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奧托大帝的內外政策 一、平定內亂
2024-10-09 05:20:20
作者: 王亞平,孫立新,劉新利,邢來順 等
海因里希一世藉助於五大公國聯合起來的軍事實力,在928年與929年之交的冬日抵擋住易北河上游斯拉夫人的進攻,占領布蘭登堡。933年,海因里希一世率領軍隊在里亞德戰役(Schlacht bei Riade)中大勝不可一世的匈牙利人,最終消除了外族入侵的威脅。軍事上取得的重大勝利,鞏固了海因里希一世的王位,為了保證王位掌握在薩克森公爵家族的手中,同時也為了德意志的王位不再被分割,他毅然改變長久以來法蘭克人由諸子繼承王位的政治習俗,於929年明確指定他的次子奧托(Otto der Groe,912—973,962—973年在位)為其王位的繼承人,但同時依然強調要經由諸公爵選舉後才能合法繼承。936年8月7日,在其父去世數周后,奧托幾乎毫無爭議地登上王位。根據維杜金德的記載,德意志的諸貴族首先在亞亨的「加洛林大教堂」的前廳舉行了隆重的「普世選舉」(electio universalis),高坐在王位上的奧托接受貴族們對他宣誓行效忠禮(Lehnseid),此後,在美因茨大主教希爾德貝特(Hildebert,?—937)的引領下身著法蘭克式服飾的奧托國王進入教堂,宣布他是「由上帝選定的、君主海因里希指定的、由貴族共同推舉的」國王,並接受民眾的歡呼。大主教在大教堂的聖壇前為其施塗油膏禮,加冕為德意志的國王,緊接著奧托登上這座大教堂里專門為查理大帝安置的大理石的寶座,參加了彌撒的全過程。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奧托一世早年就參與其父王的政事,加冕執政後繼續其父的執政政策。為改善東法蘭克王國時期諸王與各公爵之間在政治上已經造成的緊張敵對關係,海因里希一世通過分別委任各大公爵參與管理王室領地經濟的要職與之修好,與他們建立起友好的關係。奧托一世在亞亨加冕時確認各公爵在宮廷中的最高要職:洛林的吉澤貝爾特公爵任司庫大臣(K?mmerer),法蘭克埃伯哈特公爵為膳務大臣(Truchse),施瓦本的赫爾曼公爵任掌酒大臣(Mundschenk),巴伐利亞的阿努爾夫公爵任御馬監(Marschall)。另一方面,奧托還延續了法蘭克時期的政治傳統,依然把教會看作是世俗君王倚重的政治力量。早在海因里希一世執政時期就在極力地拉攏各公爵領地內的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的院長,920年他首度造訪富爾達修道院,重申路德維希和康拉德先後給予修道院的特許權,以此強調該修道院作為王室私有修道院的地位。922年,奧托任命美因茨的大主教黑里格(Heriger,?—927)為德意志宮廷的大主教,希冀通過他把主教們緊密地圍攏在王室的周圍,進而掌握對全王國教會的控制權。新國王在登基儀式時強調的宗教性,也說明基督教教會對德意志新王權的重要性。
新國王在亞亨舉行的盛典中登基,釋放出奧托想要效仿查理大帝建立強勢王權的野心,但他所面臨的卻是一波又一波的動亂和危機。在奧托登基的同一年,德意志東部邊界的斯拉夫人力圖借德意志王位更替之際擺脫與其采邑關係而起兵叛亂。奧托率軍在平定斯拉夫人的叛亂戰役中重用薩克森的貴族赫爾曼·比隆(Hermann Billung,900或912—973),任命他為軍事首領(princeps militiae)。此後奧托又在易北河下游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區域額內設立邊疆馬爾克伯爵領地,比隆作為國王的封臣為該領地的伯爵,鞏固了在這個地區的政治勢力。在薩勒河與易北河中游的區域內,奧托同樣也在反擊斯拉夫人的鬥爭中培植自己的親信,在那裡設立東部馬爾克伯爵領地,提升薩克森的貴族格羅(Gero,900—965)為軍事領袖。自939年以後的20餘年的時間裡,格羅多次鎮壓一再叛亂的斯拉夫人,不斷擴大東部馬爾克伯爵領地的範圍,因此又被稱之為格羅馬爾克(Geromark)。
