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通史(全六冊)> 第一節 德意志的王位之爭 一、政治力量對比的轉變

第一節 德意志的王位之爭 一、政治力量對比的轉變

2024-10-09 05:21:04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12世紀80年代,施陶芬王朝推行的領土政策極大地提升了皇帝的權勢,在德意志境外也享有很高的威望。1184年聖靈降臨節之際,弗里德里希一世在美因茨召開宮廷會議,參加會議的諸侯、主教、大主教、騎士、市民和遊方的藝人不僅來自德意志各地,而且還來自法國、英國、義大利、西班牙以及巴爾幹等地區。5月20日這天舉行盛大的遊行,之後是豐盛的流水席,同時代的人估計到場的人數多達4萬,有人則估算為7萬。為此,在美因茨城外搭建了一個臨時的木質教堂和為數眾多的帳篷。在宮廷會議召開的次日,弗里德里希一世為他的兩個兒子舉行了盛大的騎士晉封儀式和騎士授劍禮(Schwertschlag)。盛大的慶典活動持續了三日,但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吹垮木質教堂,掀翻帳篷,慶典因為天氣的突變而終止。

  德意志政局的穩定為弗里德里希一世在西歐政治影響力的擴大創造了有利的政治條件。12世紀60年代中期,義大利北部的城市聯合起來組成了倫巴底城市同盟(Lombardenbund),抵制德意志皇帝在義大利推行經濟權。1176年5月29日,倫巴底城市同盟組建的武裝在距米蘭市30公里的萊尼亞諾戰勝了弗里德里希一世的軍隊,迫使皇帝於1177年在威尼斯與倫巴底城市同盟簽訂了6年的停戰協議。1183年3月,雙方再次就義大利北部地區的局勢進行談判,皇帝後院的穩定以及德意志教會和諸侯的支持,致使倫巴底城市同盟放棄了強硬的態度,同年6月25日,雙方在康斯坦茨簽訂和約。為了表明《康斯坦茨和約》(Friede von Kongstanz)具有永久性,和約的內容被鐫刻在澆鑄的銅板上,樹立在康斯坦茨市中心市場上的皇帝泉旁。根據《康斯坦茨和約》,皇帝承認各城市共同體的權利以及它們結成的同盟,這些城市或者一次性或者每年支付皇帝一定數量的款項,以此獲得皇帝在1158年隆卡利亞召開的帝國會議上提出的經濟權。義大利的城市可以由市民自己選舉城市的執政官,但必須獲得皇帝的批准,執政官要向皇帝宣誓行效忠禮,皇帝是在城市中享有最高審判權的領主(Gerichtsherr)。

  與倫巴底城市同盟簽訂的《康斯坦茨和約》,為弗里德里希一世在義大利推行領土政策掃清了一定的障礙,也為其解決與羅馬樞機主教團和羅馬教會之間的糾紛增加了有利的籌碼。自從1159年羅馬教會分裂以來,一直存在著兩個教皇對立的局面,即:由德意志皇帝支持的教皇和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的教皇。皇帝與教皇發生矛盾的一個焦點實際涉及的是在義大利的經濟利益,其中之一是瑪蒂爾德女伯爵的遺產問題。瑪蒂爾德領有的托斯卡納伯爵領地位於義大利的倫巴底平原,阿爾諾河貫穿流過,這裡氣候宜人、水源充足、自然植被豐富,極適於農業生產。這個地區還有比薩、佛羅倫斯、阿雷佐、錫耶納、里窩那等有著貿易傳統的城市。法蘭克王國早期,皮平把托斯卡納的南部地區和拉文納一起贈給教皇,成為教皇領地的一個部分,其北部地區則是隸屬於洛林公爵領地的托斯卡納伯爵領地。11世紀中葉的三位教皇斯特凡九世、尼古拉二世以及亞歷山大二世都來自托斯卡納,這個地區可謂人傑地靈。1090年,40歲的瑪蒂爾德與16歲的韋爾夫五世的婚姻為托斯卡納與德意志皇室建立起了最初的聯繫,此後的韋爾夫六世放棄了在義大利的封地之後,德意志的皇帝委派王室封臣掌管這一地區。儘管如此,這個地區的歸屬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弗里德里希一世第五次進軍義大利時,曾於1177年7月24日在威尼斯與亞歷山大三世教皇訂立和約,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是,在此後15年內瑪蒂爾德遺產的收入歸教廷所有。這無疑有損德意志皇帝在義大利的經濟利益,為此他向新上台的教皇盧修斯三世(LuciusⅢ.,1097—1185,1181—1185年在位)提出要求,德意志帝國獲得托斯卡納的全部領地,德意志皇帝把在義大利全部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給教皇和樞機主教團。這一提議表明,教皇以及羅馬教廷的財政收入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德意志帝國,故遭到羅馬教廷的反對。為解決這一爭端,1184年9月弗里德里希一世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義大利的遠征。

  在這次義大利遠征中,弗里德里希一世通過政治聯姻一改一貫與諾曼人敵對的策略。1184年10月他促成了其19歲的次子、已經加冕為德意志國王的海因里希六世(HeinrichⅥ.,1165—1197,1191—1197年在位)與西西里國王羅格二世最小的女兒康斯坦策(Konstanze von Sizilien,1154—1198)訂婚,此時的康斯坦策已經30歲。康斯坦策尚未出生時父親就去世了,她雖然有6位兄長,但都相繼去世,且又都未留下子嗣,她是西西里王國王位的唯一繼承人。1186年1月,海因里希六世與康斯坦策在米蘭舉行了婚禮,婚禮之後海因里希六世立刻被加冕為義大利國王。在義大利有了根據地的弗里德里希一世,命令新婚燕爾的海因里希六世率軍占領了教皇國。剛剛登上聖宗座的教皇烏爾班三世(UrbanⅢ.,1120—1187,1185—1187年在位)轉而去德意志尋找同盟者。弗里德里希一世長期滯留義大利,在德意志境內形成一個以科隆大主教菲利普為首的諸侯反對派。菲利普不僅是科隆的大主教,還是威斯特法侖公爵領地的公爵,獅子海因里希垮台之後,他是德意志北部地區最有勢力的教會諸侯。菲利普藉助丹麥國王的力量,並且試圖與法國國王結盟。在英國流亡三年返回德意志的獅子海因里希成為菲利普的盟友。因此,烏爾班三世的加入將會使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後方不穩,弗里德里希一世不得不於1186年夏季返回德意志。同年11月弗里德里希一世在蓋爾恩豪森召開的宮廷會議上譴責菲利普,大多數的教會貴族和世俗諸侯都站在皇帝一邊。次年的聖靈降臨節之際,菲利普阻撓皇帝的軍隊進攻法王的軍隊,受到皇帝公開的強烈譴責。此後,弗里德里希一世又利用英法之間的衝突破壞了菲利普與法王結成的聯盟。1188年3月,科隆的大主教菲利普在美因茨宮廷會議上臣服弗里德里希一世,獅子海因里希再次受到流放三年的處罰,又跨海遠渡英國。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義大利和德意志在政治力量對比上的變化,對皇帝和教皇之間久而未決的教皇國領地和瑪蒂爾德的遺產等問題產生極大的影響。1189年4月,弗里德里希一世與教皇克萊門斯三世在斯特拉斯堡簽訂條約(Vertrag von Straburg),教皇同意為海因里希六世加冕為共治皇帝(Mitkaiser),以此為條件換回教皇國。此外,弗里德里希一世還再次允諾教皇將組織十字軍遠征耶路撒冷。1189年5月,弗里德里希一世親率德意志十字軍經匈牙利進入拜占庭帝國,英國和法國的國王也都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次年早春,德意志十字軍進入今天土耳其的西部,6月10日,弗里德里希一世在格克蘇河中溺水身亡,群龍無首的德意志十字軍折戟小亞細亞。

