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一邊擊潰對手一邊把企業做大
2024-10-09 08:28:22
作者: (日)田中靖浩
在淘金熱中蒙受了損失的人、賺了錢的人
1848年的加利福尼亞。
本書首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在印第安人的土著民所說的「美麗山丘」薩克拉門托山脈的山腳下,關閉了制材廠的水閘,循著排水渠向前走的吉姆停住了目光。
受到太陽光芒的照射,有東西在那裡閃閃發光。
將它撿起帶回制材廠的時候,大家開始騷動了起來。
「這不是金子嗎!」
吉姆急忙去上司薩特那裡。
「老闆,出金子了!」
聽到這句話的老闆薩特也大為興奮——這就是淘金熱的開始。
「薩特的制材廠出金子啦!」這樣的傳聞迅速傳開,最終以一夜暴富為目標的人不斷湧入這裡。這次向加利福尼亞進行大規模遷移是從1949年開始的,所以他們被稱為「49人」。
第一個發現金子的吉姆和這片土地的持有人薩特,他們一定成了億萬富翁,從而過著幸福的生活吧——然而並沒有。
神為這兩人準備了非常殘酷的命運。吉姆被魯莽漢盯上,最後仍然非常貧窮地死去了。
土地所有者薩特想要主張土地的權利,卻遭到無視,兒子們被暴徒殺害之後,他自己也沒能善終。
遠道而來的「49人」也基本上沒能得到幸福,因為能開採到黃金的,只有最開始的一段時間而已。
與之相對,經營著雜貨鋪的薩姆·布蘭納一聽到「出黃金了」這樣的傳聞,就購買霸占了全部的萬能挖掘機、提桶、帳篷等庫存,將這些賣給「49人」,得到了大筆的贏利。在本章一開始出現的利蘭·斯坦福也同樣是因為雜貨鋪而賺到了錢。
舊金山的雜貨店主李維·史特勞斯面向前來淘金的人們售賣作業用的褲子,這又是一筆賺錢買賣,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Levi!s」的起源。
布蘭納也好,斯坦福也好,李維也好,他們並非自己去挖金子,而是以淘金人為對象做生意,因此而成功的。他們並沒有「急於追逐熱潮」,而是喘了口氣,慢慢思考賺錢的方法——看來這就是使生意成功的秘訣。
這一「賺錢的黃金法則」在十年後捲土重來。
掌握資產負債表右下方的傢伙是勝者
1859年的泰特斯維爾。
伴隨著「嘿咻」的叫聲,從地下深處出現了「黑色的液體」。
旁邊的男人們騷動起來。
這種液體毫無疑問就是人們所期待的石油。
在泰特斯維爾這鄉下地方挑戰挖石油的德雷克[5]「上校」,在資金吃緊的時候迎來了形勢逆轉。
「發現石油了」這樣的消息一傳開,全美「想要一舉挖到石油的人」湧入了這裡。
其中也有在淘金中蒙受了損失的「49人」。
街道因為想要購買土地的人而變得雜亂無章,當地的山谷間一個接一個地建起了石油塔。
曾經小看「挖石油」的德雷克,以及稱他為「上校」的街坊都無法隱藏對此事感到的吃驚。
挖到了石油的德雷克「上校」一定度過了幸福的晚年吧——然而並沒有。
他被合夥出資人「趕了出去」,可憐的發現者拿著僅有的一點退休金寂寞地終老。他死後,紀念碑上記載著「他不期冀於財產與名望,構建了這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後,在此靜靜長眠」。
在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子的吉姆和土地所有人薩特,在泰特斯維爾發現了石油的德雷克,籌劃了橫貫大陸鐵路規劃的猶大,他們的晚年都是在不幸中度過的。
在美國這個國家,是否「真正的開拓者」都沒有得到命運的眷顧呢?
