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黨衛隊與黨衛隊保安處
2024-10-09 04:43:16
作者: 鄭寅達,陳暘
黨衛隊是納粹德國體制中的一個怪胎,其誕生之初,不過是一個衛兵組織,然而到鼎盛時期,就成為一個多功能組織,其勢力滲透到政、軍、財、文各領域,甚至組建起自己的武裝力量,直接參加世界大戰,成為納粹黨的主要情報、恐怖和軍事組織,也是納粹德國的主要標誌物之一。這種現象的出現,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納粹體制本身。希特勒無力徹底打碎原有的框架和機構,又要快速地建立起納粹專制統治,最好的辦法就是新建符合納粹主義內在要求的有效工具,用這種工具去干預、控制乃至取代原有的機構和組織,以達到控制和改造整個國家的目的。這就為黨衛隊惡性腫瘤般膨脹與擴散提供了條件。而黨衛隊頭目希姆萊則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在納粹頭目們相互傾軋、彼此爭權奪利的亂局中自我膨脹,賦予黨衛隊各種新的功能,推動其惡性發展,成為重要的統治支柱。
黨衛隊的全稱是「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黨衛隊」(Die Schutzstafeln der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partei,簡稱Schutzstafeln,德文縮寫SS)。[89]其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納粹黨領袖們圍繞著衝鋒隊的性質問題出現意見分歧。1925年4月,希特勒為了制衡衝鋒隊頭目的離心傾向,培植個人勢力,將私人衛隊改組成納粹黨的衛隊——本部衛隊(Saal Schutz),幾周後改稱黨衛隊。成立時規模較小,到1928年也僅有280人。它是衝鋒隊的下屬組織,但成員的制服有別於衝鋒隊員,為褐色襯衫配黑色領帶,臂套鑲黑邊的卐袖章,頭戴飾有銀骷髏別針的黑色滑雪帽。其主要任務,是保衛希特勒及其他納粹領袖,維持納粹集會的秩序。但1929年1月希姆萊就任黨衛隊全國領袖後,情況開始悄然變化。
海因里希·希姆萊出身於慕尼黑一個天主教家庭,其父親曾經當過巴伐利亞海因里希親王的家庭教師和王家樞密院教育顧問,據說希姆萊的名字「海因里希」,就是跟從了該親王的名字。以後他父親當了高級文科中學的教師和校長,在鄰居和同事中廣受尊敬。希姆萊儘管從小眼睛近視,腸胃不健,但一直嚮往軍隊,要把世界從「俄國吸血鬼」(當時俄國還未爆發社會主義革命)的手中解放出來。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希姆萊勤奮穩重,學習成績優秀,習慣於服從紀律,希望處處「照章」辦事。小時候,他期望得到家長和成人世界的認可與讚賞,但同時也潛藏著對權力與地位的渴望,希望他人能奴性服從自己。作為反猶主義孳生地慕尼黑的居民,他較早就接受了反猶主義思想。1917年底,希姆萊志願入伍,在巴伐利亞「針葉樹」王家第十一步兵團服役,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當過一段時間的連隊文書,在這個崗位上表現出對同伴們隱私的興趣,經常將他人個人檔案中一些材料摘錄到自己的筆記本中。由於他入伍較晚,不到一年的時間世界大戰即已結束,因而未能從候補軍官擢升為正式軍官。退役後曾在農場務農,但很快因患流行性傷寒而中止。1919年底進入慕尼黑技術學院攻讀農學,但仍然熱衷於準軍事活動,期間同羅姆結識,成為其追隨者。1923年跟隨羅姆參加「啤酒館政變」,充當持旗手。政變平息後,希姆萊並未受到懲罰,但丟掉了「蘭德氮素有限公司」助理農藝師的工作。1925年他正式加入納粹黨,任該黨下巴伐利亞-上普法爾茨區副領袖,翌年改任該黨上巴伐利亞-施瓦本區副領袖,並擔任全黨宣傳副領袖。1927年任黨衛隊全國副領袖,1929年1月任領袖。
