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立足東部的德意志騎士團 一、德意志騎士團
2024-10-09 05:21:07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在弗里德里希二世與海因里希(七世)父子之間的爭鬥中,起到很大政治作用的是德意志騎士團的首領薩拉查的赫爾曼。德意志騎士團成立於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期,這次十字軍東征是西歐德、英、法君主為在地中海地區瓜分勢力範圍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1189年,埃及和敘利亞的聯軍攻陷了耶路撒冷城,達到權力之巔的德意志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率先親領德意志十字軍進軍東方,但卻在途中溺水身亡。隨軍同行的大多數諸侯對東征並沒有寄予很大的希望,皇帝的意外身亡給了他們返回家鄉的藉口,只有少部分十字軍繼續東進。隨後而至的英、法國王帶領的十字軍矛頭直指地中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阿卡,將其圍困近3年(1189年8月28日至1191年月12日),久攻不克。在此期間,原在耶路撒冷的聖瑪麗婭醫護院(St.Marien - Hospitalder Deutschen zu Jerusalem)遷移至阿卡,在城下支起帳篷,收容和照顧圍城時的受傷者和病弱者。這所基督教教會的醫護院(Hospital)是12世紀20年代由來自不萊梅和呂貝克的幾位商人在耶路撒冷捐建的,1143年羅馬教皇將這個教會的機構置於聖約翰醫護院(Hospital des hl.Johannes)的管轄之下,責令他們必須遵守該醫護院的各項規章。
1190年10月,弗里德里希一世的三子、施瓦本公爵弗里德里希五世(FriedrichⅤ.,1167—1191)繼續父親未竟的事業,率領德意志十字軍東征,抵達阿卡後,聖瑪麗婭醫護院立刻投庇在公爵的麾下,由公爵的隨軍教士領導。阿卡和耶路撒冷再次被十字軍占領後,耶路撒冷的新國王,來自香檳的伯爵海因里希二世(HeinrichⅡ.von Champagne,1166—1197,1192—1197年在位)贈與聖瑪麗婭醫護院土地,在那裡修建教堂和居所。1191年2月6日,在海因里希六世皇帝的促成下,教皇克萊芒三世(ClemensⅢ.,?—1191,1187—1191年在位)給予聖瑪麗婭醫護院特許權,承認它與此前成立的聖殿騎士團(der Tempelorden)和以聖約翰醫護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醫院騎士團(der Orden vom Hospitaldes Heiligen Johannes zu Jerusalem)相等的宗教法律地位。由此,聖瑪麗婭醫護院脫離了聖約翰醫護院,成為一個獨立的兄弟會。兄弟會的首領借鑑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的團規,制定自己的會規,1196年得到教皇科爾萊斯丁三世(CoelestinⅢ.,1106—1198,1191—1198年在位)的批准。1198年,因諾森三世繼任教皇,他全力實踐教權至上的思想,不遺餘力地調動各種力量為其效力,在此後相繼創立的弗蘭西斯修士會(Franziskaner)和多米尼克修士會(Dominikaner)都毫無保留地服從他,騎士團這種軍事修士會也自然不會離開他的掌控之中。1198年,因諾森三世發布通諭,要求聖瑪麗婭醫護院兄弟會承擔向異教徒作戰的軍事義務,從此該兄弟會也具有了軍事性質,轉變為軍事修士會,因為它的成員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德意志,故而被稱為德意志騎士團(Deutscher Orden)。
德意志騎士團的第一任首領(Hochmeister)是巴森海姆的海因里希·瓦爾波特(Heinrich Walpot von Bassenheim.?—1200),他出身於萊茵蘭地區一個王室封臣家庭,在他的領導下這個兄弟會轉變為騎士團。騎士團的所有成員都必須宣誓發三願(Pr of ess):守貧(Armut)、禁慾(Askese)、服從(Gehorsamkeit)。在這個具有宗教性質的騎士團中,最上層成員是修士兄弟(Priesterbrüder),他們要像修道士一樣嚴格遵守修道院的院規,主持騎士團和騎士團所在地區的宗教儀式等宗教方面的事務。騎士兄弟(Ritterbrüder)是騎士團中的中堅力量,他們大多出身於小貴族和市民階層。