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第三帝國史> 第二節 「水晶之夜」

第二節 「水晶之夜」

2024-10-09 04:44:12 作者: 鄭寅達,陳暘

  1936年8月柏林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納粹當局擔心公開的反猶行為會導致其他國家採取抵制奧運會的行動,削弱其「造勢」運動的效果,遂在表面上降低了反猶的調門。尤其在奧運會舉辦期間,商店、旅館、啤酒館和公共游宴場所悄悄地取下了「猶太人恕不招待」(Juden unerwünscht)

  的牌子。以至於1936—1937年這兩年,成了反猶行為中「平靜的年份」。然而在相對平靜的外表下,反猶暗流仍在涌動。1936年10月9日,當局頒布一項法令,禁止公務員到猶太醫生、藥劑師、醫院和護理站接受治療或諮詢,違者將被取消所享有的一切福利待遇,亦不承認他們所持有的猶太醫生開具的疾病證明。[21]與此同時,各地侵擾猶太人商店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伴隨著納粹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的展開,黨衛隊的地位不斷上升,它在處理猶太人問題上的發言權也越來越大。相比於衝鋒隊和黨內反猶狂徒施特賴歇爾之流,黨衛隊在處理猶太人問題上更加理性和有條理,但是一旦確定了行動的基本原則後,執行起來也更加冷酷。1934年5—6月,黨衛隊保安處曾提出過《關於猶太人問題的形勢報告》,該文件在分析猶太人問題性質的基礎上,提出大規模驅趕性移居的建議。它認為,猶太人內部存在著復國主義派和同化論派,當局應該把兩者區分開來,支持前者,圍剿後者。1935年5月15日,海德里希在綜合內部意見的基礎上,在黨衛隊機關報《黑色軍團報》上公開發表文章,稱:「我們必須根據猶太人的所作所為,把他們分成兩類:以公開的猶太人身份活動者;隱藏自己的身份,但實際上成為國際猶太人陰謀集團的代理人者。在德猶太人也已經淪落為兩個集團:猶太復國主義者和同化論者。前者堅持自己的種族身份,通過移居巴勒斯坦以組建自己的猶太國家。後者則拒絕承認自己的種族身份,聲稱忠誠於德國,或通過受洗成了基督徒,以便推翻民族社會主義的原則。」由此,海德里希認為黨衛隊應該支持前者,鼓勵更多的猶太人前往巴勒斯坦,並且為所有的猶太人和猶太組織建立詳細檔案。[22] 1936年秋,黨衛隊保安處在內部設立了一個名為「II - 112」的猶太事務特別處,由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1962)任處長。經過一年多的醞釀,1937年12月7日,該處提出自己的工作目標是「將有關猶太人問題的所有工作都集中到黨衛隊保安處和蓋世太保手中」。11天後,即12月18日,它又提出「民族社會主義猶太政策」

  的工作目標:(1)在公眾生活的一切領域(包括經濟領域)內縮減猶太人的影響; (2)鼓勵猶太人向外移居。然而,在鼓勵猶太人向外移居問題上,德國也遇到了一些障礙。統治集團中諸如沙赫特等保守派人士,既顧及國外的反應,希望維護德國的國際形象,更考慮經濟的平穩運行,擔心大規模驅猶會衝擊原有的經濟平衡。領導「全國移居辦公室」的內政部,也希望按照固有的行政規則辦事,即放慢移居的速度。從境外來說,由於德國限制猶太人攜帶資金出國,不少國家對這種移民毫無興趣。同時,隨著德國反猶政策的升級,東歐不少國家也加緊驅猶。巴勒斯坦從1922年起屬於英國的「委任統治地」,但隨著猶太移民增多,當地阿拉伯人的抵制日益增強,並於1937年秋發動一場規模較大的反抗活動,英國顧及阿拉伯人的反應,進一步限制猶太人移入的規模。另外,由於當地現代化水平較低,行政管理機構希望更多地移入年輕人和熟練工人,而德國猶太人中以專業人士、商人和年長者居多。在1938年7月6—14日舉行於法國的討論猶太難民的國際會議上,美國代表表示國內民眾反對把猶太移民「傾倒」在美國海岸上,英國首相張伯倫則力主將巴勒斯坦問題排除在議程之外,以免英方因拒絕接受更多猶太難民而陷入尷尬的境地。[23]