希姆萊上任後,決心要把黨衛隊打造成納粹運動的精英集團和利器,他從天主教耶穌會和德意志騎士團(Teutonic,舊譯「條頓騎士團」)中吸取靈感,決定在擴大黨衛隊規模的同時,強化其種族原則,只允許所謂的「純種雅利安人」入隊。對此,他曾這樣解釋:「我們猶如育種員一樣,有責任對一種已經混雜和退化了的原有良種,重新純化、培育。首先遍及田野挑選粗壯的種苗,即第一步從外表上將我們認為不符合用來建立黨衛隊的人淘汰掉。」[90]由於當時已有的隊員中有將近一半的人員不符合所謂「日耳曼精英」的標準,只好臨時變通,規定一次大戰期間服過役的老隊員除外。在希姆萊的努力下,黨衛隊的規模迅速擴大,到1930年12月,成員數已增至2727名。1931年12月底,他把目光轉向黨衛隊員的婚姻問題,發布了黨衛隊員婚姻條例,其中規定:黨衛隊是一個由經過特定標準篩選的純北歐(Nordic)出身的德意志男性構成的組織;為了實踐民族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保證德意志民族具有良好的血統,從1932年1月起,對所有未婚的黨衛隊成員實施婚姻許可制度;實施該制度的目的在於產生純北歐-日耳曼型的健康的核心團體;婚姻許可證的發放與否,僅僅取決於種族健康與遺傳狀況;每一個打算結婚的黨衛隊員必須獲得黨衛隊全國領袖頒發的婚姻許可證,凡未獲得婚姻許可而擅自結婚的黨衛隊員,必須離開黨衛隊,給予他們主動辭職的機會;由黨衛隊種族辦公室受理婚姻申請,它負責將獲得婚姻許可的黨衛隊員的家庭情況登錄在案;黨衛隊全國領袖、種族辦公室主任和相關專家,必須以自己的榮譽擔保,不得泄漏申請者的任何秘密。據記載,從1932年到1940年,一共有106304名黨衛隊員提交了婚姻申請,其中全部符合條件者為7518人,但只有958例遭到否決。[91]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黨衛隊員的婚禮儀式已不是他們的私人事務,而事關納粹事業的大局,因此必須具有一定的程式。會場中央是一張畫有北歐古老神話字母的大桌子,桌面上鋪著藍色的織物作為背景,上面用鮮花拼成黃色的太陽。桌子的左右兩邊都站著火炬手。桌子的後面是長明的火缽,再後面是莊重的講壇。儀式以唱詩班合唱讚美詩開始,黨衛隊的同志致賀詞,同時伴隨著和聲唱詩。接著,新人們被授予銀器盛放的麵包(象徵著大地的繁育能力)和鹽(象徵著純潔)。最後,新婚夫婦互相交換婚戒,表示已正式結為夫妻。[92]
經濟大危機期間衝鋒隊與納粹黨之間的矛盾激化,尤其是衝鋒隊的兩次叛亂,給黨衛隊的擴充和地位提升提供了很好的機遇。1930年8月29日,柏林衝鋒隊發動第一次叛亂,希特勒親自趕到柏林,用安撫手段平息事態,隨後即著手提高黨衛隊的地位,用以制約衝鋒隊,同時要求把黨衛隊建成納粹黨的精英部隊,一支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依靠的部隊。同年11月7日,他規定「黨衛隊的任務首先是在黨內執行警察職責」,從而使它越出衛兵組織的範疇。同年底,希特勒將黨衛隊和衝鋒隊分開。黨衛隊在形式上仍然隸屬於衝鋒隊,但實際上已經獨立於外,「任何衝鋒隊領袖均無權對黨衛隊發布命令」[93]。黨衛隊隨即更換制服,改用黑色服裝,系黑領帶,戴飾有骷髏標誌的黑色大檐帽,佩黑肩章和鑲黑邊的卐臂章。1931年4月,衝鋒隊發動第二次叛亂。希特勒一面在黨報上發表文章抨擊起事者,一面調集黨衛隊平息叛亂。趁此機會,希姆萊進一步擴大黨衛隊的規模。1931年底,其成員增至1萬人,翌年底達3萬,1933年初希特勒就任總理時,其成員人數已達到5.2萬。
