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以海運和IT掌握霸權的英國全球化戰略
2024-10-09 08:27:57
作者: (日)田中靖浩
被處以絞刑的男人
距離倫敦29公里遠的斯勞發生了殺人事件。
被害人是一名50歲上下的女性。她的交往對象被視為犯罪嫌疑人,從現場逃脫了!
這位嫌疑犯從斯勞站,乘上了駛往帕丁頓站的列車。
這一消息傳來時,恰好是1845年元旦。事件正巧發生在前一年透納所畫的那條鐵路上。
斯勞站的工作人員發送了「嫌疑犯從這裡去往帕丁頓站」的電報。
「穿著貴格教徒風格的服裝,褐色外套下擺較長,在從前往後數第二節的一等車廂尾部上車。」
收到了電報的鐵路警察,在列車到達後立刻開始尾隨嫌疑犯,不久後就逮捕了犯罪嫌疑人約翰·泰威爾。
他在杯子中放入氰化鉀,毒殺了他的情人。之後,他離開現場,企圖乘火車逃走。
如果使用其他方式就有可能逃脫,但可惜的是他選擇了最早引入電報的西部大鐵路。
他被判處了絞刑。
《電線勒住了犯罪嫌疑人的脖子》這齣逮捕戲碼成了新聞頭條,令世人震驚,當時「電信」還沒有廣泛普及。通過電報就能逮捕犯罪嫌疑人,「電信」展示了它的實力。
「電信」是鐵路公司夢寐以求的技術。
早期的蒸汽機車剎車技術有所欠缺,經常發生追尾和脫軌事故。
列車的運行數量增加後,如果前面的列車一會兒故障,一會兒脫軌,就會發生追尾。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在站與站之間傳達「安全運行」「發生故障」等信息。
鐵路公司都非常渴望得到電信技術,避免鐵路事故發生。
從有線通信到無線,接著是雷達
連接車站的電信技術,是由英國人庫克和惠特斯通開發,並賣給鐵路公司的。在數條鐵路上,爆發了反對電信的示威遊行,喬治·史蒂文森的兒子羅伯特·史蒂文森也參與到了遊行當中。
最後,西部大鐵路引入了電信技術。無論從先前折舊方案的提出看,還是從電信的引入看,西部大鐵路都是一個非常「喜歡新事物」的公司。
鐵路公司使用了電信技術,能安全有效地運行列車。不久後,莫爾斯電碼代替了庫克-惠特斯通系統,進一步擴大了通信範圍。
通信網絡的擴大是一次飛躍性的進步。英國國內的通信網擴大了,連接英國和新大陸的橫穿大西洋的電纜也應運而生。
繼有線通信之後,19世紀後半葉出現了使用電磁波的無線通信技術。通過無線通信,航行船舶之間能實現通信,航海的安全性得以提升。進入20世紀後,無線通信除了活用於廣播、電視,英國還推進了軍用「雷達」的開發。
英國開始開發「雷達」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倫敦市民在一戰中受到德軍空襲,對這一經歷感到恐懼和憤怒。由於這樣的經歷,英國圍繞「怎樣才能應對敵機的來襲」,進行了多次探討。
「鐳射雷射」就是這些對策中的一條。使用強有力的雷射破壞來襲的德國飛機,這種想法雖然像科幻片,但也曾被認真探討過。
嘗試開發雷達的,是英國國立物理學研究所的羅伯特·沃特森·瓦特。沃特森·瓦特是詹姆斯·瓦特的孫子,他認為雷射這個想法「非常愚蠢」,對此付之一笑。但是他積極地研究無線電來探測敵機。
發送電波後,讓飛機反射回來,通過捕捉這一信號就能測量位置。沃特森·瓦特的試驗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一技術就是雷達(radar: radio detecting and ranging)。
英國城市雖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了很多次空襲,但是因為有雷達,它們至少成功防禦住了安裝DB引擎的納粹戰鬥機的攻擊。
使英國繁榮的三角貿易
有線、無線、雷達……由於鐵路的出現而誕生了無線電通信的英國,因為技術進步一氣呵成地擴大了通信網。
20世紀後半葉,網絡連接了電腦,人們開發出將信息詳細地以數據包的形式傳達,在終端再解碼的技術。有了網際網路,我們才能收發電子郵件,進行信息檢索、網絡金融交易。
我們可以看出,從鐵路分出了工業化和信息化「這兩個發展方向」。
一條是從蒸汽機車向汽車、飛機發展的交通工具的「工業化」。
另一條是交互信號,向無線、網際網路發展的「信息化」。