  新一輪反猶浪潮的推動力來自希特勒。他儘管有時也支持沙赫特出於經濟考慮提出的建議,但更傾向於制定一項嚴厲的猶太人政策。1937年4月,他在一次納粹黨地區領袖會議的講話中,提出了「要使我們全體都水晶般純淨」(kristallklar für uns alle)的猶太政策目標。然而在實施手法上,他又強調要重視策略性:「即使在一場與敵手的生死搏鬥中,我的應對之道也不是直接作出試探性的挑戰。我不會說,『來吧,打吧,我需要一場戰鬥』。相反,我會大聲對他說,越來越大聲:『我要消滅你』。隨後我使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將他逼到無力反抗的死角里,再發出致命的一擊。」[24]希特勒在講話中指出了反猶行動的最終目標,但沒有明確提出其實施路徑,這為統治集團內部因爭權奪利而各行其是提供了條件。在同年9月舉行的紐倫堡黨代會上,他在公開演講中發出了自1935年以來對猶太人的首次攻擊。次月,所有的猶太護照都被政府收回,重新頒發印有「J」字母的新護照,而且僅適應於向外移居之用。在隨後的幾個月里,猶太企業主不斷受到壓力,要他們「自願地」將企業以遠低於市場的價格轉讓給雅利安企業主,以加快經濟「雅利安化」的進程。戈林則利用自己的權力積極配合。1937年12月15日,他頒布政令,縮減猶太企業的外匯和原料配額。翌年3月1日,他又頒布一項政令,規定禁止向猶太企業分配公共訂單。隨著「德奧合併」的實現,反猶行動也進一步升級。1938年4月26日,在戈林推動下,當局頒布《猶太人財產登記條例》(Meldepflicht für jüdische Verm?gen),規定所有猶太人必須在六周內向居住地的最高行政當局申報和登記自己在國內外所擁有的全部財產,例外者僅為全部財產在5000馬克以下者(即那些不擁有任何奢侈品的普通居民),如果以後財產情況發生變化,須重新申報。條例還規定,如果猶太人企圖藏匿財產,將會受到刑法制裁,即沒收財產,當事人被判處10年以下徒刑。申報舉措的實際目的,戈林在兩天後舉行的部務會議上作了解釋,即把猶太人的財產轉變為國家所有,將猶太人排除出德國的經濟生活,解決猶太人問題。[25]但為了掩人耳目,會議決定在實施過程中要體現等價交換的原則,即通過強制手段將猶太人的財產兌換成國家債券,而且要「目的明確地當面發給」(1941年,政府宣布這些債券無效,因而無償地剝奪了猶太人的財產)。據官方聲稱的申報結果,在1938年夏,「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擁有價值為80億馬克的財產」。[26]

