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2024-10-09 05:37:35 作者: (法)羅曼·羅蘭

  一天傍晚,他靠在聖·米希橋附近的石欄杆上,一邊看著流水,一邊隨便翻著冷攤上的舊書。他無意之間打開米希萊著作中的一冊單行本。他讀過幾頁這史家的作品:那種法國式的浮誇,自鳴得意的辭藻,過於跌宕的句法,他不大喜歡。可是那一天他才看了幾行就被吸住了。那是聖女貞德[179]受審的最後一段情形。他曾經從席勒的作品中知道這個奧萊昂的處女,一向認為她不過是個傳奇式的女英雄,她的故事是大詩人給幻想出來的。不料這一回他突然看到了現實,被它緊緊地抓住了。他往下念著,念著,慷慨激昂的描寫,悲慘的情節,使他心都碎了。讀到貞德知道當晚就得給處決而驚死過去的時候,他的手抖了,眼淚湧上來了,只得停下。因為病後衰弱,他簡直感情衝動到可笑的程度,自己也看了氣惱。他想把書念完,但時間晚了,書販已經在收拾書箱。他決意買那本書。可是掏了掏口袋,只有七個銅子。窮到這樣是常有的事,他並不著急。他剛才買了晚上吃的東西,預算下一天可以向哀區脫領到一筆抄譜的報酬。但要等到明天是太難受了!為什麼把僅有的一些錢去買了食物呢?啊!要是能把袋裡的麵包跟香腸抵付書價的話,豈不是好!

  第二天清早,他上哀區脫鋪子去支錢,但走過聖·米希橋的時候,沒有勇氣不停下來。他在書販的箱子裡又找到了那部寶貴的書,花了兩小時把它全部念完了。他為之錯失了哀區脫的約會,又費了整天的工夫才見到他。最後,他終於接洽好了新的工作,領到了錢,馬上去把那本書買了來。他怕給人捷足先登地買去。其實即使這樣也不難再找一本,但克利斯朵夫不知道這本書是不是孤本,並且他要的是這一部而不是另一部。凡是愛好書的人都有一些拜物狂。哪怕只是寥寥幾頁,髒的也罷,有污跡的也罷,只要是激動過他們的幻想的,便是神聖的。

  克利斯朵夫回去在靜寂的夜裡把聖女貞德的歷史重讀了一遍。沒有旁人在場,他不用再壓制自己的感情。他對這個可憐的女子充滿著溫情、憐憫與無窮的痛苦,似乎看到她穿著鄉下女子的紅顏色的粗布衣服,高高的個子,怯生生的,聲音很柔和,聽著鐘聲出神——她也跟他一樣愛鐘聲——臉上堆著可愛的笑容,顯得那麼聰明那麼慈悲,隨時會流淚——為了愛,為了憐憫,為了軟心而流淚:因為她兼有男性的剛強和女性的溫柔,是個純潔而勇敢的少女。她把盜匪式的軍隊的野性給馴服了,又能夠鎮靜地用她的頭腦,用她女人的機靈,用她堅強的意志,在孤立無助而被大家出賣的情形之下,成年累月地應付那些像豺狼虎豹一般包圍著她的教會與司法界人士的奸計。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而克利斯朵夫最感動的尤其是她的慈悲心——打了勝仗之後,她要為戰死的敵人哭,為曾經侮辱她的人哭,他們傷了,她去安慰;他們臨終,她去祈禱,便是對出賣她的人也不懷怨恨。到了火刑台上,火在下面燒起來的時候,她也不想到自己,只擔心著慰勉她的修士,叫他快走。「她在最劇烈的廝殺中還是溫柔的,對最壞的人也是善良的,便是在戰爭中也是和平的。戰爭是表示魔鬼得勝,可是在戰爭中間,她有上帝的精神。」

  克利斯朵夫看到這兒,想到了自己:「我廝殺的時候就沒有這種上帝的精神。」

  他把貞德的傳記家筆下最美的句子反覆念著:

  「不論別人如何蠻橫,命運如何殘酷,你還得抱著善心……不論是如何激烈的爭執,你也得保持溫情與好意,不能讓人生的磨難損害你這個內心的財寶……」

  於是他對自己說著:「我真罪過。我不夠慈悲。我缺少善意。我太嚴。——請大家原諒我吧。別以為我是你們的仇敵,你們這些被我攻擊的人!我原意是為你們造福……可是我不能讓你們做壞事……」

  因為他不是個聖者,所以只要想到那些人,他的怨恨又覺醒了。他最不能原諒的是,一看到他們,從他們身上看到的法國,就叫人想不到這塊土地上曾經長出這樣純潔的花、這樣悲壯的詩。然而那的確是事實。誰敢說不會再有第二次呢?今日的法國,不見得比淫風極盛而竟有聖處女出現的查理七世時代的法國更糟。如今廟堂是空著,遭了蹂躪,一半已經坍毀了。可是沒有關係!上帝在裡面說過話的。

  克利斯朵夫為了愛法國的緣故,竭力想找一個法國人來表示他的愛。

  那時正到了三月底。克利斯朵夫不跟任何人交談,接不到任何人的信,已經有幾個月之久,除了老母每隔許多時候來幾個字。她不知道他害病,也沒把自己害病的事告訴他。他和社會的接觸只限於上音樂鋪子去拿他的活兒或是把做好的活兒送回去。他故意候哀區脫不在店中的時候去,免得和他談話。其實這種提防是多餘的:因為他只碰到一次哀區脫,而哀區脫對於他的健康問題也只淡淡地提了一兩句。

  正當他這樣的無聲無息、幽居獨處的時候,忽然有天早上收到羅孫太太的一封請柬,邀他去參加一個音樂夜會,說有個著名的四重奏樂隊參加表演。信寫得非常客氣,羅孫還在信末附了幾行懇切的話。他覺得那回和克利斯朵夫的爭執對自己並不怎麼體面。尤其因為從那時起,他和那位歌女鬧翻了,他自己也把她很嚴厲地批判過了。他是個爽直的漢子,從來不懷恨他得罪過的人;倘若他們不像他那麼寬宏大量,他會覺得可笑的。所以他只要高興跟他們重新相見,就會毫不遲疑地向他們伸出手去。

