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企業併購的增加和現金流量計算表
2024-10-09 08:28:04
作者: (日)田中靖浩
向凡·高的《向日葵》流去的日本投資貨幣
「人是不是一種無法從失敗中學習的生物呢?」
歷史中發生了數次「泡沫事件」,令我有了這種想法。
從前有17世紀在荷蘭發生的鬱金香泡沫事件。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20世紀前半葉時,美國股市發生泡沫,引起了大蕭條。
在20世紀後半葉的日本,有股票和土地價格暴漲引發的泡沫。
正值日本泡沫時期高位,以日本企業「收購帝國大廈」為代表,出現了許多類似「日本要買下美國」這樣誇張的新聞。這與美國經濟低迷也有關係。
其中,令世界為之震驚的,就是「安田火災海上保險股份公司以58億日元中標了凡·高的《向日葵》」這一新聞。
一幅畫58億日元,這在當時來說是繪畫拍賣史上的最高金額。
日本企業的名字曾經很少在繪畫拍賣中出現,因此,這成了一條讓世界都看到日本景氣程度的新聞。
在這一泡沫時期的日本招聘活動中,銀行、證券、保險這樣的金融公司非常受學生青睞。
業績良好的金融機構,爭相錄取大量應屆大學生。我也是這一時期的人,我的同級生中的大多數都還就職於金融機構。當時的招聘活動中,「金融」的人氣是絕對比物流和製造業要高的。
「金融的工作是最有趣的,而且工資也很高。」雖然自義大利的美第奇家族以來,銀行一直是進行商業和工業等買賣的人們「背後的無名英雄」,但是在泡沫時期的日本,風向明顯有所改變。
這一「重視金融」的趨勢,也蔓延到當時經濟不景氣的美國,金融業果斷地進行了改革。大蕭條後的1933年實施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樹起了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之間的壁壘,但也於1999年作廢,因此誕生了「涉及各種業務」的巨大金融機構。
由於這一趨勢,伴隨著資本市場全球化的加速,圍繞投資而展開的新動作開始了。日本的泡沫經濟於20世紀90年代後半葉破裂,但是在美國和歐洲,「全球化的金融商業」興起,投資「全球化」的趨勢與日俱增,投資也開始從製造業流向金融業。
這樣一來,伴隨著歐美金融機構的興起,資本市場發生了幾處值得關注的變化。
比如說,「Fund」和「企業併購」的增加。
新出現的股東「Fund」
人們聽到「Fund」這個詞的機會增加了。它原本是「基金」的意思,但是最近開始用於「從許多人那裡收取資金,進行專業運作」的投資信託等行為。
從被投資公司的角度來看,Fund是位於資產負債表右下方的「股東」。
不是個人股東,也不是法人股東,「Fund股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有著金融機構做後盾,Fund層出不窮。雖然它有各種各樣的內容,但無一例外都開始對公司經營產生了極其強烈的影響。
原本,陌生人股東出現以來,股東的貨幣狂熱程度就一個勁地上漲,但是最近的Fund不僅對賺錢有貪慾,直接插手經營的情況也在增加。不再沉默地等待分紅和股票的價值上漲,行使表決權,有時候還會使經營者改朝換代,這樣「會說話的股東」的影響力在全世界逐漸增強。
Fund本質上是出資者的代理人,所以對出資者來說,必須賺取回報。他們不僅會做出「這會賺錢」這樣的判斷,還會參與到所有資產的投資當中去。包括房產、自然資源,最近還會出現在畫作拍賣會上。
原本在義大利,出資者是家人和朋友。他們既是出資者也是經營者。
但是在荷蘭和英國出現的股份公司中,陌生人股東增加,所有權和經營權變得不再一致。另外,股東的貨幣狂熱程度也猛地上漲。
於是,作為20世紀全球化的投資者,對貨幣的狂熱程度更高的「Fund」出現了。隨著資本市場的全球化,Fund尋求全世界的「賺錢之所」,到處奔走。
Fund股東的出現,也對公司的經營和會計規則有所影響。
首先,本質上來說,Fund對他人資產進行代理運作,就必須給委託人一個結果。為此,Fund就會拘泥於投資回報率(收益率)。比起對出資方精神上的支持,更尋求具體數據的傾向增強,這也是理所當然的。
要說什麼樣的收益率判定更受歡迎,那一定是短期性的更討人喜歡。一年結算一次的話是不夠的,最好是半年結算一次,或者是一個季度結算一次。
向現金流量的原點回歸
「請問田中先生,蝦(EBI)什麼的,您知道嗎?」
從熟人那裡接到這樣的電話,是20世紀90年代後半葉的時候。
突然被問到是否知道「蝦」,我有些倉皇失措。
在歐洲電信公司日本分社擔任董事的他,突然被總公司告知「現在開始所有對分行的評價都要以『蝦什麼的』來進行」。
詳細地問了一下他才知道那是指「EBITDA」。因為發音為「ebitto-di-ei」,作為會計小白的他才會誤聽成了「蝦」(日語發音為EBI)。
20世紀90年代後半葉,大多數的全球化企業都在使用EBITDA(通稱EBI)。
