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陽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贛剿匪 人性無法改變,卻可以引導002
2024-10-09 04:17:44
作者: 度陰山
池仲容的精力好如泉水,永無枯竭。他努力發展壯大自己的同時,還把眼光投向外面。他以飽滿的熱情和謝志山、藍天鳳、高快馬等同志取得聯繫,他提醒這些兄弟們,大家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既然大家都是抱著「和政府作對」的共同目的,那就應該緊密地聯合起來。只有強強聯合,才能把事業做大。他還指出,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占山為王,我們將來有一天必須走出深山老林,掃滅明帝國的牛鬼蛇神,取締明帝國的統治。也許很多人都認為,我們現在不過占據個山頭,實力太弱,能打的太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我們站在鄉親們這一面,就一定能打敗站在鄉親們對立面的明政府。
池仲容的語言動人心弦,謝志山被深深地吸引,「喜歡拉攏好漢」的江湖脾性被激發出來,他給池仲容寫信說,要親自去拜訪他。他設想能像拜訪藍天鳳一樣把池仲容也籠絡到自己門下。但池仲容比他的野心還要大,在給他的回信中,池仲容態度堅決:你別胡思亂想,我們只是聯合的關係,我也沒有讓誰來我門下的意思。
謝志山很沮喪,嘆息說,可惜了池仲容這位好漢不能為己所用。實際上,他不知道池仲容的志向要遠比他大。當池仲容站在山頭的最高處,向下望去時,他的理想不但超越了他目光的範圍,還超越了他可以想像的範圍。
他滿臉的鬍子迎風飄蕩,像是要脫離他的下巴飛向天際。他堅毅的眼神、高聳的顴骨、熠熠生輝的皮膚都讓他驕傲萬分,正如他在給他的同志的信中所說,他不僅要做山中之王,還要做一個帝國的王。
事實上,在池仲容造反的開始階段,一系列的成功都在支撐他這個理想。他和謝志山、藍天鳳、高快馬聯合攻打過附近的無數城池,並且成績不俗。他活捉過地方官和部隊指揮官,還曾在翁源城裡檢閱過他那支衣衫襤褸的軍隊。
王陽明的前幾任南贛巡撫被他頻繁的攻城掠寨折磨得痛苦不堪。這些人一聽說一面蜈蚣大旗迎風飄揚時,就手足無措。王陽明到南贛之前,池仲容曾獨自面對兩次四省圍剿。最後一次圍剿大軍無計可施撤退時,他甚至還進行了一次非常漂亮的追擊。對於四省部隊指揮官來說,池仲容部隊和他的根據地三浰是擁有人類智慧的毒蛇猛獸,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碰它。
「金龍霸王」池仲容威震四方,南贛地區的各路山賊難以望其項背。王陽明在萬安遇到水盜時,池仲容聽說有新巡撫到來,就給了王陽明一個下馬威:圍攻南贛巡撫辦公地贛州南部的信豐城。池仲容雖然沒有攻下信豐城,但王陽明得到消息後的確吃了一驚。
池仲容沒有把王陽明放在眼裡,還是緣於他的經驗。多年以來,南贛巡撫如走馬燈似的換,沒有一個能動他分毫,他覺得王陽明也不例外。直到王陽明以迅雷般的速度消滅了詹師富、溫火燒等人後,他才把狂熱的自信收起來,認真地審視起王陽明來。
池仲容就是有這樣的自制力和領悟力,一旦發現情況不對,立即轉向。他的兩位兄弟安慰他:「王陽明沒有那麼可怕,消滅詹師富只是瞎貓碰上死耗子。況且,他原本說要打橫水、左溪、桶岡,要打咱們,可他也沒有打啊。這只是揀柿子挑軟的捏。」
池仲容正色道:「詹師富經歷的政府軍圍剿次數最多,可謂身經百戰。他的象湖山又是易守難攻,只幾天時間就被王陽明拿下,這人不可輕視。」
兩個兄弟毫不在乎,說:「只要我們在山裡不出去,他王陽明難道長了翅膀能飛進來嗎?」
池仲容不和兩個兄弟說話,而是把他的元帥高飛甲叫來,憂慮地說:「王陽明此人不可輕視,看他消滅詹師富的用計和排兵,就知道他不是個省油的燈,咱們要多加防範。」
高飛甲也是不以為然:「咱們經歷過多少事,四省聯軍都被咱們趕跑了,那些政府軍隊裡的指揮官們還不是對咱們無計可施。據說王陽明不過一書生,能有什麼本事?」
池仲容深呼吸,說:「你們呀,還是年輕。這都是在順境中消磨了機警和智慧。總之,王陽明不可輕視,要時刻關注他的舉動。」
池仲容的確在關注王陽明的舉動。當他看到王陽明四處散發的《告諭巢賊書》時,他大叫不妙。他趕緊給各地的同志們發消息說,我知道你們對這封信心動了。但我提醒你們,我等做賊不是一年兩年,官府來招安我們也不是一次兩次,可哪一次是真的?王陽明這封信就是個圈套,讓我們自投羅網,任他宰割。
當黃金巢和盧珂投降王陽明後,池仲容仍然是信心滿滿的樣子,說:「等黃金巢和盧珂得到官職再說。」當盧珂得到官職並被王陽明大力重用後,池仲容有點蒙了。他想,難道這次是真的招撫?