1934年6月底發生「長刀之夜」事件,希特勒依靠黨衛隊清洗衝鋒隊。之後黨衛隊地位進一步上升。同年7月26日完全脫離衝鋒隊,升格為與它平行的黨內獨立組織,其官員不受正常的司法機關管轄。它除繼續承擔「黨內警察」職責外,還作為國家的輔助警察,參與維護國內的政治秩序,監控民眾可能舉行的政治活動。
隨著納粹黨從一個以從事街頭暴亂活動為主的在野黨,逐漸轉變成主宰德國命運的執政黨,其歷史使命已悄然發生變化,衝鋒隊和黨衛隊作為納粹運動的利器,它們所要承擔的任務和國內外民眾對它們的期望,也在發生變化。衝鋒隊在「長刀之夜」中遭到清洗,黨衛隊地位的上升,正是這種變化的外在表現。希姆萊則抓住機遇,一方面強調黨衛隊對希特勒的忠誠,另一方面進一步強化黨衛隊的精英特性。
在強調對希特勒個人的忠誠度方面,1931年希特勒曾在平息衝鋒隊第二次叛亂的過程中向黨衛隊員贈送座右銘「你的榮譽就是忠誠」,希姆萊就勢為黨衛隊員確定了如下入隊誓詞:
我們向元首兼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宣誓,我們將向您奉獻自己的忠誠與勇敢,我們將誓死服從您及您所任命的上司。願上帝幫助我們![94]
1938年11月8日希姆萊又在黨衛隊官員會議上稱:元首永遠是正確的,民眾應該毫無保留地服從他。
在強化黨衛隊的精英性方面,1935年11月12日,希姆萊在全國農民大會上發表題為《作為反布爾什維主義戰鬥組織的黨衛隊》的演說,提出了強化黨衛隊精英特性的幾項原則:
第一項原則是重視隊員的血統價值,要像育種者一樣,在一片遭到雜交侵襲的大田裡找出優良的純潔種子,把那些外形上不符合黨衛隊標準的隊員清除出去。要注意挑選外形上最接近理想的北歐人種的男性入隊,身高體重和種族特性尤為重要。
第二項原則以及我們必須賦予黨衛隊並成為我們未來特徵的美德是追求自由的意願及戰鬥精神。
第三項原則和美德是對忠誠與榮譽的追求。我們教導黨衛隊員們:世界上好多事情可以被遺忘,但有一件事永遠不會忘卻,那就是背叛。忠誠涉及心靈而不是知識。知識不足會使人誤入迷途,造成損害,但並非不可改變。而心臟總是按照同樣的節律跳動……我們所說的忠誠是對一切事物的忠誠,忠誠於元首及德意志,忠誠於德意志人民、血統、我們的祖先與孩童、我們的團體、我們不變的法律、潔淨的生活方式和豪俠精神。
第四項原則以及永遠有效的美德是服從。不能有半刻的猶豫,無條件地服從來自元首,以及來自上司合法地發布的每一項命令,哪怕有時心中並不情願,也將無條件地投入戰鬥。[95]
在納粹黨穩固地掌握了政權以後,黨衛隊新隊員的主要來源是希特勒青年團員。1936年5月22日,希姆萊在向希特勒青年團大會的演說中解釋了黨衛隊員入隊的挑選程序,在公布黨衛隊員入隊標準的同時,對青年團員提出了努力方向。他說:「年輕的黨衛隊候選人將在18歲時離開希特勒青年團,一般在11月9日(即「啤酒館政變」紀念日——引者)那天。從這一天起到翌年1月30日,他將同我們一起度過預備期。1月30日掌權紀念日那天,他能獲得臨時隊員證。之後我們將考察他什麼呢?我們將查看他的病歷卡和遺傳方面的健康證書,即調查他的整個家庭。如果其家庭成員患有疾病或具有缺陷,尤其是精神疾病和結核病,他就會脫離我們的視線。我們還要考察他在青年團時期甚至學齡團員時期的表現。他的父母必須提交一份報告,說明其孩子是在怎樣的環境中以及如何長大的,其中還必須包括一份最重要的文件——樹狀族譜。每一個黨衛隊員的族譜必須追溯到1650年……即「三十年戰爭」結束前後。因為在這之前的教區檔案大部分已經丟失。最後一個步驟,也許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察,將由我們所稱的『種族委員會』,即『篩選委員會』來實施。這是我們在動物選種方面比較熟悉的做法。」[96]
