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不流血的擴張 第一節《霍斯巴赫備忘錄》
2024-10-09 04:45:19
作者: 鄭寅達,陳暘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柏林總理府召開高級軍政會議。會議的規模極小,連會議記錄者在內,共七人,分別為:元首兼總理希特勒,軍事部長兼武裝部隊總司令勃洛姆貝格陸軍元帥,陸軍總司令弗立契上將,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上將,空軍總司令戈林上將,外交部長牛賴特,會議記錄者、希特勒的軍事副官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Friedrich Hossbach,1894—1980)上校。會議從下午4∶15開到晚上8∶30,持續了四個多小時。
希特勒一開始即聲稱,會議要討論的問題極為重要,在其他國家,將會為此舉行內閣全體會議,但是他,正因為事情的重要性,決定不把它放到內閣的較大範圍內討論。他想對與會者說明關於德國外交形勢發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本思想,這是他深思熟慮和執政四年半經驗的結果,為了德國長期政策的利益,萬一他離開人世,應當把這一說明視作他最後的意願和遺囑。
希特勒表示,德國政策的目標是獲得安全,保存和擴大種族團體,因此是一個生存空間問題。擁有8500多萬人口的德意志種族,由於人數的眾多和在歐洲居住空間的狹小,形成了緊密的種族核心,類似的核心在任何別的國家中都找不到。這意味著它有權獲得比其他民族更多的生存空間。然而由於幾個世紀來歷史發展的結果,德國的領土面積與德意志種族核心的狀況極不相符。這種狀況如果延續下去,對保持當今德意志民族的巔峰狀態有極大的威脅。因此,德國的未來最終取決於空間要求的解決,當然這種解決只能在1—3代人的時期內謀求。他提出,在現有的領土面積內,要想實現「自給自足」,在糧食和經濟方面都是無力維持的。而參加世界經濟,「由重整軍備的經濟效果所導致的世界經濟景氣決不會構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經濟基礎,布爾什維主義引起的經濟混亂還會破壞這種穩定性」,同時德國的進出口交通要通過英國控制的海路,「運輸安全比外匯更成問題」。希特勒認為,「世界政治大星座在緩慢地變動,具有堅強的種族核心的德意志人將在歐洲大陸的中部為取得這種成就找到最有利的條件。各個時代——羅馬帝國和不列顛帝國——的歷史都證明,只有粉碎抵抗和進行冒險,擴張才能進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從來就不存在無主的空間,現今也沒有,進攻者總是會遇到占有者的。德國面臨的問題是:在哪裡能以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成果」,「德國的問題只有使用武力才能解決」。
關於德國在擴張過程中將要遇到的主要敵人,希特勒表示:「德國政策必須考慮到兩個可恨的敵人:英國和法國,它們是不會容忍屹立於中歐的德國巨人的。兩國都反對德國在歐洲或海外地位的進一步加強,在這方面它們能夠贏得國內一切政黨的支持。兩國都把德國建立海外軍事基地視作對它們海外交通線的威脅,以及對德國貿易的保護,並導致德國在歐洲地位的加強。」希特勒指出,不列顛帝國的持久性不能同羅馬帝國相比,它「強調以不列顛皇冠作為帝國統一的標誌,其本身就承認了帝國不能長期通過強權政策維持自己的地位」。
關於德國向外擴張將在「什麼時候」實施,希特勒提出,「他的不可變更的決心是,最遲在1943—1945年解決德國的空間問題」,「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在這個時期之後,形勢只會向壞的方向轉化」。其理由是:「陸海空軍的重新裝備和軍官團的組織已接近完成。裝備和武器都是新式的,進一步拖延有過時的危險。尤其是『特殊武器』的秘密不可能永遠保持。徵募後備役人員要受到現時適齡應徵者的限制,依靠超齡而未受過訓練者來補充是不合用的。由於那時其他國家將重新武裝,我們的相對實力將會下降。如果我們到1943—1945年還不行動,由於缺乏儲備,每年都會發生糧食危機,應付危機所需要的外匯是無法得到的。」同時他還指出,「一方面有龐大的國防軍,有把它維持在現今水平的必要性,有正在成熟的運動和它的領袖們;另一方面,存在著生活水準下降和出生率降低的前景。這些使我們除了行動沒有別的選擇」。他提出,如果遇到以下兩種情況,德國則可以提前動手。第一種情況,「法國的內訌發展成一種國內危機,以致法國軍隊完全被用於對付這事,無法對外從事對德戰爭」;第二種情況,「法國深深地捲入同另一個國家的戰爭,以致不能『從事』反對德國」。
