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百姓同治腐敗
2024-10-09 05:52:14
作者: 度陰山
廖永忠去世一個月後,劉伯溫也在老家浙江去世了,死因據說是得了嚴重的疾病。後世對此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胡惟庸毒殺的劉伯溫,還有人說是出自朱元璋的指使。無論是哪種說法,劉伯溫的死去都意味著浙江幫退出了大明帝國政治中心。
朱元璋在兩個功臣接連去世後,流下了幾滴眼淚。還未等他從複雜的心緒中走出來,有個愣頭青就上書,請求恢復科舉制。
到了元王朝後期,科舉制被廢除,政府對人才的選拔如同一團糨糊。明帝國成立後,劉伯溫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為國家選拔人才,於是恢復了科舉制。明帝國的科舉是在1370年農曆八月由劉伯溫親自主持並恢復的,在科舉制實行的第一年,據說劉伯溫為政府網羅了很多優秀的人才。
但朱元璋始終不看好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他多次對官員們說:「科舉制選拔出來的都是些沒有社會經驗和政治經驗的書呆子,讓他們這樣的人做父母官,就是在禍害百姓。」
朱元璋還重點指出,大明帝國的官員,無論是高級官員還是地方官員,都應擁有實際工作經驗。他對劉伯溫說:「徐達如果來考試,能過關嗎?李善長也不能過關,但他們卻是最好的官員。」
劉伯溫說:「此一時彼一時,太平盛世,怎麼可以用亂世識別人才的方式來選拔人才呢?」
劉伯溫對此堅持己見,朱元璋只好讓步。如果你以為這是朱元璋不了解科舉制而表現得無知者無畏,那顯然低估了他。朱元璋向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他肯定懂得選拔人才的最好方式就是考試製——科舉制。那麼,他為什麼會強烈反對這種制度呢?
本章節來源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
這要從科舉的內容入手分析。劉伯溫所提倡恢復的科舉考試其實是元王朝的科舉考試,考試科目是朱熹注釋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同時加上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這幾本書都有共同的特點:家國一體、尊重權威。大明帝國剛從元帝國的手中搶到不少利益,許多人的內心深處還留存著這樣的顧慮:這個時候考試的內容還是這些理念,明王朝難道要走元王朝的老路?
另外,朱元璋剛剛建國,急切地需要統一思想,更需要全國人民緊緊圍繞在他周圍,建立一個君主至上的國家。可考試內容中的《孟子》居然有這樣的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字面意思是:在一個帝國中,人民是最貴的,其次是國家,最後才是君主。
實際上,孟子的本意,遠沒有今天的我們想的那樣前衛和高尚。他的意思其實是,作為一個君主,必須有這樣一個意識:王朝可以變更,君主也可以變更,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支撐國家和君主的人民。人民是基礎,所以君王一定要重視百姓,要把百姓放在最尊貴的位置上,心裡要時刻想著自己的權勢地位都來自人民,要為人民服務。
朱元璋對這樣的思想並不排斥,他本人就來自底層,而且他很愛自己的子民。他最切齒痛恨的是由孟子的「民本」思想衍生出來的「君臣交易」理論。依照孟子的看法,孔子那套不計利害的「忠君」論,簡直比豬還愚笨。孟子說,國君給你一碗飯,你就做一碗飯的事,多一粒米的事都不要做。國君如果給你一頓臭揍,那你就馬上離開,但你不要想著讓他滅亡,要等著比他更有力量的人來滅他。也就是說,君臣是等價交換的關係。你值得輔佐,我就輔佐;你不值得我輔佐,我就炒你的魷魚。不要以為你是手握生殺大權的君王,我就要毫無原則地討好你,甚至來給你當狗。其實咱們是平等關係,而這種平等關係的思想源泉就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朱元璋是從最底層的位置上崛起的,經過艱難困苦才爬上了皇帝這個尊貴的位置,他必須穩固自己的權威,孟子的這些話當然不會得到他的喜歡。