另一方面,賺到錢的,是「喘口氣後想到了賺錢方法的人」。
他們以「著急趕來的人們」為對象,做著諸如淘金熱時期的雜貨鋪、褲子店一類的生意。另外,他們有時會根據「資本的規律」合法強取開拓者所澆灌的果實。
這裡所說的「資本的規律」,就是指「掌握資產負債表右下方的傢伙更為強勢」這一規律。只要掌握股份就能支配這家公司,不管你是經營者也好,開拓者也好,都能根據股東的意向來解僱。
讓我們回到發現石油的泰特斯維爾的故事上來。
這時,石油的挖掘者們對其蘊藏量之大感到驚喜,但這富足的開採量本身就是一個陷阱。因為過度開採,石油價格眼看著就下跌了。與淘金熱一樣,「最先趕來的人」和預想的一樣,沒有賺到錢。
有一個男人一邊抱著胳膊,一邊觀察著這些情況。他即便知道「發現石油了」的消息也不為所動,一直關注著它的價格下跌。
他正是後來的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6]。
「簿記員」所創立的標準石油
年輕時候的洛克菲勒原本是一名「簿記員」。
約翰在學校學習簿記,進入商貿公司做了會計。作為「會計員」來說,他的投機心太強,是一個非常喜歡搞投機交易的男人。
他表現出對石油強烈的興趣。觀察了一段時間的石油價格後,他預感到「這樣下去不行,過度開採的話無法賺錢」。
就算再怎麼「往外涌」,石油製品要到達消費者手中必須經過提煉、運送,考慮到這些花費,這個價格怎麼想都太過便宜了。洛克菲勒甚至看到從業者把挖到的石油親自丟掉。他認為,有必要整體把握石油行業,對價格和品質進行自我管理。
他沒有向競爭對手非常多的石油開採領域出手,而是開始了提鍊石油的業務。他與斯坦福或李維一樣,從稍稍有些距離的地方開始了業務。
提鍊石油的業務成功之後,他立刻收購了100多處的煉油廠。
為避免價格競爭,「擊潰對手」就是最直截了當的方法。洛克菲勒的收購從「橫向合併」對手開始。橫向合併是控制銷售價格最好的方法。
接下來,他開始收購下游銷售公司「縱向合併」。他通過這種縱向合併從上至下進行壟斷,同時將重點放在了降低成本上。
以橫向合併擊潰對手的同時,以縱向合併降低集團整體的成本。
洛克菲勒使出了全部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實力:「即便掌控了90%,對還剩下的10%也要馬力全開。」如此這般重複著收購。那時,他使用了非常粗暴的手段。
雖然洛克菲勒被起了個「擊破者」的綽號,但他的壟斷在很多方面都有好處。首先是使石油製品的價格穩定了,還有一點,就是提高了石油製品的品質。這無疑讓美國的經濟得以發展,豐富了市民的生活。
正是他將規模的利潤,即經營規模擴大的好處帶進了石油行業,可以說,他實實在在地「降低了好東西的價格」。他憑武力支配業界,在此基礎上保障了產品的高品質,穩定了價格。
「這就是標準!」他的想法就這樣保留,成了「標準石油」這個公司的名字。這家公司的設立是在橫貫大陸的鐵路誕生的第二年。
「聯合」使集團的運營狀態清楚明了
洛克菲勒一邊收購對手的公司,一邊組成了聯合企業(信託),剝奪了股東的決議權。然而,這一「壟斷」行為激怒了政府,他的聯合企業被命令解散,因此標準石油公司於1889年變更為了「持股公司」。
同一時期,除了洛克菲勒之外,還有一位人物作為收購之王非常出名,他就是 J. P. 摩根[7]。他盯上了陷入經營困難的鐵路公司。銀行家 J. P. 摩根將英國的資本打了包,接連不斷地收購由於粗糙的規劃而陷入經營困難的鐵路公司。一邊掌握所有權,一邊重新經營的這一手法不知不覺間被叫作「摩根式」。
由於石油界的洛克菲勒以及 J. P. 摩根的出現,美國拉開了「企業控制權運動」的序幕。
誕生於這一時期的美國巨型聯合企業,其「誇大的名稱」十分顯眼。
比如說US、American、General、Unite、National……這樣取名的企業基本上都想掌控業界,靠著一次又一次的收購,把擴大「規模」當作了目標。
另外,取了誇張名字的聯合企業中的大多數,都由於反壟斷法的關係,採取了「持股公司」的形態。位於頂端的持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不做業務,僅僅持有集團各公司的股份,加上旗下子公司(Subsidiary),這一整體就是「集團」。
斯坦福擔任總裁的中央太平洋鐵路,也是收購了其他鐵路公司而擴大的。以他為首的四巨頭,為了橫貫大陸鐵路的建設,設立了皮包公司,在這個公司里,以鐵路工程為名,弄虛作假。他們利用集團的管理漏洞,巧妙地讓錢流入自己口袋。有時,集團會成為不正當會計的溫床。
「故意」進行的不正當行為暫且不提,由數個公司來運營集團的話,即使是優秀的經營者,也會變得弄不清「整體的業績」。因此,集團整體的運營狀況應該清晰化,這使得企業「合併」提上議程。
效仿已經在進行合併結算的鐵路公司,製造業的聯合企業也開始了合併結算。
「合併」,雖然原本是為了經營者的內部管理而產生,但最後人們認識到,作為向股東和投資者提供的信息,它具有重大意義,也被納入了外部報告中。
從那以後,財務報表就變成了「合併資產負債表、合併損益表」。目前由於全球化,還加上現金流量計算表,「合併資產負債表、合併損益表、合併現金流量計算表」這三表並存,成了財務報表的「世界標準」。
世界標準的財務報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