  克利斯朵夫先是聳聳肩,賭咒說不去。但音樂會的日子一天天地近了,他的決心一天天地跟著動搖了。聽不見一句話,尤其是聽不見一句音樂,使他喘不過氣來。固然他自己再三說過永遠不再上這些人家去,但到了那天,他還是去了,覺得自己沒有骨氣非常慚愧。

  去的結果並不好。一旦重新走進這個政客與時髦朋友的環境,他馬上感到自己比從前更厭惡他們了:因為孤獨了幾個月,他已經不習慣這些牛鬼蛇神的嘴臉。這兒簡直沒法聽音樂:只是褻瀆音樂。克利斯朵夫決意等第一曲完了就走。

  他把所有那些可憎的面目與身體掃了一眼。在客廳的那一頭,他遇到一對望著他而立刻閃開去的眼睛。跟全場那些遲鈍的目光相比,這雙眼睛有一種說不出的天真樸實的氣息使他大為驚奇。那是畏怯的,可是清朗的、明確的、法國式的眼睛,望起人來那麼率直:它們自己既毫無掩飾,你的一切也無從隱遁。克利斯朵夫是認識這雙眼睛的,卻不認識這雙眼睛所照耀的臉。那是一個二十至二十五歲之間的青年,小小的個子,有點兒駝背,看上去弱不禁風,沒有鬍子的臉上帶著痛苦的表情,頭髮是栗色的,五官並不端正而很細膩,那種不大對稱的長相使他的神氣不是騷動,而是惶惑。可也有它的一種魅力,似乎跟眼神的安靜不大調和。他站在一個門洞裡,沒人注意他。克利斯朵夫重新望著他。那雙眼睛總是怯生生的,又可愛又笨拙地轉向別處。而每次克利斯朵夫都「認得」那雙眼睛,好像在另外一張臉上見過似的。

  因為素來藏不住心中的感覺,他便向著那青年走過去。他一邊走一邊想跟對方說什麼好。他走一下停一下,左顧右盼,好似隨便走去,沒有什麼目標。那青年也覺察了,知道克利斯朵夫向自己走過來。一想到要和克利斯朵夫談話,他突然膽小到極點,竟想往隔壁的屋子溜。可是他那麼笨拙,兩隻腳仿佛給釘住了。兩人面對面地站住了,僵了一會兒,不知道話從哪兒說起。越窘,各人越以為自己在對方眼裡顯得可笑。終於克利斯朵夫瞪著那個青年,沒有一句寒暄的話,便直截了當地笑著問:

  「你大概不是巴黎人吧?」

  對於這個意想不到的問句,那青年雖然侷促不堪,也不由得笑了笑,回答說他的確不是巴黎人。他那種很輕的,像蒙著一層什麼的聲音,好比一具脆弱的樂器。

  「怪不得。」克利斯朵夫說。

  他看見對方聽著這句奇怪的話有些惶惑,便補充道:

  「我這話沒有埋怨的意思。」

  可是那青年更窘了。

  他們又靜默了一會兒。那年輕人竭力想開口,嘴唇顫動著,一望而知他有句話就在嘴邊,只是沒有決心說出來。克利斯朵夫好奇地打量著這張變化很多的臉,透明的皮膚底下顯然有點顫抖的小動作。他似乎跟這個客廳里的人物是兩個種族的:他們都是寬大的臉、笨重的身體,好像只是從脖子往下延長的一段肉;而他卻是靈魂浮在表面上,每一小塊的肉里都有靈氣。

  他始終沒法開口。克利斯朵夫比較單純,便接著說:

  「你在這兒,混在這些傢伙中間幹什麼?」

  他粗聲大氣地嚷著,那種不知顧忌的態度便是人家討厭他的地方。那青年窘迫之下,不禁向四下里望了望,看有沒有人聽見。這舉動使克利斯朵夫大為不快。隨後那年輕人不回答他的問話,又笨拙又可愛地笑了笑,反問道:「那麼你呢?」

  克利斯朵夫大聲地笑了,笑聲照例有點兒粗野。

  「對啊,我又來幹嗎?」他高高興興地回答。

  那青年突然打定了主意,喉嚨梗塞著說:「我多喜歡你的音樂!」

  隨後他又停住了,拼命想克服自己的羞怯,可是沒用。他臉紅了,自己也覺得,以至越來越紅,直紅到耳邊。克利斯朵夫微笑著望著他,恨不得把他擁抱一下。青年抬起眼來說:「真的,在這兒我不能,不能談這些問題……」

  克利斯朵夫抿著闊大的嘴暗暗笑著,抓著他的手。他覺得這陌生人瘦削的手在自己的手掌中微微發抖,便不由自主地很熱烈地握著。那青年也發覺自己的手被克利斯朵夫結實的手親熱地緊緊握著。他們聽不見客廳里的聲音了,只有他們兩個人了,覺得心心相印,碰到了一個真正的朋友。

  但這不過是一剎那,羅孫太太忽然過來用扇子輕輕觸著克利斯朵夫的手臂,說:

  「哦,你們已經認識了,用不著我再來介紹了。這個大孩子今晚是專誠為您來的。」

  他們倆聽了這話,都不好意思地退後了一些。

  「他是誰呢?」克利斯朵夫問羅孫太太。

  「怎麼!您不認識他嗎?他是個筆下很好的青年詩人,非常的崇拜您。他也是個音樂家,琴彈得挺好。在他面前不能討論您的作品:他愛上了您。有一天,他為了您差點兒跟呂西安·雷維–葛吵起來。」

  「啊!好孩子!」克利斯朵夫說。

  「是的,我知道,您對呂西安不大公平。可是他也很喜歡您呢。」

  「啊!別跟我說這個話!他要是喜歡我,就表示我沒出息了。」

  「我敢向您保證……」

  「不!不!我永遠不要他喜歡我。」

  「您那個情人跟您完全一樣。你們倆都一樣地瘋癲。那天呂西安正在跟我們解釋您的一件作品。那羞怯的孩子突然站起來,氣得全身發抖,不許呂西安談論您。您瞧他多霸道!……幸虧我在場,我馬上哈哈大笑,呂西安也跟著笑了,結果他道了歉。」

  「可憐的孩子!」克利斯朵夫聽得大為感動。

  接著羅孫太太和他談著別的事,但他充耳不聞,只自言自語地說:

