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 11 不疑不懼,才能勝利

11 不疑不懼,才能勝利

2024-10-09 03:43:28 作者: 華杉

  原文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①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注釋

  ① 犯:驅使,指揮。

  

  譯文

  施行超出法定的獎賞,頒發打破常規的號令,指揮全軍之眾,如同使喚一個人一樣。驅使士卒執行任務,不必告訴他們意圖;只叫他們去爭利,不必告訴他們有什麼危害。

  歷史故事

  高仙芝遠征小勃律

  唐玄宗在位時,吐蕃長期跟唐軍互相較量,蔥嶺就是它們爭奪的重點之一。蔥嶺上有兩個國家——小勃律和大勃律,控制這兩國,吐蕃就能控制西北各國。於是唐玄宗派大將高仙芝征討小勃律。

  小勃律地勢險峻,要攻打它,必須穿過坦駒嶺。那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他道路。

  高仙芝擔心士兵畏懼險途,就偷偷派一小隊騎兵,裝成當地的胡人來迎接大部隊。高仙芝假裝很高興,兵士見到有當地人帶路,也不害怕了。唐軍得以迅速下嶺,向小勃律前進。

  高仙芝

  唐朝中期名將。高仙芝長期在安西四鎮節度使手下任將領,後來受到大將夫蒙靈察賞識,被提拔重用,並因此被唐玄宗派遣征討小勃律。此戰之後,唐軍聲威大震,高仙芝自己也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華杉詳解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即攻城拔寨的時候,就要超越法定的獎賞。戰爭是非常時期,要頒布打破常規的號令,因為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所以,為了勝利,平時的一些規矩就不遵守了,可以有臨時的、特殊的規矩。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就是前文多次說過的「治眾如治寡,用眾如用寡」。

  這兩條都很好理解,下面我們主要解釋「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這一條,其實跟前文「將領可適當反覆無常,讓士兵猜不透自己想法」的意思有些類似,是換了個角度闡述同樣的思想——只管叫士卒去執行任務,不要說明為什麼;只告訴士兵們有利可圖,不要告訴他們有危險。這也是將領治氣的一個小花招。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不告訴士兵任務的目的,是因為知道的人多了,就容易泄密,被人推測出我下一步要幹什麼。其次,告訴士卒為什麼,他就要思考,要分析,就難免要懷疑,他就不能堅定踏實地跟我干。

  裴行儉讓士兵臨時換營地的例子裡,裴行儉沒說任何理由,士卒們十分不願意。後來晚上下了大暴雨,把之前紮營的地方全淹沒了,大家就對裴將軍十分崇拜!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裴行儉下命令的時候,說:「晚上可能要下大暴雨,我們趕緊遷到高處吧。」那士兵們就要議論了,有人說會下雨,有人說不會下雨。若不會下雨,就該休息,不該折騰。然後,晚上下雨了,裴將軍就是英明的;如果不巧沒下雨,裴將軍下次要指揮人就難了。所以他乾脆不告訴大家原因,就顯得他很高深莫測,總有他的道理,士兵們只要聽指揮就行了。

  因此,為將者要讓士兵們對他深信不疑,但「深信」有一個加深信任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很長。最好的方式,是不給士兵信不信的機會,直接讓他們「不疑」就好了。

  只告訴士兵多利,不告訴他們有危險,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人心都是趨利避害的,為將者要讓大家見利而亡命,不能見害而疑懼不敢進。高仙芝如果不找幾個人假裝來迎接大軍,哪個士兵願意第一個走險峻的冰川,當那個可能掉下去的倒霉鬼呢?

  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說這個:不要跟大家一起分析,越分析主意越多,顧慮越多,就扯不清了。我們想一想,現實中這種情況是不是挺常見的。我和夥伴們商量去哪兒玩,但是無論選擇哪兒,都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態度強硬的人站出來,去掉討論過程,直接決定結果。不過,因為我們和同伴是平等的關係,不是上下級關係,所以不能像高將軍或裴將軍那樣,用命令的方式。如果商量時,大家能相互包容,那就更好了。

  名家註解

  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

  賈林註:「欲拔城、隳國之時,故懸法外之賞罰,行政外之威令,故不守常法、常政,故曰:無法、無政。」

  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

  曹操註:「犯,用也。言明賞罰,雖用眾,若使一人也。」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張預註:「任用之於戰鬥,勿論之以權謀,人知謀則疑也。」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張預註:「人情見利則進,知害則避,故勿告以害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