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推想:民變匪

2024-10-09 04:37:40 作者: 吳思

  第四推想與第三推想的方向相反:假定血酬不變,隨著生產收益的減少以至消失,大量生產者將轉入暴力集團。

  朱德回憶說,(1921年前後)幾乎全中國每一省都處在軍閥部隊的鐵蹄下,農民的收成被踐踏得一乾二淨,成了一望無垠的黃土沙漠。依靠土地生活的農民,為了混一碗飯吃,成千上萬地當兵去了。[14]

  如果部隊潰敗了,或者將士兵遣散了,這些士兵就淪為無業游民。從民國檔案中可以看到,數以千計被處決的土匪中,排在第一位的出身便是無業游民,其次是士兵,第三位是苦力,第四位是農民。其中,無業游民的比例在70%以上。[15]

  

  這種排序,恰好是生產性收益遞減的次序:農民有地種,只要不鬧天災人禍,就可能有一些生產收益。一旦失去土地或者絕收,只好「以身為業」,去干苦力或者當兵,干苦力掙的工錢還算生產收益,當兵已經被看作「賣命」。如果再失業了,生產性收益徹底斷絕,除了朝不保夕的性命之外,無業游民一無所有,被迫以性命博取生存資源,有搶劫能力者便淪為土匪。

  在選擇排序上,當兵優於當土匪,因為當土匪的前途不如當兵,收入的穩定程度也不如當兵,死亡風險卻極高。我根據關東土匪的下落估算過當土匪的風險,「職業死亡率」超過38%。[16]

  說到這裡,我想強調一下統計和計算的意義。從金文到小篆,「賊」字都是戈下之人搶奪戈下之財的圖像。這幅圖景顯示出生命與生存資源的換算。生產或掠奪活動的收益與風險,決定著賊性的強弱。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人類。當蜜源緊張,生產成本上升的時候,蜜蜂的「盜性」也會隨之上升。盜蜜的行為將引發蜂群之間的戰爭,導致蜜蜂的大批死亡和逃亡。在足夠大的樣本中,人類的賊性和蜜蜂的盜性一樣,都可以如此統計計算,個別人的道德操守對結果的影響很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