這種想法只是靈光一現,他很快就認為,即使是真的招撫,他也不能就這樣投降。他的造反字典里根本就沒有「投降」這兩個字。
局勢瞬息萬變。很快,陳曰能倒下了。池仲容背剪雙手在房間裡踱步,陳曰能是第一個宣稱拒不接受招安的人,並且放出狠話,要把王陽明裝進他的囚車裡。池仲容從陳曰能的覆滅總結出這樣一件事:王陽明對拒不投降的人,只有一個字——殺。
這還不是要命的,要命的是,王陽明總能把拒不投降的人殺掉。
如果陳曰能的覆滅讓池仲容心緒波動的話,那麼,謝志山的橫水、左溪的覆滅則讓池仲容萬分驚恐起來。
他急忙審視自己的根據地,這塊據點無論從哪方面來論,都和謝志山的橫水、左溪差不多。謝志山的才能和自己也是不相上下,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灰飛煙滅。這足以說明下面的問題:王陽明對剿匪太在行了,無論他想剿誰,那個人應該沒有可能躲過。
在第二天的會議上,池仲容把這種擔憂說給他的兄弟聽。這些人已經對王陽明重視起來,現在只希望池仲容拿出像樣的解決方案來。
池仲容就領著他的「文武百官」在根據地巡視,他看到人們在收割莊稼,聽到鐵匠鋪里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士兵們在巡邏,他一會兒搖頭一會兒點頭,眼珠子亂轉。在一處亂石中間,他停下腳步。池仲容轉身看了看他的「文武百官」,說了兩個字:「投降。」
眾人張大了嘴:「什麼?!」
池仲容一字一句地說:「我們向王陽明投降。」
池仲容所謂的投降王陽明,用他的話來說就叫刺探虛實、緩兵之計、以毒攻毒。總而言之,這是一招非常漂亮的棋。王陽明善於玩詐,那我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詐,誰不會玩?不說真話,不做真事而已。
但玩詐,也有高低之分。玩得高明的人,會讓對手暈頭轉向找不到北,你永遠猜不到真假,比如王陽明。玩得拙劣的人,破綻百出,對手一眼就能看出他的虛實,比如池仲容。
池仲容雖然口口聲聲說王陽明不是等閒之輩,但表現在行為上,他還是輕視了王陽明。他要弟弟池仲安帶領二百名老弱殘兵去向王陽明投降,王陽明馬上感覺到,這些人根本就不是池仲容的武裝人員,而是匪兵家屬,其中有人走路都氣喘吁吁。
王陽明將計就計,聲稱對池仲容的改邪歸正表示讚賞,然後問池仲安:「你哥哥為何不親自來?」
池仲安按池仲容的囑咐回答:「寨子裡還有很多事務要處理,處理完畢,我哥哥會快馬加鞭趕來投降,他現在唯恐落後。」
王陽明笑了笑,說:「你們棄暗投明,應該需要我給你們個將功贖罪的機會吧?如今我正要進攻左溪,你有興趣嗎?」
池仲安慌得連連搖頭,險些把腦袋搖下來,說:「王大人您看我這些手下能打仗嗎?」
王陽明假裝掃了一眼那二百老弱殘兵,點頭道:「的確不能上戰場,那我就給你另外一個差事吧。我看他們雖然身體孱弱,但手腳還能動,我正準備在橫水建立營場,你們就辛苦一下。」
池仲安說:「我們不會啊。」
王陽明大喝一聲:「你們建了那麼多據點,怎麼就說不會!」
池仲安哆嗦了一下,連聲說「好」。
於是,在王陽明的指揮官的監視下,池仲安和他的二百人在橫水當起了農民工。
1517年農曆十月下旬,「金龍霸王」池仲容的弟弟池仲安領著二百多老弱殘兵開始在王陽明的橫水營場修營。他來投降王陽明的目的是刺探王陽明的虛實,這些虛實包括如下情況:王陽明對他池仲容的看法如何?他對三浰根據地有什麼看法?他是否有對三浰用兵的想法?如果用兵,他是等廣東特種剿匪部隊狼兵來,還是只靠他現在的江西部隊與福建部隊?
池仲安記憶力差強人意,所以把這些問題都記在一張紙上,他以為用不上幾天時間,就能探得王陽明的虛實。可是自從當了農民工後,不用說見王陽明,就連王陽明部隊的下級軍官都見不到,池仲安刺探虛實的計劃徹底泡湯。
正當他憂心忡忡時,王陽明突然命令他跟隨部隊去打桶岡。池仲安痛快地答應了,也不管自己的老弱殘兵能否上戰場,因為畢竟跟著部隊走,會離王陽明近一點,離他那份問卷上的答案也近了點。
王陽明對他關懷備至,說:「你才來投靠,不如盧珂他們能獨當一面,而且你的士兵恐怕也不是打硬仗的材料,但你必須要經歷戰陣。我讓你上戰場是對你信任,我不怕你陣前倒戈,天下合伙人必須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才能成事,你懂我的意思嗎?」
池仲安像磕頭蟲一樣連連點頭,王陽明就把吉安府知府伍文定介紹給池仲安,說:「你和你的兵由他指揮,去前線吧。」
池仲安有些小感動,王陽明對他如此信任,他險些忘了池仲容交給他的另一項任務:及時把王陽明的行動通知給咱們的同志藍天鳳。他後來在行軍路上想起這項任務時,前面的部隊突然停了下來。伍文定派人告訴他,咱們就在這裡埋伏。池仲安問:「此是何處?」回答:「新地。」
池仲安七竅生煙:王陽明你這王八蛋,這不是耍我嗎?新地是離藍天鳳的桶岡最遠的一個隘口,藍天鳳只有走投無路時才會從這裡突圍,守在這裡,等於守個墳墓,什麼消息都得不到,什麼消息也送不出。
王陽明交給他任務時,他又驚又喜;現在,他卻如喪考妣。
尤其要命的是,新地離三浰的路程非常遙遠,如果回三浰,定會經過王陽明的控制區。如果被王陽明的巡邏隊捉住了,他就不好解釋回三浰的理由。
桶岡被剿滅後,池仲安越來越心神不寧。他拿出那張紙來看著那些問題,只憑感覺就能得出正確的答案,王陽明對池仲容和三浰的態度很明朗:剿為主,撫為次。
如果說池仲安還有可取的地方,那就是他的這份答案。他無法對王陽明本人做出評價,這超出了他的能力,有時候他認為王陽明就是個書呆子,因為他每次見王陽明時,王陽明都在看書。有時候他又認為王陽明是個混世魔王,橫水、左溪、桶岡戰場屍橫遍野,他看到那些同志的屍體時,心驚肉跳。還有的時候,他認為王陽明是個快要死掉的病夫,臉色青黑,聲音嘶啞飄忽,雙手好像總是吃不准要夠的東西的位置。
他對王陽明的種種印象交織在一起,像一隻大蝴蝶盤旋在他頭上,折磨得他痛苦不堪。他想把王陽明對待三浰態度的情報送出去,但這不可能,王陽明有一支小部隊如影隨形。
實際上,他對於王陽明會如何對待三浰上的直覺是對的。消滅桶岡後,王陽明就四處尋找和池仲容打過交道的官員和受他騷擾過的地方士紳。這些人向他著重指出,池仲容這種人只能剿滅,不能招撫。因為在整個南贛地區,他的實力最強,而且犯下滔天大罪。他也明白自己十惡不赦,所以他絕不會相信投降後會得到好下場。
而沒太遭受池仲容傷害的士紳卻有不同意見。意見是這樣的:王巡撫您自來南贛後,每天的太陽都是血紅的,每夜的月亮也是血紅的,不知道我是不是老眼昏花,有時候我看這天空都是血一樣的紅。雖然他們是盜賊,罪大惡極,但上天有好生之德,純靠殺戮不能解決問題。孔孟說,要以仁義感化人,不嗜殺,能不殺人就不要殺人。
持這種論調的人在王陽明看來,既可悲又可恨。王陽明很想對他說,我來南贛的目的就是剿匪,不是向土匪傳播他們不屑一顧的仁義道德的。除非是神仙,否則沒有人可以讓豬欣賞交響樂。用他的心學來說就是,人人都有良知,盜賊也有。但他們的良知被欲望遮蔽太久,靠理論灌輸,不可能讓他們的良知光明。盜賊的良知正如一面斑駁陸離的鏡子,他們映照不出真善美,必須要通過強大的外力擦拭。可他們不讓你擦,難道你能把每個人都活捉來,廢寢忘食地擦他們的鏡子嗎?只有一個辦法:消滅他們。
王陽明心學雖然和朱熹理學一樣,把道德提到至高無上的位置,但王陽明心學有一條很重要:提升個人道德固然重要,不過用嚴厲的手段掃蕩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更重要。
池仲容就是那個良知之鏡斑駁陸離的人,誰要是指望他能自我更新光明良知,只能等到死。實際上,王陽明並非是嗜血如命的人,他每次消滅一處盜賊見到血流成河時,良心就會受到譴責。每當有盜賊被他感化前來投降時,他就異常高興。他是個有良知的人,而有良知的人有時候也要做些讓良知不好受的事,但這絕不是違背良知。王陽明的良知告訴他的是,還南贛一個清平世界是他的任務,想要做到這點,剿匪不容置疑。所以對於池仲容,王陽明還抱著一絲希望,面對這個最大的敵人,他也不希望發生硬碰硬、血流漂杵的決戰。
池仲容也不希望他和王陽明在戰場上相見。他派池仲安去刺探王陽明虛實,其實心中已有了判斷:王陽明在未等到廣東部隊和湖广部隊到來前,不會輕易發動進攻。畢竟他的三浰不是公共廁所,想進就能進。即使是廣東部隊和湖广部隊來了,他也不會驚慌。用他的說法,我閉門不出,你們軍糧一盡,不用我動手,你們馬上就灰溜溜地走了。
他也想用這招拖垮王陽明。不過局勢越來越緊張,左溪、桶岡消失後,他稍顯慌張,開始在老巢和各個據點備戰。
可王陽明不可能讓他拖,於是開始穩住他。王陽明讓池仲安回三浰,同時還拉了幾大車酒肉。臨行前,他對池仲安推心置腹地說,你哥哥池仲容已經宣稱投降我,我覺得我已仁至義盡,沒有催促他趕緊來報到。可他現在卻備戰起來,你回去傳達我的意思,既然已經投降,為何要備戰?如果不投降,何必又派你來,這不是羊入虎口嗎?