  「他到哪兒去了?」

  他開始找他。可是那陌生朋友已經不見了。克利斯朵夫又去找著羅孫太太,問:

  「請您告訴我,他叫什麼名字?」

  「誰啊?」

  「您剛才跟我提到的那個。」

  「您那個青年詩人嗎?他叫做奧里維·耶南。」

  這個姓氏的回聲,在克利斯朵夫耳中像一闋熟悉的音樂一般。一個少女的倩影在他眼睛深處閃過。可是新的形象、新朋友的形象立刻把那個倩影抹掉了。

  在歸途中,克利斯朵夫在擁擠的巴黎街上走著,一無所見,一無所聞,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知覺。他好似一口湖,四周的山把它跟其餘的世界隔離了。沒有一絲風,沒有一點聲音,沒有一點騷動。只是一片和平寧靜。他再三說著:

  「我有了一個朋友了。」

  卷五終

  [1]坦塔羅斯為神話中呂狄亞國王,因殺子饗神,被罰永久饑渴。

  [2]《哀格蒙特序曲》為貝多芬作品;瓦爾德特費爾(1837—1919),法國鋼琴家,當年最知名的圓舞曲作曲家之一。《湯豪塞巡禮羅馬》為華格納歌劇《湯豪塞》中的一段。尼古拉(1810—1849),德國作曲家,以根據莎士比亞喜劇所寫的《溫莎的風流娘兒們》而聞名於世。《阿塔利亞進行曲》為孟德爾頌所作;《北方的明星》為梅耶貝爾所作的喜歌劇。

  [3]福斯塔夫為莎士比亞喜劇《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中愚蠢可笑的男子,亦見於《亨利四世》。

  [4]博頓為莎士比亞名劇《仲夏夜之夢》中的丑角。

  [5]諾亞為《舊約》中救人於洪水的希伯來族長,醉後裸臥,其二子薩姆與耶弗為之以衣覆蔽。

  [6]李斯特於1839年曾受奧皇冊封為貴族,於晚年(1865)在羅馬入聖方濟會為修士。馬戲班騎師與江湖氣,均指其賣弄技巧。

  [7]巴赫每作一曲,必先稱:「耶穌佑我!」一曲完成,必於紙尾附加一筆:「榮耀歸主!」其虔誠為音樂家中罕見。「見過上帝」一語尤指巴赫所作聖樂而言。

  [8]康塔塔(Cantanta)與奏鳴曲、托卡塔等同為曲體名稱。康塔塔為歌唱體,有時為一人獨唱,有時為數部合唱或大合唱,往往由樂隊伴奏。性質或為聖樂,或為俗樂。

  [9]巴赫曾任萊比錫聖多瑪學院歌唱教師27年。

  [10]華格納所作《羅恩格林》歌劇中的主角羅恩格林(天神),營救人間被冤的女子哀爾撒,並與之結為夫婦,條件為新娘絕對不能問其為何許人,從何處來。婚後哀爾撒向其追問,羅即飄然遠去,一去不返。當時華格納自比為羅恩格林,要社會愛他而不問其為何許人,從何處來。

  [11]《漂泊的荷蘭人》《四部曲》均為華格納所作歌劇。《四部曲》原名《尼伯龍根的指環》,包括《萊茵河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里德》《眾神的黃昏》四部歌劇。西格蒙德為《女武神》中人物,布倫希爾德在《女武神》以下三歌劇中均有出現。華格納歌劇素材均取材於古代日耳曼民族傳說,人物有神道、侏儒、野蠻人等。

  [12]此處所謂的歌(Lied)為德國特有的一種歌唱樂曲,有純粹的民間歌謠,亦有音樂家以著名的詩歌譜成的。自無名作家以至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均製作甚多,而庸俗作家的產量尤為豐富,在德國為家家戶戶歌詠的最通俗的音樂。

  [13]克萊斯特(1777—1811)和黑貝爾(1813—1863)均為德國戲劇家。

  [14]歌德所作小說《威廉·邁斯特》,描述一義大利伯爵洛塔利奧因女兒迷娘自幼被吉普賽人拐走,乃扮作行吟詩人,手彈豎琴,週遊各地尋訪,終獲團聚。彌儂卒與大學生威廉·邁斯特結為夫婦。19世紀法國音樂家托瑪採用此故事譜成歌劇,題作《迷娘》。

  [15]《哀麗阿》為孟德爾頌所作有名的神劇(Oratorio)。

  [16]法夫內為《齊格弗里德》歌劇中守護尼伯龍根指環的巨龍,以女歌唱家善唱華格納作品,故以此諷之。

  [17]今歐洲人統稱希伯來族為以色列人或猶太人。

  [18]亞爾諾·霍茲(1863—1929),德國新現實派的詩人兼劇作家。瓦爾特·惠特曼(1819—1892),美國詩人。

  [19]塞尚(1839—1906),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為20世紀初期的野獸派、立體派之先驅。

  [20]德國大音樂家舒曼早年曾集合愛美愛真的同志,創立一秘密音樂團體,號稱「大衛黨」,因古代以色列王大衛曾征服非利士人,而非利士人又為19世紀德國大學生對一般商人市儈的輕蔑的稱呼,舒曼更以非利士人稱呼音樂界中的俗物與頑固分子。

  [21]法、意兩國,凡負責及指揮某一教堂的音樂節目的,稱為教堂樂長(maitredechapelle)。在德國,19世紀及以前,宮廷中的教堂樂長,亦稱Kapellmeister。近代用義更廣,不論教堂的、民間的、劇院的樂隊指揮,均統稱為Kapellmeister,比英文中的Conductor多一點尊稱的意味。

  [22]加德(1817—1890),丹麥作曲家、指揮家和管風琴家。——編者注

  [23]車爾尼為19世紀鋼琴家兼作曲家,所作尤多為學生練習指法用的曲子。《速度練習曲》為此種練習曲之一。

  [24]漢斯·馮·比洛為德國19世紀最大的鋼琴家之一,此處批評其演技,系作者本人親聆(比洛去世在1894年)以後的評語。

  [25]伊索爾德為華格納《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女主角,卡門為法國比才所作歌劇《卡門》的女主角。兩部作品的風格,女主角的性格,完全不同。安福太斯為華格納歌劇《帕西法爾》中的角色,費加羅為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角色,性質迥異,聲部亦不同(一為男中音,一為男低音)。

