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的收益,並不是收益
2024-10-09 01:17:52
作者: 謝宗博
剛剛我們談完了沉沒成本,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你看到的成本,都不是成本」,下面,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概念,「你看到的收益,並不是收益」。
我們還是用剛才這個例子來解釋。讓我們先忘記例子後半段的拆遷,回到我們最初的設定:初始投資70萬元,兩年賺回來26萬元。
現在,我們來說說這個收益。
兩年的回報率37%,看起來是非常不錯的項目,已經遠超很多投資項目了。但是這個收益只是實際收益,在投資決策的時候,我們還要結合別的因素進行調整。
比如,這70萬元的初始投資,錢從哪裡來?如果這70萬元之前你一直放在銀行里買基金產品,收益每年能穩定達到10%,也就是說每年可以有7萬元的收益,按照複利的方式計算,兩年的收益是14.7萬元。
因為投資這個奶茶店,你失去了銀行里投資收益的14.7萬元,那麼70萬元的投資,由銀行理財變成奶茶店這個項目,相對增加的收益只有11.3萬元,相對收益率也就降到了16%。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此外,因為開設奶茶店,需要人來照應。僱人成本不低而且你又不放心,決定自己辭掉每月1萬元工資的工作來開店。所以,因為開奶茶店,你不僅放棄了70萬存款的理財收益14.7萬元,還放棄了打工兩年的收入24萬元,共計38.7萬元。
也就說是,如果你不開奶茶店,你個人打工加理財,兩年間能夠創造的收益是38.7萬元;你把自己加存款投入這個奶茶店項目,兩年能夠創造的收益只有26萬元。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這就是投資決策時,必須進行對比。比較相同資源投入到其他項目上的收益,從而選擇相對收益更好的項目。
在經濟學上,這個相對收益也被作為成本,叫機會成本。
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有助於我們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機會成本是由選擇產生的。一種經濟資源往往具有多樣用途,選擇了一種用途,必然要喪失另一種用途的機會,後者可能帶來的最大收益就成了前者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在我們做任何決策時都會存在,只是我們很多時候沒有去考慮。如果我們把機會成本引入我們的投資乃至生活的各項決策之中,會發現很多時候,你的想法會大相逕庭:
首先,你在決定投資一個項目的時候,不再單純考慮這個項目的回報,而是要更廣泛地考察這些投入的金錢、資源,所有能實現的、所有可能的投資回報,從中選擇最高的回報項目。比如,你在老家有塊地,平時都是種水稻,要知道水稻的回報是不是最好的,你就應該廣泛考察一下挖魚塘、種果樹的收益情況,選出回報最大的一種。
其次,你不應該再被單純的收益所迷惑,你需要考慮這個收益背後所要付出的代價。比如,剛剛我們舉例的這個奶茶店項目。
最後,你還要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切行為——不僅僅是投資——都存在機會成本的選擇。比如,我們的時間就有機會成本:你今晚有空,是去看電影,還是在家看看職業考試的書?是陪陪家人,還是去見見合作夥伴,都會有不同的結果。
一旦選擇,時間就匆匆走過,再也無法回首。你做出的選擇,都在一步步地影響著你將來的生活。你用來工作,那麼你的事業將越來越大;你用來陪家人,你的家庭會越來越和諧;你用來發呆刷手機,那麼你會越來越無聊。是啊,如果我們多比較一下,多想想別的方案,也許就不會浪費那麼多時間去無聊了。
在這個長篇累牘的回答中,我和大家一起,在理解為什麼要突破常識的基礎上,主要交流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怎麼看待風險,規避還是接受?希望大家可以理解,不要畏懼風險,但也不應無謂冒險。人生沒有「躺贏」,多元化配置自己的能力,把握好適合的風險承受力,才能獲得自己應得的回報。
二是怎麼看待收益,長期還是短期?希望大家可以理解,短期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長期才有確定收益,只有樹立全周期的視角,才能看到價值。同時,還要不停修正方向,避免奔跑在錯誤的道路上。
三是怎麼看待成本,沉沒還是機會?希望大家能夠勇於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避免拖延;學會比較機會成本,讓自己的人生獲得最大化的收益。
如上,希望能夠讓大家對投資的基礎邏輯,特別是與常識不一致,甚至是「反常識」「反人性」的一些邏輯能夠有一些初步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