  1938年夏天又掀起了一股由政府發動的反猶活動浪潮。6月9日,慕尼黑主要的猶太會堂由希特勒下令拆毀。隨後在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各地,大肆逮捕所謂「被證明有罪」的猶太人,將數千人送進集中營,僅15日那天就逮捕1500人。6月14日,當局頒布《關於德國公民權法的第四個補充法令》,規定從當年9月30日起,禁止猶太醫生為雅利安病人看病。同樣的禁令很快擴展到猶太律師、牙醫和獸醫。6月20日,規定猶太人必須離開交易所。7月6日,當局再次頒布相關政令,既取消了上述關於5000馬克財產的限定,據此全部猶太人都必須申報和登記財產,又規定猶太人不得從事特種商業活動,如有關財產和個人事務的諮詢業務、地產交易、不動產中介業務、房屋貸款業務、商業性婚介業務、導遊業務等。據此,不少遭到清理的猶太職員再次失去生計,如在旅行推銷員隊伍中,即有3萬猶太人失去了工作。敲砸猶太人零售商店玻璃櫥窗、搶劫商店貨物的事件也在各地出現。7月17日,一項由元首代表辦公室成員竭力推薦的法令正式頒布,規定德國境內的猶太人(具有外國國籍者除外)必須在姓名前加上識別名,男性為「以色列」(Israel),女性為「莎拉」(Sarah)。全國各地都展開了一場無形的競賽,要使本地區儘早獲得「無猶地區」的榮譽稱號。7月25日,戈林由於需要大量的外匯用於進口支出,遂緊急下令,要求各地在猶太人財產申報過程中,「以最快的速度」查閱有關財產中的外國有價證券部分,並要求擁有這些證券的猶太人在「一周以內」將這些證券「呈交中央銀行並按照要求出售」,兌付給證券主人的,也是紙面上的國家公債。

  洶湧的反猶狂潮終於催生出「水晶之夜」(Reichskristallnacht)事件[27]。1938年11月7日,一位名叫赫舍爾·格林斯潘(Herschel Grünspan,1911—1940)的17歲波蘭猶太青年,為報復納粹當局對其雙親和其他猶太人的迫害,前往巴黎的德國駐法使館,打算刺殺德國大使。其父母原籍波蘭,1914年移居德國的漢諾瓦,成了無國籍猶太人。在德國的反猶浪潮中,蓋世太保圍捕了包括其父母在內的1.7萬名來自波蘭的無國籍猶太人,用悶罐子車皮把他們運送到波蘭邊境上,意欲讓他們回到波蘭。然而波蘭政府也在驅趕猶太人,於是這些人就被暫時安置在「無人島」集中營里,處境十分悲慘,此事促進了格林斯潘的復仇願望。不料,代表德國大使館出來接見格林斯潘的,是使館三等秘書恩斯特·馮·拉特(Ernst von Rath,1901—1938),此人反對納粹政權,厭惡排猶暴行,已經引起蓋世太保的注意。但不知內情的格林斯潘把槍口對準他連開五槍。拉特受重傷,兩天後不治身亡。11月9日,正是納粹領袖們群集慕尼黑,慶祝啤酒館暴動周年紀念的日子。在慕尼黑市政廳禮堂舉行的晚餐會上,傳來了拉特死亡的消息。當時戈培爾正坐在希特勒身邊,但由於其夫人向希特勒告發其與捷克女演員琳達·芭羅娃(Lida Baarova,1914—2000)之間的風流韻事而遭到希特勒的責備。他急於以高漲的工作熱情來獲取希特勒的歡心,所以,當希特勒與他商議應對之策時,他便建議在全國掀起「自發的」反猶浪潮,但納粹黨組織要巧妙地躲在幕後。希特勒同意該建議,並很快離開會場。希特勒離開後,戈培爾告訴與會者,在庫爾海森(Kurhessen)和馬格德堡-安哈特(Magdeburg Anhalt)地區,已經爆發了反猶的示威遊行,其中不少猶太商店被搗毀,猶太會堂被焚燒。

  很快,戈培爾屬下的各個辦公室向各地相關機構發出口頭指令,與會者也通過各種途徑發出類似指令。來自上峰的指令與來自下層的仇猶暴力衝動相結合,在全國爆發了所謂「水晶之夜」的打砸搶暴行。據估計,整個事件中,有276座猶太會堂被夷為平地,超過7500家商店遭到搶劫和破壞,91名猶太人被殺,另有一些猶太人在絕望中自殺,超過2萬名猶太人遭逮捕,被送進集中營。被打碎的猶太商店玻璃櫥窗布滿了街道,發出碎玻璃的閃亮。