  [26]以上一段均系批評華格納近代音樂的不良影響。華格納對歌劇另有一套理論,意欲熔音樂、詩歌、哲學、神話、戲劇於一爐。而其歌劇的歌唱風格亦另闢蹊徑,此處即攻擊此種風格的弊病。

  [27]神話載,弗里基彌達斯因不喜阿波羅所奏的豎琴,被阿波羅將其耳朵變為驢耳。今以此語喻不懂音樂的人。

  [28]貝多芬的《彌撒曲》共分五大頌曲:(一)吾主憐我,(二)榮耀歸主,(三)我信我主,(四)聖哉聖哉,(五)神之羔羊。而第二部《榮耀歸主》本身又分成三章,以下所描寫的是第一章的境界。

  [29]所謂三道閃電系指第一章將結束時由大喇叭用特別加強的聲量(fff)奏出的三個和弦。

  [30]布魯克納(1824—1896)與雨果·沃爾夫(1860—1903)生前受勃拉姆斯黨徒排擠。

  [31]德國巴伐利亞邦拜羅伊特城的華格納劇院,為華格納親自設計監造,絕對不演他人作品。

  [32]此處所稱大宗師、獨一無二的上帝、神明、祖師,均指華格納。

  [33]《畢塞爾詩歌》是伏爾泰所作諷刺聖女貞德的長詩,純粹是反宗教的,曾風行一時。

  [34]雅利安族,源出中亞細亞,經由印度而移殖歐洲,征服土著,並與土著混合。而純種雅利安族究由現代何種民族代表,言人人殊,或謂日耳曼族,或謂拉丁族。塞米氣息系指塞米族的性格。塞米族指今之亞剌伯人、敘利亞人、猶太人。

  [35]戈比諾伯爵(1816—1882),法國外交家兼文學家,著有《種族不平等論》一書,認為雅利安族為最優秀的人種;而最純粹的雅利安種在今日為日耳曼人(但並非德國人,因德國人已與高盧族及斯拉夫族混血),即住居英、比及法國北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淡色頭髮,腦殼長度大於寬度四分之一的人。此項學說被德國學者利用,並轉指德國人為純種雅利安人,作為大日耳曼主義之根據。尼采與華格納等的主張,皆與高皮諾的學說有關。

  [36]典出法國拉伯雷名著《巨人傳》:巴奴越受羊販鄧特諾詬辱,乃購其一羊驅之入海,群羊見之均起而效尤,紛紛投海,卒至羊販鄧特諾於搶救時亦溺死海中。今以巴奴越綿羊喻盲從之群眾。

  [37]薩克斯為16世紀德國詩人,早年曾為鞋匠。

  [38]巴黎聖母院屋頂四周,有許多中世紀的雕刻,表現妖魔鬼怪。

  [39]《哀葛龍》為法國羅斯丹(1868—1918)的戲劇,於1900年在巴黎上演。《沒遮攔太太》為法國薩爾都與莫洛合作的戲劇,1893年在巴黎初演。劇中女主角說話毫無忌諱,故名為「沒遮攔太太」。

  [40]《托斯卡》為薩爾都(1831—1908)所作五幕劇,於1887年在巴黎上演,後普契尼又以之譜成歌劇。

  [41]貝多芬的歌劇《萊奧諾拉》(亦稱《菲岱里奧》),女主角萊奧諾拉女扮男裝,入獄營救丈夫。此系劇中情節使然,與此處演哈姆雷特而女扮男裝完全不同。

  [42]尚梅萊(1642—1698),法國女演員,以演拉辛的悲劇見稱於史。

  [43]福丁布拉斯為挪威親王,因哈姆雷特及丹麥王等先後慘死而獲登王位。

  [44]法國戲院習慣,後台員役對女演員均稱「太太」。

  [45]勃羅希(1742—1819),德國將軍,曾數次帶領普魯士軍隊攻進法國。

  [46]音樂話劇(Mélodrame)有兩種:一是通俗戲劇,以驚心動魄的緊張場面為主,摻雜悲劇與喜劇的成分,間亦用音樂作穿插。另一種為音樂部分占極重要的戲劇,但與歌劇不同,歌唱與說白兼而有之,而說白又有音樂伴奏。歷史上著名的例子有貝多芬的《哀格蒙特》、孟德爾頌的《仲夏夜之夢》、比才的《阿萊城的姑娘》等。

  [47]神幻劇(féerie)是音樂部分占極重要的一種戲劇,形式上與音樂話劇相似,但神幻劇內容多以希臘神話或著名詩歌為題材,不似音樂話劇之比較通俗。

  [48]據希臘神話,伊菲姬尼為邁錫尼王阿伽門農之女。希臘人慾在奧利港口航海,為逆風所阻。卜者加爾加斯謂當以伊菲姬尼祭獻與阿耳忒彌斯神,方能挽迴風向。阿伽門農乃遣於里斯往迎其女,偽稱欲以嫁與米米同斯王阿喀琉斯。及伊菲姬尼至,將行祭禮時,神示忽稱可以牝鹿代供犧牲。此項情節自古希臘以來,劇作者多采作題材。

  [49]西俗:兩人吵架時一方把名片遞給對方是表示願意決鬥。

  [50]齊格弗里德·曼伊哀為當時德國寫煽動文字的評論家替德皇起的諢名。——原注

  [51]外國通例,凡作家投寄新作於音樂團體請其演奏時,當先由樂隊董事會投票表決。

  [52]西里西亞為中歐一大平原,居民為斯拉夫族。1745年以前受奧帝國治下的小諸侯管轄,1745年以後大部分併入普魯士邦版圖。兩詩人生前,西里西亞純屬奧帝國諸侯的統治。

  [53]伊斯帕漢為波斯古都。

  [54]弗萊明(1609—1640)與岡特(1695—1723)均為德國17世紀的抒情詩人。

  [55]格哈特(1606—1676),德國聖詩作者。

  [56]阿爾薩斯與洛蘭兩州在近代史上常為德法兩國爭奪之地。本書原作於本世紀初期,而書中時代背景又在普法戰爭以後,阿、洛兩州方歸入德國版圖的時期,故言歸併地帶。

  [57]以上所述,完全證明德國人選的法國文學集輕重倒置,不倫不類。

  [58]克利斯朵夫所看到的法國文學選集,一本是《中等學校適用法國文學選讀》,溫傑拉德編,1902年第七版,斯特拉斯堡印行;另一本是《法國文學》,埃里格與蒲葛合編,丹特林改訂,漢堡1904年版。——原注

