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台[1]
2024-10-09 06:12:13
作者: 李白 杜甫等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2]。三山半落青天外[3],一水中分白鷺洲[4]。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5]。
[注釋]
[1]鳳凰台:相傳南朝宋元嘉十六年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音聲和諧,時人謂之鳳凰,因起台於山,曰鳳凰台。故址在金陵西南隅花露岡,今江蘇南京第四十三中校園內。
[2]「吳宮」二句:謂昔時盛世,今成陳跡。三國吳與東晉,均都於金陵,故特拈吳、晉以代六朝。
[3]三山:在今江蘇南京西南江寧建新長江之濱。山為三個小山頭,未見其高,然遠望則縹緲如在雲中。
[4]一水:一作「二水」。白鷺洲,唐時尚在長江中。後漸移與岸接壤而成為陸地。其址在今南京水西門外。
[5]「總為」二句:自傷被讒去朝。因觸景而生愁。浮雲能蔽日,陸賈《新語·慎微》:「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
[點評]
本章節來源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本篇即景抒情,懷古傷今,為歷來傳誦名篇。或以為擬崔顥《黃鶴樓》詩,格式似之,然崔詩又似沈佺期《龍池篇》,又何說也!蓋古樂府歌行本有此不避複詞之頂真格,律體初成,帶入此格,遂成定式,實未必師承,亦無須甲乙也。誠哉《唐宋詩醇》之言:「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論者不舉其高情遠意而沾沾吹索於字句之間,固已蔽矣。至謂白實擬之以較勝負,並謬為捶碎鶴樓等詩,鄙陋之談,不值一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