  由於事件具有突發性,納粹統治集團內部對戈培爾的做法並不完全贊同。希姆萊感到大量逮捕猶太人需要黨衛隊參與,擔憂此舉會影響原有的工作計劃。負責經濟事務的戈林對事態的發展更不滿意,因為不少被毀建築已經投過保,保險公司將為此支付大量賠款。尤其是被大量毀壞的玻璃,需要動用寶貴的外匯向國外購買。估計全國各地在事件中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2500萬馬克。另外,國外不少人士反應強烈,有些地方開始抵制德國商品,將影響到德國的外貿出口。然而希特勒仍然傾向於戈培爾的做法,希望藉此機會強化反猶政策,儘快把猶太人徹底排除出德國的經濟生活。戈林很快轉變態度,於11月10日下午與希特勒及戈培爾一起商議有關賠償事務的細節。三人最後確定,處理此事件的總原則是犧牲猶太人的利益,擺脫德國財政的不利狀況。

  

  11月12日,戈林在其掌控的航空部內召集討論「猶太問題」的會議,共有12人出席,其中包括戈培爾、經濟部長馮克、財政部長克羅西克、保安警察總監海德里希、治安警察總監達呂格,還有外交部和保險公司的代表。會議持續了四個小時,涉及話題較為廣泛。會議主題自然是「水晶之夜」的善後事宜。戈林不時表露出對戈培爾的不滿,如在談到那晚的損失時,就情不自禁地高叫:「不能再這樣幹了!照這樣乾的話,我們受不了。不行!」他還衝著海德里希說:「我寧願你殺掉200個猶太人也不要毀掉那麼多值錢的東西!」然而,作為會議的召集人,他為之定下的調子是「這一切首先應當由猶太人負責賠償」,因為所有遭受的損失,都是由於猶太人的存在造成的。戈培爾提出,猶太會堂的廢墟應該由猶太人自己去清理,騰出來的地方改作停車場。保險公司的代表則堅持,他們必須根據原先的合約支付保險金,如果他們對猶太人不守信用的話,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人們對德國保險業的信任就會喪失殆盡,但他同時又表示,如果小保險公司支付了規定的錢款後,就必然會破產。他說,僅僅砸破的門窗玻璃一項就值500萬馬克,而且大部分替換的玻璃要用外匯到國外去購買。戈林當即表示:「猶太人可以從保險公司得到保險金,不過這筆保險金將予以沒收。保險公司由於不必負擔全部的損失,因此還可以落得一點賺頭。[28]希爾加德先生,你該覺得自己的運氣還不錯!」當外交部長的代表提出,對猶太人採取下一步行動時要考慮到美國輿論的反應時,戈林竟然大罵「那個流氓的國家!……土匪的國家!」會議最後決定,德國猶太人應當捐獻出10億馬克,[29]「以此作為對他們各種可惡的罪行的懲罰」,即「贖罪費」(Sühneleistung)。在討論經濟「雅利安化」問題時,戈林表示,此舉的主要目標是通過迫使猶太人把財產轉交給政府,把他們逐出經濟領域。猶太財產的移交過程中由政府信託公司實施仲裁,由它們決定猶太人應得的賠償金額,當然這個金額要儘可能壓低,而政府信託公司將以真實的價格把這些企業出售給雅利安新業主。最後,與會者一致同意,要把猶太人從德國經濟中清除出去,把猶太人的全部企業和產業,包括珍寶和藝術品在內,轉交給雅利安人。對猶太人則以證券的形式給予若干補償,猶太人可以動用這種證券的利息,但是不得動用本金。在會議討論進一步限制猶太人的社會活動範圍時,戈培爾提出要禁止猶太人進入德國劇院、電影院、馬戲表演場、學校、休養地、海灘和公園,甚至連德國的森林也不許去。經過短時間沉思後,他又補充說,想把猶太人清除出「所有他們置身其中就會具有挑釁意味的公共空間」,如有德意志人的臥鋪車廂。他表示,如果實在沒有地方可呆,那就讓猶太人站在過道里。這時,戈林插話進來,引發了一段頗具納粹頭目特點的對話。

  戈林:在那種情況下,很明顯將要為他們提供單獨的空間。

  戈培爾:如果火車非常擁擠的話就不必!