德意志東部地區一直是奧托異母同父的兄長唐克馬(Thankmar,900或906—938)的垂涎之地,奧托在東部邊界設立馬爾克伯爵領地提升新貴族,激起唐克馬極大的不滿。937年,法蘭克公爵埃伯哈特圍攻黑爾莫城堡,因為城堡的領主拒絕與埃伯哈特建立采邑關係。黑爾莫城堡地處佩克爾斯海姆附近,與薩克森公爵領地比鄰。為此,奧托要求埃伯哈特以及被圍攻的城堡領主前往馬格德堡接受王室法庭的審判,埃伯哈特被處以繳納等價為100匹馬的罰金,他的追隨者也受到很重的處罰,心懷不滿的埃伯哈特憤然與唐克馬結成反奧托同盟。同一年的7月,巴伐利亞公爵阿努爾夫在臨終前指定其長子巴伐利亞的埃伯哈特(Eberhard von Bayern,912—940)為繼承者,然而繼任者卻拒絕向奧托國王宣誓效忠。938年初,奧托率軍征伐巴伐利亞,但出師不利,唐克馬趁機與法蘭克的埃伯哈特聯合公開舉兵反叛。但唐克馬的反叛沒有在貴族間獲得相應的支持,當奧托親率大軍兵臨城下時,城堡里的貴族以及他們的軍隊不戰而降,唐克馬避難於彼得教堂之內,被國王的士兵刺死在教堂的祭壇旁。巴伐利亞的埃伯哈特欲放下武器與國王議和,但並沒能達成一致。938年的秋季,奧托率軍進駐巴伐利亞,放逐巴伐利亞的埃伯哈特,任命忠實於國王的巴伐利亞的埃伯哈特的叔父貝特霍爾德(Berthold,900—947)為巴伐利亞的公爵,巴伐利亞公爵領地與王室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與此同時,奧托還在巴伐利亞設立行宮,委任行宮伯爵為國王的全權代理,處理王室在該地區的賦稅和法律事務。
奧托的弟弟海因利希(HeinrichⅠ. von Bayern,919或922—955)曾在唐克馬的叛亂中被俘,被迫逃亡法國,希冀在路德維希四世(LudwigⅣ.,920或921—954,936—954在位)國王那裡尋求庇護。海因里希一直覬覦德意志的王權,不滿其父將王位僅傳給他的兄長,與法蘭克的公爵埃伯哈特和洛林公爵吉澤貝爾特聯合謀劃反叛,勢圖藉此機會收回洛林的法國國王路德維希四世也參與其中。939年10月,奧托一方面藉助西法蘭克王國內部的反王權勢力,消除了來自西法蘭克王國的威脅;另一方面與施瓦本公爵赫爾曼的軍隊聯合,在安德納赫戰敗法蘭克和洛林的聯軍,埃伯哈特陣亡,吉澤貝爾特逃亡,海因里希被迫投降,但他獲得其兄長的寬恕,被授予管轄洛林歐諾公爵領地的采邑權,但之後很快又被剝奪。941年復活節之際,海因里希再次密謀,甚至企圖刺殺奧托奪取王位。東窗事發後,海因里希在奧托的行宮伏地懺悔,又一次獲得其兄長的寬恕,化解了兩兄弟之間的恩怨。海因里希於948年獲得巴伐利亞公爵領地作為其從國王那裡受封的采邑。
安德納赫戰役以及王位爭奪之後,奧托在德意志王國內更站穩了腳,他通過聯姻、培植親信等方式調整與各大世族貴族之間的關係,並由此擴大德意志王室的領地範圍。法蘭克公爵領地是多次發生反叛的策源地,埃伯哈特公爵在安德納赫戰役中陣亡之後,奧托再沒有另立公爵,而是親自兼領法蘭克公爵領地。他原本就已經親領薩克森公爵領地,如此一來,薩克森公爵領地和法蘭克公爵領地與德意志的王室領地連在一起,極大地擴大了王室勢力能夠直接干預的政治範圍。早在983年海因里希就迎娶巴伐利亞公爵阿努爾夫的長女尤迪特(Judith,925—985)為妻,與德意志王室建立姻親關係。948年,與奧托修好的海因里希因與尤迪特的婚姻成為巴伐利亞的公爵。