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三國史(套裝共3冊)> 廿四 風雨中的東吳 獨裁時代:權臣的帝國

廿四 風雨中的東吳 獨裁時代:權臣的帝國

2024-10-09 00:54:56 作者: 醉罷君山

  說起殘酷的權力鬥爭,東吳政壇的血腥味一點也不亞於魏國。

  公元253年,孫峻刺死大將軍諸葛恪,展開血腥的屠殺,諸葛恪全家連同親戚幾乎被殺光,前太子孫和也遭株連,被迫自殺。孫峻集丞相、大將軍於一身,成為吳國實際統治者,他在吳國的地位,猶如司馬昭在魏國的地位。據《三國志》所記,孫峻「素無重名,驕矜險害,多所刑殺,百姓囂然。又奸亂宮人,與公主魯班私通。」可以說,吳國之衰,始於孫峻。

  有壓迫就有反抗。司馬桓慮密謀發動政變,推翻孫峻,不料事泄,參與政變者全部遭到屠殺。不久後,吳國將軍孫儀、張怡、林恂等人結黨試圖剷除獨裁者,這起密謀案同樣被孫峻偵破,死者數十人,連孫權的女兒孫小虎也受牽連而死。反對孫峻的陰謀接連破產,獨裁者更加驕橫跋扈,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以供自己淫樂之用。

  本書首發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不過,公元256年秋,孫峻暴病而死,時年三十七歲,獨攬大權也不過三年而已。據說孫峻之死與諸葛恪有關,他夢見諸葛恪拿著一把劍刺他,就如同當初自己拿著刀砍死諸葛恪一般,於是他因恐懼而一病不起,終於一命嗚呼。當然,這種說法不一定是真的,很可能是大家起初對諸葛恪不滿,後來發現孫峻更糟,自然就為諸葛恪之死而鳴不平,故而編了這麼個離奇的故事。把孫峻之死與諸葛恪索命聯繫起來,這似乎暗合民間因果報應的說法,大家也樂得接受。

  臨死前,孫峻把大權託付給堂弟孫綝。據史書所載,孫峻只有兩個姐妹,沒有兒子,也沒有親兄弟,因而堂弟是最親的人。孫綝以侍中兼武衛將軍的身份都督中外諸軍事,也就是掌管全國兵權,成為帝國新的掌舵者。

  孫綝的上台惹火了一個人,此人是東吳驃騎將軍呂據。

  呂據是東吳開國元勛呂范的兒子。與許多東吳名將一樣,他從剿匪起家,一步步成為吳國重要將領,升任驃騎將軍。孫峻死時,呂據正率領部隊北伐魏國,打算經淮河、泗水進攻青州、徐州地界。

  北伐軍尚未到達淮河,便傳來孫峻的死訊。當得知孫峻指定孫綝為權力繼承人後,呂據勃然大怒。這時孫綝只有二十六歲,僅是一名偏將軍。一個軍職不高的晚輩後生,何德何能躥居到國家一把手的地位?這簡直是對朝臣們、將軍們的戲弄!

  呂據怒火中燒,他馬上召集諸將領,聯名上書皇帝,反對孫綝執掌朝政,並推出丞相人選:滕胤。

  當年孫權去世時,指定了五個顧命大臣,分別是諸葛恪、孫弘、孫峻、滕胤、呂據。這五個人,孫弘在密謀反對諸葛恪時被剷除,諸葛恪被孫峻刺死,孫峻暴病而亡,五大臣只剩下滕胤與呂據二人。可以說,此二公乃是東吳最重要的大臣。滕胤還有個特殊身份,他是諸葛恪的親家,他的女兒嫁給了諸葛恪的兒子。諸葛恪死後,孫峻為了籠絡人心,仍然留用滕胤並把他封為高密侯。

  在呂據看來,孫綝有什麼資格執政?他強烈要求由滕胤出任丞相,執掌權柄。孫綝畢竟有點心虛,為了安撫呂據等將領,他把滕胤提拔為大司馬,即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然而,呂據並不領情,他率領部隊南返,並派人與滕胤取得聯繫,打算共同發難,廢掉孫綝。