  弗里德里希一世的意外身亡給留在德意志攝政的海因里希六世造成很大的危機,德意志境內反對派諸侯勢力抬頭,流亡的獅子海因里希也提前從英國返回薩克森,迅速奪回韋爾夫家族失去的領地。在義大利,西西里的貴族們在教皇的支持下趁機解除與海因里希六世的效忠誓約。年輕的海因里希六世使用強硬的政治和外交手腕化解了面臨的所有危機。1191年1月,他出兵倫巴底,在那裡贏得了北義大利城市的支持。此後進軍羅馬,迫使年近90歲的教皇克萊斯汀三世(CoelestinⅢ.,1106—1198,1191—1198年在位)為其加冕為皇帝。稱帝後的海因里希六世依然麻煩不斷。在義大利,他前腳離開了羅馬,克萊斯汀三世就把西西里分封給了羅格二世的孫子萊切的坦克雷德(Tankred von Lecce,1138—1194),承認他為西西里的國王。在德意志,一貫支持施陶芬家族的馬格德堡的大主教維希曼(Wichmann von Seeburg,1116—1192)去世,皇帝在薩克森地區失去一個強有力的支柱,此消彼長的是,獅子海因里希的勢力有所抬頭。此外,科隆的大主教、美因茨的大主教以及萊茵河中游和下游地區的許多主教、伯爵都因不滿帝國的政策聯合起來反對海因里希六世。與此同時,他們還謀求與英國、西西里和羅馬教會的支持,把德意志的皇帝置於四面楚歌的困境中。英國國王獅心理察(Richard Lwenherz,1157—1199,1189—1199年在位)從耶路撒冷返回經過德意志的途中深陷囹圄,化解了海因里希六世的危機。

  1192年10月,率軍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獅心理察從巴勒斯坦回國,途中獲悉他的政敵、自稱為奧古斯都的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PhilippⅡ.,1165—1223)下令,一旦法國軍隊發現他就將其逮捕,理察只得喬裝成朝聖者取道奧地利。在途經維也納附近的弗里薩赫時,獅心理察的隨從人員因使用金幣購物而引起懷疑,他的身份很快被識破,奧地利公爵利奧波德五世(LeopoldⅤ.,1157—1194)下令將其扣押。此前十字軍圍攻巴勒斯坦地區重要城市阿卡城時,理察曾傲慢地扯下了利奧波德五世插在城外表示戰利品的旗子,雙方因此結下仇怨,他將要面臨的處境可想而知。利奧波德五世把理察囚禁在迪恩施泰因的城堡里,並派使者與海因里希六世協商,如果他能獲得一半的贖金,就把他的俘虜引渡給德意志皇帝。1193年3月28日,利奧波德五世把獅心理察押解到施派爾,在那裡引渡給海因里希六世,後者將其囚禁在地處萊茵蘭普法爾茨山林中的特里菲爾斯王室城堡中。雖然海因里希六世在1191年就與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約定,一旦有機會就逮捕獅心理察,但他並沒有實踐這一約定,而是把囚禁獅心理察視為反對德意志諸侯勢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籌碼。海因里希六世以將其引渡給菲利普二世相要挾,迫使他的囚徒交納10萬馬克銀的贖金,這相當於英國王室一年收入的兩倍。此外,他還要求英王向他行效忠禮,承諾幫助海因里希六世出兵義大利與坦克雷德作戰。這個歷史事件對英國歷史產生的影響似乎更遠大於德意志,英國貴族與國王簽訂的《大憲章》以及議會制度的產生,最初的源頭都可以追溯到這筆巨額贖金上。在德意志,英國國王的贖金為海因里希六世奪回西西里提供了充足的軍費,海因里希六世於1195年5月率領軍隊長驅直入義大利,順利地占領西西里。進軍義大利的勝利對在德意志境內瓦解皇帝反對派同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年,獅子海因里希去世,這就更加削弱了諸侯的勢力。這一系列的勝利使海因里希六世的權力欲膨脹,他意欲控制羅馬教會,甚至企圖把法國也併入德意志帝國的疆域中。1197年9月28日,準備組織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德意志皇帝因患瘧疾在義大利的墨西拿與世長辭。

  二、兩個國王的對立

  德國的歷史學家們普遍認為弗里德里希一世時期是德意志帝國的鼎盛時期,他的繼任者海因里希六世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張,征服西西里的諾曼王國,以政治婚姻的方式獲得諾曼王位的繼承權。然而,弗里德里希一世和海因里希六世的大帝國既沒有行之有效的行政機制,也沒有真正行使中央集權的政治中心,維繫對帝國進行統治的依然是皇帝個人的施政策略和政治手腕。雖然弗里德里希一世實行的直轄領地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舊的諸侯集團,致使一些舊有的世族公爵家族覆滅,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扶植的新諸侯也都在利用對新的領地主權的要求獲得更多的特許權。新諸侯的特許權並沒有對德意志皇權的集權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加劇了德意志帝國在政治上的分裂。海因里希六世突然辭世時,他唯一的繼承人、年僅3歲的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Ⅱ.,1194—1250,1220—1250年在位)隨母后遠居西西里,而且還尚未加冕為德意志的國王,這就不可避免地在帝國內引發爭奪王位的內戰,首先發難的是科隆的大主教阿道夫(AdolfⅠ. von Altena,1157—1220)。

  自奧托三世時期之後,科隆的大主教的權勢就在不斷地增長,尤其是在選舉德意志國王時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科隆的歷任大主教都在政治和經濟上享有相當於世俗王權的各種權利,甚至可以這樣說,在某種程度上大主教的權勢並不亞於德意志國王的權勢。科隆地處萊茵河中游,是東西陸路和南北水路兩大交通動脈的交界點,也是從中歐內陸跨海與英國進行貿易往來的重要樞紐之一,科隆控制著對英國進行轉運貿易的特許權。因此,英國歷任國王都與科隆大主教保持著友好的關係,1194年2月,英王獅心理察獲釋返回英國時途經科隆,受到大主教的熱情款待。德意志與英國的敵對不利於科隆與英國的貿易往來,阿道夫大主教企圖在德意志立新君之際攫取對德意志王位的決定權,從而改變德意志王權對英國的政策。海因里希六世去世後,他的兄弟、施瓦本的公爵菲利普(Philipp von Schwaben,1177—1191)保舉年幼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為德意志的國王,他自稱為攝政王。阿道夫則宣稱菲利普公爵是在諸侯缺席的情況下指定國王的,程序上完全不合法。1197年8月,阿道夫召集威斯特法侖地區的諸侯,共同商議選舉新的國王,經過近一年的挑選,選中了不倫瑞克的奧托四世(OttoⅣ. von Braunschweig,1175—1278,1209—1218年在位),在1198年6月9日召開的諸侯會議上推舉他為德意志的國王,7月12日在亞亨為其舉行國王加冕禮。奧托四世的父母是獅子海因里希的兒子和英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女兒,他是獅心理察的親外甥,從1182年起他就被送到外祖父身邊,從小在英國王室宮廷里長大,1196年被他的舅舅獅心理察封為法國境內普瓦圖的伯爵。顯而易見,奧托四世並不屬於德意志的諸侯,儘管他也出自韋爾夫家族,但其對不倫瑞克僅有三分之一的繼承權,更何況他久居英國,對德意志極不熟悉和了解,甚至不會講德語,科隆大主教阿道夫在英國國王支持下立這個新君的政治目的不言而喻。