施瓦本公爵赫爾曼的女兒伊達(Ida,?—986),因為沒有兄弟而自然成為公爵領地的繼承人,與其結親的奧托的兒子利烏多爾夫(Liudolf,931—957)於949年順理成章地成為施瓦本的公爵。洛林公爵領地一直處於東西法蘭克王國的爭奪之中,公爵的權力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制約。940年,海因里希曾一度領有洛林公爵領地,因再次反叛而被剝奪其享有的采邑權,此後洛林公爵領地一再易主。944年,奧托培植的親信、薩利爾家族的紅頭髮康拉德(Konradder Rote,922—955)伯爵被提升為洛林的公爵,三年之後奧托的女兒下嫁公爵,康拉德與王室有了姻親關係。10世紀50年代末期,在聯合而成為德意志王國的五大世族公國中,有兩個直接掌握在奧托國王的手中,其他三個則與其有著極為密切的血緣關係或者姻親關係,這就形成了一個與王室有著各種密切血緣或姻親關係的貴族統治集團,成為德意志王權倚重的重要政治基礎。
二、外結聯盟
在對外關係上,奧托也沿用在其國內實施的政治手段。儘管法國國王路德維希四世曾經加入過德意志反奧托的聯盟,但奧托依然通過其胞姐格貝爾加(Gerberga,913—969)的婚姻與法國國王路德維希四世修好,後者於942年放棄對洛林公爵領地的要求。奧托的妹妹哈德維希(Hadwig,914或920—950)嫁給在法國具有非常重要政治影響的法蘭茨恩(Franzien)的公爵胡戈(Hugo der Groe,895—956)為妻。胡戈曾經為路德維希四世贏得王位助過一臂之力,法國國王稱他為「我最親愛的胡戈、法蘭克的公爵、全王國在我之後的第二人」,他在法國持有多個伯爵領地和法蘭克王室最原始的王室領地。胡戈公爵的強勢無疑會對路德維希四世國王的王權造成不可避免的危機,10世紀40年代初,路德維希四世國王力圖擺脫胡戈公爵在政治上的控制,與之產生激烈的矛盾衝突,胡戈率軍占領蘭斯,驅趕忠於國王的蘭斯大主教阿托德(Artoldvon Reims,?—962)。奧托的姐妹與法國這兩大強勢政治人物的婚姻為其介入其中提供了合理的藉口,他於946年親率大軍進入法國支持路德維希四世國王,幫助國王的軍隊奪回蘭斯,重新安插阿托德為蘭斯的大主教。不甘心失敗的胡戈公爵請求羅馬教皇阿加皮二世(AgapitusⅡ.,?—955,946—955在位)出面解決在蘭斯大主教任命上的糾紛,然而事與願違。948年,教皇特使在英格爾海姆主持召開的宗教會議上作出決議,對胡戈公爵處以開除教籍的絕罰(Bann)。此後,奧托授命紅頭髮康拉德出兵協助法國國王,迫使胡戈不得不於950年臣服路德維希四世國王。
干預法國內政的結果使奧托想要效仿查理大帝建立霸權的野心進一步膨脹,義大利是其不會忽略的一個重要地區。937年勃艮第的公爵魯道夫二世(RudolfⅡ.,880或905—937)去世時,奧托就把公爵的兒子康拉德三世(KonradⅢ.,?—993)置於德意志王權的保護之下。然而,普羅旺斯的雨果(HugoⅠ.,?—947)因覬覦義大利的王位而將其觸角伸向勃艮第,他不僅娶魯道夫二世的遺孀貝爾塔(Berta von Alamannien,907—966)為妻,而且還讓他的兒子洛塔爾(LotharⅡ.,928—950)迎娶貝爾塔的女兒阿德爾海德(Adelheid von Burgund,931或932—999)。倆父子與倆母女間的兩個婚姻極為明顯地表現出雨果的政治目的,他企圖把勃艮第與普羅旺斯連在一起,更何況從946年起洛塔爾二世還繼任了義大利的王位。雨果的政治野心阻礙了奧托實現效仿查理大帝的政治目的,為此他要求勃艮第的新公爵康拉德三世對其宣誓效忠,以其封君的身份介入到義大利的權勢鬥爭中。