  面對呂據咄咄逼人的氣焰,孫綝不甘示弱。論名望論資歷,他固然無法與呂據、滕胤相比,但他有兩個優勢:其一,他已經控制朝廷;其二,他乃是皇室宗親。呂據膽敢以武力相逼,這是造反,必須以武力彈壓。孫綝派孫憲引兵北上,屯師於江都,做好抵抗的準備。同時,他以皇帝的名義下詔指示鎮北大將軍文欽、車騎將軍劉纂、前將軍唐咨出兵鎮壓呂據。

  孫綝擔心滕胤與呂據裡應外合,便派侍中華融、中書丞丁晏催促他離開京城,前往武昌赴任。按照吳國的傳統,軍界一把手並不在京城任職,而是出鎮武昌,前上大將軍陸遜、前大司馬呂岱均是如此。滕胤判斷內戰已是不可避免,自己與呂據是同一陣營,命運捆綁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索性豁出去了,當機立斷,扣押華融、丁晏,吞併其部眾。

  滕胤以華融、丁晏為人質,召來典軍楊崇、將軍孫咨,告訴他們,孫綝要作亂。他的如意算盤,是把首都城內的禁軍部隊抓在手中,倒戈一擊,推翻孫綝。要實現這個計劃,人質華融顯得特別重要,因為華融是侍中兼左將軍,直接掌握首都的兵權。滕胤先是採用威脅逼迫的手段,迫使華融、丁晏等人寫信給孫綝,要求孫放棄權位。

  孫綝收到信後大怒,立即上書皇帝孫亮,稱滕胤謀反。皇帝孫亮這時只有十四歲,自從他登基以來,大權落入權臣之手,先是諸葛恪,後是孫峻,皇帝只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傀儡皇帝能做什麼主,只能任由孫綝發號施令。孫綝派將軍劉丞率領步騎兵攻打滕胤,當然他沒忘許諾事成之後賜予高官厚爵。

  此時滕胤正尋思如何掌握更多的兵力。京城乃是天子腳下,不同於別的地方,調動軍隊一定要有皇帝的詔令。華融是侍中,丁晏是中書丞,滕胤逼著他們假傳聖旨以召集軍隊。假傳聖旨是滅門之罪,不但自己要死,三族都得遭殃,華融、丁晏不干,滕胤大怒,將兩人推出斬首。

  沒有一支軍隊,想在京城發動政變是不可能的,有人獻策說:「不如搶先進攻皇宮,占據蒼龍門,將士們見到是您親自前來,肯定會跟從你。」作為五位顧命大臣之一,滕胤德高望重,又兼任大司馬之職,親自出馬,皇宮禁兵確實有可能倒戈。不過,這樣做風險太大了,滕胤不敢冒險,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呂據的部隊上,倘若呂據能及時入京,定能一舉推翻孫綝。

  然而,呂據的兵馬並沒出現。這時劉丞帶著一支軍隊,殺氣騰騰直撲過來。儘管眾寡懸殊,滕胤仍然表現出「士」的鎮定與從容,他面不改色,談笑自若,視死如歸。他的部眾見到此種情景,無不感動,紛紛為其效死,無有降者。不過,勝負沒有懸念,滕胤手下的士卒死亡殆盡,敵人卻越來越多,一擁而上,十數把兵戈插入他的身體……

  滕胤死了,呂據失去了內應。孫綝有皇帝在手,宣布呂據造反,動員數路大軍圍剿。呂據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有部下勸他投奔魏國。呂據傲然答道:「我恥為叛臣。」大丈夫可以轟轟烈烈地死,怎麼能窩窩囊囊地生呢?呂據拔出佩劍,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至此,孫權生前指定的五名顧命大臣,除了孫峻病死外,其餘四人全部死於非命。東吳歷史進入孫綝獨裁時代。

  滕胤、呂據死後,孫綝無可爭議地成為大將軍,總攬軍政大權。應該說,孫綝是有點本事的,否則孫峻也不會把大權交給他,他只有二十六歲,卻一舉搗碎呂據、滕胤兩大巨頭的政變,足見其高超的應變能力。平亂的勝利更令他沾沾自喜,以致目空一切,對人傲慢無禮。