  阿道夫的這一舉動遭到施陶芬家族以及德意志南部諸侯和王室封臣的強烈反對,但年僅3歲的弗里德里希二世遠在西西里,而且還尚未舉行過國王的加冕禮,面對科隆的大主教阿道夫選立的國王,他們必須採取相應的對策。在奧托四世被選立之前的3月,德意志東部的諸侯在圖林根的伊希特斯豪森和米爾豪森兩地召開諸侯大會,會上選舉菲利普為德意志的國王,但直到9月8日才在美因茨由偶然到此的一位勃艮第的大主教為其戴上了德意志的王冠,此時奧托四世已經加冕兩個月。菲利普雖然得到德意志大多數諸侯和主教以及大主教的承認和支持,而且他還擁有王冠和權杖等王權象徵物,但他卻沒有按照傳統在亞亨舉行加冕禮,而且在德意志政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萊茵蘭地區的諸侯和大主教們均未在場見證;奧托四世雖然是按照傳統在亞亨接受的加冕禮,但他卻沒有真正的王權象徵物,頭上戴的王冠、手持的權杖都是複製品。這樣一種戲劇性的局面使兩個對立國王都有理由自稱是合法的國王,互不妥協,互相指責對方違背傳統。施陶芬家族在德意志南部和西南部有著遼闊的領地,同時還享有英王的贖金和來自義大利的財源。韋爾夫家族則掌控著德意志北部的領地,英王獅心理察也不遺餘力地在財政上給予支持。兩個對立國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勢均力敵,不分伯仲。此時,與英王爭奪在西歐大陸領地的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也毫不猶豫地介入其中,加入施陶芬家族的陣營。英法兩國的介入使德意志的王位之爭演變為一場國際性的糾紛,德意志的王位之爭與英法的領地之爭犬牙交錯般地交織在一起。1199年4月6日,獅心理察在與法國的戰鬥中負傷,不久去世,勝利的天平開始偏向了菲利普國王一邊,奧托四世致函教皇因諾森三世(InnocenzⅢ.,1161—1216,1198—1216年在位),請求他對此進行仲裁,這就為羅馬教會幹涉德意志的王位之爭提供了口實,成為羅馬教會推行和實施神權政治理論的一次極好機遇。

  因諾森三世是一位很有政治頭腦的教皇,他收到奧托四世請求仲裁的信函後並沒有馬上介入其中,而是提出了所謂的「收復政策」(Rekuperationen),即:收復羅馬城和教皇國的自主權;收復對西西里的采邑權;收復在義大利中部地區的領地;義大利的各種政治勢力都必須服從羅馬教皇的權威。施陶芬家族的追隨者以及德意志的28名主教於1199年5月28日在施派爾集會,強烈譴責教皇的收復政策,拒絕教皇干涉德意志國王的選舉;與之相反,為了獲得教皇支持的奧托四世則立刻積極響應,他在被選立為國王之初就曾經旗幟鮮明地支持因諾森三世的「收復政策」,派遣使節前往羅馬,向教皇許諾,如果教皇承認他為德意志的合法國王,他將把施陶芬家族在義大利占領的教皇領地奉還給教皇。奧托四世的叔父英王獅心理察和科隆的大主教阿道夫也分别致函教皇,為他的承諾進行擔保。1199年5月,奧托四世再次派遣使者前往羅馬向教皇作出承諾,從拉迪克法尼到切普拉諾的世襲領地、拉文納總督區、安科納伯爵領地、斯波勒托公爵領地以及貝爾蒂諾羅伯爵領地都會歸屬羅馬教廷所有;承認教皇對西西里的最高采邑權;按照教皇的意願處理托斯卡納和倫巴底城市同盟之間的關係。1199年年底,奧托四世再次致函教皇,明確地表示獅心理察去世後他非常需要教皇的支持。1201年5月,因諾森三世派教皇特使前往德意志,宣布承認奧托四世為德意志合法國王,允諾為其加冕為德意志的皇帝。次年,因諾森三世又致函施瓦本地區的教俗諸侯,要求他們背棄菲利普,支持奧托四世。為此,奧托四世於6月8日在諾伊斯城以文字的形式承諾向教皇宣誓效忠,履行實踐羅馬教皇的「收復政策」的義務,7月3日在科隆向教皇使節、樞機主教普雷內斯特的吉多宣讀了「諾伊斯誓言」(Neusser Eid)。

  教皇的支持並沒有在王位之爭的政治天平上為奧托四世增加多大的籌碼,奧托四世的舅舅獅心理察去世後,他失去了英國在財政上的支持。1204年,理察的繼任,被稱為無地王的約翰(Johann Ohneland,1167—1216,1199—1216年在位)在與法國國王的戰爭中丟失了英國王室在大陸的領地,退回英倫三島,奧托四世的陣營開始分崩離析。他的兄長海因里希(Heinrich derltere von Braunschweig,1173—1227)在與菲利普達成協議後獲得普法爾茨伯爵領地,加入到反對奧托四世的陣營中。受他的影響,布拉班特公爵領地的公爵勇敢者海因里希(HeinrichⅠ. der Mutige,1165—1253)以及地處萊茵河下游的威斯特法侖地區的伯爵們都改為支持菲利普國王,甚至為奧托四世登上王位立下汗馬功勞的科隆的大主教阿道夫在這年也轉而與菲利普協商,以科隆城的特權和大量的金幣為代價與其和好。1205年1月6日,阿道夫按照傳統在亞亨重新為菲利普舉行了國王加冕禮。阿道夫的行徑遭到因諾森三世的譴責,罷免了其大主教的教職,宣布對其處以絕罰。1206年7月27日,奧托四世的軍隊與菲利普的軍隊在瓦森貝格交戰,結果是鎩羽而歸,奧托四世逃往英國,剛剛接替阿道夫不久的科隆大主教布魯諾(BrunoⅣ. von Sayn,1165—1208)被施陶芬家族的軍隊俘獲。瓦森貝格戰役之後,教皇因諾森三世似乎越來越傾向於菲利普國王,他於1207年5月派遣兩位教皇使節前往德意志。一方面,教皇使節勸說似乎是大勢已去的奧托四世放棄德意志的王位,極力促成他與菲利普女兒的婚姻,而且他還可以獲得施瓦本公爵領地作為補償;另一方面,他們與菲利普進行談判,為教皇的侄子與菲利普另一個女兒的婚姻牽線搭橋。羅馬教皇表示願意承認菲利普為合法國王,並許諾為其加冕為皇帝。菲利普也改變了與教皇對立的態度,他表示不再干預主教的自由選舉、不強求教士的遺產,把王國的剝奪法律保護令與教會的絕罰結合在一起。正當這一切都似乎已成定局之時,1208年6月21日,菲利普在班貝格大教堂祈禱時被怒氣沖沖的巴伐利亞的行宮伯爵維特爾斯巴赫的奧托八世(OttoⅧ.Von Wittelsbach,1180—1209)刺殺,原因是菲利普曾經應允把女兒許配給伯爵,此後卻以女兒與其年齡相差太大為藉口毀約,伯爵提出與國王的另一個女兒訂立婚約的要求也遭到拒絕,深感自己的榮譽受到極大損害的奧托八世趁其不備刺殺了籌措滿志準備登上皇位的菲利普國王。