池仲安被這番話驚了一下,此時此刻,他才發現自己已身處險境多日。他哥哥在三浰搞備戰,幾乎是把他推上了斷頭台。他的雙手直顫,想說些感謝王陽明不殺之恩的話,但咬了咬嘴唇,沒有說。
池仲安和王陽明的慰問團到達三浰後,池仲容舉行了熱烈的歡迎儀式。當被問到為何要備戰時,池仲容早已準備好了答案:盧珂那廝要對我下手,我是防備他,並非是防備官兵。
池仲容說的恐怕有點道理。盧珂的根據地龍川山區離池仲容的三浰很近。池仲容當初四方聯合他的同志們,只有盧珂不搭理他,盧珂並不想做他的小弟。兩人的梁子就此結下,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的矛盾並未白熱化,因為他們當時最大的敵人是政府剿匪部隊。盧珂投降王陽明後,池仲容怒氣衝天,他對人說,我早就知道這小子不可靠,今日果然。池仲容所以發如此大的邪火,一是和盧珂早有矛盾,二是他憎恨軟骨頭。
盧珂打完桶岡後,王陽明讓他帶著那支山賊為主的剿匪部隊回龍川,目的就是監視池仲容的一舉一動。王陽明對池仲容的打擊戰略是從遠到近,一步一步地圍困,盧珂只是其中一個點,桶岡戰役結束後,他把精銳分成數路,慢慢地向池仲容三浰合圍。由於盧珂離池仲容最近,所以池仲容馬上就察覺到了盧珂的威脅。
王陽明回信給池仲容,他說:「如果情況屬實,我肯定會嚴辦盧珂,他真是賊心不改。」池仲容冷笑,對他的「文武百官」說:「我倒要睜著兩眼看王陽明怎麼嚴辦盧珂!」
王陽明說到做到,立即派出一支農民工打扮的部隊來三浰,說要開一條道去龍川。池仲容驚叫起來,因為去龍川最近的路必須經過三浰,池仲容擔心王陽明會在借道過程中對自己發動突襲。他回信給王陽明,說自己的武裝雖然沒有政府軍強大,但抵禦龍川盧珂還是綽綽有餘。他同時問,盧珂現在是政府人員,他總對我虎視眈眈是他本人的行為,還是代表政府?
王陽明讓池仲容不要疑神疑鬼,還是那句話,你已投降我,我何必還多此一舉對你動兵。你如果不相信的話,我現在就回贛州,我請你來贛州商談你的有條件投降事宜,你意下如何?
池仲容不回信,靜觀王陽明行動。王陽明說到做到,1517年農曆十二月初九,王陽明從前線撤兵回南康。六天後,王陽明到達南康,給池仲容寫信說:「我從前線回來所過之處,老百姓對我們感恩戴德,頂香迎拜,甚至還有老百姓自動自發地捐款為我立生祠。我從前還對殺了那麼多山賊而良心不安,現在我完全釋懷,因為老百姓用行動告訴了我,我們代表了民心。如今我在南康城,正要回贛州,隨時恭候你的到來。」
池仲容看完信,捻著鬍子,做思考狀,還是不給王陽明回信。
王陽明不必等他的回信,因為盧珂來到南康,把池仲容三浰的情況向他做了詳細匯報。他判斷說,池仲容必反!
王陽明笑了:「他根本沒有歸順我,何來『反』?」
盧珂雖然知道王陽明奇計百出,不過此時對王陽明的表現卻還是深有疑慮。他小心地提醒王陽明:「我們應該做好準備。」王陽明又笑了笑:「做什麼準備?池仲容不敢出三浰,他無非是擺出如臨大敵的姿態,讓我不敢攻他。那我就做給他看看。」
1517年農曆十二月二十,王陽明和他的部隊回到南贛巡撫辦公地贛州,他宣布:休兵,本地士兵回家務農,外地士兵自由活動。
當池仲容在三浰寨子裡思考王陽明這一行動時,王陽明又給他來了封信。王陽明說,整個南贛地區的匪患已徹底清除。有人說還有勢力最大的你,可我告訴他們,你已經投降了,只不過還沒有辦理投降手續。我已把部隊解散,並且準備了好酒好肉在贛州城裡等你,你何時來?
池仲容拿著信給他的「文武百官」看,說:「王陽明是不是病糊塗了?南贛地區除了我之外,還有高快馬啊。他難道把高快馬忘了?」
王陽明沒有忘記高快馬。除了池仲容,高快馬在他的黑名單上堅持的時間最長。王陽明一直沒有抽出時間對高快馬動手,是因為高快馬在廣東樂昌的根據地與他距離遙遠。他動用大部隊圍剿高快馬,和從前的南贛巡撫剿匪四省聯剿一樣得不償失。他只是派出一支敢死隊,時刻注意高快馬的動向。幸運的是,高快馬是個神經質。每當王陽明剿滅一處山賊時,他就在根據地里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有風吹草動,他立刻心跳加速、渾身發抖。當王陽明消滅桶岡後,高快馬的精神已近崩潰,他認為自己的大本營很快就會被王陽明攻破。有一天夜裡,他突然發起神經,讓他的兩個老婆收拾金銀財寶,帶著幾十人組成的衛隊潛出大本營,奔到他自認為不會被人尋到的地下據點,像老鼠一樣躲了起來。
王陽明的敢死隊在他後面悄悄跟蹤,第二天,就對他的據點發起了猛攻。高快馬魂飛魄散,跳出據點就跑,連老婆和衛隊也不要了。敢死隊緊追不捨,終於在他徹底精神失常前活捉了他。
高快馬的事跡告訴我們,做任何事,尤其是做賊,沒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是絕對不成的。
池仲容取笑王陽明遺忘了高快馬的第二天,高快馬被捕的消息傳來。他急忙要池仲安帶口信給王陽明:盧珂是我的一塊心病啊。
這是以攻為守,他想看看王陽明怎麼做。王陽明就當著池仲安的面把盧珂叫來,訓斥他道:「你這廝總對池仲容心懷不軌,還誣陷他要造反。你看,人家把親弟弟都派來和我談判投降事宜,你罪大惡極,本應就地正法。看在你戰場上的表現,暫時放你一馬。不過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你去監獄裡待著,你的未來到底如何,該由池仲容來決定。」
王陽明這是胡說。池仲容很快連自己的未來都無法決定,何況是別人的!