簡單來說,EBI是「利潤」(Earnings),也就是1年賺到的錢。應該注意的是,正如其名字「Earnings Before Interest,Taxes, Depreciation and Amortization」所表示的那樣,它是在扣除「利息、稅金、折舊費和折價費」之前的利潤。
之所以要在扣除這些之前來計算利潤,是因為「利息、稅金、折舊費和折價費」的各個項目根據國家的不同,其金額也有很大的差異。
利息和稅金根據國家的經濟狀態和稅法,其金額會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各種折價費用根據國家的會計規則也有所變化。除去這些項目,就能表現「公司原本的贏利」。
EBITDA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增加的企業併購交易中變得備受關注。這是由於,它是一種「與現金相似」的利潤。
在企業併購中受到重視的,並不是用各國權責發生制會計複雜離奇的規則來計算的利潤,而是「賺到何種程度的錢」這樣的現金。
也就是說EBITDA,也是伴隨著企業併購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向現金回歸」的現象。
各國的會計基準以及國際會計基準開始注意到了這種「向現金回歸」的現象。
在此之前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這兩種表的基礎上,又加上了作為新面孔的「第三種財務報表」,那就是「現金流量計算表」(C/S:Cashflow Statement)。
在資產負債表的右下方出現了Fund
現金流量計算表正如其名字所示,表現了現金的增減,也就是收入和支出。簡單來說,就是像零錢帳本和家庭記帳本一樣,是極其原始的收支計算。
由於這一「新人」的出現,財務報表成了「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計算表」這三種報表。
在這裡有必要提一下現金流量計算表所處的地位。
有很多人將現金流量計算表理解為「隨著會計基準的國際化而新出現的報表」。不能說是錯的,但是這種理解有些過於浮於表面了。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能明白,19世紀初的鐵路公司開始由「現金」向「利潤」發展,時隔200年,又正在向現金「回歸」。
「利潤」是權責發生制的根基,它漸漸變得困難、複雜,而久違地回到類似家庭帳本一樣的形式上來,讓會計「回到原點」的,正是現金流量計算表。
發明了汽車和通信的功勳們的晚年
從蒸汽機車開始的交通工具的歷史,向著汽車、飛機延續了下去。
另外,聯結了鐵路公司的車站電信技術,現如今通過網際網路將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
一眨眼間,工業化和信息化飛速發展。
這條漫長的道路,開始於1830年利物浦蒸汽機車的首次開通。
三種財務報表
這200年裡,企業的資金籌措巨量化、全球化,資產負債表右下方所出現的出資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由於包含Fund在內的投資者的全球化,出現了國際會計基準。同時,工業向金融業傾斜,會計採用了「時價主義」。
過於著急的全球化,在2008年的雷曼衝擊時停滯。在這一過程中暴跌的時價,是否能被稱為「公允價值」呢?面向投資者的「報告」應該採取什麼形式才好呢?此後,為「保護投資者」而發起挑戰的歷史還將繼續。
最後,我來介紹一下在本章中介紹過的功勳們的晚年吧。
1925年,在慕尼黑「汽車誕生40周年紀念會」上,能看到81歲、滿頭白髮的卡爾·本茨的身影。他乘坐最開始製作的三輪型汽車出席。只不過由於年紀大了,他無法駕駛,他的兒子歐爾根手握方向盤,駕駛車輛穿街走巷。
卡爾受到了大街小巷熱烈的歡呼,再也沒有人對這對父子發出謾罵聲了。
卡爾在晚宴上也是人們的焦點所在,他被譽為「汽車界的喬治·史蒂文森」。可惜的是在這盛大的慶典之後,卡爾的身體變差,於1929年4月結束了他84年的一生。
卡爾沒有看到半年後發生的紐約大暴跌,還有大蕭條。之後,自己的公司被希特勒捲入戰爭中的事情他也一無所知。或許卡爾的死是神對他「不用看見不幸發生」這樣的一種眷顧也說不定。
對卡爾·本茨來說,被汽車和家人所包圍的一生令他十分滿足。
隨後,還有一個人,那就是發明了雷達,減少了破壞,防禦了德國對英國侵略的沃特森·瓦特。國王認可了他的功績,授予他爵士爵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在多個省廳擔任顧問,之後移居加拿大。
他在加拿大駕駛汽車的時候,由於雷達測出超速而被逮捕。
被命令要降速的沃特森·瓦特不由得這樣嘀咕道:
「被恩將仇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