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朝覆亡後的全國形勢2
2024-10-09 05:00:59
作者: 顧誠
[63] 佘一元《述舊事詩》云:「清晨王師至,駐旌威遠台。平西招我輩,出見勿遲回。」見光緒四年《臨榆縣誌》卷九。
[64] 順治元年七月督理山海糧儲戶部員外郎呂鳴章等啟本,見《順治元年內外官署奏疏》。
[65] 康熙八年《山海關志》卷五。
[66] 《清世祖實錄》卷四。
[67] 不少史籍記載清軍投入戰鬥以前,大順軍毫無覺察,等到發現突陣而來的是清軍,立即失魂落魄地奔逃。這和當時情況不符。大順軍同吳三桂部作戰時包圍了山海關,吳三桂往威遠台請清軍參戰時是「沖」過大順軍陣地的,清軍隨即入關,大順軍不可能不知道。問題是獲悉清軍進至山海關地區,大順軍領導人已來不及檄調援軍,只有憑手頭兵力付之一擲了。
[68] 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卷三,《封域志·紀事》。
[69] 楊士聰《甲申核真略》記此事雲,「恐東兵攻城,故亟去之」。他本人也被抓去城外拆羊馬牆。
[70] 李天根《爝火錄》卷三引當時塘報。
[71] 徐應芬(聾道人)《遇變紀略》。
[72] 邊大綬《虎口餘生記》。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73] 《甲申核真略》附《答孫興公書》,所謂「一留再留」是出仕大順和清朝的一種隱晦說法。
[74] 順治元年七月吏部左侍郎沈惟炳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第六十九頁。
[75] 《清世祖實錄》卷五。
[76] 徐應芬《遇變紀略》。
[77] 《清世祖實錄》卷五。
[78] 《清世祖實錄》卷八。
[79] 《清史列傳》卷七十九,《馮銓傳》。
[80]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按,原文把周伯達的官職寫作甘肅巡撫,劉達為兩河巡按御史,是以明清官制來稱呼大順同級官員的。
[81] 陳之龍降清之初被英親王阿濟格委任為陝西三邊總督,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四頁;不久改任鳳陽巡撫。
[82] 《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二五六頁。
[83] 《明清檔案》第二冊,A2—119號,參見《清世祖實錄》卷十三。
[84] 《清世祖實錄》卷十五。
[85] 《明清史料》甲編,第一本,第七十五頁引順治元年諭旨。
[86] 《清世祖實錄》卷十六。
[87] 參見《清世祖實錄》卷十五,順治二年三月戶、兵二部議復順天巡撫宋權疏條。
[88] 談遷《北游錄》紀聞下。
[89] 《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五十八。
[90] 《清世祖實錄》卷五。
[91] 《清世祖實錄》卷六。
[92] 康熙十二年《德州志》卷十,《紀事》。
[94] 康熙十二年《德州志》卷十,《紀事》;另據乾隆五十三年《德州志》卷十二《藝文》校補。按,這件檄文為德州生員李嗣宬代作。
[95] 順治元年六月二十九日招撫山東戶、工二部侍郎王鰲永啟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96] 順治朝奏本第五號,藏第一檔案館。
[97] 康熙二十一年《陽曲縣誌》卷十二,《叢紀》。
[98] 雍正七年《臨汾縣誌》卷五,《兵氛》。掛甲莊在臨汾縣城東北,見同書卷一,《圖考·疆域圖》。
[99] 順治九年《雲中郡志》卷十二,《外志》附《逆變》。
[101] 順治元年六月二十四日大同總兵姜瓖條陳,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一頁。
[102] 順治元年七月二十日督撫兵民招安山西大同等處地方恭順侯吳惟華題本,見張偉仁主編,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出版《明清檔案》第一冊,A1—29號,參見羅振玉《清初史料叢編》所收《順治元年八月吏曹章奏》。
[103] 順治元年八月初一日吳惟華題本,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71號。
[104] 《清世祖實錄》卷七。
[105] 順治元年九月初九日山西總兵高勛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104號。
[106] 順治元年十月十一日唐通「為欽奉敕旨事」奏本,見《明清檔案》第二冊,A2—17號。
[107] 順治元年十二月唐通揭帖殘本,見《明清檔案》第二冊,A2—101號。
[108] 順治十一年正月二十日正黃旗正欽尼哈番唐通奏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