據說,朱元璋在讀《孟子》時,像是在讀一本咒罵他祖宗十八代的檄文:他怒睜雙目,咬牙切齒的聲音能傳到宮外,當忍耐超過他的底線後,他一跳三丈高,把《孟子》一撕兩半,摔到地上,拼命地踩,再拿起來,用牙咬書。最後說:「要是這老傢伙還活著,我非得砍了他的腦袋!」他命令國子監把擺放的孟子神位一劈兩半燒了。多年以後,他還是越想越氣,就讓人把《孟子》書中那些「邪惡言語」共計85條,統統刪掉。
或許正是孟子的這些話刺激到了朱元璋,1373年農曆三月,他宣布廢除科舉制,直到十年後才下令恢復。
但是,廢掉科舉制後,國家仍然需要人才。於是朱元璋改用薦舉制,即中央政府的官員和地方官員都有權力和義務為政府舉薦人才。這就為那些任人唯親的官員提供了一個合法的腐敗藉口,以至於凡是被舉薦的人,都是舉薦方的門生故友。
這些人進入政府後,當然要花大力氣使出渾身解數報答舉薦人,於是造成了貪污腐敗盛行。那一刻,朱元璋終於明白了自己的愚蠢,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自我管理意識極強,肯反省、肯改過。
他的改過方式,是建立殘酷的法規,對貪腐行為和不作為的官員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朱元璋對違法亂紀官員的懲處,簡直可以用「兇殘」來形容。倉庫官員只要貪污二斤大米,就會被判處黥刑以及臏刑(在臉上刺字後挖去膝蓋)。凡貪污超過六十兩白銀的官員立即處死,如果只是簡單地處死,那就太小看朱元璋了——他發明了「剝皮楦草」這一刑罰,剝皮楦草是佛教傳說里,地獄當中對罪大惡極的靈魂施行的酷刑。朱元璋將這一刑法重現到人間,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將剝下的人皮製成鼓或者將裡面填入稻草,製成「人皮稻草人」,立於衙門口或當地土地廟的門口,用以警告現任官員不要貪贓枉法。
所以,當你穿越到朱元璋時代,恰好看到衙門口有個稻草人時,千萬不要過去擺拍,因為那可是用人皮製造的。「剝皮楦草」是人活時剝皮,還是死後再剝皮,歷史沒有記載,不過按照朱元璋的殘忍性格,應該是兩者兼而有之。除了「剝皮楦草」外,朱元璋還讓五代十國時期的凌遲刑罰還魂,甚至更殘忍。在五代十國時期,凌遲只剮八刀,朱元璋認為這太沒有工匠精神了,於是將刀數提高到了三千六百刀。行刑者在剮犯人時,如果刀數還沒到,犯人就死掉了,那就是行刑者失職。所以朱元璋時代執行凌遲刑罰的劊子手們個個都身懷絕技,能在犯人身上剮下三千六百片肉而不讓犯人死掉。
我們說朱元璋對貪腐是零容忍,這絕無虛言。即使官員貪污的數額非常少,也要被處死,而且是凌遲處死:據史料記載,建昌縣知縣,接受了四百貫鈔,被凌遲處死;德安縣縣丞,收受羅、絹、布共十匹,鈔八十貫,知府前往抓他,他居然還拿一把鐵叉拒捕,也被凌遲處死;萊陽縣丞收贓一百貫,也是凌遲處死。
當然,朱元璋並不是孤軍奮戰,他還懂得打群眾戰爭,讓群眾參與進來,這就叫「參與感」。他鼓勵百姓實名舉報貪官污吏。但凡官員貪污,老百姓只要有證據,甚至只是懷疑,就可以到衙門舉報;更有甚者,老百姓可以把他們懷疑是貪官的官員抓起來送到南京,如果有官員阻攔其進京,朱元璋就會誅其九族。
最要命甚至是最搞笑的一點是,朱元璋所確立的這些懲治貪官污吏的法例,居然沒有被寫進《大明律》,而只是通過他後來編著的《大誥》通告天下。這就是為什麼用如此嚴酷的懲罰措施卻無法禁絕貪污的原因:他是一個人在反腐,而不是大明帝國在反腐。
一個最高領導聯合最底層的一群人來搞事,要麼搞成災難,要麼搞不成事情。中國古代的智者早就說過,不要讓老百姓參與政事,只要給他們好處就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為什麼古代不讓老百姓參與政治?因為古代的知識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大部分老百姓的知識水平不夠,試問不識字的百姓如何處理國家大事?所以不能讓他們參與政治。北宋的文彥博斷然說:「領導人應該與精英聯合治天下,而不是和老百姓聯合(與士大夫治天下)。」朱元璋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意料之中地,在嚴刑峻法下,仍然發生了腐敗的案件,而空印案就是其中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