  菲利普被刺殺為已經準備遜位的奧托四世重又掃清了登上王位的障礙。法國國王菲利普二世企圖故技重施,把布拉班特的公爵勇敢者海因里希扶上德意志的王位,遭到施陶芬家族和奧托四世的強烈反對,在馬格德堡大主教阿爾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Ⅰ.von Kfernburg,1170—1232)的調停下,奧托四世迎娶菲利普的女兒貝婭特麗克絲(Beatrix von Schwaben,1198—1212)為妻,他通過這個婚姻獲得施陶芬家族的承認。在1208年11月11日召開的宮廷會議上,與會的教俗諸侯一致選舉奧托四世為國王。為了獲得教皇的承認,1209年3月22日,奧托四世向兩位教皇使節重申支持因諾森三世教皇在此前提出的「收復政策」,遵守「諾伊斯誓言」,此外還同意踐行教皇曾對菲利普提出的要求。因諾森三世非常欣慰地稱其為「合我心意的人」「令我心滿意足的兒子」。但奧托四世向教皇使節作出的這次承諾沒有任何德意志諸侯在場見證,而且在此之前他已經指定阿奎萊亞的總主教(Patriach)埃爾拉的沃爾夫格(Wolfger von Erla,1140—1218)為帝國特使(Reichslegat),在倫巴底、圖斯策恩以及斯波萊托、安科納等地區巡遊,強調德意志皇帝在這些地區應享有的權利,故而樞機主教團的一些成員告誡因諾森三世,應該慎重考慮為奧托四世加冕為帝。8月,奧托四世率大軍進入義大利,10月4日,教皇因諾森三世在羅馬為其舉行了加冕禮,戴上皇冠的奧托四世向教皇保證有義務保護羅馬教會的財產、維護其所有的權利。

  登上皇帝寶座的奧托四世剛剛坐穩就違背了曾經許下的所有諾言。他在1210年秋季率軍到達義大利北部,突然轉向西西里,一方面是因為在普利亞地區的德意志的男爵(Baron)們因與當地貴族的利益衝突向德意志皇帝提出了求援的要求;另一方面,居住在西西里的海因里希六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二世日益成年,奧托四世越來越感到這將會對他形成一種威脅,企圖藉此機會將其消滅在萌芽之中。曾經信誓旦旦不會侵犯教皇利益的奧托四世很快就占領了斯波萊托、安科納等屬於教皇的領地,在阿韋爾薩擊鎮壓了當地的反抗。奧托四世的軍事行動完全出乎因諾森三世的意料,他深感受到愚弄,於11月18日宣布對奧托四世處以絕罰,解除所有人對皇帝發過的誓約。這天距他親自為奧托四世主持加冕禮僅一月有餘。他在此後致德意志主教們的信函中聲稱:「我們自己鑄造的劍重重地刺傷了我們自己。」然而,奧托四世並不理會教皇的絕罰,繼續南下,皇帝的軍隊於1211年秋占領了義大利南部後直達卡拉布里亞。為了阻止德意志皇帝的勢頭,教皇示意在德意志的那些反對韋爾夫家族的教俗貴族另選皇帝。這年的9月,美因茨的大主教西格弗里德(SiegfriedⅡ. Eppstein,1165—1230)、波希米亞的國王奧托卡爾一世(OttokarⅠ.,1155—1230,1198—1230年在位)、圖林根的侯爵(Landgraf)赫爾曼一世在法國國王的支持下,召集德意志的諸侯在紐倫堡召開會議,選舉遠在西西里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為皇帝。這一選舉超乎尋常,因為此前只有由諸侯選舉的德意志國王才能在羅馬由教皇加冕為皇帝,從未發生過諸侯直接選舉德意志皇帝的現象。驚聞此訊的奧托四世中止了進攻西西里的計劃,立刻返回德意志。1212年5月,奧托四世再次在紐倫堡召開宮廷會議,重新掌控德意志的政治局勢,7月圍攻了被其視為叛逆的赫爾曼一世的魏森要塞。然而,此後的局勢急轉直下,8月11日,奧托四世的妻子突然去世;9月,被選為皇帝的弗里德里希二世第一次踏上了德意志的土地,出現在康斯坦茨。在這同一時期,曾經追隨菲利普的施派爾的主教康拉德三世(KonradⅢ.von Scharfenberg,1165—1224)披露了奧托四世準備徵收人頭稅(Kopfsteuer)和其他一些新賦稅的計劃,以及企圖奪取教會土地財產的預謀。所有這些匯聚在一起,致使原來那些追隨施陶芬家族的施瓦本的王室封臣紛紛倒戈,背棄奧托四世,巴伐利亞的王室封臣也緊隨其後,他們湧向康斯坦茨,支持施陶芬家族的弗里德里希二世。

  三、帝國政治重心的南移

  弗里德里希二世曾有過傳奇般的童年,他的母親康斯坦茨是西西里王國唯一的繼承人,他在父親加冕為西西里國王的前一天出生在安科納的耶希,王后分娩時有19位主教和樞機主教在場見證了他的出生。1196年12月25日,在他兩周歲生日的前一天,父親海因里希六世皇帝就授意將他選為「羅馬國王」(rex Romanorum),然而僅一年之後海因里希六世突然去世。皇帝臨終之際預見到年僅3歲的兒子和他的母親完全無力抵抗對皇位虎視眈眈的韋爾夫家族,為了能保住兒子在西西里的地位,他指示忠誠的西西里攝政王安韋勒的馬克瓦特(Markward von Annweiler,?—1202),輔佐身為西西里國王的弗里德里希二世,要他尊重教皇,把瑪蒂爾德的遺產以及教皇國的領地歸還給教皇,以換取教皇幫助他的幼子保住在德意志的王位。1198年3月,菲利普被施陶芬家族的追隨者選舉為德意志的國王,為了保住在西西里的王位,康斯坦茨皇后審時度勢,以攝政王的名義宣布弗里德里希二世放棄德意志的王位,同時向教皇宣誓行了效忠禮,由此西西里王國成為羅馬教會的采邑,與德意志分離成為獨立的領土王國。同年3月17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巴勒莫登基為西西里國王,11月28日康斯坦茨去世,她在臨終前留下遺囑,指定教皇因諾森三世為這個4歲國王的監護人(Vormund),教皇成為西西里王國的攝政王,但實際的攝政大權卻掌握在宮廷的膳務大臣(Truchse)安韋勒的馬克瓦特手中。