在希姆萊的推動下,黨衛隊不僅成了納粹國家機器中超出常規的多功能集團,以及希特勒統治德國的主要支柱,還成為納粹主義和納粹運動的象徵。
隨著黨衛隊的勢力迅速膨脹,其下屬組織劃分成普通黨衛隊、黨衛隊骷髏隊和武裝黨衛隊三類。
普通黨衛隊(Allgemeine SS)由原黨衛隊主體力量延續而來。隊員分正式隊員和贊助隊員兩種。正式隊員必須具有雅利安家譜,體態勻稱,風度優雅。入隊程序除上文提到的成為臨時隊員外,還將在同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舉行宣誓儀式,領取正式隊員證。隨後參加勞動服役至同年10月1日,再到武裝部隊受訓1個月,於11月9日回到黨衛隊領取黨衛隊短劍,從此不受國家法律的約束。1939年普通黨衛隊成員達20萬人。贊助隊員即黨衛隊同情者,一般通過向黨衛隊捐助錢款獲得某種身份。贊助隊員不參加黨衛隊組織,無需宣誓,也不受黨衛隊內部命令的約束。捐獻數目自由決定,但不得少於每年1馬克。1932年黨衛隊有贊助隊員1.3萬多人,共捐款1.7萬馬克。1934年上升到34.2萬多人,共捐款58.1萬馬克。此後數目有所減少,1936年僅收到捐款40萬馬克。
普通黨衛隊的組織建制沿用1930年確定的做法。全國領袖(Reichsführer)之下設地區總隊(Obergruppen),由地區總隊長統領;下轄支隊(Gruppen),由支隊長統領;下轄區隊(Abschnitte),由區隊長統領;下轄旗隊(Standarten),由旗隊長統領。旗隊的規模相當於軍隊中的「團」,有1000—3000名隊員,下轄3—4個突擊大隊(Sturmbanne)。每個突擊大隊有250—600名隊員,分成相當於「連」的突擊隊(Stürme)。突擊隊是普通黨衛隊最主要的基層組織,有70—120名隊員,分成3個中隊(Trupps) ;每個中隊轄3個小隊(Scharren),每隊有1名隊長和8名隊員。該建制脫胎於羅姆時期的衝鋒隊,但有所差別。
黨衛隊骷髏隊(SS Totenkopfverb?nde,縮寫SS TV)是負責看守集中營的黨衛隊下屬組織。納粹集中營設立之初,分別由守衛隊、守衛先鋒、守衛部隊和守衛兵團四種組織看守。1934年4月,希姆萊任命西奧多·艾克(Theodor Eicke,1892—1943)為全國集中營和黨衛隊看守組織總監,負責統一全國的集中營看守組織。艾克將分散的組織合併成突擊大隊,統一在隊員的上衣制服上加飾白骨骷髏標誌。1936年3月29日正式命名為黨衛隊骷髏隊,有3500人。翌年4月,編成三個骷髏旗隊:上巴伐利亞骷髏旗隊駐在達豪(Dachau),布蘭登堡骷髏旗隊駐在奧蘭寧堡(Oranienburg),圖林根骷髏旗隊駐在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1938年隨著奧地利併入德國,增建了第四個德意志東部邊境骷髏旗隊,駐在林茨。
武裝黨衛隊(Waffen SS,一譯「黨衛軍」)是黨衛隊的武裝組織,其規模與功能定位變化較大。
