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一:買什麼?買基金

2024-10-09 01:19:11 作者: 謝宗博

  對於比較成熟的投資者,購買股票是一種更高收益的選擇,但是對於剛剛入局的小白來說,股票的高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一隻股票選擇失誤,就可能血本無歸。因此,先從基金入手,是熟悉投資市場的最好路徑。

  首先要說明,相對於直接購買股票而言,基金成本更高。基金剛成立你就認購的話,有認購費;如果是中途買入則有申購費,要退出的時候有贖回費,持有期間還有管理費,如果你想轉換到同一基金公司的其他基金上,還有基金轉換費。

  既然基金成本更高,為什麼還要買基金,不買股票呢?

  2020年是股票市場紅得發紫的一年,儘管市場普漲,但從很多投資者的收益情況看,並沒有享受到市場上漲帶來的紅利。不僅遠遠跑輸創業板指數和科技成長行業指數,也沒有跑贏上證綜指,甚至還有少數投資者在2021年的行情中虧錢了。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主要是因為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投資者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依賴原有的「炒小、炒新、炒概念」模式來賺錢變得越來越難了,取而代之的是專業至上。唯有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前瞻判斷公司的價值所在,才能知其進退,在波動的市場中應對自如。

  

  從績優基金表現看,因為行業內部個股嚴重分化,無論是科技成長主題基金還是醫療主題基金,都需要對相關行業有深入研究,而不僅僅是炒作概念。然而,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創新,在沒有專業研究能力支撐的情況下,明顯缺乏選股能力。而且,從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現狀看,個人投資者大多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專業機構投資者成為市場主力。

  無論是什麼行業,成功者都在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比爾·蓋茨一生從事於電腦行業,積累了財富。他為什麼不去經營石油生意,也不投資於其他行業?道理很簡單,他不擅長這些領域,他也怕賠錢。還有巴菲特,他明確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且在這一範圍內進行投資,不投不懂的行業。比如在2000年,不管科技股被炒到什麼程度,巴菲特都坦率地告訴股東們:「看不懂科技類股票。」這個投資習慣大幅度降低了他的投資失敗率,有效地避免了隨後科技股大跌所造成的損失。「不熟不做」的思維會讓你的財富增值,而不是貶值。

  這正是我們經常所說的:你所熟悉的不一定是你擅長的,你擅長的一定是你熟悉的。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即可。

  例如作為工薪族的我們,如果沒有研究能力、精力作支撐,可以學會放權,通過支付一定的費用,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為你掙錢它不香嗎?

  既然決定了買基金不買股票,那麼我們的選擇就從選股票轉向了選基金。如何選好基金,第一步需要考慮的是:我們的風險偏好適合什麼類型的基金?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基金的分類。按照投資對象不同,基金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

  股票型基金,顧名思義,就是以投資股票為主,基金資產80%以上投資於股票的為股票型基金。這類基金在所有基金類型中風險最高,但長期收益也最高。

  很多股票型基金的名稱中帶有「價值」「成長」「平衡」,這些詞是什麼含義呢?那些價格被低估的股票叫作價值股,發展前景好、利潤增長迅速的股票被稱為成長股。那麼,專注於價值股投資的就是價值型股票基金,而專注於成長股投資的就是成長型股票基金。平衡型股票基金是指一部分投資價值股,一部分投資成長股的基金。

  由於投資股票的性質不一樣,所以風險也不同。按照風險程度由低到高來說,價值型股票基金的風險最低,平衡型股票基金的風險居中,而成長型股票基金的風險最高,但它的長期收益也是最高的。

  貨幣型基金。投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場稱為貨幣市場,投資品種主要包括銀行短期存款、國家和企業發行的一年以內的短期債券等。這些投資品種可以較好地保障本金的安全,但也決定了貨幣基金在各類基金中的風險和長期收益都是最低的,收益略高於同期的銀行活期存款。但是,除了保本外,還有一個明顯的優勢,貨幣型基金的變現能力很強,大部分貨幣型基金都支持當天贖回就到帳。

  債券型基金。債券是由機構為了募集資金來發行的。根據發行機構的不同,債券又細分為政府債、金融債和企業債等。80%以上資產投資於債券的基金稱為債券型基金。一般來說,債券型基金的長期收益比貨幣型基金要高,但是比股票型基金低。不過,如果是在股市出現劇烈震盪的時候,債券型基金的收益也相對穩定。

  混合型基金既可以投資股票,也可以投資債券和貨幣市場,而且投資股票和債券的比例沒有嚴格的限制。這就使得混合型基金非常靈活,基金經理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調整投資策略。當股市上漲,可以加大股票投資力度,降低債券的配置比例,以獲取更大投資收益;當股市下跌,又可以反向操作,增加債券的投資比例,迴避股市的高風險。

  由此看來,從風險上來排序,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收益則與此一致,也是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貨幣型基金。

  所以,我們作為保守型投資,應該主要關注混合型和債券型基金。而貨幣型基金,雖然收益低,但是贖回快,流動性強,可以把第一帳戶、第二帳戶中暫時不用的資金放在貨幣型基金中,隨時可以取出。另外,我們投資帳戶中,資金在等待投資時機、贖回後的閒置期,也可以暫時先放到貨幣型基金里,以獲得與銀行存款類似的流動性,但是收益更高。