  年僅4歲就失去雙親呵護的弗里德里希二世顯得格外早熟,攝政大權幾易他人之手、巴勒莫宮廷的爾虞我詐磨鍊了他的政治洞察力和應變能力。1201年,弗里德里希二世14歲成年親政,在這同一年他聽從教皇的安排迎娶了比他年長十多歲、且已經寡居的阿拉貢國王阿爾方斯二世(AlfonsⅡ.,1157—1196,1162—1196年在位)的女兒康斯坦策(Konstanze von Aragón,1179—1222)為妻。在此後的十年,德意志局勢的變化為弗里德里希二世登上德意志的王位鋪平了道路,1211年9月,在教皇的授意下弗里德里希二世再次被選為德意志的國王。次年的3月,這位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不顧妻子和西西里貴族們的勸阻,僅帶幾個親信踏上了奪回德意志王位的征途。在羅馬,他首次覲見了素未謀面的監護人因諾森三世教皇,向他宣誓行效忠禮,他向教皇保證,一旦他執掌德意志王權,就立刻踐行兩位前國王——他的叔父菲利普和韋爾夫家族的奧托四世——從未實踐過的所有承諾。為此,他要求因諾森三世為他年僅1歲的兒子海因里希(七世)(Heinrich(Ⅶ.),1211—1242,1212—1242年在位)加冕為西西里的國王,以保證西西里的王位不會因為他的遠征落入他人之手。教皇滿足了他的要求,於3月初為海因里希(七世)主持了西西里國王的加冕禮,同時再次重申西西里的獨立性。此後,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教皇使節、樞機主教巴利的貝拉爾(Berard von Bari,?—?)陪同下前往德意志。這支勢單力薄的隊伍在途經今天瑞士的庫爾時有了軍事護衛隊,在護衛隊的保護下避開布倫納隘口,繞道翻越阿爾卑斯山,踏上德意志的土地。

  當弗里德里希二世出人意料地在康斯坦茨的城門前出現時,這座主教城市正準備迎接前來阻截他的奧托四世,拒絕為他打開大門。貝拉爾向市民宣讀了教皇敕令(Bannbulle),弗里德里希二世才得以進城,遲到三個小時的奧托四世只得返回科隆。在康斯坦茨站住腳跟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僅很快就得到施瓦本和上萊茵地區教俗貴族的支持,而且還獲得大量的經濟資助和承諾。11月19日,弗里德里希二世與法國王儲、後來的國王路易八世(LuoisⅧ.,1187—1226,1223—1226年在位)在沃-庫勒爾會晤,重建施陶芬卡佩聯盟(das staufisch - kapetingische Bündnis),為此他從法王那裡獲得1萬磅的白銀。12月5日,德意志諸侯在法蘭克福集會,與會的大多數諸侯同意選舉弗里德里希二世為國王。四天後,美因茨的大主教西格弗里德在美因茨的大主教教堂為弗里德里希二世主持加冕禮。

  初到德意志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既不會講德語,對德意志的一切也都很陌生,同時代的人稱他為「普利亞之子」(chint aus Pulle),因為教皇是他需要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因而又戲稱他是「教士國王」(Pfaffenknig)。1213年7月12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埃格爾致函因諾森三世,再次重申奧托四世對教皇的允諾:放棄教皇的世襲領地;放棄在這些地區的經濟特權;不干預對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的任命;支持教皇對異端的鎮壓。弗里德里希二世進入德意志要面對強大的反對派勢力,首先是來自韋爾夫家族的反對。被剝奪王位的奧托四世雖然並不甘心,但最初並沒有與年輕的新國王直接交鋒,只是視他為教皇的傀儡。在奧托四世看來,最主要的敵人應該是與之結盟的法國國王,所以他與法王的宿敵、他的舅父英國的無地王約翰聯合起來。此時的無地王約翰正因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免以及英國教會的財產等問題與因諾森三世發生衝突,因諾森三世宣布對英國實施褫奪教權令(Interdikt),禁止在英國進行祈禱、舉行禮拜儀式等一切宗教活動,不僅如此,教皇還給予法國王室進攻和占領英國的特權。教皇的處罰得到了英國教俗貴族的支持,他們共同譴責無地王約翰,迫使他再次向教皇宣誓行效忠禮,教皇隨即撤銷了褫奪教權令,阻止已集結在布洛涅的法王軍隊進攻英國,法王軍隊轉而攻擊佛蘭德。佛蘭德的伯爵費爾南(Ferrand von Portugal,?—1233)和布洛涅的伯爵雷納爾德一世(RainaldⅠ. von Dam martin,1165—1127)逃往英國尋求庇護。無地王約翰從中看到了奪回英王在西歐大陸失去的領地的機會,他計劃與他的外甥奧托四世聯合起來在萊茵河口地區兩面夾擊法王的軍隊。1214年7月初,奧托四世在亞亨集結軍隊向佛蘭德進發,12日到達尼韋勒。21日,佛蘭德伯爵、布洛涅伯爵和英王的聯軍在此與其會合。23日法王菲利普也率軍前往佛蘭德,27日與英國聯軍在布汶遭遇。雖然法王的軍隊只有500騎兵、1500名步兵以及騎兵的伺童,而在聯軍方面,僅奧托四世的軍隊就有上萬之眾,然而,法王的軍隊卻以少勝多,佛蘭德的伯爵費爾南和布洛涅的伯爵雷納爾德被俘囚禁,奧托四世逃回科隆。

  布汶戰役(Schlacht von Bouvines)之後,整個西歐的政局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戰役中大獲全勝的法國國王把安茹金雀花王朝(Anjou -Plantagenêt)徹底地趕出西歐大陸,法國王室的領土有很大程度地擴大。在布汶戰役中慘敗的英國國王受到羅馬教皇的挾制,引起英國貴族的極大不滿。1215年簽訂的《大憲章》(Magna Carta)開啟了英國通向議會制的道路。在德意志,年輕的國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坐享其成,奧托四世的敗北消除了與之繼續爭奪德意志王位的政治實力,奧托四世不得不返回韋爾夫家族的大本營不倫瑞克,同時也放棄了對王位的要求,德意志的王位之爭就此落下帷幕。1215年7月23日,美因茨的大主教按照傳統在亞亨為弗里德里希二世主持國王加冕禮,同時他向在場的紅衣主教奧斯蒂亞的雨果、即後來的教皇格雷戈爾九世(GregorⅨ.,1167—1241,1227—1241年在位)承諾,他將組織德意志十字軍遠征。1215年11月,因諾森三世教皇在羅馬的拉特蘭宮召開在中世紀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宗教會議,參加這次宗教會議的有包括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總主教在內的71位總主教(Patriarch)和大主教、412位主教、修道院院長和修士會的教長(Prior),安條克和亞歷山德里亞的總主教也派遣使節參加會議。此外,弗里德里希二世以及法國、英國、卡拉貢、匈牙利和耶路撒冷的國王們還有20多名其他地區派遣的使節也都前往羅馬參加這次宗教會議。在這次宗教會議上做出了許多重要的決議,如反對異端、確立教會法、組織第四次遠征東方的十字軍等等。對弗里德里希二世來說這次宗教會議更具重要性,因諾森三世向全歐洲宣布,確認德意志諸侯選舉的國王是合法的國王。

