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約束力,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引導教育
2024-10-09 01:29:50
作者: 柳艷麗
「無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話人人都聽過,可顯然這句話對孩子來說,沒那麼有效。他們不管你定不定規矩,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便是自由;受父母控制,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便是不自由。
對於家長為自己量身定做的規矩,一開始他保持著新鮮感,願意配合、遵守。可沒過多久,一旦這種新鮮感不在了,便又像脫了韁的馬兒一樣,肆意地撒歡起來。他不受規矩約束,不受父母控制,儘管父母多次強調、教訓,甚至懲罰,仍然我行我素。
我家小區有一個叫盼盼的男孩,6歲左右,平時很頑皮、貪玩,每天放學後都會在公園裡玩一會兒再回家。開始盼盼媽媽覺得孩子玩一會兒沒什麼,畢竟上學累了一天,放鬆一下也是好的。可盼盼似乎不理解媽媽的一片苦心,這一玩就上癮了,一兩個小時都不願意回家。媽媽催促他,他便說「過一會兒,過一會兒」,可這一會兒就是半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貪玩、回家晚,導致晚上作業很晚才寫完,睡覺也拖到10點多。然後就是一連串的負面影響:起床晚,時常遲到,上課沒精神,成績下降……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媽媽給盼盼定了規矩:每天放學只能玩半個小時;回家後先寫半個小時作業,然後再吃飯;9點半前上床睡覺。
規矩定好了,開始幾天盼盼也遵守了,可不到一周的時間,他就把規矩推翻了。一天放學後,盼盼和媽媽路過公園,看到幾個同學正在踢足球,盼盼便立即加入其中,痛快地奔跑起來。半個小時後,媽媽喊盼盼回家,可他卻再次說「我再玩一會兒」。礙於在公共場合,媽媽沒再說什麼,結果一個半小時後,幾個孩子才因為玩累了,各自回了家。
一回到家,媽媽便生氣地說:「玩玩玩,你就知道玩!之前定好的規矩,難道你都忘了。以後再這麼晚回來,你就在外面玩吧,不要回家了!」「以後再也不允許你在外面玩了,放學後,必須馬上回家!」盼盼想要爭辯,可媽媽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說:「這是對你的懲罰,誰讓你不守規矩!」
之後,盼盼都按時回家,可回家之後他又能守規矩,好好學習嗎?當然沒有。回到家,他也是先開始玩,要不就是打開電視看動畫片,經過媽媽多次催促之後才回到房間,然後一邊玩一邊寫作業。
面對媽媽的批評和訓斥,盼盼心裡總是想:「怎麼了?我玩一會兒怎麼了?哼,你越不讓我玩,我就越偷著玩,你能把我怎樣?」於是,盼盼更加貪玩了,有時還有些小叛逆,故意和媽媽對著幹。
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的自制力是比較差的。因為自制力差,時常會忘了規矩,時常無法約束自己。這個時候,家長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引導,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往正確的方向走。給孩子制定出條條框框,並妄想用這些條條框框來強硬地控制他們,迫使他們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當然是行不通的。
家長的不當做法,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而一旦有了逆反心理,他就會變得我行我素,只要一遇到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排斥,只要是家長說的事情、定的規矩,他就會故意反對及反抗。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回想一下我們自己小時候,面對一堆規矩、約束,是不是也不願意守規矩、不願被約束,然後總是不自覺地反抗?一旦家長採取強硬的態度,我們內心就會很不爽,然後就會故意和家長唱反調?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把同樣的痛苦施加在自己孩子身上呢?
我始終認為,與其強迫孩子遵守條條框框,不如耐心地和他交流,採用引導式的溝通方法。還拿盼盼為例,孩子貪玩,盼盼媽媽可以定一個規矩,盼盼一開始守規矩時,應該立即給予誇獎和鼓勵,讓孩子產生自豪感。
當盼盼玩在興頭上,提出「等一會兒」時,媽媽應該明確地說:「你可以再玩15分鐘,這期間我不會催你。不過,我會定一個鬧鐘,時間一到,我們就要回家,可以嗎?」相信,盼盼這個年紀的孩子是懂事、懂規矩的,可以講得通道理。鬧鐘響起來的那一刻,他會按時回家。我就遇到很多孩子,當媽媽提出這樣的要求時,他們會心甘情願地守規矩,按照要求去做。
若是孩子按照規矩和要求去做,家長還需要提出表揚和鼓勵:「嗯,不錯,今天你遵守了約定,值得表揚。」這樣的鼓勵和引導,目的是讓孩子形成一定的自律習慣,然後能自覺地約束自己。
同時我們需要明白,想要孩子完全自控,控制愛玩的天性和欲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只要孩子有一點點進步,那麼家長就不應該急躁,反之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有效地引導孩子,讓他提高約束力、自控力。
除此之外,孩子天生就具有反抗性,在培養約束力和自律性時,這一點會成為最大的攔路虎。而且,孩子年齡越大越有主見、越叛逆,對於他不認可的事情,不但不會執行,還可能故意破壞。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給予適當的懲罰,讓他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大人的底線在哪裡。懲罰不是最終目的,目的是讓孩子正視自己的錯誤,並一步步做出改變。
教育,其實就是家長與孩子的「博弈」。在這個過程中,引導是優於強制的,溝通是強於控制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定規矩,引導孩子遵守規矩,那麼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就不會那麼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