  除了選擇基金的類型,我們還需要選擇基金的投資策略。基金根據投資策略不同,主要分為被動基金和主動基金。

  這兩種基金的投資策略分別叫作Beta和Alpha。Beta代表的是投資組合的系統性風險,追求的是與所承擔風險相匹配的收益,一般用於被動基金;Alpha與系統性風險無關,追求的是超出Beta收益的那部分超額收益,一般需要通過積極主動的選股來實現,因此屬於主動基金的操作策略。

  被動基金一般指的是指數基金,那什麼是指數呢?交易所里有很多股票,每隻股票的價格都在隨時變動,有的漲,有的跌。而指數就是一個能夠及時反映股票市場整體漲跌的參照指標。

  舉個例子,我們經常說的滬深300指數,就是挑選了滬深兩市300隻股票來編制的指數。其中,指數里的股票被叫作指數成分股。

  說完指數,理解指數基金就簡單多了。指數基金就好像是指數的影子,它是以某個特定的指數為目標,通過購買指數中的成分股來構建投資組合,通過跟蹤指數,力求做到和指數如影隨形。比如很多基金公司都推出了「滬深300指數」,就是參照滬深300指數來進行投資的基金。

  和被動基金相反,主動基金是尋求取得超越市場的業績表現為目標的一種基金,需要由基金經理對證券市場進行深入研究,主動選擇股票和債券來確定投資組合。由於主動基金的人為因素比被動基金要多,所以如何選擇好的基金經理、基金公司都需要特別注意。

  對於我們保守型投資者而言,特別是投資經驗不足,不能一下子辨別好的基金公司、基金經理的話,指數型基金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標的。

  一是指數型基金對於基金經理的能力要求不高,只要跟蹤指數的變動就行,所以我們也不需要特別認真地對比基金經理的過往業績、選股能力等,只要找到主流、大的基金公司設立的指數基金就行。因為,雖然指數基金屬於被動式投資,運作較為簡單,但跟蹤標的指數同樣是個複雜的過程,需要精密的計算和嚴謹的操作流程。實力較強的基金公司,往往能夠更加緊密地跟蹤標的指數。

  二是指數型基金由於管理簡單,費用與主動型基金相比低了很多,等於我們投資的成本也低了。不同指數基金費用「低廉」的程度有所不同,雖然儘量減少投資成本是非常必要的,但應注意的是,前提是基金的良好收益,切勿片面追求較低費用而盲目選擇指數基金。

  三是指數基金一般能跑贏大盤,甚至超過主動型基金。投資服務機構Portfolio Solutions和Betterment曾經發布研究報告,分析持有10種資產的投資組合在1997年至2012年間的表現。結果發現,指數基金投資在82%到90%的情況下表現好於主動管理投資。

  為什麼不需要太多操作的指數基金,收益會高於基金經理費了老鼻子勁的主動型基金呢?

  這裡要介紹一個故事:巴菲特的賭局。

  巴菲特有個習慣,每年都會寫一份股東信,討論投資理念,分享過去一年、數年的投資心得。因此,每年一度的致股東信也是全球的投資人都會拜讀的大作。

  2005年,巴菲特在信中提出:買基金經理主動管理的基金還不如買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在這封信里他提出,願意為他這個觀點打一個50萬美元的賭,獲勝的一方可以將贏得的賭金捐獻給指定的公益組織。

  直到2008年,才有一個對沖基金經理泰德·西德斯(Ted Seides)接受賭局。作為主動型基金經理,泰德·西德斯在2002—2007年取得扣除費用後淨回報高達95%的業績,這也正是他敢於接受挑戰的原因。

  為此,他選定了5隻對沖基金,都來自頂級的對沖基金公司,由優秀的對沖基金經理操盤,收取較高的投資管理費用,並且有優秀的投資研究團隊支撐。賭局的10年過程中,5隻基金將主動進行數百次的調倉換股、擇時優化,通過頂級專業人士的主動管控,泰德有極大的信心會在10年的對賭結束超過標準普爾500指數。

  賭局從2008年開始,10年後的2017年結束時,標準普爾500指數累積收益已達125.8%,而這五隻基金中表現最好的也不過是87.7%,最糟糕的只有2.8%。從年化收益看,標準普爾500指數達到8.5%,對沖基金裡面,最佳的也只有6.5%,最不濟的只有0.3%。最後,泰德·西德斯眼見翻盤沒希望了,2017年中就直接提前認輸。

  這場賭局還有一場「戲外戲」,也非常值得了解一下。在賭約開始之時,巴菲特和泰德各自購買了面值50萬美元的10年期美國債券作為賭金。而在5年之後,由於國債的收益率實在太低,巴菲特建議將債券換成等值的由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並承諾,如果賭約到期之時股票價值不足100萬美元的部分將由他補齊。然而到了賭局結束之時,這些股票的價值已經達到222萬美元。而巴菲特指定的慈善機構Girls Incorporated of Omaha最終獲得了這筆不菲的贈予。