  1216年7月16日,因諾森三世去世,歐洲的局面再次發生變化,弗里德里希二世也理直氣壯地違背了之前對教皇所作的所有承諾。他把妻子和年幼的兒子海因里希接到了德意志,指定這個年僅5歲的孩童為施瓦本的公爵和勃艮第地區的教會監理(Rektorat),兩年後的4月又授意德意志諸侯在法蘭克福選他為德意志國王。儘管新教皇洪諾留三世(HonoriusⅢ.,1148—1227,1216—1227年在位)一再重申,只有弗里德里希二世踐行了他曾經做過的承諾才會為其加冕為帝,但迫於再次組織十字軍的需要不得不妥協,於1220年11月22日在羅馬為他主持了皇帝加冕禮。在加冕禮宣誓時,新皇帝向教皇保證,西西里王國不會歸屬德意志帝國,然而,這一保證很快就成了一紙空文。

  從小在西西里長大的弗里德里希二世似乎更喜歡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在羅馬加冕為帝後的同一年他把年幼的兒子海因里希留在了德意志,任命科隆大主教恩格爾貝特(EngelbertⅠ. von Kln,1185—1125)為帝國的攝政王和年幼國王的監護人,自己則僅帶少數隨從返回西西里,不僅完全違背了讓西西里脫離德意志帝國的承諾,而且還在西西里效仿拜占庭的統治模式,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在德意志歷史上第一次建立起官吏國家(Beamtenstaat)制度,企圖以此擴大德意志帝國皇權在義大利地區的影響。從1220年11月中旬起,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卡普阿(Capua)的宮廷會議上先後共頒布了20項法令,這些法令總稱為《宮廷會議決議》(Assisen)。在卡普阿宮廷會議頒布的最初的法令主要是重申威廉二世(WihelmⅡ.,1153—1189,1166—1189年在位)國王執政時期頒布的一些法令,例如:由西西里的國王任免法院官吏(Justitiar)和城市市政官吏(Magistrat);取締海因里希六世去世後所有新增加的關稅和費用;禁止開設新的市場和集市;等等。次年,還頒布了有關禁止賭博、規範雜耍藝人(Gaukler)以及限制猶太人的服飾等法令。

  弗里德里希二世返回義大利以及在那裡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是在延續弗里德里希一世統治時期推行的實現「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目的。弗里德里希一世皇帝強調德意志的皇權直接授命於上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兒子海因里希六世則進一步強調,施陶芬家族作為皇室家族(imperialis prosapia)是愷撒的合法繼承人,不僅有權統治德意志,而且還有權統治羅馬乃至教皇國。弗里德里希二世以西西里王國為其在義大利實踐這一政治目的根據地,在他看來德意志皇帝是基督教世界最高的統治者、羅馬教會的保護者、十字軍的領導者、最高的立法者,他不僅有權統治德意志,而且還有權統治羅馬城、義大利和西西里。為了實踐這一目的,他把帝國的政治中心移到了西西里,首先確立了他在西西里的最高司法審判權,而且他還享有絕對的立法權(Gesetzgebung)。1231年,他授意掌璽官、宮廷大法官(Groh of richter)佩特魯斯(Petrus de Vinea,1200前—1249)在位於今天義大利波坦察省的梅爾菲編撰了一部法典,即《梅爾菲法典》(Konstitution Melfi)。佩特魯斯曾在博洛尼亞大學學習過法學和修辭學,自1220年起擔任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首席書記官(Protonotar),1224年擔任宮廷大法官,是弗里德里希二世最信任的一位寵臣。佩特魯斯為皇室起草的法律文獻不論是在文風方面還是在拉丁語方面,都成為那個時期皇室公文文本的範本,並且沿襲到此後相當長時期。

  佩特魯斯領導編撰的《梅爾菲法典》是自古典社會以來西歐第一部國家的法典,這部法典中收錄了西西里的國王羅格二世、威廉一世、威廉二世以及弗里德里希二世頒布的所有宮廷會議決議。此外,《梅爾菲法典》還綜合在西西里和北義大利地區一直盛行的諾曼人、阿拉伯人以及拜占庭的各種習慣法和法令。弗里德里希二世頒布這部法典的目的是要廢除在西西里王國內正在施行的其他法律和習俗,任何人都不能違背和對抗這個法典。在這部法典里開宗明義地強調,弗里德里希二世是上帝指定的、由諸侯選出的羅馬皇帝,他掌握著上帝賜予的寶劍,負有維護公正及保衛和平的職責。上帝通過諸侯的選舉賦予皇帝權力,並借教皇之手為其施加冕禮,德意志的皇帝是基督世界的實際統治者。德意志皇帝的權威第一次這樣明確地用法律文獻的形式確定下來。毋庸置疑,12世紀以後在義大利興起的羅馬法研究對弗里德里希二世制定《梅爾菲法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引起他對大學的重視,他於1224年6月5日在那波利建立了一所大學(Universitt),這是中世紀第一所沒有獲得教皇特許權就開辦的大學。這所大學按照博洛尼亞大學的模式教授羅馬法,其目的是要求這所學校能培養出為皇帝效力的官吏。弗里德里希二世甚至還作出決定,只有他的臣民才可以在這所大學裡學習。這所大學自創建以後培養了眾多著名學者,其中包括在13世紀最著名的經院哲學家(Scholastiker)、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von Aguin,1225—1274)。

  羅馬法的研究以及大學中法律學科的創立對德意志乃至整個西歐都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僅皇室、教會都以羅馬法為藍本制定各自的法律,而且各個領地、城市以及村莊也都有了自己的法典,13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法規是《薩克森箴言》(Sachsenspiegel)。《薩克森箴言》不是一個制定出來的法律,它匯集了在薩克森地區廣為流行的習俗和習慣法(Gewohnheitsrecht),是經由法學家整理記錄下來的一部成文法。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德意志中世紀歷史上第一次不用拉丁語,而是用北德意志地區的文字記錄的成文法典。《薩克森箴言》主要包括邦國權利(Landrecht)和采邑權利(Lehnrecht)兩個主要部分,把邦國的權力和采邑權明確地區分開,對此後邦國制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13世紀中葉以後,《薩克森箴言》這種記錄當地習慣法的版本很快在德意志其他地區以及整個西歐傳播開來,1275年前後又出現了《德意志箴言》(Deutschspiegel)和《施瓦本箴言》(Schwabenspiegel)。

  四、父與子的爭鬥

  弗里德里希二世宣揚世俗君權的最高統治,完全違背了他曾經多次對羅馬教皇做過的允諾。不僅如此,他還變本加厲地加強對西西里地區的統治,加緊奪取教皇的領地,政教之間的爭鬥烽煙再起。

