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皇帝的霹靂政變

2024-10-09 00:54:59 作者: 醉罷君山

  大將軍孫綝竟然一紙決議,就把皇帝給廢了。這種事情,在歷史上只有董卓幹得出來。一般來說,就算要廢黜皇帝,也得請皇太后出面下達懿旨才具有合法性,比如西漢霍光廢掉皇帝劉賀、司馬昭廢掉皇帝曹芳,都搬出了太后這尊大神。吳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孫亮還未繼位,他的母親潘皇后就被刺殺,因此吳國沒有太后。沒有太后懿旨,孫綝仍然行廢立之事,著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不過,政壇上向來不乏投機主義者。有些人為了迎合孫綝,開始鼓動他自立為帝。皇帝姓孫,你不也姓孫麼,不也可以當皇帝嗎?孫綝確實有些心動,但他心裡很明白,當皇帝哪是那麼容易!雖說自己姓孫,也是皇親國戚,然而只是遠房親戚。東吳帝國奠基於孫堅、孫策,成於孫權,孫綝既非孫權之後,也非孫堅、孫策之後,他的曾祖父是孫堅的弟弟,離皇室血統太遠了。何況現在孫權還有兒子、孫子在世,皇帝寶座怎麼也不可能落在孫綝身上。更重要的是,孫綝當權沒幾年,儘管在京城呼風喚雨,但手握兵權的地方大吏對他未必服從。倘若他一意孤行,把皇冠戴在自己頭上,勢必要惹惱地方實力派,到時想幹掉他的人就多了去了。

  最好的辦法,是從孫權尚在人世的兒子中選擇一個,立為皇帝。

  其實可選擇的餘地不多。除孫亮外,孫權有六個兒子,死了四個,剩下五子孫奮與六子孫休。前文講過,孫奮就是個壞小子,根本不是當皇帝的料,因此孫休被推到前台就毫無懸念了。孫休雖是孫權之子,但其母地位較低,若非吳宮政變頻頻,他一輩子也休想當上皇帝,命運有時就是這樣鬼使神差。

  大家可能有這麼一種印象,認為皇子一定是口含天憲,尊貴無比。其實還真不是這樣。由於母親出身低微,在諸皇子中,孫休是混得最差的。雖然被封為琅琊王,卻老被地方官員欺負,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子既不受寵,也沒有權力。孫休最初被封在虎林,後來遷到丹陽,在這裡他住得很不開心。

  時任丹陽太守的李衡打心眼裡瞧不起孫休,多次冒犯他。李衡的老婆警告丈夫說,人家畢竟是皇子,你別欺人太甚了。李衡當作耳邊風,依然我行我素。想想也是,你看看孫權的那些兒子,前太子孫和、皇子孫霸都被迫自殺,孫奮被貶為平民,何況是地位更低一等的孫休呢?孫休被李衡欺負得在丹陽待不下去,上書朝廷請求遷往別處。當時還是皇帝的孫亮下了一道詔書,把他遷到會稽。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可是李衡萬萬沒想到,孫休居然時來運轉,皇冠從天而降。

  大將軍孫綝拍板決定,由孫休繼承皇位,並派使者前往會稽迎接新皇帝(史稱吳景帝)。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孫綝心裡也是瞧不起這個新皇帝的。在新皇帝到來之前,皇宮尚沒有主人,孫綝突然想過過皇帝癮,打算搬到皇宮住。此議一出,眾臣駭然,皇宮禁地,怎麼可以隨隨便便住呢?不過,懾於孫綝的淫威,大家都沒敢吭聲,只有選曹郎虞汜斗膽說了幾句:「您是伊尹、周公這樣的人物,處將相的位置,行廢立之大事,上安宗廟,下惠百姓,民眾歡騰,以為伊尹、霍光重見於今日。可是如今皇帝還未迎來,您卻想進皇宮居住,恐怕會人心動搖,大家會產生疑惑,這不是忠孝的做法。」

  儘管是批評,卻還是把孫綝吹噓為當代伊尹、霍光,故而孫綝雖然不高興,但也沒殺掉虞汜,入皇宮居住一事也就不了了之。

  大家都明白,孫綝請孫休來只是為了作秀,而不是為了讓他來統治自己。果不其然,孫休登基後,便下詔任命孫綝為丞相兼荊州牧,增加五個縣作為封邑。同時,孫綝的弟弟孫恩被任命為御史大夫、衛將軍兼中軍督,封縣侯。除此之外,孫據、孫干、孫闓等人也都拜為將軍並封侯。一眼望去,朝廷仍然是孫綝的朝廷,似乎一切都未曾改變。

  很顯然,大家都把孫休看作一個過渡人物罷了。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新皇帝孫休比孫亮年齡要大,登基這年已是二十四歲。這些年來,各種權力鬥爭他看得太多了,在孫權諸子紛紛倒霉時,只有他平安無事,這是因為他比任何人都謹慎小心。丹陽太守李衡欺負他,他居然不吭聲,惹不起你我可以躲啊,我搬家還不行嗎?其實以他皇子的身份,並不一定真的害怕李衡,只是皇家風雨飄搖,連皇帝孫亮都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在這種時候,何必與地方官員結仇呢?

