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德國通史(全六冊)> 第四章 主教授職權之爭前後

第四章 主教授職權之爭前後

2024-10-09 05:20:29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自奧托大帝時期起,教會和修道院就是德意志王室施政的一大政治支柱,薩利爾王朝更是延續這一政策,在給予修道院和教會特許權的同時,又牢牢地掌控著對修道院院長和主教及大主教的授職權。出於同樣的政治考量,德意志的皇帝染指教皇的任免,並積極支持羅馬教會的改革。羅馬教會通過改革提升宗教權威,不甘受世俗君權的制約,擴大了對世俗政治的影響力。由此,羅馬教會與德意志皇帝的矛盾加劇,最終因爭奪對主教的授職權而激化,釀成公開的對峙。羅馬教會與反皇帝的貴族聯合起來,採取對海因里希四世皇帝(HeinrichⅣ.,1050—1106,1084—1105年在位)處以絕罰另立新王的策略,迫使德意志皇帝不得不妥協,走上了卡諾薩之路。

  主教授職權之爭不僅改變了德意志皇權和教權的關係,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貴族的社會結構,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貴族在其領地的權勢以及對帝國事務的影響力。另一方面,第三等級也在此期間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自由農民和非自由農民因為土地的持有權和用益權有所改變;其次,城市的復甦培植了新的市民階層,成為第三等級中新的社會因素。城市是王權新的經濟來源,市民階層則是王權依靠的新的政治力量。

  

  在卡諾薩事件中示弱的海因里希四世平息了帝國內的政治動盪,再次對羅馬教會發起反擊,重新控制羅馬教會。新上任的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Ⅱ.,1035—1099,1088—1099年在位)與德意志帝國境內的反對派再次結盟;此間,烏爾班二世還發動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以及十字軍國家的建立極大地提升了羅馬教皇的權威,海因里希四世皇帝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已有的政治影響。另一方面,海因里希四世晚期與其子的爭鬥削弱了皇權的權威,導致海因里希五世登基後不得不與羅馬教皇妥協,雙方簽訂《沃爾姆斯協議》,皇帝放棄對主教的授職權,但保留對主教區的經濟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