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最難的事,是把容易的事持之以恆> 明明知道堅持的重要性,卻不願意走出舒適區

明明知道堅持的重要性,卻不願意走出舒適區

2024-10-09 01:35:27 作者: 麗莎編著

  我們往往在做一件事情時,即使這件事很簡單,也清楚如果不堅持下來,這件事就辦不成。其實很多人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依舊不願意多付出一點辛苦,不願意走出原來的舒適區,持之以恆地做一件事情。

  前段時間王紅由於自身有些肥胖,並且她在長期飲食油膩之後導致心臟病復發住院,在醫院待了十幾天病情好轉之後她就申請出院了。出院前醫生叮囑她:以後你要控制飲食,儘量吃得清淡一些,最好儘快把體重降下來。

  回到家以後,王紅決定從出院這天開始不吃葷菜了,主要吃蔬菜。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她都堅持了下來。等一星期以後,她實在想吃葷菜。經過內心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她在心裡告訴自己只吃這一次,明天就不吃了。可是到了明天,她又忍不住了,又吃了葷菜。就這樣她的飲食計劃失敗了,又重新回到了以前的飲食狀態。

  舒適區其實指的是我們處於某種心理和行為習慣當中感覺到舒適的一種自我滿足的心理狀態。大多數人都希望待在舒適區中,因為待在舒適區中,我們往往都會感覺很自然、無拘無束。而一旦有人打破這個舒適區,我們就會感覺非常不適應,而且與此同時感受莫名的壓力。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下漸漸地就讓許多人想盡一切辦法去逃回以前的舒適區。

  這種壓力的產生是由於環境的突然改變或是人們對於新環境的陌生所產生的一種恐懼感。比如:一個人本來很懶散,他在受到外界的壓力之後決定開始變得勤勞。而變得勤勞需要自己付出艱辛的努力,於是他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努力後,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疲憊了。此時,他的內心就會對勤勞產生恐懼感,認為勤勞是難以長久堅持的。

  人們對於壓力往往是比較抵制的,因為壓力意味著總有一些事情需要去做,並且要一直堅持下去才能將這些事情做完。對於抗壓比較弱的人來說,壓力是一種無形的心理折磨。這些人往往希望自己過得快樂,不希望去面對壓力。

  因此,大多數人正是因為在堅持做一件困難的事情時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感受到了壓力,而自己本身又是不願意承擔壓力的,最終選擇了放棄,重新回到了舒適區。當然這只是人們明明知道堅持的重要性,而最後還是不願走出舒適區的一個原因。

  李航宇和孫嘉偉在一次馬拉松長跑比賽中相識,當時比賽的結果是李航宇第55名,孫嘉偉第67名。當時,孫嘉偉就下定決心要超越李航宇,於是他決定每天除了自己的正常訓練外,再加跑5公里。就這樣他堅持了兩個月。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終於,下一次的長跑比賽開始了,孫嘉偉決定要在這場比賽中超越李航宇。可是事與願違,孫嘉偉的名次還是比李航宇差20名,比上一次比賽相差還多。賽後,孫嘉偉就徹底放棄了給自己加跑5公里,還和以前一樣訓練,以後比賽都很隨意,比賽中跑得也不緊不慢。

  堅持做一件事情,除了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之外,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競爭」。正是由於「競爭」的存在,人們才會心甘情願,甚至是被迫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努力改變自己。

  實際上大多數人其實都有這樣的覺悟,但是卻沒有對抗失敗的勇氣和堅持下去的信心。很多人在失敗後,就認定自己沒有超越別人的能力,自我放棄,選擇不再與別人競爭。就如孫嘉偉一樣,每天堅持多跑5公里只是為了超越李航宇,但是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卻因為沒有取得想要的結果,最終選擇了放棄。

  現在看來孫嘉偉就是因為沒有對抗失敗的勇氣和堅持下去的信心,是一種過於急功近利的表現。其實想要在短時間內做到意想不到的成就,這是難以實現的,但也的確是很多人為自己找的藉口,好讓自己重新回到舒適區。

  由此可見,舒適區對人們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因為在那裡沒有風險、沒有挑戰,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擔心的了。大多數人在嘗試堅持做一件事情以後往往抵制不住舒適區的誘惑,然後在堅持一段時間後又重新回到了舒適區。

  總是待在舒適區里,重複做著自己輕車熟路的事情,只會原地踏步,無法有太大的進步,甚至可能因此喪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只有跳出舒適區,不斷嘗試新的領域,不斷挖掘自己新的潛能,才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更高的職位,更優越的工作環境,更自由地掌握自己的時間,實現真正的舒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