王陽明處置盧珂時,池仲安就在身邊。池仲安看得一清二楚,王陽明聲色俱厲,根本不像是演戲。王陽明又當著他的面給池仲容寫了封信。信中說,雖然我把盧珂關押了,但他的部隊還在龍川,請你不要撤除警戒,我擔心他的部隊會攻擊你。
池仲容收到信後終於有了點感動,他給池仲安帶密信,要他仔細偵察王陽明和剿匪部隊的情況,不要放過任何蛛絲馬跡,要得到最可靠的情報:王陽明是否在制訂進攻三浰的計劃。
池仲安很不耐煩地回信給他的老哥:王陽明把軍隊都解散了,贛州城裡只有為數不多的維持治安的軍警。王陽明每天都在和一群弱不禁風的書生談什麼「心學」。我的印象是,王陽明不會對咱們動手,如果你不相信,可親自來。
這封報告信讓池仲容吃了一驚,它和池仲安在半個月前的判斷涇渭分明。池仲容不明白,池仲安的變化如此之快,如此之大,王陽明到底給他灌了什麼迷魂湯。
池仲安對王陽明態度的轉變,全是王陽明用詐的結果。他和與池仲安關係非常親近的一位山賊小首領徹夜長談,給他做思想工作,談人生談理想。最後,這位山賊突然發現自己的前半生是白活了,他痛哭流涕地要拜王陽明為師,學習精深而又靈動的心學。王陽明就對他說,學點心學理論和知識都是等而下之,心學的最高境界是實踐,到現實中去做些有意義的事,以此來喚醒自己的良知。
山賊於是和池仲安談心。他說,咱家大王莫名其妙,王陽明對咱們如此善良和寬厚,就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被感動。咱家大王應該來致謝,而且,大王如果親自來就可以藉機堵住盧珂等人的嘴。
池仲安就把這位山賊的原話透露給池仲容,池仲容反覆考慮後,決定去見王陽明。不是因為他徹底相信王陽明,而是他想親自去偵察下王陽明。用他的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王陽明究竟耍什麼花招兒,我必須親自前去看一下才能知道。
有人反對,說王陽明這廝太狡詐,這裡肯定有鬼,您這一去不是自投羅網?池仲容說:「我心裡有底。我走後,你們必須提高警惕嚴防死守。五天內沒有消息傳回,那說明我已遇害,你們要繼承我的事業和王陽明死磕到底。不過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因為據可靠情報(他弟弟池仲安的情報),王陽明對咱們動兵的可能性不大。我之所以去,是想完全清楚地了解他的意圖。只要我們拖他幾個月,他自然就會走了。」
臨行前,池仲容挑選了飛檐走壁、力大如牛的四十人作為他的衛隊。這些人曾是深山老林中的驕子,能讓狼蟲虎豹望風而逃。池仲容離開三浰根據地時,陣陣涼風從山上吹下來,他不由得打了幾個噴嚏。他說:「這肯定是王陽明在迫切地盼望我去呢。」
王陽明的確在盼望他來贛州,池仲容離開老巢的消息剛傳來,王陽明立即命令離三浰最近的部隊開始行動。這支部隊的指揮官拿著王陽明簽發的緝捕盧珂黨羽的檄文,推進到池仲容的據點。池仲容據點的人先是驚恐,準備抵抗。可當他們發現那道檄文後,又歡喜起來,因為事實再一次證明,王陽明的目標是盧珂在龍川的餘黨,而不是他們。就這樣,王陽明這支部隊輕易地進入了池仲容的腹腔。緊接著,一支又一支部隊都從池仲容的據點路過,他們拿著緝捕盧珂黨羽的檄文如入無人之境。
池仲容的武裝之所以如此掉以輕心,是因為他們的老大池仲容去了贛州。池仲容去贛州使這些人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印象:萬事大吉。
池仲容絕不是粗率大意的人,進入贛州郊區後,他就不再向前一步,而是派人去通知王陽明,我池仲容來了。
王陽明假裝納悶地問池仲安:「既然來了,怎麼不進城,難道還要讓我這個巡撫大人親自去迎接他不成?」
池仲安就跑到贛州郊區對池仲容說:「你都走到這裡了,王陽明如果真想加害於你,一隊人馬就足夠。你要是擔心,就不要來嘛。」
池仲容對弟弟的變化如此之大極為吃驚,不過弟弟的話也有道理。於是,他放下謹慎的包袱,進了贛州城。贛州城中正張燈結彩,迎接新年。尤其是巡撫衙門,春節氣息撲面而來。在巡撫衙門口,池仲容停了下來。他對五個保鏢說,你們先進去,我在外面看看這如畫的春節景象。他的想法很簡單:只要發現情況不對,他可以轉身就跑。進城的路他已經仔細查探過,有幾條路可以讓他輕易脫身。
五個人進去沒多久,池仲容就聽見裡面亂了起來。他大驚失色,抽出大刀,轉身就要跑。他的那群保鏢擁堵了去路,延遲了他起步的速度,所以他沒有跑出幾步,就聽身後他弟弟池仲安喊他:「沒事,別跑!」
池仲容魂不附體地回頭,看到他弟弟池仲安一個人和那五個保鏢奔了過來。池仲安氣急敗壞地說:「王大人說了,你都到衙門了,居然不親自去見他,明顯是不相信他,看不起他。所以在裡面摔東西,把我們趕出來了,要我們哪兒來回哪兒去!」
池仲容被這段話震住了。他急忙賠著小心對後來走出來的官員說,請向王大人解釋下,我是山野村夫,沒見過像王大人這樣大的官,怕見了有失體統。
那位官員一笑,說:「王大人沒有官架子,和藹可親。請吧。」
池仲容左顧右盼,沒有發現什麼不對勁的地方,他沒有看到軍隊,連衙門口的警衛也只有兩個。他指了指他的衛隊,向那位官員說:「這些人一直寸步不離我,我可以帶他們進去嗎?」
那位官員連忙點頭,可以啊。
池仲容這才放下心來,小心翼翼地向巡撫衙門走。他突然緊張起來,不是因為危險,而是因為他即將要見到那位天神般的王陽明。
王陽明站在他的辦公室門口,微笑著向他點頭。池仲容和王陽明在1517年農曆閏十二月二十三那天見面了。池仲容和王陽明才談上三句話,他的緊張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王陽明就有這種本事,能用三言兩語把一個陌生人變成朋友。
王陽明說:「你在南贛可謂是大名鼎鼎,而我籍籍無名。今日我們二人相見是大喜事,我可以回京交差,南贛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你功不可沒。」
池仲容哼哼哈哈地附和著,他偷偷地打量王陽明。這人正如外面傳言的那樣,不是什麼一餐斗米、吸風飲露的神仙,只是個身體孱弱,幾乎有點弱不禁風的黑面書生。他在一瞬間想到這樣一個問題:這樣一個人,怎麼就能用兵如神?他的軍事能力從哪裡來?