早在1933年3月,希特勒就指示黨衛隊地區總隊長約瑟夫(「塞普」)·迪特利希(Josef Dietrich,1892—1966),組建一支稱作「柏林黨衛隊本部警衛隊」的武裝力量,作為保衛他個人安全的私人衛隊。最初僅有120人,駐紮在柏林近郊亞歷山大兵營內。同年9月擴充到兩個連,外加一個特遣隊,改稱「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不久,該旗隊遷入柏林城內利希特菲爾德前士官總校的營房內,並充實三個經過於特博格練兵場訓練的連隊。在此基礎上,希姆萊指令各地區的黨衛隊以柏林為榜樣,組建裝備輕武器的各地區黨衛隊本部警衛隊。一般說來,區隊一級的黨衛隊就可擁有100名左右的帶武裝的黨衛隊員。當這些警衛隊擴充到擁有數個連隊時,即可改稱為「政治戒備隊」(Politische Bereitschaften),內部模仿軍隊結構,由下而上逐級編成小隊、中隊、突擊隊(相當於連)和突擊大隊(相當於營)。這些武裝的黨衛隊,雖然經過國防軍的短期軍事訓練,但軍事作戰素質並不高。希特勒僅僅把它視作一種政治工具,主要用於對付正在躁動於「第二次革命」的衝鋒隊。1934年夏希特勒清洗衝鋒隊,專門從柏林的「黨衛隊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中調用兩個突擊隊趕赴巴伐利亞,其他各地的「政治戒備隊」也投入這場血腥行動。隨後,希姆萊得到希特勒的批准,利用所接管的衝鋒隊軍火庫的武器,進一步擴充這支黨衛隊的武裝力量。
1934年底,希姆萊根據希特勒的命令,將黨衛隊原有的武裝組織合併,組成「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SS Verfügungstruppe,縮寫SSVT或VT),成立「督察處」作為其統一的指揮機構。由於顧忌國防軍的反對,希特勒曾同國防軍上層達成協議,承諾這支力量是為了執行「內政方面的特殊任務」而建立,「它只在國防軍進行備戰活動時投入軍事行動」。[97]與此相對應,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內部按團、營建制編組,希特勒沒有批准組建配備炮兵和工兵的師一級的建制。然而同時,黨衛隊開始加緊培養自己的軍事幹部。1934年秋和1935年春,黨衛隊建立了兩所士官學校,以國防軍的訓練教程為培訓藍本。黨衛隊挑選軍官時注重從下層民眾中選拔,但更加強調「純日耳曼血統」的種族原則。事實上,其軍官90%來自農村,40%文化水平不到高中畢業。培訓中注重灌輸納粹主義的世界觀,強調「軍官、軍士和士兵之間精誠團結和互相尊重的感情」,培養一種自視為新德國軍隊的「精華」和核心的傲慢精神。[98]
1938年2月希特勒直接掌握武裝部隊指揮權之後,決定進一步發展這支武裝力量。同年8月17日,他發布命令,將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改名為「武裝黨衛隊」,強調它「既不是武裝部隊的一部分,也不是警察的一部分。它是受我(指希特勒——引者)專門支配的常備武裝部隊。作為這樣一支部隊和納粹黨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在世界觀上和政治上應按照由我為納粹黨與黨衛隊所確定的路線通過黨衛隊全國領袖來選定」。希特勒規定,武裝黨衛隊將用於執行「特殊內政任務,或執行作戰陸軍範圍內的機動任務」;當用於對外作戰時,它在「軍事範圍內」由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指揮使用,在政治上仍然是納粹黨的一部分。[99]該公告成為武裝黨衛隊的正式出生證。
此後,武裝黨衛隊的兵力迅速增加。1938年它僅有4個團的建制,1939—1940年間擴充到3個師——摩托化的「帝國」師、「骷髏」師和警察師,另有一個「領袖警衛旗隊」(摩托化步兵團建制),總人數達到12.5萬。