  [59]17世紀正是三十年戰爭(1618—1648)的時代,日耳曼各邦的政治情形極為混亂。

  [60]許茨(1585—1672)在音樂史上被稱為德國音樂的始祖。

  [61]馬奈(1832—1883),法國19世紀大畫家,為近代畫派之始祖。華托(1684—1721),法國大畫家,作品以風流蘊藉見稱。

  [62]赫爾德(1744—1803),最早鼓吹浪漫派文學的作家之一,對近代德國文學影響極大。

  [63]沙司為西菜中澆在魚或肉類上面的醬汁,大概可分黑白兩種,以牛肉湯或雞湯為底,將牛油與麵粉調和後,另加作料,做法各有巧妙不同。歐洲人對沙司之重視不下於正菜本身。

  [64]莎士比亞劇中人物,高大肥胖,異乎尋常。原文即借用此意。

  [65]《聖經》載,耶路撒冷有聖者名西面,自言得有聖靈啟示,知道自己未死之前,必看見主所立的基督。他受了聖靈感動,進入聖殿,正遇見耶穌的父母抱著孩子進來,西面就用手接過來,稱頌神說:「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按即指他自己)去世……」(見《路加福音》第二章第二六至二九節)今人引用此語,乃表示久待之事果然實現的欣喜。年老多病的蘇茲以此作詩,尤有深意。

  [66]按此系德國北部,居民多奉新教;克利斯朵夫生於德國南部,居民多奉舊教。

  [67]基督教傳說,耶穌背負十字架,向一猶太人阿哈斯佛呂斯求宿,遭受斥逐,耶穌就說:「你將來要永遠流浪,直要到我再來的時候為止。」於是此猶太人即莫名其妙地四處流浪,無法定居。迄今此項傳說成為猶太民族被罰遠離祖國的象徵。

  [68]所謂德國戰勝系指1870年的普法戰爭。

  [69]黑格爾(1770—1831),早年輕視普魯士,稱頌拿破崙;晚年則崇拜普魯士,甚至於所著《歷史哲學》的緒論中提到「絕對觀念」時,隱含國家至上,尤其是普魯士至上之意。萊比錫一役(1813)為拿破崙敗於俄、奧、普聯軍之役。而萊比錫與滑鐵盧戰爭已為晚年之事。

  [70]此處所謂觀念,當即指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又「觀念」一詞在此應視為形上學中之「原理」。

  [71]默澤(1720—1794),德國18世紀政論家。特·斯塔爾夫人(1766—1817),法國浪漫運動的先驅人物,以反對拿破崙,流亡德國甚久,著有《論德國》一書有名於時,此處即引該書中語。

  [72]威廉·退爾為傳說中解放瑞士的民族英雄。相傳(並非史實)14世紀時奧皇所派統轄瑞士的總督奚斯萊在於萊城廣場上置有冠冕,全體市民經過均須鞠躬,獨威廉·退爾抗命,卒領導民眾推翻奧國統治云云。德國詩人席勒曾根據此項傳說寫成詩。

  [73]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一幕第三場,朱麗葉的乳母對朱麗葉母女追述朱麗葉幼年的情景。

  [74]《舊約·創世記》載:亞伯拉罕遣僕人埃利澤為己子以撒娶妻。埃利澤行至拿鶴城,在水井邊祈禱,倘遇到第一個給他喝水的女人,就定聘為以撒之妻。後利百加先至,埃利澤求水,利即予水,卒聘為以撒之妻。

  [75]莫里哀名劇《非做不可的醫生》:主角史迦那蘭毆辱妻子瑪蒂納,鄰人聞聲過戶問訊,不料瑪以被毆為人所知,惱羞成怒,與其夫同毆鄰人。

  [76]巴黎好幾個車站都在城中心,到站前一大段路程均系在地道中行駛,故「四周一片漆黑」。

  [77]按下列各節,見《舊約·約伯記》。約伯為古代長老,以隱忍與堅信著稱。

  [78]西乃為亞剌伯半島地名,又為山脈名,《聖經》載,上帝於西乃山上授律於摩西。

  [79]參看卷二:《清晨》。——原注

  [80]攝政王時代指路易十五未成年時由菲利浦·特·奧萊昂攝輔的時代(1715—1723),以風氣淫靡著稱。紅靴跟為君主時代出入宮廷的貴族所穿的。洛尚為路易十四、十五兩朝的幸臣。此處所用三典故,系泛指法國18世紀的輕浮的習氣。

  [81]薩福為紀元前7世紀至6世紀時希臘女詩人,相傳其私生活極為風流。

  [82]絲帶為最低級榮譽團勳章的標識,紫色的屬於大學院(即教育界)範圍的,男子繫於左衣襟上角的紐孔內,女子則佩於胸前。

  [83]酸鹹菜為德國的名菜,故藉此作德國人的諢號。

  [84]四手、六手、八手的琴譜乃係供二人在一架鋼琴上合奏,或三人四人在二架鋼琴上合奏之譜。

  [85]吉他形似中提琴而略大,共有六弦;跳舞音樂及民間音樂多用之。

  [86]作家的繼承人於作家死後仍可享有著作權若干年(年限由各國法律規定),滿期後即無所謂版權,出版家均可自由翻印,等於公共產業。

  [87]蒙德斯朋夫人有寵於路易十四,得力於洛尚侯爵;洛尚乃囑蒙德斯朋代向路易要求炮兵總監之職。此處謂洛尚在朝中弄權竊柄,出入宮闈。

  [88]豪普特曼(1862—1946)與祖德爾曼(1857—1928)均為近代德國大小說家兼劇作家。李伯曼為近代德國大畫家,地位相當於法國之馬奈。達維德·施特勞斯為19世紀德國神學家,以倡導耶穌僅能稱為哲學家之說有名於世。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國作曲家,以輕鬆的華爾茲舞曲著稱。理查·施特勞斯(1864—1949),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的德國作曲家,地位遠在約翰·施特勞之上。

