它們表示的是「過去的數字」。

  那麼如何才能計算「適當的公司價格」呢?其提示,就在前述「麥可·傑克遜的判斷」當中。

  保羅和洋子沒能以2000萬英鎊進行收購,而麥可·傑克遜以遠超過這個價格的5300萬美元購買了歌曲的著作權。為什麼會出這麼高的價格,因為他認為「能夠期待比這更大的回報」。

  麥可在自己的立場上計算了「能夠期待的回報」,才決心支付了自認為很便宜的5300萬美元。在這裡,「期望回報」才是資產的「價值」。

  在企業併購中也是如此,如果要收購這家公司,能夠得到的「期望回報」就成了一把鑰匙。它不能在資產負債表中被表示出來,它是從對被收購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的預測中計算出來的。所謂的購買公司,即是「購買從這家公司產生的現金」。

  在此被計算出來的期待回報的總和,為「企業價值」。比起合計了未來回報的企業價值(回報),收購價格(成本)更低的話,收購!相反,收購價格比企業價值要高的話,不買才是更明智的。

  正由於麥可判斷「著作權的價值(未來回報總計)〉5300萬美元」,才決定購買它。像這樣,與重視支出成本的「洋子式的想法」相對,「麥可式的想法」重視的是未來的現金流量。這個新的想法超越了傳統的會計架構。因為它連會計理論所說的時價主義都越了過去,跨越數個年度對未來的現金流量進行了計算。

  「公司金融」的新領域誕生了。

  企業併購時代里備受矚目的金融

  從名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Accounting」中脫離,作為新的領域而產生的就是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在日本省略了公司,多稱為「融資」)。

  金融的重要目標,就是使「公司的價值」變得清晰。在盛行「公司」買進賣出的時代,金融能夠計算IT、信息服務等「隱藏資產」較多的企業的價值。

  金融理論中有一種思考方法,那就是之前陳述過的「在購買公司時,要購買這家公司產生的現金」。簡單地說,公司的價值(企業價值)根據接下來的兩個步驟來決定:

  預估公司收購後的未來現金流量。

  將未來現金流量以目前價值進行貼現計算。

  根據這兩個步驟「理論上」計算企業價值的是金融。即便是相同數字的計算,與「會計」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計算企業價值的方法

  「會計」是以從過去到現在為止的交易為基礎的記錄、計算、報告的體系。與之相對,金融處理的是未來的數字,就這個意義來說和過去的會計進行的是不一樣的計算。

  金融為我們提供了在此之前的會計中所沒有的視角,那就是「要提高企業價值,就有必要增加未來的現金流量」。

  為此,就必須對投資的選擇和管理方法、庫存和賒銷貨款以及賒購帳款進行有效管理。

  另外,在對當前價值進行貼現計算的時候,為了降低「資本成本」,就必須在資金籌措的方法上下功夫、充實IR(Investor Relation,投資者關係)活動等。

  會計現有的架構中沒有金融這樣的評價方式。負債與資本的量通過「交易事實」往往在事後決定,幾乎不在事前考慮「負債與資本所期望的比率」。

  將時間軸從過去移到未來,帶來對數字應有的觀點,金融起到了進一步推進會計的作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