在1940年5月德國入侵西歐的戰役中,武裝黨衛隊正式參戰,在表現出較強戰鬥力的同時也展示出野蠻的本性。「骷髏」師曾在法國帕萊茲峽谷附近槍殺100名英國戰俘,「領袖警衛旗隊」則在其他地方對另外100名英國戰俘動武,其中一部分戰俘被行刑隊處死,一部分被自動步槍打死,更多的則被手榴彈炸死,但有15人在混亂中逃生。
1940年7月,希特勒對國會發表講話,其中高度讚揚了「英勇的」武裝黨衛隊師和團,並向「為整個國家建立安全機制並創建武裝黨衛隊的黨內同志希姆萊」表示感謝。希姆萊趁此機會,於1940年8月將武裝黨衛隊督察處改組成武裝黨衛隊作戰指揮部,作為其統一的最高領率機構。然而,由於希特勒已經控制了武裝部隊,不願意以建立一支軍隊以外的龐大第二武裝來刺激傳統軍人,因此仍然不允許組建武裝黨衛隊的集團軍級建制,規定其總兵力只能達到陸軍兵力的5%—10%,以及控制在全國可利用人口的3%以內。希特勒仍然強調,武裝黨衛隊主要是「一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對內代表並貫徹國家權威的警察部隊」[100]。
然而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武裝黨衛隊的軍事性質日益突顯,逐漸成為戰場上的重要力量,被稱為「武裝部隊的第四部分」。1941年春,武裝黨衛隊作戰指揮部已經擁有4個師和1個旅,先被投入巴爾幹戰場,充當德軍入侵部隊的尖刀。隨後被調去進攻蘇聯,其中「領袖警衛旗隊」(已經升格為旅建制)和「維京」師編入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帝國」師編入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骷髏」師和警察師編入北方集團軍群。此時的武裝黨衛隊裝備精良,具有一種意識形態上的狂熱精神,作戰勇猛,但由此造成的傷亡嚴重。同時,隊員們又以違反傳統軍事道德標準為榮。他們行動野蠻,殘殺戰俘和無辜百姓,並時常居高臨下地同德國武裝部隊發生摩擦。由於損失嚴重,兵源不足,武裝黨衛隊不得不在1942年底從原來的志願兵制改為義務兵制,從1943年起甚至放棄嚴格的「種族原則」,開始組建外籍師團,包括荷蘭師、挪威師、比利時師、匈牙利師、烏克蘭師等,甚至在德國師內也招募外籍士兵。在戰爭後期,大約有20萬烏克蘭人、阿爾巴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哥薩克人在武裝黨衛隊中服役。巴爾幹穆斯林也曾在其中擁有自己的分隊。不過武裝黨衛隊中的裝甲部隊和精銳部隊一直保持其「純德意志」的特徵。武裝黨衛隊在規模達到頂峰時一共擁有39個師,約100萬人。
黨衛隊的中央領導機構,起初是希姆萊的首席副官處,1936年改稱「黨衛隊全國領袖本部」,下設若干主管局處。其中主要部分有以下幾個。
1.以奧古斯特·海斯邁爾(August Hey?meyer,1897—1979)為首的黨衛隊中央技術管理局,負責除保安處以外的其他所有黨衛隊單位。該局後來由於過於龐大,於1942年劃分出三個獨立的中央主管單位:人事處,負責所有黨衛隊領袖的人事問題和普通黨衛隊的任免事項;經濟和行政管理處,總管黨衛隊的廠礦企業和集中營;黨衛隊副總指揮海斯邁爾辦公室,控制全國的政治教育機構。縮小了的中央技術管理局,改由戈特洛勃·伯格爾(Gottlob Berger,1896—1975)當局長。此外,新設立了一個武裝黨衛隊作戰指揮部。
2.黨衛隊鞏固德意志民族委員會(Reichskommissar für die Festigung deutschen Volkstums),負責實施境外德意志人移居大德意志國的計劃,在占領區剝奪和驅趕斯拉夫人,將所謂「低等種族」分子交付強迫勞動,送往集中營或滅絕營(Vernichtungslager),為移居的德意志人提供空間。該委員會下屬機構有種族和移居處、德意志人聯絡處、中央土地處、中央外來移民處、德國再移居託管公司等。其中黨衛隊種族和移居處初期作為黨衛隊婚姻辦公室,負責審定黨衛隊員未婚妻的雅利安血統,以後擴充為負責保證整個黨衛隊組織的血統純潔,並主管移居到東歐占領區的黨衛隊員的居住與福利事務。