1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之交,普羅旺斯的雨果和義大利國王洛塔爾先後去世,他們的反對者貝倫加爾(BerengarⅡ.,900—966,950—161年在位)在奧托的支持下攫取義大利的王位,並把洛塔爾的遺孀阿德爾海德囚禁於加爾達宮殿的塔樓上,前王后的支持者們求助於奧托,這就為他提供了奪取義大利王位的一個良好契機。951年夏末,奧托率領浩浩蕩蕩的大軍穿過阿爾卑斯山的隘口進入義大利,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直達帕維亞。義大利的貴族們紛紛倒戈,在眾貴族的支持下奧托與被其解救的阿德爾海德結婚,並因此理所當然地成為義大利的國王。奧托效仿查理大帝被尊稱為「法蘭克人和倫巴底人的國王」。
德意志後院起火阻擋了奧托繼續向羅馬的進軍,952年春他班師回朝,授命他的女婿、紅頭髮康拉德監管義大利。但讓他所料不及的是,康拉德很快就與貝倫加爾達成協議,義大利作為采邑交由貝倫加爾領有。惱怒的奧托雖然接受了貝倫加爾的宣誓效忠,認同這一協議,卻附加一項苛刻的要求,必須把維羅納和阿奎萊亞從義大利分割出去併入巴伐利亞公爵領地,置於奧托異母弟弟海因里希的管轄之下。這一附加要求不僅讓忠心耿耿的康拉德心懷不滿,而且也使奧托之子利烏多爾夫極為不安。利烏多爾夫始終不滿其父的義大利政策和新的婚姻,常在王國事務中與叔父海因里希針鋒相對,尤其新王后於952年年末產下一子後,利烏多爾夫更加深刻地感到自己繼承王位的地位受到威脅。利烏多爾夫與康拉德惺惺相惜,聯合起來密謀反叛,在美因茨大主教弗里德里希(Friedrich,937—954)的幫助下,於953年復活節之際挾持奧托簽訂協約,要求他保證把德意志的王位傳給利烏多爾夫。
三、奧托的教會政策
953年的反叛瓦解了奧托在王國內建立起來的以家族成員為核心的貴族統治集團,也讓他深刻地認識到,家族的聯合併不一定能保證王權的集權統治,必須培植能夠抑制地方封建勢力的新的政治勢力,科隆的大主教布魯諾(Bruno,925—965)為其提供了一種新的政治模式。布魯諾是奧托最小的弟弟,從小被送到烏得勒支的大教堂學校(Domschule)接受神學教育,939年回到奧托的宮廷繼續接受神學教育。940年,奧托在宮廷內設立掌璽官(Reichskanzler),任命布魯諾擔任這一要職,同時還掌管宮廷教堂(Hofkapelle)。953年,布魯諾由奧托授職為科隆的大主教,給予他國王的特許權,其中包括允許其在科隆市設防、開辦市場、開辦鑄幣所、徵收關稅等等,科隆成為王國中最重要的一座城市。不僅如此,還因為布魯諾在平定利烏多爾夫的反叛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奧托把洛林公爵領地交與其掌管,以其取代紅頭髮康拉德。布魯諾在洛林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能,有效地均衡了教會和世俗之間的勢力,穩定洛林的局勢。奧托一世在布魯諾治理的洛林看到一種新的統治模式,他把主教區作為各公爵領地內行使王權的一個據點。為此,奧托一方面通過任命主教控制主教區,另一方面在各地建立修道院。奧托給予主教和修道院院長眾多權利,他們不僅主持教區和修道院內的宗教事務,還獲得國王封賜的土地,授予特許權,被委以執行世俗行政管理權和司法審判權。主教對教區的管轄權等同於世俗伯爵的統治權,由此建立王國教會制度(Reichskirchensystem),培植教會的政治勢力。