  有一個人對孫綝的傲慢愈來愈不滿,此人是他的堂弟孫憲。孫憲曾經幫助孫峻籌劃誅殺諸葛恪,故而深受孫峻的器重,官運亨通,當上右將軍、無難督,是個實力派人物。然而孫綝上台後,對他越發冷淡,不把他放在眼裡。孫憲大怒,夥同將軍王惇搞密謀,企圖刺殺孫綝。不料還未動手,事情便泄密,孫綝毫不客氣地處死了王惇,並勒令孫憲自殺。

  吳國政壇之混亂,比起魏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孫峻當權三年就遭到幾次政變,孫綝剛上台便有呂據之亂與孫憲之亂,足見東吳政界的波譎雲詭與動盪不安。

  事情還沒完。

  呂據、滕胤敗亡後,孫綝還不放心,要把與他們有關係的人一網打盡。誰與呂據、滕胤的關係最親密呢?夏口都督孫壹。呂據的妻子與滕胤的妻子,都是孫壹的妹妹。孫壹是孫堅弟弟孫靜的孫子,雖然也與皇室沾親帶故,但相對而言是比較遠的親戚。三國時代叛逆罪要屠三族,因而孫壹的兩個妹妹都遭到株連,他對孫綝的怨恨之心可想而知。

  孫綝決心先下手為強,他派鎮南將軍朱異突襲夏口,孫壹被打得狼狽而逃。孫壹沒有像呂據那樣選擇自殺,而是帶著殘兵敗將投降魏國去了。司馬昭聞訊大喜,當即以朝廷的名義授予孫壹車騎將軍之銜,遙領交州牧,同時封吳侯,開府儀同三司。當然,司馬昭以如此高的規格對待孫壹,是為了樹立榜樣,鼓勵吳國高層投降,削弱敵國的戰鬥意志。

  孫綝絕對算不上一個好的領袖。就在孫壹叛逃的同時,魏國爆發內戰,諸葛誕據壽春對抗司馬昭,同時向東吳稱臣並求援。對吳國來說,這是削弱魏國的最好時機,然而在整個壽春之戰中,孫綝表現拙劣,他親自率軍救援壽春,卻被魏軍挫敗,為了推卸責任,竟然殺掉鎮南將軍朱異,致使吳人膽寒。孫綝未能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重挫魏國,反而喪師辱國,最後不僅諸葛誕覆滅,與之並肩作戰的三萬名吳國官兵也有去無回。

  吳國上下對孫綝的表現非常失望,大家都寄希望於皇帝孫亮親政,給國家帶來新的活力。

  一代梟雄孫權一生犯下最大的錯誤,恐怕就是立幼子孫亮為接班人。孫亮登基時年齡尚不到十歲,如何統治國家?故而孫權一死,吳國立即陷入血腥的權力鬥爭,政變迭起,血流成河。

  公元257年,皇帝孫亮十五歲,開始上朝親政。皇帝親政讓孫綝非常不安,因為這個小皇帝比他想像的更聰明,也更難控制。以前皇帝只是個擺設,孫綝上個奏章說個事,那只是走走形式。不過,令孫綝恐慌的是,皇帝拒絕當沒腦的傀儡,開始不斷指出奏章的謬誤之處,這讓他的背上直冒冷汗。

  隨著年齡的增長,皇帝孫亮懂的事也漸漸多了,當然也從別人嘴裡得知了父親孫權治理國家的許多故事。他經常取來府庫所藏的書冊,詳細閱讀先帝的記錄,還對左右侍臣說:「先帝經常親自寫詔書,如今大將軍奏事,怎麼只讓我簽字認可呢?」對孫綝獨斷專行的不滿,溢於言表。

  種種跡象都表明皇帝正努力擺脫權臣的約束,最明顯的是,他居然組建了一支親兵部隊。這支親兵部隊有三千人,多數是軍隊士兵的子弟,年齡在十五歲到十八歲之間,領兵的軍官則是將軍們的子弟,年齡亦相仿。這支青年近衛軍每天都在皇家花苑裡訓練,皇帝說:「我建立這支軍隊,是要跟他們一同成長。」看到沒有,這些士兵年齡都與皇帝差不多,皇帝要把他們視為兄弟,建立一支忠心耿耿的近衛軍。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小皇帝的抱負以及奪回權力的堅定決心。

