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後金的挑戰

2024-10-09 05:48:44 作者: 夏維中

  崇禎帝即位之時,朝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後金。

  後金自萬曆後期迅速崛起,蠶食遼東,而朝廷卻節節敗退,防線不斷收縮。至崇禎帝即位時,明朝在遼東的防線已退到山海關一線,幾乎到了不能再退的地步。因此,在即位伊始,崇禎帝就把遼東問題看作是頭等大事。能否解決遼東問題,事實上也是崇禎帝能否實現中興夢想的關鍵。

  為此,他於崇禎元年(1628)起用原遼東名將袁崇煥,總督遼東,全權處理遼東事務。而袁崇煥也是意氣風發,夸下五年平遼復土的海口。但實際情形並不像崇禎帝設想得那麼順利。崇禎帝原以為只要有了袁崇煥,遼東問題的解決就指日可待。而事實上,袁崇煥也非萬能,僅靠他一人並不能扭轉乾坤。戰場內外,原先存在的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甚至反而加劇。困難也依然存在,尤其是蒙古部落的降金,更使本已形同虛設的山海關以西的長城防線失去屏障,直接暴露在後金的攻擊之下。更重要的是,此時由皇太極領導的後金,其實力和抱負,也已非昔日可比。

  朝廷的力量並沒有增強,甚至有所下降,而對手卻變得強大了。這樣一來,原先相持的局面自然要被打破了。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在明朝廷毫無思想準備之際,避過重兵防守的山海關防線,借蒙古之地突襲山海關以西的長城防線,撕開口子,殺入長城之內。

  皇太極這一招,既快又狠,打得朝廷猝不及防,一片混亂。後金軍隊攻入長城之內後,在京畿腹地攻城略地,如入無人之地,並兩次圍困京師,直到次年五月份才退出長城一線。期間,朝廷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反擊,連連損兵折將,丟城失地,被弄得精疲力竭。更嚴重的是,自作聰明的崇禎帝,聽信謠言,中了後金設下的反間計,竟在軍情危急之時,逮捕了當時遼東的統帥,也是後金最感畏懼的名將袁崇煥,自毀長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和嚴重後果。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袁崇煥被逮捕及最終遭殘酷磔殺後,遼東前線由孫承宗統轄,然而這位昔日遼東名帥至此也無回天之力了。

  當時朝中大權,已落到周延儒、溫體仁等人手中,而原先東林內閣的成員,如韓鑛、錢龍錫、李標等紛紛去職,或回籍,或獲罪。帶有東林色彩的孫承宗不可能得到全力支持,反而處處受到掣肘。

  由於戰事不斷,加派日甚,天下衰竭,民亂已起,朝廷疲於應付,猶如抱薪救火,弄得焦頭爛額。對遼東前線的支持,無論是兵馬還是糧餉,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敷衍了事。在此情形下,孫承宗的防禦戰略根本無法實施,甚至連現狀也難以維持,更談不上反擊、拓展了。

  至崇禎四年(1631)八月,一直在與朝廷議和的皇太極,突然出兵圍攻朝廷剛剛收復的大凌河城堡,於長山擊敗了從錦州出動的朝廷援軍後,攻克大凌?河。

  是年十一月,孫承宗辭職。

  一月之後即此年的閏十一月,原毛文龍的部將、登州游擊孔有德叛亂,在攻陷登州後,投降後金,並率後金兵攻取重鎮旅順。

  遼東形勢繼續惡化,朝廷根本無法控制。

  至崇禎七年(1634)五月,皇太極故伎重演,繞開山海關,借道蒙古,於六月抵達長城腳下。然後兵分4路,殺入長城。京師再次告急。皇太極在內地左衝右突近兩個月後,從容而退。

  崇禎八年(1635),皇太極獲得元朝傳國玉璽後,宣布撤銷女真名號,統稱滿洲。

  崇禎九年(1636)四月,滿洲、蒙古諸貝勒、漢軍都元帥、總兵官及文武大臣齊集盛京(瀋陽),舉行盛大典禮。由多爾袞、土謝圖濟農巴達禮、孔有德分別上滿、蒙、漢文表章。皇太極受「寬溫仁皇帝」之號,正式稱帝建國,國號大清,改元崇德,定都瀋陽。努爾哈赤被追諡為承天廣運武皇帝,依漢制上廟號太祖。

  至此,一個強大的大清帝國已初具規模。皇太極的抱負也不再是遼東,而是與大明朝爭奪天下,取而代之。自此以後,皇太極三次率兵攻入長城防線,在京畿、山東地區大顯身手,嚴重消耗了明朝的實力。而且還攻下了山海關外的四座重城,把前鋒推到山海關前。此時,已離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日子不遠?了。

  因此,在崇禎朝,明朝與後金的對峙,在某種程度上正是以袁崇煥的冤獄為分界線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