954年,匈牙利人再次入侵德意志地區,共同抗擊外敵的需要給予奧托重新獲得王國內大多數封建主支持的大好時機,意欲反叛國王的公爵們力圖藉助匈牙利人的支持推翻奧托,反而激起王國內公眾強烈的反對。同年6月,王國內的貴族們聚集在朗根岑召開王國會議(Reichstag),美因茨的大主教弗里德里希藉此機會與奧托和解,紅頭髮康拉德也再次向奧托宣誓效忠臣服於國王。眼看大勢所趨的利烏多爾夫也不得不在4個月之後前往圖林根請求其父的寬恕。同年12月,奧托在阿恩施塔特召開王國會議,重新調整貴族統治集團的結構。他提拔在平定叛亂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布爾夏德為施瓦本公爵,罷免美因茨的大主教,取而代之的是奧托的非婚生子威廉(Wilhelm,929—968)。奧托的兄弟、科隆的大主教布魯諾兼領洛林公爵領地。
洛林一直是法國國王與德意志國王爭奪的焦點之地,公爵領地內部的反對派與法國國王結盟增強其政治實力,身兼教會和世俗雙重職務的布魯諾有著同時調動教會和世俗政治力量的能力和權限。他在任職期間培養了一批能夠勝任地方行政管理的教士,任命他們擔任洛林各主教區的主教,同時又行使著地方管理的職責,這些主教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反對派實力的擴張。布魯諾為奧托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鑑的統治模式,奧托在其王室宮廷的教堂里培養大批教士,並且掌握對王國內各大主教區和主教區的授職權,給予大主教和主教執行世俗行政管理權、司法審判權以及設防、開辦市場、開辦鑄幣所、徵收關稅等各種特許權,把教會完全置於王權的控制之下,推行王國教會制度。奧托把這種王國教會政策與世族貴族的家族政策結合起來,給予教會與世族家族相同的政治、經濟、司法以及軍事的特許權,以便使教會和世族家族這兩大政治勢力能夠相互制衡,鞏固奧托的王權。
955年初,匈牙利人又一次進攻德意志王國,劫掠巴伐利亞公爵領地,威脅著施瓦本地區。同年8月,消除了王國內動亂隱患的奧托從各大公爵領地集結一支強大的軍隊,在萊希費爾德平原上與匈牙利人的軍隊展開激烈的戰鬥。德意志國王的軍隊在萊希費爾德戰役(Schlacht aufdem Lechfeld)中取得巨大的勝利,遭受極大損失的匈牙利人最終停止了進入德意志向西歐邁進的腳步,奧托在王國內以及整個西歐的聲望都有顯著的提升。對外禦敵的節節勝利再次激起奧托恢復查理大帝國的野心。同年,新上任羅馬教皇約翰內斯十二世(JohannesⅫ.,937或939—964,955—963年在位)深陷羅馬城內元老院貴族的鬥爭中不能自拔。959年,與其為敵的貝倫加爾率軍從斯波勒托出發進攻羅馬城,面對兵臨城下威脅的約翰內斯十二世不得不派出使團向奧托求助。王國內的教會政策、義大利得天獨厚的經濟地位以及效仿查理大帝建立一個大帝國的野心,無疑都是促使奧托應允教皇求助的重要原因。961年5月,奧托在沃爾姆斯召開王國會議,敦促與會的貴族推舉其年僅6歲的兒子奧托二世(OttoⅡ.,955—983,973—983年在位)為德意志的國王,隨後在亞亨的大教堂為他舉行了加冕禮。接著,奧托委託其叔父、科隆的大主教布魯諾和其兄長、美因茨的大主教威廉輔佐這位新加冕的年幼的國王,以保證德意志王國內的安定。同年8月盛夏,奧托第二次率軍長驅直入義大利,次年1月31日抵達羅馬城下。962年2月2日,羅馬教皇、羅馬城內的教士和市民出城迎接,奧托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進入這座具有悠久傳統的帝國首都,約翰內斯十二世教皇依據羅馬帝國的傳統在聖彼得大教堂為他及其妻子阿德爾海德施塗油禮,加冕其為皇帝和皇后。自此,他被稱之為奧托大帝(Otto der Groe)。