3.黨衛隊法庭(Hauptamt SS Gericht),負責按黨衛隊自己的「法律制度」,受理黨衛隊機構委託的特別審訊案件。
4.黨衛隊保安處,它是一個權力最大,同監控與鎮壓事務關係最直接的特務機構。
黨衛隊保安處(Sicherheitsdienst des SS)的全稱是黨衛隊全國領袖保安處(Sicherheitsdienst des Reichsführers SS),德文縮寫SD。該機構由希姆萊親自參與設立,1931年初稱黨衛隊Ic部門,4月改稱黨衛隊新聞和情報處,同年夏改名黨衛隊保安處。是年6月4日,他親自主持面試,挑選萊因哈德·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1904—1942)擔任其頭目。該機構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務是監控黨衛隊下屬組織和黨衛隊員,清除隊伍內部的敵人。在1934年希特勒準備清洗衝鋒隊的過程中,海德里希組織搜集了大量關於羅姆對希特勒不忠並從事同性戀活動的情報,為希特勒發動「長刀之夜」屠殺事件提供藉口,之後黨衛隊保安處的職權開始擴大。當時的元首代表赫斯宣布它是納粹黨唯一的情報機構。1935年1月希姆萊又發布指令,稱:「黨衛隊保安處是黨的、說到底也是國家的大型世界觀情報組織」;它「應成為一種精神警察,成為民族社會主義進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它「負責調查抵制民族社會主義思想的敵人,並推動國家警察部門開展打擊工作和諜報工作」。[101] 海德里希則聲稱:保安處的使命是成為大德意志國家的情報局。
為了適應這種需要,1935年初海德里希將該機構一分為二:一是「黨的機構」的保安處,規定吸收所有的保安警察參加,這樣它就能成為一種工具,保證把全部保安警察併入黨衛隊;二是「情報機構」的保安處,應成為一個「靈活的工具,人民身軀上的、一切敵對集團內的、一切生活領域內的觸覺和感覺器官」。這一調整措施,使保安處得以更順利地向國家鎮壓機器滲透。
保安處的規模和機構不斷膨脹。其中央機構設三個處:Ⅰ處為組織處;Ⅱ處為鎮反處;Ⅲ處為國外處。地方組織劃分為7個大區(OA),由大區本部領導。大區的情報網各自劃分成2—3個分區(UA)。分區情報網再伸展到縣或市的保安處外勤站。外勤站是黨衛隊保安處情報機構最重要的細胞,它在管轄區內每個地方設置一至數名情報員,每名情報員又擁有自己的聯絡員作為「眼線」。充當情報員的,有納粹黨地方組織領袖、衝鋒隊和黨衛隊各級領袖、地方農民領袖、公務員、醫生、教師等。為了更有效地使用情報員,黨衛隊保安處在內部卡片上,將全部情報員分成五等:V成員為可信賴者; A成員為代理人; Z成員為一般提供情報者;H成員為出於私人動機的二流提供情報者; U成員為腐化分子,在利用他們提供的情報的同時,對他們本人實行監控。30年代後期,黨衛隊保安處共擁有6000多名正式成員,另僱傭約5萬名情報員。
1936年6月26日,黨衛隊保安處頭目海德里希兼任國家保安警察總處處長。此後這兩個情報組織相互滲透,走向統一領導。同時雙方職責重疊,相互爭奪控制領域的矛盾尖銳。1939年9月27日,黨衛隊保安處和國家保安警察總處合併,組成德國中央保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