  戈林:等一下。可以只安排一節猶太車廂,如果客滿了,其他猶太人就得呆在家裡。

  戈培爾:試想,假如沒有這麼多的猶太人乘坐到慕尼黑的直達車,假如這列火車上只有兩個猶太人,而其他車廂卻非常擁擠,這兩個猶太人就會享受一整節的車廂。因此,只有當所有德意志人都有座位時,才可以考慮猶太人。

  戈林:我會給猶太人安排一節車廂或一個隔間。如果出現你所提及的情況,火車非常擁擠,相信我,我們不需要法律。我們將把他踢出去,他將全程孤單地呆在廁所間裡!

  戈培爾:我不同意你的意見。我不相信能辦到這一點。還是需要有法律。而且,必須有法律禁止猶太人進入德意志人的海灘和度假勝地……猶太人不能坐在德意志人的公園裡。[30]

  當談到禁止猶太人進入森林時,戈林回答說:「我們應當給猶太人一部分樹林,好讓不少長得特別像猶太人的野獸——麋鹿就有著猶太人那樣的鷹鉤鼻——也到那裡去定居。」在會議快結束的時候,海德里希提出:「即使把猶太人清除出經濟生活,主要的問題還會存在,那就是把猶太人攆出德國的問題。」與會者圍繞著究竟是把猶太人驅逐出境還是把他們封鎖在猶太隔離區內實施強迫勞動問題展開討論。戈林主張建立隔離區。財政部長克羅西克表示:「我想,猶太隔離區的景象不是看了很舒服的。這個建議不是一個十分令人愉快的建議。」他提議應該盡一切力量把猶太人攆到國外去。代表黨衛隊和蓋世太保的海德里希不希望抽出警力進入隔離區,所以強烈反對組建隔離區,他表示,「讓整個社會注視猶太人的一舉一動從而控制他們」,要比讓蓋世太保各機構控制一個數千人的大猶太居住區好得多。他進而建議,要讓猶太人穿上統一的制服,至少要佩戴統一的標誌,以便其他人一眼就能識別他們。最後,會議決定組建一個專門委員會來研究解決該問題,同時決定在內政部里設立一個由海德里希掌控的「猶太人向外移居全國中心」,其任務是「動用一切手段讓猶太人離開德國,快速而無摩擦地辦理並監督這種向外移居工作」。

  會議結束後,排斥猶太人的舉措接二連三地推出。就在會議結束的當天,11月12日,戈林同時發布了數個法令。《街景修復法》聲稱,「水晶之夜」事件是由國際猶太集團對民族社會主義德國的攻擊引起的,因此修復工作所需的資金由猶太企業和房產的所有者承擔;為了國家的利益,猶太人對德意志民族的賠償要求將遭拒絕。第二項法令則規定,猶太人必須向國家支付10億馬克的捐款作為強制贖罪金。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這筆款項被分攤到資產超過5000馬克的個人,按其申報數20%的數額上繳。1939年10月,徵收比例提高到25%,徵收總額也相應提高到約11.27億馬克。當時,德國的財政赤字達到20億馬克,此舉使赤字數減少了一半。不少猶太人為此被迫出售房屋和證券,但當他們準備出售在資產雅利安化過程中所獲得的國家公債時,當局害怕國庫空虛現象加劇,加以禁止。第三項法令為《猶太人剩餘企業的強制雅利安化》(Zwangsarisierung der letzten jüdischen Betriebe),其中規定:從1939年1月1日起,禁止猶太人經營零售商店和郵購商店,禁止他們開設藝術公司或工匠坊;不許他們向集貿市場、市集和展覽會提供商品和服務;猶太人如違規開設商店,將由警察予以取締;猶太人不得成為高級職員,不得參加合作社。[31]在1939年1月1日期限到達前,當局又於1938年12月23日頒布一個法令,宣布以企業、地產和其他價值形式(珠寶、藝術品等)出現的所有猶太經濟財產,都可歸國家任意使用,並規定,任何猶太財產的出售都必須經由政府信託公司辦理。[32]