為了提醒奧托一世應該是羅馬教皇的保護者,約翰內斯十二世命人精製了一個「君士坦丁贈禮」的複製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新加冕的皇帝。但在奧托看來,德意志的國王是西歐最強大的君王,只有他能繼承查理大帝的衣缽。在其加冕11天後的2月13日,奧托以皇帝的身份給予羅馬教皇特許權,即「奧托特恩權」(Ottonianum),再次確認皮平和他的繼任者先後給予羅馬教皇的領地,並要求教皇以及羅馬城的貴族們向奧托大帝宣誓效忠。奧托的要求違背了教皇的初衷,儘管約翰內斯十二世違心地宣了誓,但在新皇帝離開羅馬城後,轉而與他的宿敵、羅馬城內的元老院貴族以及拜占庭的皇帝結成聯盟,策劃驅逐奧托在羅馬任命的行政官。為此,奧托於963年秋季率軍三進義大利,約翰內斯十二世聞風而逃,進駐羅馬城的奧托於12月4日召開宗教會議,廢黜教皇約翰內斯十二世,指定他的世俗封臣為教皇,稱利奧八世(LeoⅧ.,?—965,963—965年在位)。不僅如此,奧托在重申「奧托特恩權」的同時還增添了新的內容:選舉教皇時須經皇帝允許,新當選的教皇要向皇帝的特使宣誓,履行對皇帝的義務。
逃亡的約翰內斯十二世並不甘心被放逐,奧托大帝離開羅馬城後他立刻與城內的反對派貴族聯合起來,趕走了利奧八世,重新登上教皇的宗座。964年5月,約翰內斯十二世去世,羅馬貴族們無視「奧托特恩權」中的規定,自行推舉羅馬貴族之子為教皇,即本尼狄克五世(BenediktⅤ.,?—965或966,964—966年在位)。964年6月,奧托進軍義大利,圍困羅馬城數周之後重又掌控羅馬城,廢黜本尼狄克五世,將其放逐到北海岸邊的漢堡市,恢復利奧八世教皇的職權。至此,奧托大帝實現了在西歐重塑一個大帝國的夢想,德意志的國王戴上皇帝的皇冠,德意志成為中世紀西歐歷史上的一個大帝國直至20世紀初。
四、義大利的重要地位
東部邊界一直是德意志國王關注和垂涎的地區。海因里希一世在建立薩克森王朝之初就繼承了加洛林王朝的東進政策,不斷進軍多瑙河、易比河以北地區,把王國的邊界延伸到斯拉夫人居住的易比河流域地區。奧托即位後繼續實施其父的東進政策,為了加強對斯拉夫人的統治,一方面擴大了在東部邊界馬爾克伯爵領地的建制,在易比河下游、中游和薩勒河之間設立兩個東部馬爾克伯爵領地,以此為據點步步東移,德意志的貴族和農民也源源不斷地殖民到東部馬爾克伯爵領地。另一方面,奧托大帝為在這個新征服的地區施行政教二元的執政措施,加強在斯拉夫人中推行基督教化,在這兩個伯爵領地內設立若干個主教區,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馬格德堡大主教區。967年4月,奧托大帝在拉文納宗教會議上獲得教皇約翰內斯十三世(Johannes.,?—972,965—972年在位)的首肯,把原有的馬格德堡主教區提升為大主教區,作為在易北河東岸地區斯拉夫人中間傳教的大本營,以此為核心在易比河中游設立布蘭登堡、哈弗爾貝格,霍爾斯坦的奧爾登堡、梅澤堡等諸多主教區。此後,這些新設立的主教區先後都被置於美因茨大主教的管轄範圍內。同時,奧托大帝還在德意志的北部設立了什勒斯維希、里佩、奧胡斯等主教區,將其劃歸漢堡不萊梅大主教區的轄區內,即擴大這兩個大主教區的轄區範圍,同時也加強對新教區的控制和管理。不僅如此,奧托大帝還於937年在馬格德堡建立聖毛里蒂烏斯修道院(St.-Mauritius -Kloster),賜予其大量的地產、享有在易北河東岸斯拉夫人地區眾多的城堡以及在這個地區的各種用益權。
