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通往統一的道路 一、3月18日民主德國大選
2024-10-09 05:34:20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根據民主德國政府和各黨派達成的協議,1990年3月18日,民主德國如期舉行全國大選,這是民主德國成立40多年來首次舉行的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和秘密」的選舉。此次選舉全國有24個黨派、政治組織和聯盟參加,其中影響最大的有:由基督教民主聯盟、德國社會聯盟(Deutsche Soziale Union,DSU)和「民主覺醒」(Demokratische Aufbruch,DA)組成的德國聯盟(Allianz für Deutschlands);執政黨民主社會主義黨(前統一社會黨);1989年10月成立的社會民主黨;由「新論壇」「現在就要民主」(Demokratie Jetzt)、和平與人權倡議委員會(Initiativefür Frieden und Menschenrechte)組成的「聯盟90」(「Bündnis90」);由自由民主黨、自民黨和德國論壇黨組成的自由民主聯盟(Freiedemokratische Union)。民主德國1237萬選民中的93.2%參加了投票。
3月23日,民主德國選舉委員會公布大選結果,科爾支持的德國聯盟獲得48.15%的選票,得到192個席位,其中基督教民主聯盟得票占40.59%,德國社會聯盟得票占6.32%,「民主覺醒」得票占0.92%;社會民主黨共得21.84%的選票,獲88個席位;民主社會主義黨只得到16.33%的選票,獲66個席位。右翼保守的德國聯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勝利。4月12日,新成立的民主德國第10屆人民議院舉行會議,民主德國基民盟主席洛塔爾·德·梅齊埃(Lothar De Maiziere,1940—)當選民主德國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內閣宣告結束,民主社會主義黨喪失了40多年的執政地位,成為反對黨。
德國聯盟在大選中獲勝,將會加快推動德國統一進程。4月19日,德·梅齊埃在民主德國第10屆人民議院第三次會議上發表政府聲明,宣稱新政府將加快同聯邦德國政府合作,爭取在今後8—10個星期內為建立兩德貨幣、經濟、社會聯盟(Whrungs-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打下基礎;政府將逐步放棄計劃經濟,而代之以重視環境保護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政府將著手在民主德國恢復州建制,從1991年起,民主德國目前的15個區將變成5個州;政府將推行「取消軍事聯盟」政策,大幅度裁減國家人民軍。聲明強調,統一後的德國無意謀求歐洲中心的大國地位,現在和將來都不對任何國家提出領土要求。隨後,新政府頒布了包括完全拆除「柏林圍牆」等一系列措施。
二、兩德簽訂《國家條約》
德國聯盟在民主德國上台以後,開始緊鑼密鼓的就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問題與聯邦德國展開談判,德國統一走上了快車道。建立貨幣、經濟聯盟的關鍵是貨幣,而建立貨幣聯盟的關鍵是兩德馬克的合理比價。從3月下旬開始,兩德之間、聯邦德國各政黨之間,在兩德馬克比價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爭論,涉及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既滿足和照顧民主德國公民的利益,又不至於增加聯邦德國公民的負擔。西德聯邦銀行在3月底提出每個民主德國公民的存款按1∶1兌換聯邦德國馬克,但工資和養老金只能按2∶1兌換。這一建議受到聯邦德國反對黨和民主德國各階層反對。民主德國各黨和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綠黨及兩德工會紛紛要求照顧民主德國公民的利益,兩德馬克應以1∶1匯率進行兌換,保障民主德國公民的社會福利不因建立貨幣、經濟聯盟而受損。鑑於這種情況,兩德雙方又增加建立「社會聯盟」(Sozialunion)一項內容,即把西德的「社會福利網」覆蓋到民主德國。4月4日,聯邦德國政府正式提出兩德簽署《國家條約》,以全面解決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問題。