20世紀後半葉,以鐵路為起點的「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漫長軌道,再次交會到一起,人和物能在短時間內移動,錢和信息跨越了距離,可以瞬間結算和通信。這樣一來,我們終於到達了「全球化」的新世界。
從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出現的1830年開始,全球化發展的不到200年的時間裡,世界的霸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世紀,英國走向全球化。其成功的原因,在很多時候被一言概括為是工業革命的功勞,但不僅是這一點。
我們知道,由於工業革命,曼徹斯特的紡織工廠成功實現了機械化。但是由於英國處於緯度較高的寒冷地帶,無法栽培作為原料的棉花,因此他們考慮「從別的地方低價進貨」。美國南方等地就被選為了栽培產地。從非洲運送奴隸到這裡,降低生產成本,最後在機械化的英國工廠完成棉織品加工——這樣的「三角貿易」體制就形成了。
從非洲向美國南方運送奴隸,在美國南方採摘棉花運往英國,將棉質品和槍運往非洲。三角貿易體質,讓英國開始統治這一地區的海上貿易。
正是大型蒸汽船和活用了蒸汽船的海運網絡,支撐著這個三角貿易體制。
利物浦可以說是這一海運的要塞港口。利物浦是將黑人奴隸運往美國的中轉地,另外,它也是棉織品運往各地的出發點。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它都是海運和造船的重要地點,所以這裡才最先被納粹德國盯上。
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關鍵詞「全球化」
為了維持三角貿易體制,英國對蒸汽船、港灣設備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投資。
另外,在19世紀,英國在擴大通信網絡上也投入了大量資金。英國在設置海底電纜以及橫穿大西洋的無線電通信等通信網絡的設備上投入了巨大精力。
這樣一來,英國構建了包圍大西洋,既運輸物品又運輸信息的網絡。使用這一電信網絡,就可以進行貿易貨款的結算。利用了通信網絡的結算服務,使得英國在義大利銀行網絡服務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由於領先於世界各國構建了通信網絡,英國將巨額的手續費收入囊中。第一個構建便利網絡的人會賺錢——這是歷史的經驗。
英國所完成的海路與通信網絡縮短了英國和美國的距離。
移民、資金、信息,還有貪慾,各種各樣的東西渡過了大西洋。在那之後,通信網絡也擴大到了歐洲和亞洲各國,全世界因此被連接到了一起。最終,網際網路一出現,就一口氣推進了世界的全球化。
雖然在此之前,我們也在使用「全球」(Global)這一詞語,但是它擁有「國際」這一意義,是從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的。在此之前說到「國際」,首先會讓人聯想到「國際間的」(International)這個詞。
我認為,「全球化」這一關鍵詞突然間開始被使用,是從網際網路出現、柏林圍牆被推倒的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
Global的詞源「Globe」原本指的是地球。將它轉換一下,Global就意為「整體」。Global含有這樣的意義:國家與國家並非只是連接了起來,我們其實已經是「一個整體」了。
從1995年發售的Windows95開始,電腦開始聯網。
1997年,四散的世界各國航空公司組成了聯盟。
1998年,歐洲引進了區域內的統一貨幣歐元。
這些20世紀90年代完成的事情,全都是超越了「聯結」,想要成為「一體」的行動。20世紀90年代,德國某家非常有名的企業向著「全球化」踏出了一步,那就是戴姆勒-奔馳。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殘酷的打擊中重新站起來,戴姆勒-奔馳成了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高級汽車製造商。戴姆勒-奔馳在20世紀90年代做了一個重大決定,那就是德國企業首次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