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性偏差:你記住的未必是全部

2024-10-09 01:10:38 作者: 謝宗博

  大家覺得坐飛機、火車和汽車,哪個更危險?

  想必很多人都認為坐飛機最危險。

  事實上呢?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發布了2020年航空安全報告和商用航空業安全績效數據。事故總數從2019年的52起減少到2020年的38起,致命事故的總數從2019年的8起減少到2020年的5起。

  事故率是每百萬次航班1.71起,高於過去5年的平均發生率(每百萬次航班1.38起)。與5年平均水平相比,死亡風險保持不變,航空旅行的平均死亡風險為0.13,這意味著一個人即使每天乘坐飛機,需要461年才有可能經歷一場飛行事故。若是致命事故,則需20 932年。航空飛行的安全性不言而喻。

  

  道路交通呢?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約有125萬,相當於全球每天有3500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足夠裝滿10架波音747飛機。數據顯示,每年還有幾千萬人因此而受傷或致殘。

  一個對比的數據顯示,每10億公里死亡人數為:飛機0.05人,公共汽車0.4人,火車0.6人,小貨車1.2人,水路2.6人,小汽車3.1人,走路54.2人。

  所以,如果以發生的概率來衡量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搭飛機應該比乘車安全許多。那為什麼我們會有飛機更危險的印象呢?

  試想一下,你本來預定了今天的飛機前往另一個城市出差,但是一早起床,正準備收拾行李前往機場,結果看到昨天某個國家發生了空難,一架飛機從空中墜入大海,機上280人無一生還。電視裡反覆播放的墜機鏡頭會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你可能會想,天哪,太可怕了,怎麼會這樣?乘飛機太危險了!這時候,你會不會退掉機票改乘其他交通工具?

  原因正在於此。因為媒體追求的是新聞的爆點,如果是經常發生的事也就沒必要報導了。空難發生少,反而每次發生空難,媒體都會鋪天蓋地地大肆報導,搭配大量觸目驚心的照片,媒體報導的照片、視頻、聲音、個人見證等具備生動和鮮活性,對每個人的右腦產生衝擊,導致在觀眾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進而影響人們的情緒反應,使大家高估空難發生的概率。

  人會根據信息容易想起來的程度來評估其發生的可能性。所以那些很生動、特別容易回憶起來的事情,會被人認為比那些沒有什麼印象或不太容易回憶起來的事發生的頻率更高——這種心理上的認知偏差被稱為可得性偏差(availability bias)。

  試想,如果你開車20公里送你的朋友去機場,你的朋友將乘飛機到750公里外的地方,分別時你可能對你朋友說一路平安。但是這句話是很有諷刺意味的,因為你開車回家20公里的路程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比你朋友乘飛機750公里發生墜機事故的概率高出兩倍。雖然你回家更危險,但是受生動鮮活效應影響,你覺得對他祝福更為合理。

  保險公司也發現,在大型天災發生後,人們投保相關保險的數量會顯著增加。我記得曾看過一個美國加州的案例:某個區域從以往的歷史來看發生地震的可能性很低,所以這個區域的人們通常沒有為不動產加買地震險;但自從這個區域發生一次罕見的地震後,一年內這個區域加買地震險的人數較過去有顯著增加。但因為該地震的災情影響並不嚴重,待一年後記憶淡化,買地震險的人數又回歸正常。

  我們每年面臨的業績考核也會受此影響。比如,部門主管在進行員工年度考績時,很容易以員工最近兩三個月的表現來回顧該員工一整年的表現。因為最近兩三個月的印象很鮮明,之前的印象離得愈久就愈模糊。最近在項目上取得卓越表現的員工,在年度考核時會較其他員工有不公平的優勢。

  生動鮮活的個案在檢驗理論的時候是無用的,但在人們的生活中,這類證據經常被人們過分重視,大部分人還是會被鮮活性效應所欺騙,這樣在決策中特別容易犯可得性偏差的錯誤。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表彰晚會都是講故事、播視頻?為什麼演講比賽的時候,講生動鮮活的故事會更加感動觀眾?為什麼會講故事的創業者更容易得到投資人的青睞?

  作為理性的思考者,我們更應該相信嚴謹的科學驗證和科學統計的結果,將相關的客觀數字、數據調出來,不要用自己的印象來評估,這樣我們才不會被生動鮮活效應所影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