池仲容存著這個疑問又開始想另外的問題,萬一他現在就和我談投降事宜,我該如何應對?如果我說容我考慮下,會不會激怒他?他掃視了下周圍,心想,即使他惱了,我也不怕,我憑這四十個大漢就能衝出贛州城。
很多時候,你越是想什麼,那「什麼」就絕不會發生。意外毫無懸念地發生了:王陽明根本沒有談投降事宜,而是用一句話結束了這次會面:「你先休息幾天,住處我已經為你們準備好了。」
王陽明為他們準備的住處在贛州城最繁華的地段,住處裝修華麗,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對於總在大山里生活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天堂。池仲容和他的衛隊躺在舒適豪華的大床上一夜未眠,這足以證明,有些福對於有些人而言,是不能享受的。第二天起床,王陽明就派人送來酒肉,還有當時最新潮的衣服。池仲容的衛隊大為驚喜,感動不已。不過池仲容還是穩住了心態,他做了三件事:第一,派人到贛州城裡城外仔細打探王陽明部隊的情況;第二,通過重金賄賂監獄的守衛,他親自去監獄看了盧珂;第三,尋找贛州城最頂級的妓院和最有名的妓女。
三件事很快就有了結果:贛州城裡除了少量的王陽明衛隊和巡邏隊外,沒有任何軍隊;盧珂在監牢里睡大覺;贛州城裡的妓院可憐兮兮的只有一兩家,他們沒的挑,只能將就了。
池仲容放下心來,給他的根據地寫信說,在贛州城沒有遇到任何事,你們儘管放心,不要每天都繃緊神經。
三浰根據地和他的那些據點馬上放鬆了守備,大家都認為無事了,再熬一段時間,王陽明就滾蛋了。
王陽明不可能滾蛋,而且在池仲容做那幾件事的同時,他也沒有閒著。池仲容從關押盧珂的監獄一走,他馬上放了盧珂,要他晝夜兼程回龍川集結他的部隊隨時待命。同時又讓各地方的部隊悄悄集結,等待他的命令;另一方面,他每天都和池仲容喝酒吃肉,池仲容的那些保鏢在幾天時間裡把半輩子的肉都吃了。
王陽明還對他們抱有一絲希望,所以每次在宴席上都會對他們談仁義道德,對他們談人之為人,就在於忠孝。並且暗示他們,你們現在上山做賊,讓父母擔心是不孝,和政府作對就是不忠。一個不忠不孝的人如果還不主動改正,那就是無可救藥,如何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池仲容深刻明白王陽明的意思,但他來贛州可不是來投降的,他是來緩兵的。按他一直以來的想法,只要再拖上一段時間,王陽明就會知難而退。池仲容把政府恨入骨髓,怎麼可能投靠政府。他最想過的日子就是坐在虎皮鋪墊的木頭椅上,吃肉喝酒。其他一切,不是他人生的題目。
所以王陽明苦口婆心地勸他改邪歸正,而他卻用各種藉口搪塞,王陽明漸漸發現,他在對牛彈琴。或許正是他總對牛彈琴,池仲容這頭牛不高興了。他要告辭回三浰。
王陽明在1518年春節到來之前的最後幾天時,所考慮的事已不是如何對付池仲容。池仲容現在已是他盤裡的烤鴨,插翅難飛。他疑慮的是,盧珂還沒有回到龍川。他之所以重視盧珂,是因為盧珂本來是賊,賊最了解賊,「以賊攻賊」會減少不必要的損失。而且,盧珂回到龍川,就可以完成對三浰的合圍計劃。
他對池仲容隻字不提投降的事,而是勸他,現在已是年關,你若回去,春節一過還要來給我拜年,何苦這樣折騰。我看贛州這地方可能比不上你的三浰,但有一樣,你三浰是沒有的,就是元宵節的花燈。你也不差這十幾天,賞完花燈再走也不遲。
池仲容說起了場面話:「叨擾多時,心有不安,我們還是走吧。」
王陽明嘆道:「你這一回,我也要回京交差,人生苦短,咱們此生恐怕再不能相見,我很不舍。我這裡有酒有肉,你們還經常出去找妓女,今後這樣的好日子恐怕不多,何不多享受幾天?」
談到酒肉,池仲容的衛隊無動於衷,因為他們山中也經常有酒肉。但談到女人,山中就很稀缺了,池仲容的衛士們兩眼放光。他們勸池仲容多留幾天,按池仲安的說法,人家王陽明都說了,他要回京交差了,你在贛州城等他走和回三浰等他走,有什麼區別?
池仲容的衛隊認為沒有區別,池仲容思來想去,也認為應該沒有區別。他的確好多年不在民間過春節了,他想,這倒是個好機會。
春節那天,池仲容和他的衛隊喝得爛醉如泥。第二天醒來時已是中午,池仲容後怕起來,如果王陽明就在他們喝醉時下手,那簡直易如反掌!他對池仲安說:「不是我不相信王陽明,我是心理素質不過硬,總覺得在這裡每天都提心弔膽的。」
池仲安大為驚異,說:「看來你的心理是有問題,那怎麼辦?」
池仲容說:「後天,初三,初三必須離開這個鬼地方。」
王陽明同意了池仲容的告辭請求,因為他估算著盧珂已經到了龍川,他說:「初三日子不好,初四早上走。初三,我為你們餞行。」
池仲容不同意,說:「初三我們必須走。」
王陽明回覆:「可以,中午吃飯,飯畢,你們就上路。」
在這種拉鋸式的談判中,池仲容神經不再緊張,一想到回三浰,他就舒坦了很多,心裡最後的警惕不復存在。
1518年正月初三,王陽明請他們吃大餐。吃到一半時,池仲容的衛隊把武器從身上摘了下來。即將結束時,王陽明向他身邊的衛兵使了個眼色,他的衛兵大喝一聲:「拿下。」
帳幕後面躥出了一群刀斧手,池仲容「哇呀」一聲,去拿身邊的武器,但他太慢了,兩個刀斧手已把他拍倒在桌子上,他的衛隊裡有幾個人跳到桌子上要反抗,王陽明的刀斧手們就把桌子掀翻,把他們壓在底下。整個緝捕過程快速有效,沒有任何人傷亡,池仲容被捕了。
王陽明命人把池仲容等人捆綁起來,擊鼓升堂,拿出了盧珂遞交給他的書信,那上面寫的正是池仲容必反的分析報告。王陽明冷冷地盯著他,說:「你認罪嗎?」
池仲容嘴裡滲出苦澀的黏液,勉強地笑了笑,沒有說話。在一瞬間,他確信,一切都已過去了。
王陽明接著問:「你既已投降我,為何還要造反?」
池仲容吐出了幾個字:「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又補充了一句,「你殺了我一個,我那萬把兄弟不會袖手旁觀。」
王陽明說:「我想像不出,你那萬把兄弟看到你的人頭後會有什麼感想?」
池仲容一干人等被斬首,頭顱還在滴血,王陽明就下達了對三浰的總攻令。他本人率領自己的衛隊經由龍南縣冷水徑直奔浰頭三寨。
三浰岌岌可危。任何一個組織、團體乃至團伙只要群龍無首,滅亡可立而待。王陽明在給中央政府的報告中三番五次說三浰是南贛地區危害最大的土匪,原因就在於池仲容的武裝有嚴明的紀律和遠大的割據理想。靠紀律組織起來的一群人就不是團伙,而是組織。當然,辯證法告訴我們,有利就有弊,這種靠紀律維持的組織,一旦沒有了領導,必是一盤散沙。王陽明把池仲容誆到贛州,無非是要造成這樣的後果。不過,王陽明並未輕視三浰武裝,雖然在群龍無首下沒有有效的抵抗,可他們的力量還在。困獸猶鬥,有時候比自由的野獸還要厲害。
1518年正月初七,王陽明兵分三路,直指三浰:第一路從廣東惠州府龍州縣奔三浰;第二路從江西贛州府龍南縣奔三浰;第三路從贛州府信豐縣奔三浰。盧珂的龍川部隊作為機動部隊,隨時支援各處。
三浰山賊自池仲容送回那封平安信後,就已沒有了絲毫的警惕。1518年正月初七那天,王陽明三路剿匪部隊向他們發起進攻時,他們張皇失措,在短暫商議後,決定把精銳放在龍子嶺抵抗王陽明。王陽明三路部隊同時向龍子嶺發動猛攻,決心一戰而成。開始時,王陽明部隊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但當戰鬥進入白熱化時,王陽明命人把池仲容的人頭懸掛在長杆上,叫人呼喊:「你們大王已身首異處。」池仲容的部隊頃刻喪失鬥志,在逃跑中互相踐踏,死了一半,另一半又被王陽明的部隊緊緊追擊,也死傷殆盡。王陽明趁熱打鐵,命令所有部隊掃蕩池仲容的各個據點,池仲容多處據點的抵抗都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只有九連山據點的抵抗可圈可點。