至於首度擴張的地點,希特勒提出:「為了改善我們的政治軍事地位,在我們被捲入戰爭時,我們的第一個目標必須是同時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以便在可能反對西方的行動中排除側翼的威脅。」同時,他認為,「從政治軍事的觀點來看,這兩個國家歸併德國意味著一項實質性的利益,即德國將獲得更短更有利的邊界,騰出軍隊作其他用途。此外,假如每100萬居民能組成一個新的師,就能增加大約12個師的新軍隊」。他表示相信,當德國行動時,「英國,可能還有法國,差不多肯定無疑地把捷克人默默勾銷了,並甘心由德國在適當的時候解決該問題」。義大利、波蘭和蘇聯也不會採取實質性的行動。
根據相關文件的簡要記載,部分與會者對希特勒提出了不同意見。軍事部長勃洛姆貝格和陸軍總司令弗立契「在估計形勢時一再強調,英法不應當成為我們的敵人,並認為,與義大利進行的戰爭不會把法國軍隊束縛到這種程度,以至於法國無力同時在我國西部邊界以優勢兵力作戰」。弗立契還表示:「估計法軍可用於阿爾卑斯邊境的兵力大約是20個師,因此在法德邊境會保持強大的優勢,根據德國的想法,屯兵西線的任務就是進軍萊茵區。而且,還必須把法國在動員時擴大的優勢算進去。此外,撇開勃洛姆貝格元帥著重指出的一點,即目前我們防禦工事的水平還比較低下,還必須考慮到為西線配置的四個摩托化師或多或少都有點缺乏機動能力。」對於希特勒提到的進攻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勃洛姆貝格特別提請注意捷方防禦工事的堅固,該工事擴建完成後,便具有馬奇諾防線的構造,將給德國的進攻造成極大的困難。弗立契呼應說,他下令在今年冬天進行研究的正是這樣的課題,即探究對捷克人採取行動,摧毀捷克的防禦系統。
關於對大國之間發生衝突從而有利於德國行動的預測,牛賴特認為,英法意之間的衝突不會在元首假設的這段可預見的時期內發生。希特勒提出反駁,並認為這種衝突可能在1938年夏天爆發。勃洛姆貝格和弗立契建議考慮英法的態度,希特勒在答覆時重複了先前的陳述,即他確信英國是不會介入的,因而也不相信法國會向德國開戰。「如果先前提到的地中海衝突導致歐洲總動員,我們必須立即開始對捷克採取行動。但是,如果不參戰的大國宣布中立,那麼德國也必須暫時採取同樣的態度。」
根據記載,會議的第二部分涉及軍備物資的具體問題,但討論情況未載入現存的相關文件。[1]
會議結束後五天,與會的霍斯巴赫上校整理出一份備忘錄,史稱《霍斯巴赫備忘錄》(Ho?bach Niederschrift)。他曾兩次試圖把文件給希特勒過目,但希特勒都回答說太忙碌,沒有時間看它。[2]後來霍斯巴赫把文件交給了勃洛姆貝格,後者將之放進西里西亞利格尼茨的OKH檔案處。1938年1月28日,霍斯巴赫因「勃洛姆貝格-弗立契事件」被解職,[3]《霍斯巴赫備忘錄》逐漸被人遺忘。1943年底,一位名叫庫特·基希巴赫(Count Kirchbach)的德國軍官在整理檔案時發現了該文件,並為軍史部門抄寫了一個複本。「戰後,美國人發現了基希巴赫的抄本,又抄了一份供在紐倫堡起訴之用。霍斯巴赫和基希巴赫認為,這個抄本比原抄本短。」[4]被刪除部分包括牛賴特、勃洛姆貝格和弗立契對希特勒論據的批評。離奇的是,備忘錄原件和基希巴赫的抄本就此失蹤,至今沒有露面。
戰後,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確認了該文件,作為納粹德國發動侵略戰爭的重要罪證。不少「正統學派」史學家也將它視作希特勒發動戰爭的侵略藍圖。英國史學家A.J.P.泰勒在1961年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一書中對之提出異議。他認為,這次會議是一次奇怪的集會,與會者中只有戈林是納粹黨人,其餘都是舊式保守主義者,其中除雷德爾外,都行將在三個月內被解除職務。「他為什麼向他不信任的和他不久要解職的人泄露內心深處的思想呢?」答案只能是:他並沒有泄露內心深處的思想。在隨後發生的國際史學界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的爭論中,「霍斯巴赫會議」和《霍斯巴赫備忘錄》的來歷和地位是其中的主要內容。[5]泰勒在書中提出:「這次會議是國內事務中的一個策略,在這一點上,一場暴風雨正在醞釀。沙赫特的財政天才能力能使重整軍備和充分就業成為可能,但此時他在進一步擴大軍備計劃上躊躇不前。希特勒害怕沙赫特,並且不能回答他的財政論據。他只知道這些論據是錯誤的:納粹政權不能鬆弛其勢頭。希特勒企圖把沙赫特同其他保守主義者隔離開來,所以他不得不爭取他們贊成一項增加軍備的計劃。」[6]牛津大學聖安東尼學院研究員T.W.梅森(T.W.Mason)卻認為,會議並不是希特勒召集的,而是「由勃洛姆貝格召開的,他希望藉此對戈林表示不滿,後者濫用自己作為四年計劃全權總辦及原料和外匯掌管人的權力,犧牲陸軍的擴軍費用,而偏袒空軍的擴軍計劃。這樣一來,希特勒就面臨必須調停他的兩個主要部屬之間發生的重大爭端的尷尬局面。他最好的辦法就是力求迴避這個僵局,大談特談德國戰略的一般目標」。梅森的基本觀點是反對泰勒的,但是其關於會議起因的說法卻明顯有利於泰勒,以至於後者在回應文章中表示,「我把所謂的《霍斯巴赫備忘錄》提到的那次會議說成是希特勒為了對付沙赫特而召開的,是完全搞錯了」,也許根本不應該在書中提到這次會議。