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像讀懸疑小說一樣讀懂會計學> 03 金融支撐了投資銀行與基金的活躍

03 金融支撐了投資銀行與基金的活躍

2024-10-09 08:29:09 作者: (日)田中靖浩

  從德國來的趕牛人的兒子

  1848年大批歐洲移民來到新大陸。

  德國趕牛人的兒子馬庫斯·戈德曼[16]也是其中一員。

  

  他不屑於猶太裔移民同伴良好的發展,從旅行商人開始做生意,通過收購商業本票,踏實地積累了手續費。將要賺錢的時候他雇用了小女兒的丈夫薩繆爾·薩克斯,將公司取名為高盛(M Goldman & Sachs)。

  馬庫斯還讓兒子亨利也進入了公司。初期的高盛是只有親族構成的家族企業。

  與喜歡踏實做生意的父親不同,兒子亨利展示出了對於認購鐵路公司債券和股票業務的興趣。與當時時髦的鐵路公司有關係,對剛剛成立不久的公司來說是與有榮焉的一件事。但是這一計劃被銀行干擾而失敗,被激怒的他下定決心「如果鐵路公司不行的話就只有開拓其他行業」。

  亨利一邊與同是猶太裔且是雷曼兄弟一員的菲利浦·雷曼每天在同一家飯店吃飯,一邊偷偷地推敲賺錢的作戰計劃。不久後,他們一起成功規劃設計了以西爾斯·羅巴克為首的眾多股票的公開發行。

  高盛在這之後,還推動福特的股份公開發行等大型交易並獲得了成功,這使他們在華爾街變得非常有名。

  但是因為手筆過大,在1929年的大蕭條時他們被稱為「諸惡的根源」, 1970年因為他們又與美國最大的鐵路公司中央鐵路的破產相關而受到SEC的指責,有過許多次危機,但他們想盡辦法克服了這些得以持續成長。

  高盛原本從事幫助票據貼現和CP發行、股票公開發行等工作,也就是「幫助進行資金籌措」,最終他們的工作沒有止步於此,轉為了「自己做股東」。

  也就是說,他們的立場從「資產負債表右方的助手」變為了「資產負債表右下方的所有者」。

  雖然義大利的銀行通過賺取手續費發了橫財,但是高盛不滿足於賺取「幫助資金籌措的手續費」,開始以更為積極主動的賺錢方式為目標。

  他們主動尋找價值被評估得過低,因為特殊理由而變得價錢比較便宜的公司,考慮在持有該公司股票5~7年之後,通過股份公開發行、出售、合併等方式提高收益。

  這叫作本金投資業務。高盛擁有正確評價企業價值的能力,以及提高其價值的技術。

  他們於1990年左右開始這項業務,正值日本泡沫經濟浮現的時期。在日本人因股票和不動產的升值而狂喜的時候,他們磨鍊著預測公司的未來現金流量、使其增長的「金融手段」。

  這麼說來,那正是麥可·傑克遜購買了披頭士著作權的1985年之前。或許,是有「金融界」的朋友向麥可建議「它值得買」也說不定。

  被強調的投資者的觀點

  從金融規律中突然出現的「企業價值」觀念,或許是過去500年間對簿記和財務報表不滿的集中爆發。會計,一直「跟在過去的後面」,對此經營者和投資者們一直心有不滿。

  從這以後,首先踏出一步破殼而出的就是管理會計。與僅僅表示「過去」結果的財務會計的財務報表相對,管理會計通過預算開闢了新的道路。緊接著,金融通過「未來」的現金流量預測的手段,使得企業價值的計算成為可能。

  雖然會計擅長小野洋子式的成本計算,卻不善於麥可式的「回報」預測。不僅對進行了巨額投資的麥可·傑克遜來說,對所有的投資者來說,表示「將來回報總計」的企業價值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只不過,預測「未來的回報」或者使企業價值增長,都要求有相應的技術與經驗。高盛等投資銀行穩步而順利地積累著這些技術。

  20世紀後半葉,「投資基金」也陸續出現。由於它的出現,向公司出資的股東不再是從前的個人股東,而是越來越有組織的股東。

  投資銀行、投資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它們是新出現的巨型股東,對於所出資的公司經營逐漸開始「插嘴」。「發聲的股東」,或者說是被叫作積極分子的股東對經營者強勢地提出要求也並不少見。