九連山四面都是懸崖絕壁,只有一條鳥道可以到達山頂。九連山武裝設下了滾木礌石,王陽明部隊寸步難進。王陽明乞靈於詐術,他挑選一批敢死隊,讓他們穿上盜賊的服裝,入夜後,這批敢死隊在九連山下發出悽慘的求救,聲稱他們是從老巢逃出來的人。九連山盜賊毫不懷疑,給他們開了大門,打著燈籠照著他們腳下的路。敢死隊抓住機會砍翻了守衛,守住隘口,放進了王陽明的一部分大部隊。九連山就這樣被拿下了。
1518年農曆三月初八,王陽明從三浰班師回贛州,讓四省多年疲於奔命而又勞而無功的南贛匪患被王陽明徹底平定,用去的時間僅一年零三個月。
我們敘述王陽明南贛剿匪時,讀者往往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剿匪真的就如敘述的那樣順利?一個明顯的事實是,南贛土匪在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的四省剿匪部隊面前幾乎不可動搖,但在王陽明指揮的一萬餘部隊面前卻不堪一擊。原因何在?
1518年農曆四月下旬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王陽明邀請他的弟子們喝酒,席間,他真心實意地對弟子們說:「謝謝諸位,以此相報。」弟子們大為驚訝,說:「我們還為沒有幫到您而慚愧,您為何要感謝我們?」王陽明回答:「我剛到贛州辦理軍務時,時常擔心辦錯事,愧對諸位,所以謹慎之極。我一人靜坐回憶執行賞罰時,總感覺有些地方還是不到位。不過一旦與諸位相對,我感覺所做的一切賞罰之事都無愧於心。這就是你們助我之處啊。」
其實這段話說的就是「事上練」,任何一件事靠你一個獨坐想像,無論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於事無補。必須要到事上去磨鍊。做事時無愧於人、無愧於心,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所說的真正的「存天理去人慾」,真正的「煉心」。
王陽明的這段話還透露出一個信息。他初到南贛打敗詹師富之後曾給中央政府上了一道奏疏,他認為賞罰不明才是南贛剿匪屢次失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說,他自認為能夠順利掃蕩群賊,歸因於他在忠誠地執行了賞罰。
固然,「賞罰公正」是一個組織前進的催化劑。但公正的賞罰只能保證組織本身的前進,它並不是組織解決外部問題的充要條件。王陽明南贛剿匪的全盤勝利,主要靠的是他非同凡響的軍事才能和行政才能。
王陽明在軍事上有三個過人之處。
一、不重形式,只重實質。王陽明之前的南贛巡撫都喜歡調動四省部隊,場面壯觀,聲勢逼人,卻寸功難立。王陽明認為這是搞形式主義,南贛地區千山萬壑,根本就不適合大部隊縱橫馳騁,而且勞民傷財。他動用的剿匪部隊其實只是機動部隊,人數最多時才一萬餘人。按他的見解,山賊未經過專業的軍事訓練,所以野戰能力脆弱,全靠地勢存活,只要解決了他們倚靠的「地利」就萬事大吉。而解決「地利」的問題,一支驍勇善戰的機動部隊就足矣。
二、以毒攻毒,以賊攻賊。任何一個王朝的正規軍在軍事訓練中很少訓練山地戰。因為正規軍的主要任務是抵禦強大的外敵,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必須在大平原上進行硬碰硬的衝鋒戰,躲貓貓式的游擊戰簡直就是玩笑。所以正規軍一旦對付起山賊草寇,就力不從心。王陽明的策略就是以毒攻毒,以賊攻賊。最了解賊的不是官,而是賊。用賊攻賊,勢如破竹。王陽明重用受降的盧珂,就是此例。
三、心理戰。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永遠讓人摸不透他的路數。
在軍事才能之外,王陽明還有出色的行政才能。每消滅一處土匪,他就在土匪滋生處建立政府據點,崇義縣、和平縣就是這種思路的產品。另外,之前我們提到的保甲制、光榮榜和黑名單,都被王陽明在南贛地區全方位地實行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南贛鄉約》。
南贛匪患銷聲匿跡後,王陽明開始以一個儒家門徒的眼光看待匪患產生的緣由。儒家思想把個人道德抬到至高無上的位置,認為道德是靈丹妙藥,百病可除。王陽明把這種思想實踐化。他的心學認為,道德就在我心,不必外求,關鍵是有人並不想釋放它。
如果遇到不想釋放道德的人,王陽明和孔孟的辦法一樣:教養。孔孟、朱熹、王陽明都認為,家庭宗族鄉里的風俗環境,對個人的道德和行為影響極深。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孟母為了讓孟子有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曾多次搬家。王陽明則說:「天理固然在我心中,但如果一個意志力不堅定的人,生活在一個骯髒的環境裡,他的天理就很難顯現。」
按王陽明心學的意思,真正的聖人是在花街柳巷而能清白為人,不去做妓;是在強盜窩裡正身修心,不當強盜的人。可這樣的聖人鳳毛麟角,因為大多數人都是被大環境影響的。所以,對於這大多數人來說,大環境是相當重要的。
不過王陽明也認為,單純和這些人講大道理未必有效,所以他的《南贛鄉約》不是道德教科書,實際上,它應該屬於命令,其中主要內容如下:
一、每一鄉的領導人(約長、約正)要幫助大家,必須對他所管轄區域內的人負責。任何人有疑難,鄉領導必須出面為其解決。鄉領導還要主動去了解人們的困難,如果有人作奸犯科,鄉領導就有連帶責任。
二、每一鄉的領導人要協助官府完成納糧的任務,勸一些頑民改過自新、恪守本分,以及勸誡大家維護地方安定。如果鄉領導認為無法解決的問題,必須第一時間向官府匯報。
三、每一鄉的領導人有保護其所管轄人民的責任。如果有地方官吏、士兵等來勒索騷擾,鄉領導必須向官府報告,並追究官吏和士兵的法律責任。
四、每一鄉的領導人必須有處理管轄區事宜的責任和義務。在經濟事務上,鄉領導要勸令大戶、客商,放債收息合依常例,貧難不能償還的宜以寬舍,不得趁火打劫,逼人為盜。親族鄉鄰若有紛爭、鬥毆等不平之事,不得妄為,當向鄉領導上訴。男女成年宜及時婚嫁,如有因為聘禮或嫁妝沒準備好而推遲婿期,要請示鄉領導,鄉領導要出面勸他們不要耽擱,隨時婚嫁。為父母辦喪事,根據家庭經濟條件,只要心誠盡孝就好,不必浪費。否則,鄉領導有權在糾惡簿上的「不孝」欄里寫上他的名字。
由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南贛鄉約》從政治層面來講,很有點自治的味道。它是一個由政府督促的鄉村組織,也許在王陽明之前,它不過是個政府的規條,而到了王陽明手中,它就成了政府統治鄉村的工具。而從王陽明心學的角度來講,它就是「格心」。