  早在因諾森三世時期,成年親政後的弗里德里希二世就讓教皇有了不安全感,因此再三以加冕為帝要挾其宣誓,承諾保證不侵犯教皇國的領土,放棄對西西里的管轄權,組建十字軍東征,等等。因諾森三世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德意志正值爭奪王位之際,僅有少數的德意志貴族加入其中。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教皇的支持下被選為德意志國王之後,立刻承諾組織十字軍,但又由於英法之間爭奪在西歐大陸領地的爭鬥而擱淺。拉特蘭宗教會議上,因諾森三世再次號召西歐各國的國王和教俗貴族們組建十字軍東征,但始終沒有得到熱烈的反響。弗里德里希二世雖然在拉特蘭宗教會議上信誓旦旦地承諾組建十字軍,但新教皇的優柔寡斷讓他找到了一再拖延起兵日期的藉口。洪諾留三世教皇為弗里德里希二世加冕為帝時,他再次許下組建十字軍的承諾,卻又因為在西西里王國加強其統治權而一再拖延。實際上,弗里德里希二世一再拖延東征並不表示他對東方沒有興趣,似乎是另有所謀。1225年11月9日,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德意志騎士團(deutsche Orden)的首領(Hochmeister)薩拉查的赫爾曼(Hermann von Salaza,1162—1239)的諫言下,出人意料地在義大利布林迪西迎娶耶路撒冷王國年僅13歲的女王伊莎貝拉二世(IsabelaⅡ.,1212—1228,1212—1228年在位)為妻,他在舉行婚禮的當天就宣布自己是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毋庸置疑,前往耶路撒冷戴上王冠才更能促使弗里德里希二世東征。兩年之後的1227年8月,弗里德里希二世在布林迪西集結了約6萬名騎士和步兵準備啟程,但一場瘟疫再次延遲了起兵的日期。新任教皇格雷戈爾九世對德意志皇帝的再三延誤極為憤怒,他不再接受弗里德里希二世做的任何解釋,以他沒有履行在教皇規定的8月15日前出兵東征的承諾為由,對他處以絕罰。

  教皇的絕罰似乎對弗里德里希二世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被革除教籍的德意志皇帝依然以基督教君王的身份於1228年6月率領組建的十字軍啟程東征。教皇聞訊更加憤怒,再次重申對他的絕罰,並且宣布解除德意志帝國和西西里王國所有封臣對皇帝的誓約,然而,教皇這一次在帝國境內沒有找到同盟。早在1220年,德意志的教會諸侯就曾以倒向教皇為要挾,迫使弗里德里希二世在這年的4月26日頒布《與教會諸侯聯盟》(Confoederation cum principibus ecclesiasticis)的法令。弗里德里希二世在這個法令中明確指出,皇帝要維護教會的經濟利益,給予教會諸侯所有經濟特權,禁止任何人違背教會的意願在教會的土地上修建城堡、建立城市,擴大教會諸侯的司法審判權,保護其控制城市的各種權利以及鑄幣權等等。弗里德里希二世用這個法令作為對教會和諸侯支持皇權的回報。皇帝以這種成文法的形式確認了主教享有權利的合法性,保證不在他們的領地內設立新的關卡和鑄幣所,禁止自治城市接受主教的依附農,不能未加限制地在主教的城市裡支付稅金和貨幣。這個法令中還規定,國王必須禁止直轄區的長官和封臣危害教會的財產,保證世俗服從教會的處罰。獲得種種特許權的教會諸侯自然不願意因為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下台而失去已經獲得的既得利益,他們堅決地站在弗里德里希二世的一邊。

  1228年6月,在德意志主教和大主教們的支持下,弗里德里希二世率領組建的十字軍經賽普勒斯進入耶路撒冷。德意志歷史學家們通常認為,弗里德里希二世領導的這次十字軍是西歐第五次十字軍東征的一部分,也是唯一一次沒有發生任何武力衝突的東征。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埃及的蘇丹卡米勒(al Kamil Muham mad,1180—1238)與他的侄子因爭奪大馬士革深陷戰爭困境之際,與之進行談判。1229年2月18日,雙方在雅法達成協議,簽訂和約。《雅法和約》(Frieden von Jaffa)中確定,弗里德里希二世獲得對耶路撒冷、拿撒勒、伯利恆、利達的統治權,穆斯林保留耶路撒冷聖殿山以及清真寺和教堂,允許穆斯林在這一地區自由遷徙,他們應受到耶路撒冷阿拉伯法官(Kadi)的保護。3月17日,未動一兵一卒的弗里德里希二世進入耶路撒冷城,次日在聖墓教堂(Grabeskirche)里自己戴上耶路撒冷王國的王冠,因為這個時候的他仍然處於絕罰中,任何大主教或主教都不能為他舉行任何宗教儀式。3個月後,心滿意足的弗里德里希二世返回義大利。

  促使弗里德里希二世返回義大利的重要原因在於,倫巴底地區爆發了反對德意志皇帝的反抗,倫巴底的城市素來反對德意志皇帝對該地區的控制。12世紀中葉以後,日益活躍的工商業在十字軍東征的刺激下更加繁盛,商業貿易和手工業逐漸成為社會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城市是商業貿易和手工業的棲息之地,因此控制貿易就必須要控制城市。教皇對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絕罰進一步激起了倫巴底城市反對皇權控制的士氣,教皇的軍隊也乘機進入倫巴底地區。返回義大利的弗里德里希二世迅速鎮壓了倫巴底城市的叛亂,但卻不願意繼續激怒教皇而未與教皇的軍隊交戰。為了緩和與教皇的緊張關係,弗里德里希二世任命薩拉查的赫爾曼為特使與教皇的軍隊進行談判。1230年7月,雙方簽訂《聖日耳曼協議》(Vertrag von San Germano)。為了促使教皇解除對自己的絕罰,德意志皇帝不惜在談判中做出一系列的妥協,其中包括教會應自由任命教職,重新恢復被弗里德里希二世罷免人員的教職,世俗不可侵犯教會的教士,教會應該獲得免稅權,皇帝應放棄教皇國領地。弗里德里希二世採取的這一系列妥協換來教皇解除皇帝絕罰的承諾。

  弗里德里希二世一方面竭力修補與教皇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面繼續打壓倫巴底城市同盟。1231年11月,皇帝在拉文納召開帝國會議,倫巴底城市同盟拒絕參加,不僅如此還自發組織了一支強大的同盟軍隊與皇帝對抗。1232年1月,弗里德里希二世再次宣布取消義大利北部所有城市的自治權,剝奪市民組織城市議會、任命市政官員的權利,禁止在城市裡組織同業公會和行會。弗里德里希二世這項新的城市政策立刻遭到倫巴底城市的抵制和激烈反抗,他們組成了反對德意志皇帝的陣營。