  [89]近代音樂之和聲,除常用四度五度之和弦外,亦多用七度九度;故此處譏人侈言七度九度為表示自己懂得近代音樂。

  [90]典出莫里哀喜劇《非做不可的醫生》。史迦那蘭之妻被夫毆辱,蓄意報復。適有富家僕二人訪求能治啞疾之名醫,史妻即誑言其夫固為醫生,且系國手,但生性怪癖,非痛受笞辱絕不自承為醫。二仆聞言,往請史迦那蘭治病,史以己非醫生為辭。二仆即加以鞭撻,史疼痛難忍,不得不誣服自承,冒充醫師,至病家診斷時支吾搪塞,知主人不懂拉丁文,乃信口胡謅令人駭服。而其所說之拉丁文,首四字純出杜撰;後數字(原文不止此一行)則從初級拉丁文課本上隨意拾掇而來,根本不成句,無意義可言。此處所引為原劇第二幕第四景說白。此典在法文中已為家喻戶曉之成語。「你懂拉丁文嗎?」一語,常為訛詐外行之意。

  [91]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俄國鋼琴家兼作曲家,帕岱萊夫斯基(1860—1941),近代波蘭鋼琴家兼作曲家、政治家。

  [92]以上各曲均為貝多芬作品。《升C小調四重奏》為一首痛苦的詩歌。《第九交響曲》的第三章柔板Adagio,富於恬淡隱忍、虔敬和平的情調。關於《第五交響曲》(俗稱《命運交響曲》)開始第一句的sol–sol–sol–mi,貝多芬曾言:「命運就是這樣的來敲門的」,故高恩有此戲謔語。所謂三音符即指sol–sol–sol三字。

  [93]《英雄的一生》是理察·施特勞斯的交響詩。

  [94]19世紀的奧芬巴赫(原籍德國,後入法國籍)以所作喜歌劇紅極一時,實則僅為第二三流作家。《歡樂頌》系指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最後一章合唱,歌詞為德國詩人席勒原作。

  [95]至第一次大戰為止,巴黎交響樂音樂會的場子均極可憐。巴特羅樂隊租用冬季馬戲場,拉摩灤樂隊租用水塔戲院及天野大道旁的夏令馬戲場。

  [96]莫里哀的喜劇《冒充貴族》寫一個鄙俗的市儈姚爾鄧想學做貴族,請了音樂教師、舞蹈教師、哲學教師來教育自己。此處所引系第二幕第四場姚爾鄧與哲學教師的對白的節略。

  [97]西賽羅為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時代的大演說家、大文豪。其選集為今法國中學生讀拉丁文時必修之書。

  [98]拉莫(1683—1764)與庫伯蘭(1668—1732)均為法國大作曲家,但其真正的價值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方始被人賞識。近代法國音樂家如德彪西,如拉威爾,均尊奉前二人為法國音樂的創始者。

  [99]連續派與交錯派即橫讀派與直讀派,亦即對位派與和聲派。

  [100]14、15兩世紀文藝復興時代,法—比學派在音樂史上極占重要,16世紀的法國音樂尤其盛極一時。但這種情形直至20世紀初年方被學者逐漸發現,向世人披露。

  [101]此系指賽查·法朗克,生於比利時而久居巴黎,終入法國籍,19世紀作曲家,對近代法國音樂之再生運動極有影響。

  [102]梅耶貝爾(1791—1864),德國歌劇作家,生前在歐洲紅極一時,今日音樂史上的定論則僅是一個庸俗膚淺的作家。下文提到的《烏格諾》即梅氏作品。古諾(1818—1893)對法國近代歌劇的創立極有貢獻,但並非第一流的作曲家,最著名的作品即下文提到的《浮士德》。馬斯內(1842—1912),法國歌劇作家,其作品傾於甜俗、做作,缺乏真情實感。馬斯卡尼(1863—1945)與萊翁卡瓦諾(1858—1919)均為義大利歌劇作家,即前文所稱自然主義之代表人物,以描寫人生的強烈而迅速的印象為主,作品光華燦爛而流於淺薄。馬斯卡尼最流行之作品為《鄉村騎士》,萊翁卡瓦諾的為《巴耶斯》。

  [103]此處系隱射法國的民族音樂協會(Société Nationale de Musique),於1871年由國立音樂院教授皮西納與聖·桑斯發起,目的為專門演奏當代法國作家的音樂,以培養法國新興音樂為主。參加的有弗蘭克、馬斯內、福萊、迪帕克、拉羅、杜巴等。而後無形中分成若干小組,各奉一知名作家為領袖,最重要的即弗蘭克一派與聖·桑一派的對立。故本文中稱有好幾個祭堂的寺院。但事實上,在1870至1900的三十年中所有法國近代音樂的名作都是由這個團體首先演奏,公之於世的。故該會可稱為現代法國樂壇的溫床。

  [104]梅特林克(1862—1949),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家。——編者注

  [105]巴雷斯(1862—1923),法國小說家,提倡以自我分析的方式認識人與土地、自然及國家社會的關係。饒勒斯(1859—1914),法國社會黨領袖,《人道報》的創辦人。芒台斯(1841—1909),法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

  [106]紅磨坊為巴黎有名的舞場,創立於1889年,1915年後改為雜耍歌舞場(music–hall)。

  [107]此系指當時的法國音樂不是受法朗克的影響,便是受華格納的影響。

  [108]薩拉·貝恩哈特(1844—1923),法國近代最偉大的女演員。

  [109]格魯克(1714—1784),德國大音樂家,居留法國甚久,在近代歌劇史上為極重要的復興運動者,對18世紀的法國歌劇影響極大,儼然為一時重鎮。拿破崙出生地為地中海上的高斯島,島民原非法國種族。故作者指其與葛呂同為「異族的主宰」。

  [110]此系指1799年11月9—10日之政變。從此拿破崙登台為三執政之一,而以後稱帝之基業亦於此奠定。

  [111]1896年,法朗克的大弟子鮑台斯與文桑·但第在巴黎創辦一音樂學院,以拉丁文取名為Schola Cantorum(意義為宗教音樂歌唱學校),以紀念6世紀時教會歌唱組織。但此歌唱學校不久即教授樂理、音樂史、一切器樂,與一般音樂學院無異。法國近代名家十之七八均出身於該校。