4月24日,民主德國新任總理德·梅齊埃首次在波恩與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會晤,達成了擬於7月1日起實現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協議。科爾接受了民主德國的要求,從7月1日起民主德國公民的工資和養老金按1∶1比價兌換聯邦德國馬克,存款和現金按1∶1兌換4000聯邦德國馬克。
5月12日,兩德就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所有條款達成協議。5月18日,兩德財政部長在波恩簽署《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條約》(Vertragüber die Schaffungeiner Whrungs-Wirtschafts und Sozialunion zwischen der BRD und DDR),即《國家條約》。兩德總理都出席了簽字儀式。科爾說,這是「德意志民族的歷史性時刻」;德·梅齊埃認為,「兩德統一進程將不可逆轉」。
《國家條約》共分6章38條,其主要內容是三個聯盟的條款。貨幣聯盟條款規定:從7月1日起統一兩德貨幣,聯邦德國馬克成為民主德國唯一的法定貨幣,民主德國馬克6月20日起作廢;聯邦德國聯邦銀行同時成為主管民主德國貨幣和貨幣發行的銀行;民主德國公民的工資、養老金、租金、規定限額內的現金和存款,按1∶1發放或兌換聯邦德國馬克,其他款項原則上按2∶1兌換;聯邦德國在金融、貨幣、財政和信貸方面的法律規定適用於民主德國。經濟聯盟條款規定:社會市場經濟是今後兩德共同的經濟基礎;民主德國將促進企業私有化,運用競爭機制鼓勵自由競爭,實行價格自由以及勞動力、貨物、資本等方面的自由流動;努力穩定物價,保障充分就業,實現國際收支平衡,使經濟獲得持續、適度的增長;民主德國可以遵照歐共體的有關制度對農業和食品經濟自行採取某些保護措施,如實行價格補貼;民主德國將採取措施清除已經形成的污染,使現有環保設施符合聯邦德國的標準;民主德國在對外經濟關係方面將充分考慮世界自由貿易原則,積極適應歐共體的政策和目標,同時信守對經互會其他國家承擔的條約義務。社會聯盟條約規定:民主德國實行聯邦德國的勞動法規,比如允許職工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而有權結社、罷工、參與管理和不受解僱等;民主德國引進聯邦德國的養老、疾病、工傷事故和失業四大保險,建立社會救濟制。此外,還要求民主德國按市場經濟原則制定其財政政策和預算,逐步取消國家對家庭、住房、交通和能源等的補貼。鑑於民主德國將會出現財政赤字,聯邦德國決定於1990年下半年至1994年提供給東德1150億馬克的財政援助,幫助平衡預算。
《國家條約》的簽訂使兩德走向經濟統一,並為兩德的政治統一鋪平了道路。該條約事實上取消了民主德國憲法規定的社會主義制度,民主德國只是在法律形式上繼續存在,已經沒有了國家主權。條約意味著民主德國將以最快、最簡便的方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統一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既成事實。儘管該條約在民主德國受到民主社會主義黨等反對黨的激烈反對,但兩個德國的議院在6月21日均以壓倒性多數批准了《國家條約》。該條約從7月1日起生效,兩德統一進入實施階段。
三、兩德統一外部問題的解決——「二+四外長會議」
為解決德國統一的外部問題,依據「二+四方案」,兩德和蘇美英法外長首次「二+四會議」於1990年5月5日在波恩舉行。會議主要討論如何為德國統一創造「外部條件」,即統一後的德國與歐洲軍事聯盟的關係、德波邊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四個戰勝國對整個德國和西柏林的權利責任等。各方一致認為,德國統一進程應有秩序、毫不拖延地進行下去,並認為德國的統一應有利於所有國家,強調會談的目標是作出符合國際公法的安排,最後取消四國的權利和責任。統一後的德國的聯盟從屬關係是會議的主要焦點。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Eduard Schewardnadse,1928—)重申蘇聯反對統一的德國歸屬北約,認為這樣將對蘇聯的安全利益造成威脅,強調為了維護各方的利益,必須尋找新的解決辦法。西方國家對蘇聯的聲明持反對態度。在統一方式問題上,蘇聯反對民主德國按照聯邦德國《基本法》第23條加入聯邦德國,聯邦德國則強調德國統一方式是兩德內部問題,外國無權干涉。然而,謝瓦爾德納澤雖然在聲明中反對統一後的德國加入北約,但也放棄了要求統一的德國保持中立的立場,作出了重大讓步,並指出德國統一的內部問題和外部問題的解決在時間上不一定要統一起來。也就是說,允許兩德自己決定統一的進程。聯邦德國外長根舍對此表示歡迎,認為兩德現在已將德國統一的鑰匙掌握在自己手中。會議決定,此後「二+四外長會議」分別在柏林、巴黎、莫斯科舉行,在巴黎舉行第三次會議討論與邊界有關問題時,將邀請波蘭外長參加。