  正是這種低調的態度,孫休才可能入主吳宮,因為孫綝認為他就是個膽小怕事的傢伙。其實,孫休絕非平庸之輩。

  當孫休繼承大統的消息傳到丹陽時,丹陽太守李衡嚇得面無人色,他六神無主地跑去跟老婆說:「壞了壞了,我當初沒聽你的話,現在皇上肯定不會放過我。我想來想去,只能投奔魏國去了,你意下如何?」

  李衡的老婆聰明賢惠,她堅決反對,說道:「我看琅琊王(孫休)好善慕名,如今剛剛即位,定然會向天下人表明他的胸襟,不會因為個人私怨殺了你。這樣吧,你前往監獄自首,寫一份認錯書,公開請求接受懲罰。這樣一來,你不但能保住性命,說不定還能得到更優厚的待遇呢。」

  這個女人對人性太了解了。皇帝有樂善之名,正急著要表現表現,這正是一個機會。李衡聽了老婆的話,自首後寫了一份認罪書,呈給皇帝。皇帝孫休看罷很高興:這傢伙識相,既然服軟了,我就不必治他的罪了。於是他下達詔令:「丹陽太守李衡,因為犯過一些過錯,到監獄自首。以前齊桓公曾被管仲射中帶鉤,晉文公曾被宦官砍斷衣袖,兩位君主都沒有治他們的罪,因為君主有君主的做法。送李衡返回丹陽郡,叫他不必多疑。」李衡不但毫髮未損,後來還被封為威遠將軍,可謂因禍得福。

  皇帝孫休這樣做,顯然有自己的用意。

  在皇宮深院長大的孫休,看過太多流血事件,對權力場上那種你死我亡的鬥爭太了解了。先是哥哥孫和、孫霸爭太子位,最後兩人都栽了跟頭,死於非命;弟弟孫亮還沒上台,母親潘皇后就被幹掉,接下去幾年更是布滿血雨腥風,權臣一個接一個地死了,皇帝也被拉下馬。可以說,吳國百姓對這樣的朝廷失望透了,對現任大將軍孫綝失望透了,大家都寄希望於明君的出現。孫休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向天下展示自己的王者氣度與風範,赦了一個李衡,贏得了人心。私人恩怨與民心相比,自然是民心更重要。

  孫休很明白,孫綝能立他,也能廢了他,因此如坐針氈。當朝中文武百官奏請立皇后與太子時,孫休拒絕了,自己這個皇帝都只是人家操縱的木偶,那麼早立皇后、太子有什麼用呢?

  無時無刻,孫休都小心謹慎,仿佛有一把懸著的刀隨時會掉下來。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很快,他就意識到危險臨近。

  某天,丞相孫綝帶著上等好酒與熟牛肉,打算送給皇帝,拉近關係。不料皇帝孫休沒有接受贈品,原因史書上沒說,也許他不愛吃牛肉,也許對孫綝這個人不爽,也許只是他不缺吃的,反正沒收。孫綝心中生疑,你剛當上皇帝,老子送你東西你就敢拒收了?既然皇帝不要,孫綝想了想,便送到左將軍張布家中。

  張布見孫綝前來,不敢怠慢,設宴款待丞相。孫綝喝高了,酒勁上來,開始話多起來,他對張布說:「當初廢掉少主時,很多人勸我自立為皇帝;我以為陛下聖明,便把他迎回來。沒有我,他還當得了皇帝嗎?今天我送禮給他,他竟然拒收,這是把我看作普通大臣。不行,我打算另立個皇帝。」

  雖說是酒話,張布仍聽得心驚肉跳。既然聽了,就不能當沒這回事,張布思來想去,皇帝畢竟是皇帝,自己要是知情不報,以後說不定要倒霉。想到這裡,他匆匆入宮,把張綝的話密稟給皇帝。

  皇帝孫休一聽,著實一驚。孫綝什麼事干不出來?如今自己羽翼未豐,難保他不發動政變。於今之計,只有先穩住孫綝,以免他狗急跳牆。於是孫休不斷地賞賜孫綝,以博取他的好感。皇帝不但賞賜孫綝,還提拔他的弟弟孫恩兼任侍中,共同掌管朝中大事,如此一來,孫綝、孫恩兄弟愈發權傾朝野。

  不僅如此,當時有人告孫綝心懷怨恨,圖謀不軌,打算造反,皇帝把這人抓了起來,交給孫綝處死。其實孫休也很無奈,只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不忍不行啊。