奧托大帝不僅通過傳教和設立主教區、建立修道院等宗教政策施加對東部邊疆地區的政治影響,而且還在這個東部邊界地內設立一種新的建制,即以城堡為行政管理單位建制的城堡轄區(Burgwarde)。城堡轄區這種建制最先建於馬格德堡,其行政職能是統治被占領的斯拉夫人地區,保護所在居民的安全,這種具有行政管理職能和軍事防禦功能的行政建制與大主教區和修道院進行傳教的宗教政治作用相互結合。基督教化和軍事防禦穩定了東部邊界的政治局勢,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院長成為奧托大帝倚重的一股政治力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德意志政治制度建構的走向。
奧托大帝的教會政策得以順利實施的一個先決條件是保持與羅馬教皇之間和睦的關係,並給予教皇有力的保護。965年末,羅馬城內的貴族再次為爭奪教皇的職位發生暴亂,奧托大帝於966年8月第五次率軍進軍義大利。在這次對義大利的遠征中,奧托大帝把德意志的勢力範圍從義大利北部擴大至南部,967年在卡普阿接受貝內文托公爵潘德爾夫(PandulfⅠ.,?—?)的效忠宣誓。對奧托大帝來說,義大利的經濟地位與羅馬教會的宗教地位一樣重要。10世紀義大利的商業和手工業活動都遠比歐洲其他地區活躍,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之成為東西方貿易的天然中轉站,倫巴底肥沃的衝擊平原,保留了羅馬帝國時期工業技術的遺產和傳統的米蘭、熱那亞、都靈等城市,這些都為義大利活躍的手工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正如義大利著名的歷史學家奇波拉在其主編的《歐洲經濟史》中所闡述的:「特別在經濟領域中,義大利比歐洲其他地方都遠為先進。這個支配地位部分地源於她能堅守羅馬與拜占庭古典傳統的技術和優良的組織形式……」義大利從古代起就與東方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是地中海地區進行貿易往來的巨大分發站,奧托大帝多次進軍義大利加強了其與德意志的密切聯繫,美國學者湯普遜認為:「義大利是德意志黃金供應的一個來源,越來越多的與東方的貿易,使黃金源源不絕地向阿爾卑斯山外流出。」在奧托多次進軍義大利之後,德意志的君主基本控制了阿爾卑斯山通向中歐的各個隘口,從中獲取豐厚的經濟利益。
義大利在宗教和經濟上的重要地位,致使奧托一世執政時期經常滯留在義大利,疏忽了對德意志本土的統治,這就為德意志境內的地方貴族增強自身的政治和經濟實力提供了大好的機遇。973年5月7日奧托大帝去世之後,德意志南部的教俗貴族為爭奪主教管轄區相互發生爭鬥,洛林、巴伐利亞等地區也多次發生動亂。奧托二世十八歲即位,此後他用了整整7年的時間平定帝國內各地此起彼伏的叛亂。他先發制人地治服了施瓦本公爵與波希米亞和波蘭公爵企圖推翻皇帝的密謀,用外交手段平息了有法國國王參與的洛林貴族的反叛,以及在巴伐利亞、帝國北部、西部發生的騷亂。儘管如此,奧托二世依然沒有放棄實踐其父重建「羅馬帝國」的宏願。980年10月,奧托二世率軍遠征義大利,扶持被羅馬貴族趕下台的本尼狄克七世(BenediktⅦ.,?—983,974—983年在位)教皇,驅趕在義大利南部的阿拉伯人,重新把這一地區置於德意志皇帝的統治之下。然而,一場重病擊倒了風華正茂的皇帝,983年12月7日,年僅28歲的奧托二世客死羅馬。三周之後,3歲的奧托三世(OttoⅢ.,980—1002,996—1002年在位)在亞亨被推選為德意志的國王,由美因茨的大主教維利希斯(Willigs,940—1011)和拉文納的大主教約翰內斯(JohannesⅩ.,?—998)在亞亨大教堂為其主持加冕禮。