  [112]初期的基督教聖詩歌唱,調式(mode)駁雜不一,經6世紀時教皇葛萊哥阿一世整理統一,至今於基督舊教某些宗派(例如本多派)的寺院中歌唱,稱為素歌(plainchant)。文桑·但第輩認為製作宗教音樂必須以素歌的精神為基礎。故此處稱此派的人為「聖·葛萊哥阿的子孫」。

  [113]謂巴赫是「誤入歧途的新教徒」一語,是文桑·但第一派的哀特迦·蒂奈說的,言下認為巴赫的精神是舊教徒的精神。

  [114]巴黎宗教歌唱學校(簡稱歌唱學校)校址在拉丁區聖·雅各街。

  [115]奧柏(1782—1871),法國第二流歌劇作家,以浮華的典雅紅極一時。亞丹(1803—1856)的歌劇,品質尤次於奧柏。柏遼茲(1803—1869),法國近代最大的交響樂作家,生前身後均不甚得意。其對法國音樂的貢獻,直至20世紀初方漸漸被人發現,本書作者羅曼·羅蘭對之尤為稱賞,認為是世界第一流的音樂天才。

  [116]貝多芬的故鄉為德國波恩,故稱其為「波恩的大熊」。

  [117]該校舉行的音樂會最初只演奏古代大師帕萊斯特里納、巴赫、蒙特威爾第、拉莫、格魯克等的作品。

  [118]英國17世紀的清教徒,對聖經的了解極其偏執、狹窄、嚴峻,有如極端派的加爾文主義。

  [119]此系梅特林克1892年所作的悲劇,德彪西譜成歌劇,於1902年公演。

  [120]即隱指《佩利阿斯與梅麗桑德》的歌劇作者德彪西。

  [121]因戲劇的原作者梅特林克是比利時人,音樂的作者德彪西是法國人。

  [122]穆索爾斯基(1839—1889),創立近代俄國樂派的五大家之一。

  [123]阿瑪仲納相傳為古希臘時代居於小亞細亞的女性部落,以好戰著稱。

  [124]耶穌會派是基督舊教的一個宗派,由西班牙人雷育拉於16世紀時創立,以排斥異端、對抗宗教革命為主旨。17世紀時在法國政治上一度極有勢力。

  [125]此系埃及的名城Alexandrie,紀元前4世紀時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故名。

  [126]一般讀者僅知左拉為自然主義文學的領袖,其實左拉的浪漫主義的幻想成分遠過於他自稱為「觀察家與實驗家」的性格。

  [127]高盧人為古羅馬人稱一部分克爾特族的名字。法國人常自稱為高盧人。而日常語言中尤以「高盧人派頭」形容快樂、興奮、輕薄的性格。

  [128]非力士人拘囚撒姆遜,一日將其帶往祭神大會,意欲當眾加以羞辱。撒姆遜默禱上帝賜還神力(此神力被愛人達麗拉潛割頭髮後喪失),乃推倒廟堂,與非力士王及在場群眾同歸於盡。

  [129]法蘭西劇院(亦稱法蘭西喜劇院)為法國四大國家戲院之一。

  [130]按藍鬍子原是布勒塔尼傳說中的人物,殺過六個妻子。卜里番姆為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妒殺阿雪斯與迦拉德,終於被於里斯挖去雙目。此處言法國詩劇作家專以傳說與神話作翻案。

  [131]薩爾杜(1831—1908),法國喜劇及歷史劇作家,寫的都是浪漫蒂克的英雄,熱情的象徵而非真正的熱情,既無歷史的真實,亦無人性的真實。但19世紀末期沙杜稱霸劇壇垂三十年。

  [132]《西拉諾》為洛斯當(1868—1918)所作韻文喜劇。作品紅極一時,但藝術價值不高。故事系以17世紀的詩人西拉諾為主,述西戀一女子名洛克薩納,後知洛深愛克里斯蒂安·特·紐維蘭德,西乃幫助此情敵,代寫情書。後紐死於戰役,而西將此秘密保存至臨終時方始吐露。此處所謂荒唐的英雄主義即指此。

  [133]按法王亨利第四確於1610年被刺,但絕非為了失歡情婦。作者在此諷刺作家故意歪曲史實。

  [134]比拉德為判耶穌受刑的羅馬帝國的猶太總督。馬特蘭納為受耶穌感化之賣淫女,在十字架下哭耶穌而第一個發現耶穌墓穴空無屍身之人。

  [135]《西那》為17世紀高乃依的有名的悲劇。此處所稱「演說家所持的理由」指第二幕羅馬大帝奧古斯德倦於政治,意欲退休,徵詢西那與瑪克辛的意見,兩人在御前爭持個人的理由。

  [136]《偽君子》為莫里哀的喜劇;《費德爾》為拉辛的悲劇。

  [137]克萊斯脫(1777—1811),18世紀德國戲劇家,格里爾帕策(奧)、黑貝爾(德)、斯特林堡(瑞典),均19世紀戲劇家。洛佩(西)、卡爾德隆(西)為17世紀戲劇家。格里爾帕策(1791—1872),奧地利劇作家。黑貝爾(1813—1863),德國詩人和戲劇家。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戲劇家和作家。洛佩(1562—1635),西班牙戲劇家和作家。卡爾德隆(1600—1681),西班牙劇作家和詩人。

  [138]奧吉埃(1820—1889),19世紀後期以中產階級為主要觀眾的戲劇家,當時與小仲馬分庭抗禮。

  [139]《哈姆雷特》由多瑪譜成歌劇,由加勒與巴皮哀二人編歌詞。首次於1868年在巴黎公演。

  [140]按此系指巴黎的大木偶戲院(Le Grand Guignol),創立於1897年,所演的戲不是專門逗笑的,就是極端恐怖的。

  [141]舊教慣例,凡教徒向教士懺悔後,教士予以書面證明,稱為懺悔單。今法國習慣,凡教徒結婚時,須向本堂神甫繳驗懺悔單。

  [142]法國君主時代,社會分成貴族、教士、平民三級(ETAT),平民稱為第三級。作者在此借用此歷史名詞,謂藝術家人數之多,幾可自成一級,而為第四、第五等級。

  [143]勒南(1823—1892),法國史學家兼哲學家。

  [144]布瓦洛(1636—1711),詩人兼批評家,在法國文學史上以態度嚴正著稱。

  [145]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為吾國讀者所熟悉的一齣戲。娜拉的丈夫是一個庸俗、狹小、自私的男人。