  孫綝雖然殺了告他的人,但他對皇帝的不滿以及打算另立皇帝的想法,已經在朝廷及地方傳開了。他變得坐臥不安,開始意識到一股強大的反對力量正在聚積。東吳自孫策、孫權開拓以來,相對安定,百姓感念其恩德,而孫綝倒行逆施,殺戮顧命大臣,甚至干出廢黜皇帝的事,有識之士無不憤慨。今天有人不怕殺頭告他意圖謀反,明天就有更多的人投入反對他的洪流中。

  表面平靜的京城建業,實際上已經像是個火藥桶,隨時可能爆炸。孫綝很不安,便思忖著離開京師,前往武昌。他想,武昌是軍事重鎮,只要自己牢牢控制住兵權,誰能奈我何呢?於是他提出出鎮武昌的請求,皇帝正巴不得他走,欣然同意。孫綝當然不可能空著手赴任,他把自己所統領的中軍營精銳部隊一萬多人都帶走,還取走武庫里的大量武器。對此,皇帝孫休統統答應,不加阻撓,孫綝要什麼,他就給什麼。

  出鎮武昌,是孫綝犯下的一個嚴重錯誤。

  孫綝是靠著前任大將軍孫峻的關係才得以掌握大權的,他之所以能挫敗呂據、滕胤的反撲,能廢掉皇帝孫亮,正是因為控制了中央大權,以朝廷的名義號令全國。倘若他離開京城,離開朝廷,就等於虎離開山,龍脫於淵,失去了最大的資本。孫綝以為只要掌握軍隊就可保無虞,實在是失算。當初呂據也有軍隊,卻還是一戰而亡,就是因為只有朝廷才能召集動員全國的軍事力量。

  其實孫綝的政治能力是不如孫峻的,他知道高處不勝寒,故而一意識到朝中有風吹草動,就想逃避到外。當初他曾離開京師出鎮鑊里,才讓皇帝孫亮有了政變的機會,若不是堂姐全尚夫人的密告,早不知死哪去了。可是他並沒有吸取教訓,再次離開京城,等於又給了皇帝一次反撲的機會。而這一次,他還能那麼走運嗎?

  果不其然,孫綝前腳剛走,反對派很快便把炮口對準他。先是將軍魏邈上密奏稱:「孫綝據守外地,必定會叛變。」緊接著,武衛士施朔也密告說孫綝有謀反的企圖。這種說法是不是有根據呢?誰也不知道。不過,孫綝確實說過想廢掉孫休、換個皇帝的話,如今他把京城衛隊也帶走了,完全有可能兵變。

  皇帝孫休必須反擊了,否則他可能重蹈孫亮的覆轍。

  問題是,皇帝剛剛登基,沒有自己的羽翼,如何扳倒孫綝?

  孫休想來想去,有一個人是可靠的,此人便是張布。張布本是左將軍,如今是輔義將軍。孫綝酒後失言,正是張布向皇帝告的密。皇帝召張布前來密商大事,張布推薦了一個人:「左將軍丁奉雖然文化水平低,然而計謀智略過人,能幹大事。」

  丁奉這個人,前面有說過。孫權死後,諸葛恪當政,魏師七萬人攻東興,丁奉自告奮勇前往救援,為東興之戰殲滅數萬魏軍立下赫赫戰功,其勇氣與智謀也聞名天下。丁奉是武將出身,對孫綝這種人向來瞧不起。他受詔入宮後,對皇帝說:「孫綝的兄弟黨羽很多,想要發動突襲搞垮他不容易,不如等到臘會時,以皇宮宿衛部隊一舉誅殺之。」

  孫休採納了丁奉的建議。倘若硬碰硬,就憑皇帝與張布、丁奉,是打不贏孫的,只有避實擊虛,在敵人最薄弱的環節處下手,才能一擊致命。臘會就是在臘八(農曆臘月初八)時的祭會,政壇重要人物都要參加,也只有在祭會上,皇帝才有機會對孫綝動手。

  儘管政變計劃只有幾個人知道,但是既然要在臘會上動手,免不了要事先布置,因此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是不可能的。有些細心的人揣測臘會時將有大事變,而這種流言很快傳遍京師。

  流言也傳到了孫綝耳中,這時他已經從武昌返回建業,打算參加第二天舉行的臘會。難道皇帝真的要動手嗎?他不禁暗自惶恐起來。這天夜裡,孫綝睡得很不好,恰好屋外狂風大作,屋子似乎在風中搖曳。孫綝更加不安,他想來想去,決定不去參加臘會,就躲在家裡。