儘管他們依然是世俗基督徒,但在加入騎士團時要和修士兄弟一樣發三願,所不同的是他們無需履行宗教的職責,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作戰。修士兄弟和騎士兄弟都有選舉騎士團首領(Hochmeister)的權利,但騎士兄弟在騎士團中只能被委以較低的職務。在騎士團中還有出身非貴族家族的世俗的「薩利安特兄弟」(Sariantbrüder),他們通常是步兵、傳令兵或者從事其他一些事務。此外還有侍從,被稱為「服役的次兄弟」(dienende Halbbrüder),他們沒有人身自由,依附於騎士團,從事各種手工勞作,為騎士和薩利安特兄弟服務。一般來說,參加德意志騎士團的人原則上不受社會地位和出身的限制,凡年滿14歲的自由男子,發誓禁慾,沒有債務纏身,嚴格遵守騎士團的團規就都能加入。德意志騎士團的團服是帶有黑色十字的白色披風,薩利安特兄弟則身著灰色披風。德意志騎士團中還有一些修女,負責照顧傷病者,從事慈善性的救護工作。
與聖殿騎士團和醫院騎士團比較而言,德意志騎士團成立的時間較晚,但它的發展卻很快,存在的時間也較長,或許是因為德意志騎士團的活動沒有僅局限在東方。1197年,德意志騎士團在義大利南部的巴列塔設立一所醫護院,1200年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德意志帝國境內的哈雷設立醫護院。1221年,在薩拉查的所有騎士團都獲得羅馬教會給予的免受主教管轄的特許權(Exemtion),這些醫護院也由此成為所在地區獨立的宗教組織機構,並且通過捐贈不斷地擴大土地財產,形成一個騎士團轄區(Komturei),這就為此後騎士團返回西歐奠定了一個實際的領地基礎。
二、騎士團的新領地
13世紀初,東方的局勢越來越不利於羅馬教廷,1202年因諾森三世發動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把進攻的矛頭對準同是基督教國家的拜占庭。十字軍攻占君士坦丁堡,1204年在巴爾幹半島的南部建立一個畸形的「拉丁帝國」(Das Lateinische Kaiserreich)。拉丁帝國內部各種矛盾重重,當地人民的起義和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它僅存在50年就覆滅了。第四次十字軍之後,雖然羅馬教廷又相繼組織幾次十字軍東征,但都以流產或失敗告終,羅馬教廷的勢力和影響再次從東方被排除出去,騎士團也不得不另謀出路。由於各騎士團與所在國和地區的封建君主之間的關係不同,所以他們的命運也是南轅北轍。聖殿騎士團是一個具有國際性質的軍事修士會,但它的根基和主要領導人在法國,他們與當地封建貴族的地位相差無幾。13世紀中葉,正當騎士團在東方失去立足之地時,法國國王正在消除封建分裂勢力,實現集權統治,對任何不服從集權統治的勢力都採取強硬的手段,乃至組織十字軍討伐南法的阿爾比派和支持他們的封建貴族。法王甚至還控制羅馬教廷,將其遷移到法國南部邊境的小城阿維尼翁。峙仗財力桀驁不羈的聖殿騎士團自然也不能令法王容忍,他利用教皇的權威取締了聖殿騎士團。與此相反,德意志騎士團則由於和北德的封建主合作,在德意志的東進中有了新的發展機遇。
德意志騎士團在圍攻阿卡時與圖林根伯爵路德維希三世(LudwigⅢ.,1151—1190)以及蓋爾登的伯爵奧托一世(OttoⅠ. von Geldern,1150—1207)的初次接觸,奠定其與德意志諸侯之間相互合作的基礎,並且通過他們與施陶芬皇室建立最初的聯繫。1197年,皇帝海因里希六世把義大利巴勒莫的一所修道院贈與騎士團,這是他們在德意志帝國領地內的第一處財產。1210年,薩拉查的赫爾曼任騎士團的首領,他更加密切了與施陶芬皇朝之間的關係,利用騎士團隸屬於羅馬教會的關係,在德意志皇帝和羅馬教皇之間斡旋,獲得皇帝的極大信任。在赫爾曼的建議下,弗里德里希二世通過與耶路撒冷女王的政治婚姻,未傷一兵一卒戴上了耶路撒冷的王冠。赫爾曼還利用騎士團直接隸屬於羅馬教會的地位,周旋於皇帝和教皇之間,他的政治影響因此而增大,軍事實力也因此而增強。1209年,匈牙利的國王安德烈亞斯二世(Andreas II.,1177—1235,1205—1235年在位)為了鎮壓東斯拉夫人的一支庫曼人(Kumanen)請求德意志騎士團伸出援手為他助戰,這就為騎士團敞開了這個地區的大門。安德烈亞斯二世很快就認識到,他的求援是「引狼入室」,隨即又對騎士團下逐客令,但在兩年後的1211年騎士團再次返回這一地區,攻占了波羅的海東南沿岸非基督教的普魯士人(Pruen)所居住的地區。