  弗里德里希二世長期滯留在義大利,把對德意志本土的統治交由他的幼子海因里希(七世),任命科隆的大主教恩格爾貝特為攝政王輔佐朝政,這就為德意志的教俗貴族增強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實力創造了最有利的時機,尤其是科隆的大主教通過攝政權不斷地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地方諸侯也趁機爭權奪勢。為了防禦其他權勢的侵擾,諸侯們在自己的領地設置邊防線,建立城堡,逐漸形成了地域性的、有固定疆域的諸侯邦國。他們在自己的邦國內施行地區性的集權統治,掌控教會,在重要的交通要道設立關卡,在開辦的市場徵收市場稅。1231年初,18歲的海因里希(七世)成年親政,為奪回攝政時期被諸侯分割的王權,與邦君諸侯之間產生了激烈的衝突。為了在與諸侯的鬥爭中爭取更多的政治力量,海因里希(七世)給予各地城市眾多特許權,從而贏得了城市市民以及中小貴族的支持,這就更加引起諸侯的不滿。諸侯聯合起來,先後兩次在沃爾姆斯召開諸侯會議,譴責國王對其權利的干預,他們共同做出決議宣布,未經城市領主的允許,任何城市的市民都不得聯合起來,不得建立同盟或者聯盟。1231年5月1日,海因里希(七世)被迫把諸侯在沃爾姆斯帝國會議上的決議以特許權的形式頒布,即《有利於諸侯的法令》(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年輕的國王宣布放棄在諸侯的邦國領地內的最高司法權、侍從權(Geleitrecht)、鑄幣權、徵收關稅權、建立城堡和城市權。這個法令還強調,國王必須保證諸侯鑄的貨幣在城市有效使用和通行,給予諸侯防禦城市的軍事權利,要求城市市民維護諸侯的權利。在這個法令中還明確規定,任何城市的市民都不得擅自結成同盟會、聯盟,如果未經城市領主的許可,即使是國王都不能給予認可。國王不得以限制市場和道路交通的方式、以接收貴族和教會的依附者以及居住在城堡外的市民進入法律共同體的方式阻止諸侯建立主權領地。在這同一個法令中還規定,在制定和頒布新的法令時,邦君必須獲得邦國內各等級的一致同意。

  為了迫使國王遵守這個法令,德意志眾多諸侯於1231年末前往拉文納,敦促弗里德里希二世在那裡召開帝國會議,在海因里希(七世)缺席的情況下,皇帝認可了《有利於諸侯的法令》,弗里德里希二世由此贏得了眾諸侯支持他要建立一個世界性大帝國的政策。在這次帝國會議上,皇帝強調禁止所有城市擅自組成城市議會(Stadtrat)、不得任命市長(Bügermeister),禁止城市成立同業公會(Innung)、兄弟會(Bruderschaft)和行會(Zunft)等自治機構。12世紀以來德意志城市自治的權利幾乎完全消融在諸侯的權利中,城市的自治成為諸侯領地主權化的最大「犧牲品」,並且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諸侯領地主權的合法性。1232年5月,海因里希(七世)國王在眾多諸侯的挾持下前往弗留利地區的奇維達萊覲見他的父親、德意志的皇帝,向他表示臣服。在奇維達萊,弗里德里希二世正式批准了《有利於諸侯的法令》,要求他的兒子向諸侯保證今後一定正確地對待他們,如果他違背了這個承諾,諸侯和皇帝會請求教皇對他處以絕罰。

  德國歷史學家對1220年的《與教會諸侯聯盟》以及十餘年後的這部《有利於諸侯的法令》給予高度的重視,他們認為這兩個法令是德意志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在德意志形成了一種新的權力關係,而是因為這種新的權力關係以法律的形式被確定下來。

  海因里希(七世)國王並不甘心在德意志失去權勢,對諸侯依然採取較為強硬的態度,為此他還於1232年再次與法國卡佩王朝建立聯盟,次年率聯軍進攻巴伐利亞公爵領地,奧托二世(OttoⅡ,der Erleuchte,1206—1253)公爵戰敗,臣服國王。海因里希(七世)一直把城市市民作為可以依靠的政治力量,針對進入13世紀以後教皇以及皇帝以反對異端為名對城市自治運動的鎮壓,他在1234年2月的一次法蘭克福宮廷會議上宣布了反對非法迫害異端的命令,支持城市市民在政治上提出訴求。教皇和皇帝對海因里希(七世)的命令十分不滿,這年的夏季雙方在列蒂會晤,他們共同譴責國王,教皇向特里爾的大主教特奧德里希二世(TheoderichⅡ. von Wied,1170—1242)發布對海因里希(七世)處以絕罰的教令,皇帝也以與他斷絕父子關係、不再有任何往來進行威脅。教皇和皇帝的表態迫使海因里希(七世)破釜沉舟,當他獲悉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即將啟程返回德意志的消息後,9月在博帕德召集反對皇帝的諸侯以及奧格斯堡、維爾茨堡、沃爾姆斯、斯特拉斯堡、施派爾等主教區的主教們,此外還有施瓦本的小貴族們共同起兵,企圖以武力阻止皇帝進入德意志。海因里希(七世)還與一向反對皇帝的倫巴底城市同盟結成同盟,法國國王路易九世(LuoisⅨ.1214—1270,1226—1270年在位)也加入了反對德意志皇帝的同盟,然而德意志的大多數諸侯都沒有站在國王一邊。1235年春季,弗里德里希二世僅帶少數隨從返回,當他一進入德意志,諸侯就聚集到他的周圍,他的隊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壯大,海因里希(七世)的支持者們聞風自行瓦解。同年7月2日,海因里希(七世)不得不在巴特溫普芬的皇室行宮屈膝跪地在他父親的面前請求寬恕。弗里德里希二世並沒有因為父子情寬恕這個反叛的兒子,他在沃爾姆斯設立法庭審判反叛者,海因里希(七世)的追隨者們得到赦免,他本人則被廢黜,被其父拘押在義大利東南部的普利亞,直至他1242年墜馬去世。

  弗里德里希二世與海因里希(七世)父子間的爭鬥,為德意志諸侯增強自身的政治實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對海因里希(七世)做出判決之後,皇帝於8月15日在美因茨首次頒布了《帝國和平條例》(Landfriede),這是德國歷史上第一次用德語頒布的法令。該法律共有29個條例,其中包括有關法庭、鑄幣、關稅以及交通等各個方面的規定。在這個法令中,弗里德里希二世以限制私戰為由,把對城市的保護權和城市的防禦權給予教會和宮廷法庭,其中還包括擴大城外市民(Pfahlbürger)範圍的禁令,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自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條例擴大了教俗諸侯的特許權的範圍。可以這樣說,一系列的特許權和帝國安全條例的頒布,從法的角度上承認了德意志諸侯在其領地內的權力和政治地位,尤其是給予他們在領地內建立要塞和加強軍事實力的權利,領地的領土(Territorium)性質日益呈現出來,邦國逐漸地朝著獨立的方向發展。

  獲得最大利益保證的諸侯給予德弗里德里希二世極大的支持,他在整個帝國具有極強大的政治優勢,似乎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位皇帝能與之相比。1235年7月15日,弗里德里希二世與英國國王亨利三世(HenryⅢ.,1210—1272,1216—1272年在位)的妹妹伊莎貝拉(Isabellavon England,1214—1241)結婚,夫妻之間的年齡相差20餘歲,這次婚姻的政治目的顯而易見。法國國王雖然曾經是海因里希(七世)的盟友,但長期以來施陶芬家族與法國卡佩王朝之間的政治互利,很快就消除了路易九世與弗里德里希二世之間的對立。帝國內外有利於皇權的政治形勢、義大利倫巴底城市以及羅馬教皇表現出來的敵對態度致使弗里德里希二世僅在德意志停留了兩年。1237年秋季,弗里德里希二世率領德意志皇帝的軍隊兵分兩路,越過阿爾卑斯山隘口進入義大利,此後他再也沒有回到德意志。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