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宗教改革的發端 第一章 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國家概況
2024-10-09 05:22:35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15世紀末、16世紀初,德意志國家依然被裹挾在「神聖羅馬帝國」這一中世紀國家形態之中,其疆域雖然比較遼闊,但卻沒有明確界限,也很不穩定。部分領土隸屬於帝國而非王國,也有部分土地只是皇帝的世襲領地而非帝國領土。帝國居民分屬於多個種族或民族,其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更是千差萬別。
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但農、工、商業齊頭並舉,商品貨幣關係迅速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大企業和大公司也開始出現。社會上,傳統的等級結構延續,但在各個社會等級內部,高低、大小和貧富分化日益嚴重。部分高級貴族上升為教會諸侯或世俗諸侯,低級教士、沒落騎士、無耕地農民和無職業城市平民卻陷入日益嚴重的生活困境。等級之外,諸如礦山工人、大學畢業生和國家官員等新興職業團體開始大量湧現,但也有各種各樣的「不誠實者」和諸如吉普賽人、猶太人等「無獨立法律地位的人」位於社會邊緣,備遭歧視和排斥。
政治上,早在法蘭克王國時代就已確立的采邑分封制仍然有效,作為首席采邑主的羅馬人國王或皇帝同時也是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但享有大量特權的帝國選侯和一般諸侯已經開始在自己的邦國內進行國家化建設,在帝國層面也要求對皇帝的權力進行分割和約束。「羅馬人國王」馬克西米連一世和部分帝國等級力圖實行帝國改革,但動機和目的大相逕庭;國王要增強帝國的軍事力量,擴大君主的政治行動空間,改革派帝國等級則要用選侯聯盟統治取代君主個人統治。通過國王與帝國等級的相互妥協,帝國改革得以部分實現,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政局。
與此同時,天主教會對於神聖羅馬帝國的宗教和精神生活依然發揮著決定性影響。一方面,社會—政治的分裂,為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加強對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及剝削提供了可乘之機,而教會的橫徵暴斂和腐化墮落又激起了德意志社會各界的普遍憎恨,反教權主義鬥爭一浪高過一浪。另一方面,在廣大民眾當中,希望通過朝聖和購買贖罪券等虔敬行動求得解脫的宗教熱情依然十分高漲,而在宗教界和神學界,天主教官方的宗教信譽和救贖功能早已受到懷疑,非教會的、個人的神秘主義和「現代虔信」思潮廣泛傳播,回歸原始基督教的改革運動也蓬勃興起。人文主義思想家則渴望通過教育來恢復人間的道德,也提出了對教會的「頭和身體」進行全面改革的種種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