統一後的德國未來歸屬於北約,還是中立化,這是德國統一外部問題的關鍵,也是美蘇爭論的焦點。6月3日,布希和戈巴契夫會晤。布希重申統一後的德國仍是北約成員國的立場,戈巴契夫則「坦率地表示不贊成這種觀點」。他強調說,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付出2700萬人生命的「巨大代價」,在道義上有權提出統一後的德國不應加入北約的問題,以確保「我們作出如此巨大的犧牲所換來的東西不致喪失和出現新的危險」。
6月20日,第二次「二+四外長會議」在柏林舉行。會議主要討論統一後的德國軍事地位、取消四個戰勝國對德國的權利和責任等問題。蘇聯外長提出了一項「過渡時期」計劃:統一後的德國可以加入北約,但應有一個五年的「過渡期」,在此期間,兩個德國分別留在北約和華約內;半年內盟國軍隊撤出柏林,三年內駐德軍隊減少一半,「過渡期」結束後全部撤走。這一計劃遭到兩德和美英法的反對。五國強調,德國統一後應享有完全主權,統一後的德國的軍事、政治結盟問題應由德國人民自己解決。
7月14日,科爾訪問蘇聯,促使蘇聯在統一後的德國歸屬問題上終於作出了最後讓步。科爾答應提供120億馬克支付蘇聯在東德38萬駐軍及其家屬的維持、撤退、安置乃至職業培訓費用,提供50億馬克的無息緊急貸款,幫助蘇聯擺脫經濟困境。科爾說服西方盟國不在東德領土上部署北約軍隊,同意戈巴契夫提出的北約軍事演習不在東德領土進行,承諾將同波蘭簽訂邊界條約,不向蘇聯提出曾經屬於德國的柯尼斯堡(今加里寧格勒)的領土要求,答應統一後德國軍隊裁減至37萬。科爾還許諾在德國統一後,將簽署在長期和睦鄰基礎上調解德蘇關係的基礎條約。科爾的這些承諾,減少了戈巴契夫對北約和德國的疑慮,讓蘇聯感到失去民主德國的同時又獲得了整個德國。這次訪問使科爾和戈巴契夫在統一後的德國軍事、政治地位問題上達成了八點協議:(1)德國統一包括西德、民主德國和柏林;(2)一旦統一實現,四大國自二戰結束以來對德國承擔的責任和權利就此停止,統一後的德國立即取得完全的、不加限制的主權;(3)統一後的德國在履行其完全的主權時可以自主決定它將屬於哪個聯盟;(4)蘇聯駐民主德國軍隊將在統一後三至四年撤出德國;(5)蘇聯軍隊撤出前,北約機構不向原民主德國領土上擴展,但聯邦德國國防軍的本土防禦部隊可在統一後進駐民主德國和柏林;(6)蘇聯軍隊留駐民主德國領土期間,西方三大國軍隊也仍然留駐西柏林;(7)德國統一後的三至四年內軍隊將裁減到37萬人,裁軍將在維也納談判簽訂第一個條約時開始進行;(8)統一後的德國將放棄生產和擁有核武器和生物、化學武器。此次協議表明蘇聯已經接受聯邦德國和西方國家堅持的統一後的德國留在北約的立場。至此,德國統一的關鍵外部問題已經完全解決。
在德國統一的外部問題中,最後只剩下德波邊界這一重要問題沒有解決。7月17日,六國外長集會巴黎,開始第三次「二+四外長會議」,重點討論德波邊界問題,波蘭外長應邀出席會議。七國外長一致認為,統一後的德國應以目前的奧德尼斯邊界為德、波永久性邊界。會議就解決德波邊界的原則、方式和時間表達成了全面協議,從而結束了二戰後德波邊界紛爭的歷史,使德國統一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法國外長迪馬稱這次會議「進入最終解決德國統一問題的決定性階段」。聯邦德國外長根舍表示聯邦德國將修改憲法中有關條文,爭取在兩德統一後儘可能在短時間內簽署和批准《德波條約》。波蘭外長斯庫比謝夫斯基對這次會議成果表示非常滿意。在這次會議召開前的6月21日,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和聯邦德國聯邦議院分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一項關於保證波蘭西部邊界不會更改的聯合決議,重申統一後的德國與波蘭之間現有邊界將通過一個國際法條約來最終確認,從而為這次會議取得圓滿結果創造了條件。此外,這次會議還決定,由統一後的德國自行決定其在歐洲政治、軍事機構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