  再者,不僅「插嘴」,股東還要「伸手邁腿」,對出資對象公司「派遣經營者」。這是一種通過直接的經營支持來使「未來的現金流量」上漲,提高企業價值的行為。

  金融理論不僅對基金,也對公司的經營者展示了「企業價值上升的方法」。

  由於企業價值被定義為「未來現金流量總和」,使得具體的企業價值上升的道路變得明了,可以通過金融理論來說明「基於收益性評估業務的挑選」(NPV法則、IRR法則)「用於貼現的資本成本計算」(CAPM、WACC)「分紅以及購買自己公司股票的政策」,等等。

  概括來說,正是根據這樣的理論,通過增加未來現金流量的策略,才使得「這樣做就能增加企業價值」的方法變得明朗。

  與財務會計融合的「價值」思考

  20世紀的美國,發生了各種各樣音樂種類的融合,會計界也開始融合。

  由金融理論培育出來的「未來現金流量」概念,開始對財務會計方面的財務報表產生影響。

  這在已經說明過的在企業併購里收購企業時被計入的「商譽折舊」中可見一斑。

  在國際基準IFRS中,作為收購溢價的「商譽」無須折舊,但在收購公司「未來的現金流量」顯著下跌時,還是會被要求進行減損處理。也就是說,在「價值」下跌的情況下,下跌的部分要一口氣做減損處理,在這樣的背景下很顯然就需要金融理論。

  將與之相同的處理方式運用於資產上的就是減損會計。

  減損會計是什麼

  在減損會計出現之前,工廠和出租用大樓等事業資產是通過「從購買成本中減去折舊得到帳面價值」的方法來評估的。由於減損會計的引入,其後續進程才能夠進行。

  假設在其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估價」會顯著下跌的情況下,其金額,也就是評估金額下降到與「價值」相當的金額,就必須將評估虧損計入。這一減損,也明顯加入了金融的「價值」思想。

  順帶一提,東芝以巨資收購的美國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商譽」方面發生了巨額損失,資產負債表呈現為債務超過資產的狀態,引發了無法上市的經營危機。

  東芝通過出售存儲晶片業務度過了這次危機,然而以2兆日元收購了這部分業務的是美國貝恩資本所率領的企業聯盟。他們從麥可式的觀點出發,才會判斷「如果是2兆日元的話就買了」。

  「數字的強大程度」上了一個台階

  20世紀,由於如彗星一般登場的公司金融,會計界的氛圍突然改變了。

  那是一個與「會計員」至此所學的東西完全不同的新領域,是從前的會計沒有收納的內容。

  要說在此之前的會計部門,儘是做著一些一邊遵守法律和規則,一邊製作財務報表的「防守」工作,那麼金融的價值計算里必不可少的經營規劃和企業併購部門,就是「攻擊」的部門了。它們決定「賣和買」的交易中不能缺少金融思想。

  簿記和財務報表中從未有過的以「未來」為對象的管理會計與金融的出現,使「數字的強大程度」上了一個台階。

  那就是相對於「製作帳本」(簿記)還有「看財務報表」(財務會計)而言,「描繪未來」(管理會計與金融)的力量。

  義大利和荷蘭當年,對生意人來說,理解簿記、「記帳」就是數字的力量。

  最終,工業革命從英國蔓延到美國,組織如果規模變大,「看財務報表的能力」就逐漸變得非常重要了,於是就變成了將記帳的事情交給會計,而商業人士被要求具備看財務報表的能力。

  電腦的出現與發展為「記帳」向「看數字」轉變推波助瀾。現在的財務報表雖然能用便宜且優異的軟體來製作,但是「看懂數字」這件事必須由人來做。於是非會計人員的商人就被要求擁有「讀懂數字的能力」。

  還有,到了一個理所當然的時代,管理會計與金融助長了電腦的存在感。

  描繪未來的「利潤規劃」和「未來現金流量」,這些嶄新的知識並非寫在白紙上,而存在於Excel表格中。

  3種數字的力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