[7]其實,希特勒作為一個有著堅定目標的機會主義者,經常在尋找合適的機會宣示自己的抱負、實現自己的目標。就這次會議而言,起因似乎並不重要,問題的關鍵在於,希特勒在會上的講話,是否指導著德國未來的行動?艾倫·布洛克(Alan Bullock,1914—2004)說得好,他認為,這次會議是希特勒外交政策的一個轉折點,對更快更公開地達到目標所要遇到的危險作了重新估價。「會上,希特勒作出了主張戰爭的不可逆轉的決定。」會議之後的18個月內,他在會上提到的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這兩個國家都被推翻了,這一事實反映了會議所作決定的真實性。[8]
作為「霍斯巴赫會議」的後續影響,1937年12月7日,武裝部隊國防處處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Alfred Jodl,1890—1946)提交了關於軍事預案的修正稿,把原先以防衛為主的預案修改成進攻計劃。希特勒執政後,隨著當局走上毀約擴軍的道路,抵禦和反擊周邊國家尤其是法國及其中歐盟國軍事干預的事務提上議事日程。1935年晚些時候,軍方提出了《紅色方案》(Fall Rot),以後繼續編制對付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Fal Grün)。1937年6月24日,軍事部長勃洛姆貝格根據希特勒的旨意,向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分別下達了標有「絕密」字樣的指令,要求武裝部隊「為可能在1937年至1938年這個動員時期發生的戰爭作好準備」。這份密令里包含了《紅色方案》和《綠色方案》,其中《紅色方案》處於優先地位,[9]該方案假定法國對德國發動突然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德軍將把主力用在西方。此外,密令還規定德國武裝部隊要對如下三種情況作好「特別的準備」:一是對「奧地利的武裝干涉」,代號為「奧托」(Otto),以應對哈布斯堡王室的奧托在奧地利復辟的企圖;二是「同紅色西班牙的戰爭糾紛」,代號為「理察」(Richard) ;三是「英國、波蘭、立陶宛參加一場對我們的戰爭」,這將是《紅色方案》和《綠色方案》的延伸。1937年12月約德爾提交的修正稿,將《綠色方案》置於優先地位,並加強了其主動性和進攻性。此舉證明德國在「霍斯巴赫會議」之後已把準備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提上了議事日程。
另一個後續影響是希特勒排斥異己,進一步加強集權。其實,這次成為犧牲品之一的勃洛姆貝格遠不屬於「異己」力量。希特勒執政初期,他在鞏固政權和毀約擴軍方面都曾積極配合,作出較大貢獻,但由於在會議上提出反對意見,招來了猜忌。1938年1月下旬,蓋世太保搜集了其新婚妻子曾經當過妓女的材料,又炮製了弗立契同街頭男妓搞同性戀的假案,希特勒藉此迫使兩人以「健康不佳」的名義辭職,同時整肅了一批對納粹主義「不夠熱心」的高級將領,其中16名高級將領被免職,44名調職。同年2月4日,當局公布《希特勒關於德國武裝部隊統轄權的命令》,命令宣布:從即日起,希特勒親自接掌整個武裝部隊的統轄權。「原軍事部屬下的武裝部隊局及其所有職能,將作為我屬下的軍事參謀機構而由我直接統轄,成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參謀長一職將由前武裝部隊局局長(凱特爾——引者)擔任,他還將擔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長官』,並享有德國部長的身份。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也將統轄軍事部的工作;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長官將以我的名義行使迄今由軍事部行使的職權。和平時期,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的任務是遵照我的指示,為整個德國的防務在各方面進行聯合備戰。」[10]弗立契的陸軍總司令一職,則由瓦爾特·馮·勃勞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ch,1881—1948)接任。內閣中,牛賴特被免去外交部長一職,由里賓特洛甫接任,沙赫特被正式免去經濟部長職務,由納粹黨人瓦爾特·馮克接任。翌日,納粹黨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刊登大標題:「一切權力高度集中於元首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