  經濟「雅利安化」的進展速度很快。1938年4月,全國還有39532家猶太企業在開業,到1939年4月1日,已經有14803家遭到清除,5976家遭「非猶太化」,4136家處於「非猶太化」的進程中,7127家正在被調查。[33]到1939年9月歐戰爆發前後,猶太企業幾乎全部被消滅。猶太人的銀行存款被凍結,每個戶頭每月只能支取250馬克。到1941年3月,這類戶頭所剩下的數億馬克全部充公。猶太人所擁有的金銀珠寶和藝術品,被強行收購拍賣。為此,財政部成立了一個中心,專門負責珠寶等有價物資的收購與變現。1939年1月20日,各個城市的典當行被政府指定為猶太金銀物品的專用拍賣場所,並以下列價格支付給猶太人:1克純金支付2.8馬克; 1克白銀支付2—3芬尼;寶石和珍珠,按通常抵押價格的60%支付,不允許猶太人以任何藉口抬高售價。從1939年1月20日至3月31日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政府僅花費大約9.2億馬克,就將猶太人手中所有的珍貴物品一掃而空。[34]珠寶被壓價變現後,扣除10%作為交易成本,猶太主人只能得到另外的10%,並存在官方帳戶中。[35]

  經濟以外的排斥措施也相繼推出。自1938年11月14日起,猶太兒童不得進入公立學校求學。11月28日,希姆萊根據會議討論的內容,頒布一項警令,授權各地警察當局發布細則,規定猶太人被允許在公共場合露面的時間和空間限制。[36]自11月29日起,猶太人被禁止飼養信鴿。12月起,猶太人不可擁有小汽車和摩托車,所持駕駛執照必須上繳。至於會議上討論的是否建立猶太隔離區問題,11月底,戈林在經希特勒批准後下達命令,要求各地猶太人在不引人注目的情況下,遷往特定的街道。12月28日他又頒布相關法令,宣布暫不建立隔離區,代之以將猶太人集中安排到某些房屋內,形成實際上的「隔離屋」。1939年1月1日起,又禁止猶太人進入普通的劇院、電影院、音樂廳和各種形式的文化展覽館,只能參與政府授權猶太團體組織的文化活動。

  各項反猶措施的效果相疊加,使德國猶太人如同生活在人間地獄。據一名猶太人總結,他們所受到的限制包括:晚間8點後禁止外出;禁止擁有房屋產權;禁止擁有收音機和接聽電話;禁止購買或訂閱報紙;禁止進入戲院、電影院、音樂廳或博物館;禁止駕駛車輛;禁止購買香菸和雪茄;禁止擁有打字機;禁止購花;禁止去理髮店;禁止養狗、貓或鳥;禁止進入公園;禁止從公共圖書館借書。[37]

  同年1月30日,正值希特勒執政六周年紀念日,希特勒在紀念會上公開宣布:「如果歐洲內外的國際猶太金融家膽敢使一個國家再次陷入世界大戰的話,那結果將不會是遍布全球的布爾什維主義,也不會是猶太人的勝利,而是歐洲猶太種族的滅絕。」[38]

  「水晶之夜」事件發生後,猶太人向外移居的速度加快。1933年,外遷的猶太人數量為3.7萬至3.8萬,1934年為2.2萬至2.3萬,1935年2萬至2.1萬,1936年2.4萬至2.5萬,1937年2.3萬。這樣,在德奧合併完成前,有將近13萬猶太人離開了德國。德奧合併完成後,納粹政權控制下的猶太人數量增加,但猶太人向外移居的速度也加快。1938年達到3.3萬至4萬,1939年為7.5萬至8萬。[39]在歐戰爆發前,原德國領土(即不包括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上的猶太人,已經從1933年的50餘萬下降到約24萬。[40]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