  為什麼被動型指數基金能跑贏主動型基金呢?有人把原因歸結為主動型基金收取了過多的管理費,用於對基金經理的獎勵,在實際上壓縮了基金購買者的回報。這當然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指數型基金所跟蹤的指數,已經是精選過的股票,這些股票本身回報率是領先於其他股票的,而且指數的成分股也會隨著時間來添減,新的優秀股會被納入,表現不好的股票會被剔除,從而保證了指數成分股的稀缺和優質。

  這也是巴菲特多次推薦指數基金的理由。在2021年股東大會上,巴菲特又一次表示,從長遠來看,大多數投資者都能從簡單地購買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中受益,而不是挑選個別股票,即便是伯克希爾也包括在內。他說:「我推薦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但我從未向任何人推薦伯克希爾,因為我不希望人們因為覺得我在給他們灌輸什麼東西而去買它。在我去世時,(旗下的)有一個基金其中90%將購買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

  實際上,巴菲特不止一次推薦普通投資者購買指數基金。賭局結束後的2018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對此做出總結:多年來,經常有人請求我提供投資建議,我通常給的建議是,投資低成本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值得肯定的是,我的只有中等收入水平的朋友通常都採納了我的建議。

  巴菲特在2018年致股東的信中還進行了詳細的解釋,截至目前,指數基金按複利計算的年度增長率為7.1%,這個收益率對一段時間內的股市來說是很典型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在賭注的這9年內,表現異常疲軟的股市可能會促進對沖基金的表現,因為許多對沖基金持有大規模「空頭」倉位。相反,如果9年內股市帶來很不尋常的高收益,那麼這對指數基金是很有利的。

  他接著表示,事實是,我們處於一個「中性」的環境中。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五隻基金到2016年底,按年複利計算的平均收益率僅僅為2.2%,也就是說在這五隻基金中各投資100萬美元到現在你會獲得22萬美元的利潤。而指數基金的收益會高達85.4萬美元。

  既然確定了要買被動的指數型基金,下一步要關注的就是選擇哪個指數?

  指數種類繁多,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同指數覆蓋的市場範圍不同,其風險收益特徵也不同。如上證180和深證100指數,分別反映滬深兩市的情況;中證100和中小板指數,則分別反映滬深兩市大盤藍籌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情況。

  另外,ETF也是一種在場內交易的指數基金。和其他指數基金不同的是,ETF的交易機制很複雜,需要的資金門檻也比較高,基金公司為了讓普通投資者也能輕鬆投資ETF基金,就複製了ETF的投資組合,推出了ETF聯接基金。隨著跨境ETF的推出,同時選擇滬深300指數基金與投資海外市場指數的基金也是很好的資產配置方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的作用。

  在投資指數型基金的基礎上,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稍高一些,那麼還可以配置一些指數增強基金。

  指數增強基金,就是在指數的基礎上,增加少部分的主動操作。

  舉個例子,某個基金經理在被動跟蹤指數時,將90%的倉位「抄指數作業」,剩餘的10%通過一定的自選邏輯選股,力求在基本追蹤指數的前提下,比指數更好,多賺一點,就是一個典型的指數增強型基金。

  因此,雖然指數增強基金堅持「被動投資為主、主動投資為輔」的投資策略,但它會比一般的指數基金更考驗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能力。如果管理得好,那便可以取得超越指數的超額收益,達到增強效果;要是管理得不好,只能與指數一樣同漲同跌,或者可能達不到指數的正常收益,也可能有減弱的效果。

  現實中,指數增強基金,收益真的能增強嗎?

  以國內證券市場中具有代表性的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產品為例,2015—2020年,我們可以將每年的所有此類基金產品的年度平均收益,與同期中證500指數漲幅做對比,以驗證其增強效果,計算結果顯示:

  除了在2015年所有指數增強基金產品的平均收益與中證500指數旗鼓相當之外,在其他5年間,指數增強基金均有切實有效的增強效果。比如2020年所有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產品的平均收益為34.26%,而中證500指數漲幅為20.87%;2019年所有中證500指數增強基金產品的平均收益為31.24%,而中證500指數漲幅為26.38%(數據來源:Wind)。

  因此,長期來看,大部分時間指數增強型基金確實取得了優於標的指數的回報。因此,這類產品也比較適合那些想跟蹤特定指數,但又想獲得超越指數收益的投資者,也適合不知道如何選擇主動型基金的投資者。

  但是,指數增強型基金,差異主要就在那一小塊「主動操作」的部分,和基金經理關係很大,挑選起來也更複雜。

  近年來,在指數增強型基金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個叫Smart Beta的基金類型。Smart Beta不涉及主動操作的部分,它一般採用完全跟蹤指數的策略,不過所跟蹤的指數是進行Smart Beta策略優化過的(主要是成分股和權重優化),比如採用質量因子或價值因子,形成新的指數的成分股和權重,然後再完全複製該指數,以緊密跟蹤指數為目標。這是一種通過透明化、標準化的方式實現收益提升、風險降低的指數投資升級方法。

  這是在指數的基礎上,我們通過進一步提升風險承受,來獲得更高回報的路徑。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