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攀比不嫉妒,把自己擅長的事做好
2024-10-09 01:37:23
作者: 麗莎編著
「憑什麼他能得到更好的東西,我卻不能呢?他能做好的,我也一定能做好,等著看吧。」生活中,凡事都要和別人比較,產生了嫉妒心,不切實際地跟別人攀比,在一件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上爭個你死我活,反而忽略了自己所擅長的事情,最終敗得一塌糊塗。
曹林喜歡美食,於是他在西安開了一家小吃店,生意談不上火爆,但也慢慢積累了不少回頭客,閒下來的時候,他會拍一些美食照片傳到微博,也有一些人氣。很快他的一個朋友開了一家網店賣衣服,生意非常火爆。一次,吃飯後閒聊,向曹林炫耀了一番自己的成就。曹林羨慕不已,覺得自己每天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半年還沒有朋友坐在家裡一個月賺得多,非常鬱悶。
於是,曹林果斷把小吃店關了,跟著朋友學開網店賣衣服。但開網店哪那麼容易,而且他發現自己並不擅長在網上和客戶溝通,幾個月下來,也沒成交幾筆單子。他惶惶不安,焦慮不已,開始懷念開小吃店的時光。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攀比心」是人之常情。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虛榮效應」有其一定的正面意義。比如,看到別人取得成功了,自己也想成功,就會逼迫自己向那些成功人士看齊,以他們的標準來要求自己。這種情況下,很多時候能幫助我們成長,即使最終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目標,但至少能使我們得到提升。
但是,如果因為嫉妒別人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就盲目地放棄自己所擅長的事情,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一定是以失敗而告終。我們仰望別人的能力,就會感到自己的無能;仰望別人的甜蜜,就會感到自己的辛酸;仰望別人的成就,就會感到自己的一事無成。越是與別人比較,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感覺自己一無是處,給自己增加了許多煩惱,開始對自己不自信,逐漸迷失自我。
這種比較是毫無意義的,既不會給自己帶來好處,也不會讓自己的能力提高。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優點、自己所擅長的事情,也就變得更加難以做好。我們其實沒必要跟別人攀比,只要把握好自己的內心,明白自己喜歡的是什麼,堅持把自己所擅長的事情做好就能獲得一定的成就。
1949年村上春樹出生,他的父母都是老師,並且都從事國語的講授。因此,他受到薰陶,從小就特別喜歡讀書。
上學後,父母培養他古典文學,但他卻並不喜歡,反倒是喜歡西方文學。進入中學後非常叛逆,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用功學習都學不好。但他對書籍的喜愛,到了痴迷的狀態。來者不拒,什麼書籍都讀。結婚後迫於生活的壓力,開了一家酒吧,但是經營不善,三年就因為交不起租金,被趕了出來。當他為錢而愁時,意外撿到了一些錢。
他又重新回歸了酒吧生意裡面,漸漸地生意變得有點起色。在一次看棒球揭幕戰時,靈感來了,突然想寫小說,就寫下了《且聽風吟》。他用樸實的寫法,獲得了一定的認可。兩年後他決定成為一名職業作家。而酒吧的經營也有了很大起色,朋友們勸他,不要放棄,一定能成功。但是他卻選擇當一名作家,最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據調查,有28%的人因為做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才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些人都跨越了弱者的門檻,邁進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因為總是做著最不擅長的事,所以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大事了。
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每個人的性格、能力、經驗也各不相同。我們只有依照自己的潛能去發展,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就。而選擇自己擅長的事情,並堅持下去才會變得容易,做起來也才會更加順利和快樂。
蘇聯心理學家索爾格納夫認為,在發揮自己的最佳才能時,不要把「想做的」和「能做的」以及「能做得最好的」混淆起來。而這,又常常是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
想做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價值,也就是有意義,找到符合自己的、對自己非常重要的事情,才能堅持下去,相反則不會長久地堅持下去。另一方面則是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就能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讓自己堅持下去。
能做包括性格和能力,性格決定你可以做什麼,要按照自己的性格找到合適自己的,比如:讓一個性格特別內向的人去做銷售,就很難做好。因此,根據性格選擇自己要做的,就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能力就是我會做什麼,擅長做什麼,能把什麼做好。明白了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把事情做好。
想做的事情,有時候只是你的一廂情願,並不一定能將它做好。同樣你應該做的事情,也不一定是你擅長的事情,也不一定能做好。能做的才是最可能做成功的事情。
因此,每個人不要做他想做的,或者應該做的,而要做他能做得最好的。不要讓別人的成功影響到你,因為只有做自己擅長的事情,才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