  第二天一大早,孫綝就差人向皇帝請假,稱身體不適,有病不能參加祭會。皇帝孫休一聽,這怎麼行,這齣戲都敲鑼打鼓了,主角不來,戲怎麼唱下去。皇帝派人去說,臘會乃是國家重大活動,丞相怎麼可以不參加呢?身體不適,至少來露個臉吧。為了把孫綝拉入坑裡,皇帝一連派出十幾名使臣去請他前來,說實話,孫沒有充分理由反對,因為這確實是國家重要的祭典。

  孫綝穿上朝服,打算進宮。不過他畢竟是只老狐狸,擔心入宮有變,因此想了一個辦法,他交代家臣說:「皇帝屢屢下令,我推辭不了。你們預先集結部隊,在府內放一把火,有這個為藉口,我就可以及早脫身。」孫綝的如意算盤是,先去露個臉,然後府上差個人去說起火了,就有理由離開了。

  不過,孫綝很快會發現,他的那點小伎倆根本沒用。

  祭會開始沒多久,便有人匆匆跑來報告,說丞相府中起火了。孫綝藉機向皇帝請辭,要回家滅火。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只是淡淡地說:「外面的部隊很多,可以派去滅火,這點事不必麻煩丞相。」

  皇帝孫休這麼一說,孫綝馬上意識到大事不好,再一想市坊間的流言,他也不顧皇帝批不批准,趕忙起身離席,就要往宮門方向去。此時輔義將軍張布、左將軍丁奉使了個眼色,兩旁的武士突然上前,把孫綝給綁了起來。

  孫綝毫無反抗之力,他掙扎著,望向皇帝,看到的只是皇帝那張冷漠的臉與充滿殺氣的眼睛。頓時,他什麼都明白了。在皇宮之外,他爪牙遍布,可是宮牆之內,他已經是案板上的魚肉。他趕緊向皇帝叩頭哀求說:「我情願被流放到交州。」

  皇帝冷冷地問:「你為什麼不把滕胤、呂據流放到交州?」

  孫綝仿若掉入冰窟,結結巴巴地說:「不然讓我當官奴也行。」

  生死面前,才能明白什麼名聲、地位、權力不過是虛幻,前一秒他還是權傾朝野的權臣,後一秒他只是條落水狗,連人的尊嚴也沒了。

  皇帝依舊冷冰冰地問:「你為什麼不讓滕胤、呂據為官奴?」

  從皇帝的回答里,可以看出他對父親留下的顧命大臣滕胤、呂據是有好感的,對兩人的下場是同情的。你孫綝作惡多端,今天就要跟你算總帳!考慮到孫綝黨羽眾多,留著他必會生變,皇帝一聲令下,刀斧手將孫綝押出,只聽得一聲慘叫,一顆血淋淋的人頭滾落在皇宮大殿的台階上。

  此時孫綝的部下已經依照指令,在丞相府中放了把火,正集合了軍隊,等著孫

  的下一步指示。但他們等來的卻是皇帝的使者,只見使者往囊中一掏,掏出一顆腦袋,高高舉起。所有人都驚呆了:這不是丞相的腦袋嗎?使者大喝道:「孫綝謀反,已被誅殺,凡是他的同黨,只要自首,一律赦免其罪。」

  眾人一聽,丞相都死了,咱們犯不著陪死,於是紛紛扔了武器,五千多人都投降了。孫綝家族一日之間從天堂墜入地獄,被夷滅三族。把孫綝推到寶座的前大將軍孫峻雖然死了,也遭到清算,墳墓被挖開,棺材被剖開,殉葬的官印被取出來沒收,然後才被草草下葬。

  孫休,這位不起眼的皇帝,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奪回了皇帝的權力。他與前朝漢和帝、漢桓帝一樣,在權臣一手遮天時發動絕地反擊,奇蹟般地贏得勝利。倘若孫休沒抓住這次機會,他的下場不會比上一個皇帝孫亮好。

  政變的成功、獨裁者孫綝的倒台,令吳人的士氣為之一振。同時,孫休的一系列措施也為他贏得了人心。他先是為諸葛恪、滕胤、呂據等人平反,恢復他們的名譽;其次,當年因諸葛恪案受牽連被流放之人,一律撥亂反正,無罪釋放。

  當時有人提議為前大將軍諸葛恪立一座紀念碑,皇帝不同意,他下了一道詔書解釋說:「諸葛恪對魏國發動夏季攻勢,士卒傷亡無數,沒有建尺寸之功,不能說有才能;身為託孤之臣,卻死在豎子之手,不能說有智慧。」也就是說,孫休給諸葛恪平反,只是因為他死得冤。孫休是個很有獨立見解的皇帝,他既清洗孫峻、孫

  的勢力,也不過分拔高諸葛恪對吳國的貢獻,足見這位皇帝的英明睿智。吳國混亂的政局告一段落,新皇帝令所有臣民看到一絲希望之光。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