康有為曾說,言心學者必能成事,而且是大事,這句話在王陽明身上是不言而喻的真理。因為王陽明心學,說白了,就是讓人用心的學問。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任何一件事,只要你用心,正如王陽明所說,道理就在你心中,你用了這個道理,就必能成事。「用心」其實就是一種使命感,為了一個目的而進行全方位的思考。
王陽明到南贛剿匪就一直在用心。他最初的目的是消滅山賊,他就「用心」地運用「詐術」消滅山賊。他後來的目的是還百姓一個太平世界,他就「用心」地設立政府據點、教化百姓,出爐《南贛鄉約》。因為他的使命感告訴他,消滅土匪後拍拍屁股走人不是做事的正確態度。
當然,在一年多的剿匪過程中,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心學大師的角色。只要稍有空閒,他就會和跟隨他的弟子討論心學。在贛州,他要弟子們靜坐祛除人慾,又讓弟子去事上練,更讓弟子們去事上練時一定要誠心實意。為了大範圍地傳播他的心學,他在贛州城一口氣建立了義泉書院、正蒙書院、富安書院、鎮寧書院、龍池書院。同時寫下心學《教約》,要弟子們每日清晨聚集後,捫心自問如下問題:愛親敬長的心是否有鬆懈時?孝順父母的行為實踐否?人際交往中是否有不得當之處?每天是否做了欺心的事?如果沒有,那就繼續,如果有,那就馬上要改。
為了讓弟子們深刻理解他的心學,他在贛州寫下了《大學問》一書。《大學問》是心學入門課,是王陽明從心學的角度重新解釋了儒家經典《大學》。任何對心學感興趣的人,必須要讀這本書。而如果能讀透這本書,也就從理論上正式邁進了王陽明心學的殿堂。
首先將和我們有關的《大學》的內容放在這裡: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有弟子問王陽明:「《大學》一書,過去的儒家學者認為是有關『大人』的學問。我冒昧地向您請教,『大人』學問的重點為什麼在於『明明德』呢?」
《大學》是論述士大夫通過廣泛學習,獲取可以用來從政做官的學識和本領的一篇文章。學習的目的就是為治理國家,並顯示自己光明的品德。古典儒家和朱熹認為,「大人」就是獲得治理國家能力和光明自己品德的人。
王陽明的回答是:「所謂『大人』,就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那種人。他們把天下人看成是一家人,把所有中國人看作一個人。倘若有人按照形體來區分你和我,這類人就是與『大人』相對的『小人』。『大人』能夠把天地萬物當作一個整體,並非是他們有意這樣認為的,實在是他們心中的仁德本來就是這樣,這種仁德跟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
「實際上,不僅僅是『大人』會如此,就是『小人』的心也是這樣的,問題就在於,他們自己把自己當作『小人』罷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任何一個人看到一個小孩兒要掉進井裡時,必會自然而然地生起害怕和同情之心,這說明,他的仁德跟孩子是一體的。
「或許有人會說,哎喲,那孩子是人類,所以才有害怕和同情的心。可是當一個人看到飛禽和走獸發出悲哀的鳴叫或因恐懼而顫抖時,也肯定會產生不忍心聽聞或觀賞的心情。飛禽走獸不是人類,他仍有這樣的心情,這說明他的仁德跟飛禽和走獸是一體的。
「或許有人又疑問:飛禽和走獸是有靈性的動物,如果他看到花草和樹木被踐踏和折斷時呢?我確信,他也必然會產生憐憫、體恤的心情,這就是說他的仁德跟花草樹木是一體的。
「又有人說,花草樹木是有生機的植物,如果當他看到磚瓦石板被摔壞或砸碎時呢?我仍然確信,他也肯定會產生惋惜的心情,這就足以說明他的仁德跟磚瓦石板也是一體的。這就是萬物一體的那種性德,即使在『小人』的心中,這種性德也是存在的。
「那麼,這種性德是怎麼來的呢?這個問題無需證明,它與生俱來,自然光明而不暗昧,所以被稱作『明德』。只不過『小人』的心已經被分隔而變得狹隘、卑陋了,然而他那萬物一體的仁德還能像這樣正常顯露的時候,是他的心處於沒有被欲望所驅使、沒有被私利所蒙蔽的時候。
「待到他的心被欲望所驅使、被私利所蒙蔽、利害產生了衝突、憤怒溢於言表時,他就會損物害人、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自己的親人也會殘害。在這種時候,他那內心本具的萬物一體仁德就徹底被遮蔽了。所以說在沒有私慾障蔽的時候,雖然是『小人』的心,它那萬物一體的仁德跟『大人』也是一樣的;一旦有了私慾的障蔽,雖然是『大人』的心,也會像『小人』之心那樣被分隔而變得狹隘、卑陋。所以說致力於『大人』學養的人,也只是做祛除私慾的障蔽、彰顯光明的德性、恢復那天地萬物一體的本然仁德功夫而已。根本不必在本體的外面去增加或減少任何東西。」
這段話的意思是,人人都有良知,與生俱來,不必外求。一個有良知的人不會去殺戮同類,也不會去殘害飛禽走獸,更不會踐踏草木瓦石,因為有良知的人能把天地萬物都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而那些殺戮同類、殘害飛禽走獸、踐踏草木瓦石的人不是沒有良知,而是良知被遮蔽了。所以說「光明自己的良知」(明明德)很重要。
弟子接著又問:「『明明德』確實很重要,可是為什麼又強調『親民』呢?」
王陽明的回答是:「『明明德』是要倡立天地萬物一體的本體;親民(關懷愛護民眾)是天地萬物一體原則的自然運用。所以,明明德必然要體現在親愛民眾上,而只有親民才能彰顯出光明的德性(明明德)。所以愛我自己父親的同時也兼愛他人的父親,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親。做到這一點後,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實地同我父親、別人的父親以及天下所有人的父親成為一體。真實地成為一體後,孝敬父母(孝)的光明德性才開始彰顯出來。愛我的兄弟,也愛別人的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做到這一點後,我心中的仁德才能真實地同我兄弟、他兄弟以及天下所有人的兄弟成為一體。真實地成為一體後,尊兄愛弟(悌)的光明德性才開始彰顯出來。
「對於君臣、夫婦、朋友,以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是一樣,真實地愛他們的,以此來達到我的萬物一體的仁德,然後我的光明德性就沒有不顯明的了,這樣才真正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這就是《大學》所說的使光明的德性在普天之下彰顯出來,也就是《大學》進一步所說的家庭和睦、國家安定和天下太平,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充分發揮人類和萬物的本性(盡性)。」
這段話的意思是,良知的有無不是你說有就有,必須要知行合一,要到事上磨鍊,要致良知。也就是說,要光明你的良知(明明德),必須到在萬事萬物上(親民)。不然的話,那就成了禪宗,只說不做。