自12世紀起,在波羅的海東岸(Balte)形成了一個由多個異教民族聚居的移民區,移居在其北部的是愛沙尼亞人和立沃尼亞人,移居在波莫瑞海灣和庫爾曼區(Kulmer Land)的是波莫瑞人,此外還有瑞典人和丹麥人。在易北河和奧德河區間以斯拉夫人為主,德意志移民的主要活動區域則主要是在普魯士地區以及所有在東進運動中建立的城市裡。在這些新移民地區以異教民族為主,參與東進運動西多派的修道士們不僅組織拓荒等經濟活動,而且還在異教民族中積極布道傳教,遭到異教民族的抵制和反抗。1226年,弗里德里希二世皇帝在義大利的里米尼頒布了金璽詔書(die Goldene Bulle),把魏克瑟爾河下游東部的庫爾姆地區以及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封授給了德意志騎士團,授權他們在這個異教地區傳播基督教。騎士團以「七城堡」(Siebenbürgen)為核心區域,有了德意志騎士團國家(Deutschordenstaat)的雛形。1228年,騎士團的第四任首領薩拉察的赫爾曼(Hermann von Salaza,1162—1239)率領德意志騎士團參加了弗里德里希二世組織的十字軍,騎士團由此獲得了皇帝給予的采邑豁免權(Lehnsexemtion),解除了騎士團與耶路撒冷王國以及其他所有地區的封建義務,騎士團享有了與德意志諸侯相同的權利和政治地位。1234年,教皇格雷戈爾九世在列蒂頒布教諭,確認德意志皇帝給予騎士團的金璽詔書,宣布騎士團所獲得的土地是聖彼得的財產,在教皇的庇護之下,是騎士團永遠享有的自由土地。騎士團的首領赫爾曼不僅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忠實支持者,而且還善於在羅馬教皇和德意志皇帝之間進行調停,可以這樣說,他的每一次斡旋都增強了雙方對其信任,也都因此為騎士團獲得特許權和封贈的土地,這無疑促進了騎士團的權力欲膨脹,也極大地增加了騎士團財力,增強了它的軍事實力,有了進一步向立沃尼亞地區擴張的條件。
自12世紀末起,德意志的傳教士們開始在立沃尼亞地區傳播基督教;1198年,教皇批准不萊梅騎士家庭出身的修道士阿爾貝特·封·布克斯霍夫登(Albertvon Buxthoeven,1165—1229)在里加設立主教區。為了保護在異教徒中進行傳教的傳教者們,阿爾貝特在立沃尼亞創立寶劍兄弟騎士團(Schwertbrüderorden)。寶劍兄弟騎士團是主教依靠的軍事力量,1204年獲得教皇因諾森三世的認可。此後,寶劍兄弟騎士團很快就控制了立沃尼亞地區的城堡,成為這個地區的實際統治者。1217年以後,寶劍兄弟騎士團又征服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地區,形成與丹麥人的對抗。1225年德意志國王海因里希(七世)給予阿爾貝特等同於主教諸侯的地位和權利,提升騎士團的宗教地位。1236年9月,立陶宛人(Litauen)在立奧利艾戰役中大敗寶劍兄弟騎士團,赫爾曼「漁翁得利」,兼併寶劍兄弟騎士團的殘部,接管其所轄的地區,進一步擴大了自己在北歐的勢力範圍。
1240年,東亞草原上崛起的蒙古人的軍隊在拔都(Batu Khan,1205—1255)的率領下攻克了俄羅斯的基輔公國,之後繼續向西分兵進攻波蘭和匈牙利。蒙古人的鐵騎驍勇剽悍,勢如破竹,教皇格雷戈爾九世號召組織十字軍抵擋蒙古人的軍隊,但響應者寥寥無幾。1241年4月,蒙古人的軍隊在瓦爾斯塔特附近的戰役中擊敗了由西里西亞公爵海因里希二世(HeinrichⅡ.,1196—1241)率領的德意志和波蘭組成的聯軍。蒙古帝國內部的汗位之爭止住了這支強悍軍隊繼續進攻德意志帝國的勢頭,1242年拔都回朝,此後他在伏爾加河流域地區建立了金帳汗國,統治俄羅斯長達200餘年。雖然蒙古人沒有再把觸角重新伸向西歐,但俄羅斯人卻藉助蒙古人的軍事力量阻擋住了騎士團進一步向東擴張的步伐。
13世紀中期以後,巴勒斯坦地區的局勢發生了極大的變化。1244年,耶路撒冷再次落入阿拉伯人的控制中,13世紀50年代埃及建立的馬穆魯克王朝(Mamelucken)清除了十字軍在東方的殘存勢力,同時也擊退了蒙古軍隊進攻的勢頭。1291年4月,馬穆魯克王朝的軍隊圍攻十字軍在巴勒斯坦地區最後一個據點阿卡城,5月28日,阿卡城陷落,此後推羅、賽達、貝魯特等重要的城市也先後淪陷。阿卡城的陷落標誌著持續近2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的終結,德意志騎士團也完全撤回西歐,其總部遷移到義大利的威尼斯。13世紀50年代以後,德意志騎士團的重要活動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東部,尤其是在兼併了寶劍兄弟騎士團之後,在普魯士和立沃尼亞地區的勢力有所擴展。1309年,德意志騎士團的首領西格弗里德(Siegfried von Feuchtwangen,?—1311)在普魯士的馬林貝格修建了城堡,普魯士成為德意志騎士團的核心地區。德意志騎士團成為中世紀德意志東部殖民(Ostkolonisation)中的一支主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