新國王年幼登基,攝政權成為篡位者們爭奪的對象。此時被奧托二世囚於亞亨、人稱「爭端者」的施瓦本公爵海因里希二世,(HeinrichⅡ. der Znker,951—995)在烏得勒支主教福克馬(Folkmar,?—990)的幫助下獲得自由,他以奧托三世叔父的身份向科隆的大主教瓦林(Warin,?—985)索要攝政權,此後又於983年復活節之際策動其親信在奎德林堡選他為王。為了獲得支持,「爭端者」海因里希不惜與波蘭、波希米亞以及法國的國王結成聯盟,因此遭到以美因茨大主教維利希斯和薩克森公爵貝爾哈德(BedrnhardⅠ.,950—1011)為首的德意志諸侯的強烈反對。他們極力維護奧托三世的王位,擁立皇后塞奧法諾(Theophanu,955或980—991)為攝政王(Regent)。為了保住奧托三世的皇位,皇后塞奧法諾充分施展其卓越的政治才能。985年6月,她以封賜巴伐利亞公爵領地為條件與「爭端者」海因里希相互妥協,原有的巴伐利亞公爵海因里希二世(HeinrichⅡ.,973或978—1004)改封為克恩滕的公爵;烏爾姆斯的奧托(Otto von Worms,948—1004)雖然失去了克恩滕公爵領地,但獲得萊茵河上游以西的大片地區。皇后塞奧法諾對封地進行的調整既滿足了反對派對領土的要求,也維護了忠誠者的利益。986年復活節之際,皇后塞奧法諾在奎德林堡召開王國會議,授命再次為奧托三世施國王加冕禮,效仿奧托大帝任命施瓦本公爵為司庫大臣,巴伐利亞公爵為膳務大臣,克恩滕公爵為掌酒大臣,薩克森公爵為御馬監。
994年9月,奧托三世成年親政。幼年登基後就深陷王國內爭奪攝政權漩渦之中,無疑給年僅15歲的少年打下了深刻烙印;另一方面,從小受到的古典和基督教的教育也為其儲備了豐富的知識,他在親政之後立刻顯示出卓越的統治才能。毋庸置疑,戴上皇冠是奧托三世必須實現的政治目的,在穩定德意志境內的局勢、消除斯拉夫人對易北河邊界地區的威脅之後,奧托三世於996年3月出兵義大利。行進至帕維亞時獲悉教皇約翰內斯十五世去世(Johannes,ⅩⅤ?—996,985—996年在位),奧托三世立刻任命德意志的宮廷教士(Kaplan)、烏爾姆斯的奧托的兒子布魯諾為教皇,稱格雷戈爾五世(GregorⅤ.,972—999,996—999年在位),他是中世紀歷史上第一位德意志籍的教皇。新教皇上任後完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於同年的5月21日加冕奧托三世為皇帝。新皇帝自稱為「羅馬皇帝奧古斯都」(Romanorum imperator augustus),他夢想再建一個羅馬帝國的野心昭然若揭。為此,奧托三世啟用精通羅馬法的義大利韋爾切利的羅馬法學家利奧為宮廷法庭(Hofgericht)的陪審法官(Beisitzer),協助年輕的皇帝發布敕令,起草法律文書。此外,他還招募了一批精通羅馬古典文化的主教和大主教,他們對奧托三世的決策和帝國思想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與此同時,奧托三世積極尋求與拜占庭皇帝的友好關係,在宮廷內施行古羅馬的禮儀,明確地提出「復興羅馬帝國」(Renovatio Imperi Romanorum)的政治目標,甚至將這一政治口號印在皇室鑄的錢幣上。
奧托三世的政治目的決定了其掌控羅馬的必然性,997年、1001年,奧托三世先後兩次進軍羅馬,並且企圖把德意志帝國的勢力範圍伸向波蘭和匈牙利地區,然而突如其來的高燒擊倒了懷有重建羅馬帝國夢想的皇帝,1002年1月24日奧托三世在離羅馬不遠的潘泰諾城堡與世長辭。奧托三世的突然去世不僅讓「復興羅馬帝國」計劃付諸東流,波蘭和匈牙利藉機又擺脫了德意志皇帝的控制,而且還改換德意志帝國的王朝。年僅22歲的皇帝無子嗣,德意志的王位兩易其主後,最終1027年由洛林公爵康拉德二世(Konrad II.,990—1039,1027—1039年在位)即位,開始了薩利爾王朝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