  [146]卡萊爾(1795—1881),英國史學家及論文家。

  [147]委拉斯開茲為17世紀西班牙畫家。

  [148]百科全書派的領袖狄德羅,在18世紀倡導新思想。

  [149]見《舊約·以賽亞書》第三章。

  [150]按:平民大學於1898年創於巴黎,而後遍及全國,由各界名流教授授課。該時因特萊弗斯事件發生,一部分知識分子創此機構,意欲借思想的交流而與平民及工人階級接近。此項運動至1904年以後漸趨衰落,不久即告終止。

  [151]指路易十四。

  [152]南美洲之巴拉圭,於1607至1767年間曾受基督舊教中的耶穌會派統治。

  [153]范爾生依多利克斯(公元前72年至公元46年),高盧族反抗愷撒大帝的領袖。此處言「法蘭西對抗羅馬(羅馬教會)」,乃作者有意諷刺當時的反教會派牽強附會。文中所言立像,乃指1903年立於法國南方格萊蒙–法朗城之范氏雕像。

  [154]按勒南早年為誠信的舊教徒,後研究哲學而不信宗教,著有《耶穌傳》,認為耶穌只是一個非常的人。

  [155]鬱金香自16世紀末流入歐洲後,種植鬱金香成為民間極普遍的一種癖好。

  [156]詹森派為17世紀舊教中的一個小宗派,盛行於法國,根據荷蘭詹森主教人性本惡之學說,倡為一種極嚴格的道德及神學宗派。雅各賓黨系指大革命時以羅伯斯庇爾為首的最左傾的一派。

  [157]法國一般的勛位均稱榮譽團勛位,此制創始於拿破崙。

  [158]1789年以後的三個政體,當系指第一共和(即大革命以後的,1792—1804),第二共和(即路易·腓列伯下台以後,1848—1852),及第三共和(普法戰爭以後,1870年9月起直至二次大戰被德國侵入為止)。

  [159]此所謂第四個政權,當系暗指勞工及平民階級的抬頭。

  [160]義大利的皮克·特·拉·米蘭多拉(1463—1494),歷史上有名的百科全書式的大博學家。

  [161]哥德式建築的教堂,正面鐘樓上往往有下粗上細的極長的八角形柱作為結頂,末梢則為箭形。而八角形的長柱四周飾有樹葉與枝條等作為裝飾,此處稱神聖的荊棘,乃言此種樹葉枝條之裝飾象徵基督荊冠上之荊棘。小聖堂在今巴黎法院側,建於13世紀,與巴黎聖母院相距不遠。

  [162]易卜生戲劇《埃達·迦勃勒》中的主角,懷有高遠的理想而終流於庸俗淺薄。

  [163]據《聖經》載,大衛為以色列的第二個王,年代約在公元前1055至公元前1014年,少年時為父牧羊,先知撒母耳為之行油膏禮,預定其繼承掃羅王位。因以色列王掃羅為神厭棄,為惡魔所擾,致精神失常,乃從臣僕之言,訪求耶西之子大衛侍側彈琴。掃羅一聞琴聲,即覺精神安定。事見《舊約·撒母耳記》上卷第十六章。此處將此故事略加改動,彈琴易為吹笛,訪求改為偶遇。

  [164]《瑪勃洛》為通俗的兒童歌曲,其中的復唱句是:「瑪勃洛打仗去了,不知什麼時候回來。」

  [165]巴赫作有《約翰福音所記的耶穌受難》與《馬太福音所記的耶穌受難》兩部聖樂,為音樂史上巨製。此段均系暗指兩大聖樂中抒情的及戲劇化的境界,——又巴赫曾任萊布錫聖·多瑪學校歌唱教師二十餘年,故下文稱其為「歌唱教師(Cantor)」。

  [166]薩伏那洛為義大利15世紀時狂熱的宗教家,曾於短時期內操縱翡冷翠的政局。

  [167]按:所有巴赫的傳記均稱巴赫子女共20人(前妻生7個,後妻生13個),巴赫故世時(1750)尚生存者共有子女9人。作者言其子女共21人,有13個比巴赫早故,不知何所據。

  [168]默東系巴黎近郊村鎮,風景秀麗,為巴黎人常往游散之地。

  [169]伊凡德·吉爾貝為法國近代著名歌女,以善唱雜曲小調紅極一時。

  [170]基督舊教教會規定,每季之初的星期三、五、六應當守齋,謂之四季齋。復活節前的星期三至復活節(星期日)之間的守齋,稱為封齋。

  [171]追思彌撒祭中有四段禱文,每段首句都是「震怒的日子……」。

  [172]希臘神話載:阿爾哥王阿克利西奧西斯因神示將被其生女達娜哀所殺,乃將達娜哀幽禁塔中。達娜哀為宙斯所戀,化身為黃金雨潛入塔中。

  [173]布歇等四人均為法國18世紀畫家。繪畫採用婦女作題材,以法國18世紀為最盛。

  [174]波生與特·香班涅均為17世紀法國畫家。兩人均為法國古典畫派之宗師。

  [175]伯克林為19世紀瑞士畫家,以色彩強烈著稱,兼有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作風。作品側重於表現思想,時或失之晦澀費解。

  [176]按此系指羅浮宮底層的古代雕刻陳列室。

  [177]此節所述的景象,均以倫勃朗原作《善心的撒瑪利亞人》畫上的實景為主。據《新約·路加福音》第十章載,有一男子中途被盜,受傷垂死。一教士及一利未族祭司行經其旁,均不顧而去。素為猶太人痛恨之撒瑪利亞人過而憐之,為之療傷,以馬載之而去。此乃耶穌為詮釋「愛鄰如愛己」一語所說之故事。後世文人畫家多以此為題材,累氏此作尤為知名。

  [178]古法蘭西的花園系指羅浮宮前面的蒂勒黎花園。

  [179]聖女貞德(1412—1431),百年戰爭中挽救法國的民族女英雄,十六歲即率領軍隊反抗英軍,解放被圍的奧萊昂,故史家亦稱其為奧萊昂的處女。貞德最後落於英人之手,被處火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