弟子問:「既然如此,做到『止於至善』為什麼又那麼重要呢?」
王陽明回答:「所謂『至善』,是『明德』『親民』的終極法則。『至善』的顯現,表現在立刻能肯定對的、否定錯的。凡輕重厚薄,都能根據當時的感覺而展現出來,它富於變化卻沒有固定的形式,然而它是人的規矩與物的法度的終極裁斷,其中不容許有些微的設計籌劃、增益減損存在。其中若稍微有一點設計籌劃、增益減損,那就是出於私心的意念和可笑的智慧,而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至善』。只有將慎獨(自己獨處時也非常謹慎,時刻檢點自己的言行)做到精益求精、一以貫之境界的人才能達到如此境界。
「後人因為不知道『達到至善』的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心,而是用自己摻雜私慾的智慧從外面去揣摩測度,以為天下的萬事萬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蓋了評判是非的標準,使『心為統帥』的簡單道理變得支離破碎、四分五裂。人們的私慾泛濫而公正的天理滅亡,明德親民的學養由此在世界上變得混亂不堪。
「古來就有想使明德昭明於天下的人,然而因為他們不知道止於至善,所以使得自己夾雜私慾的心過於膨脹、拔高,所以最後流於虛妄和空寂,而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內容無所幫助,佛家和道家兩種流派就是這樣的。
「古來就有希望親民的人,然而由於他們不知道止於至善,而使自己的私心陷於卑微的瑣事中,因此將精力消耗在玩弄權謀智術上,從而沒有了真誠的仁愛惻隱之心。春秋五霸這些功利之徒就是這樣的。
「這都是由於不知道止於至善的過失啊。所以止於至善對於明德和親民來說,就像規矩畫方圓一樣,就像尺度量長短一樣,就像權衡稱輕重一樣。所以說方圓如果不止於規矩,就失去了準則;如果長短不止於尺度,丈量就會出錯,如果輕重不止於權衡,重量就不準確。而明明德、親民不止於至善,其基礎就不復存在。所以用止於至善來親民,並使其明德更加光明,這就是所說的大人的學養。」
止於至善,說的就是按良知的指引做事。
弟子問:「『知道要止於至善的道理,然後自己的志向才得以確定;志向確定,然後身心才能安靜;身心安靜,然後才能安於目前的處境;安於目前的處境,然後才能慮事精詳;慮事精詳,然後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這是什麼意思呢?」
王陽明回答:「人們只是不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所以總是向外界尋求;以為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定理,從而在萬事萬物中去尋求『至善』。所以使得求取至善的方式、方法變得支離決裂、錯雜紛紜,而不知道求取至善有一個確定的方向。
「如果你知道至善就在自己心中,而不用向外面去尋求,這樣意志就有了確定的方向,從而就沒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紜的弊病了。沒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紜的困擾,那麼心就不會妄動而能處於安靜。心不妄動而能安靜,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從容不迫、閒暇安適,從而安於目前的處境。能夠安於目前的處境,那麼只要有一個念頭產生,只要有對某事的感受出現,它是屬於至善的呢,還是非至善呢?我心中的良知自然會以詳細審視的本能對它進行精細的觀察,因而能夠達到慮事精詳。能夠慮事精詳,那麼他的分辨就沒有不精確的,他的處事就沒有不恰當的,從而至善就能夠得到了。」
只有讓自己的良知正常工作,那就能做到定、靜、安、慮、得。由此可知,良知並不僅是一種美德,還能助你做成一切事。
弟子問:「任何事物都有本末主次,從前的理學家把彰顯德性當作根本,把教導民眾重新做人當作末梢,這兩者是從內心修養和外部用功的相互對應的兩個部分。事情有開始和結束。從前的理學家把知道止於至善作為開始,把行為達到至善作為結束,這也是一件事情的首尾相顧、因果相承。像您這種把『新民』作為『親民』的說法,是否跟儒家學者有關本末終始的說法有些不一致呢?」
王陽明回答:「有關事情開始與結束的說法,大致上是這樣的。說顯明德性為本,親愛人民為末,這種說法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不應當將本末分成兩種事物。樹的根干稱為本,樹的枝梢稱為末,它們只是一個物,因此才稱為本與末。如果說是兩種物,那麼既然是截然分開的兩種物,又怎麼能說是相互關聯的本和末呢?如果明白彰顯光明的德性是為了親愛民眾,而親愛民眾才能彰顯光明的德性,那麼彰顯德性和親愛民眾怎麼能截然分開為兩件事呢?理學家的說法,是因為不明白明德與親民本來是一件事,反而認為是兩件事,因此雖然知道根本和末梢應當是一體的,卻也不得不把它們區分為兩種事物了。」
朱熹解釋《大學》,認為是「新民」,而不是「親民」,王陽明認為是「親民」,再次闡釋「知行合一」。
弟子問:「從『古代想使天下人都能發揚自己本身具有的光明德性的人』,直到『首先要修正本身的行為』,按照先生您『明德親民』的說法去貫通,也能得到正確、圓滿的理解。現在我斗膽請教您,從『要想修正本身的行為』,直到『增進自己的知識,在於能夠析物窮理』,在這些修為的用功次第上又該如何具體地下功夫呢?」
王陽明回答:「此處正是在詳細說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功夫。人們所說的身體、心靈、意念、知覺、事物,就是修身用功的條理之所在,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內涵,而實際上說的只是一種東西。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在現實中運用條理的功夫,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名稱,而實際上說的只是一件事情。什麼叫作身心的形體呢?這是指身心起作用的功能而說的。什麼叫作身心的靈明呢?這是指身心能做主宰的作用而說的。什麼叫作修身呢?這裡指的是要為善去惡的行為。我們的身體能自動地去為善去惡嗎?必然是起主宰作用的靈明想要為善去惡,然後起具體作用的形體才能夠為善去惡。所以希望修身的人,必須首先要擺正他的心。然而心的本體就是性,性天生都是善的,因此心的本體本來沒有不正的。
「那怎麼用得著去做正心的功夫呢?因為心的本體本來沒有不正的,但是自從有意念產生之後,心中有了不正的成分,所以凡是希望正心的人,必須在意念產生時去加以校正,若是產生一個善念,就像喜愛美色那樣去真正喜歡它;若是產生一個惡念,就像厭惡惡臭那樣去真正討厭它,這樣意念就沒有不誠正的,而心也就可以得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