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界限感,尊重和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基本權利
2024-10-09 01:29:29
作者: 柳艷麗
什麼是界限感?
很簡單,就是懂得分清自己和他人之間的邊界。沒有界限感的孩子,是沒有約束自己行為的意識和能力的,往往會侵犯到他人,同時他也守不住自己的權利,不懂得自我保護。
其實,在孩子2歲左右,就應該培養他的界限感。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能夠分清「你的」「我的」「他的」了,能夠區分「好的」與「壞的」。可似乎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孩子只是縱容、溺愛、袒護,或是不以為意,只要不出現大問題便不作聲。
一天,在小區花園的一角看到兩個孩子發生爭執:幾個孩子正在玩挖沙的遊戲,一人一個工具。可其中一個男孩丟下自己的小鏟子,非要搶另外一個男孩的小鏟子,只因為人家的鏟子顏色好看。第一個男孩的媽媽微笑著說:「乖寶寶,你們交換一下吧!反正鏟子都是一樣的。」有了媽媽的「助陣」,男孩更強勢了,一把搶了人家的鏟子,然後高興地玩了起來。
另外一個男孩的媽媽有些不高興,可看孩子只是看看自己,沒有哭泣,便也不好說什麼了。這位男孩媽媽的想法很簡單:「孩子還小,不懂事,沒必要大驚小怪!」「孩子總在一起玩,家長也是熟人,鬧得太僵,也不好。」
然而我認為這兩位家長的做法都是不恰當的,忽視了孩子界限感的培養。第一位男孩,在家裡必定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即便是出門在外,也是霸道、自私的,喜歡搶別人的東西。而家長呢?任由孩子的行為過界,圍著孩子轉,他想要什麼就給他什麼,甚至還親自與別人交涉,讓別人遷就自己的孩子。
可想而知,這個孩子暫時得到了好處,可因為缺乏界限感,將來可能變得更自私、霸道,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想得到什麼就要什麼,把一切都看成理所當然。慢慢地,這個孩子會變成別人口中的「熊孩子」,甚至無法無天。而這樣成長的代價,往往是孩子和家長不能承受的。
與之相反的是,有些家長就重視孩子界限感的培養,從小就讓孩子分清「你的」「我的」,讓他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很久以前,我看過一檔綜藝節目,節目中一位藝人談論自己和女兒的相處之道時,說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女藝人準備穿一條漂亮的裙子出門,可女兒也想穿,便和媽媽搶了起來。最後,女藝人並沒有妥協,穿著裙子高高興興地出門了。有人問她孩子這么小,你為什麼不讓著她。
可女藝人說:「不行,這是我的,我賺錢買的。這件衣服的所有權屬於我,沒理由因為孩子年齡小,就必須讓著她。否則孩子就會總想著搶別人的東西,長大後也是如此!」
很簡單的一件事情,卻明確地告訴了孩子什麼是界限感,即使她很小,也是不可以越界的。若是家長教育好了,引導好了,那麼孩子就不會看著別人有好東西,便吵鬧著要,甚至動手搶。
同樣,第二位家長的做法也會害了孩子。因為缺乏界限感,他不懂得爭取和保護自己的利益,被搶了玩具,內心雖不滿、不情願,可不知道反抗或提出反對意見。久而久之,就會習慣妥協、屈服,甚至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很難清楚什麼是自己應該捍衛的,什麼是自己應該爭取的,然後在未來的生活中即便受到傷害或侵犯也不會有反抗意識,甚至不會逃離、拒絕、抗議。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孩子尤其是女孩,身體受到了侵犯,卻只能默默忍受。
另一方面,他沒有你我的界限,沒有分內與分外的概念,與人交往時不會拒絕,不會保護自己。自己的事情,他自己做;別人的責任,他也自己扛。還記得那個自殺的寒門博士嗎?他就是典型沒有界限感的例子,不懂得拒絕,分不清分內與分外。固然,導師也有一定的責任,然而若是這個孩子從小能保護自己、尊重自己,恐怕悲劇也不會上演。
如果不想你的孩子長大以後,在人際交往中成為「熊孩子」或「受氣包」,就應該儘早培養他的界限感。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的身體和權利,要學會保護和捍衛;別人的東西,不要去搶、去要,別人的事情不要干涉。分清自己和別人的界限,不過於自私,肆意侵犯他人的利益;也不過分無私,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利。如此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長,擁有高情商和良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