  吳帝孫亮與魏帝曹髦有許多相似之處,兩人都是小皇帝,都十分聰明,都想奪回自己的權力。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孫亮是何等明斷。

  有一回,皇帝讓一個小太監去皇家倉庫取一瓶蜜,小太監回來後把蜜交給皇帝,打開一看,裡面卻有老鼠屎。左右都說,倉庫管理員也太不盡責了,居然讓老鼠在蜜里拉屎,得追究失職責任。皇帝孫亮派人把倉庫管理員叫來,管理員嚇得兩腿發軟,拼命叩頭,大家都認為這傢伙准得倒霉。不料皇帝卻問他:「你說實話,這個小太監是不是曾經向你勒索過東西?」倉庫管理員答道:「以前確實勒索過,小人不敢給他。」站在一旁的小太監矢口否認。皇帝微微一笑,令人把老鼠屎撈起破開,大家十分不解,皇帝大笑道:「你們看,倘若老鼠屎浸在蜜中很久,一定里外都濕了。但是眼前這老鼠屎外濕而內干,可見是剛剛被放進去的。這若不是小太監乾的,還會是誰呢?」聽到這裡,小太監嚇得魂飛魄散,叩頭認罪。左右侍者對皇帝的明斷大為驚嘆,這事很快也傳到諸大臣耳中,有人為國有明主而慶幸,有人卻因此而驚慌。

  最驚慌的人,莫過於孫綝。眼看皇帝一天天長大,智慧過人,還不時流露出對大將軍的不滿,甚至建立起一支宮廷少年近衛軍。這一切,都是對孫綝權勢的挑戰。

  三國時代的政治與東漢很相似,皇帝與權臣的關係,很多時候是水火不容的,不是你死便是我死。東漢被皇帝幹掉的大將軍不在少數,被權臣幹掉的皇帝也有,漢質帝被大將軍梁冀毒死,劉辯當了幾天皇帝就被董卓廢掉,之後遇害。歷史歷歷在目,吳帝孫亮與大將軍孫綝都明白,決戰的時刻已經到了。

  深感恐懼的孫綝不敢待在京師,擔心哪天皇帝冷不丁發動政變把他幹掉。為保險起見,他決定前往鑊里,這是東吳一個軍事基地,他以抱病為由,拒絕上朝。不過,倘若認為孫綝認輸了,那是大錯特錯。雖然離開京師,孫綝仍然通過其黨羽遙控首都武裝,他的弟弟威遠將軍孫據宿衛皇宮蒼龍門,扼控要害;武衛將軍孫恩、偏將軍孫干、長水校尉孫闓等分屯諸兵營。

  孫綝在京城中實力雄厚,但皇帝也有自己的勢力。皇帝孫亮得到了兩個人的支持,一個是他的姐姐孫魯班,另一個是曾經鎮壓滕胤的將軍劉丞。不過,要誅殺孫綝,只靠孫魯班與劉丞是不夠的,必須獲得軍事上的絕對優勢,這就需要拉上一個人:時任太常兼衛將軍、中軍都督的全尚。全尚手握兵權,更重要的是,他是皇帝孫亮的岳父、全皇后的老爹。

  倘若有全尚相助,皇帝勝利在望。不過,這件事一定要隱秘,不能走漏風聲,為此,皇帝孫亮把密令交給時任黃門侍郎的全紀,他是全尚的兒子,由他通知老爹最為合適。孫亮喚來全紀,先是歷數孫綝的種種罪惡,然後對他說:「你老爹是中軍都督,讓他秘密集合人馬,寡人當親自出宮到朱雀橋上,率宿衛虎騎、左右無難軍,包圍橋南孫綝宅第,再下達詔令解散他所統領的軍隊,不得反抗。如果一切順利,定能達到目的。你快去,但一定要秘密行事,只告訴你父親,千萬別跟你母親講。女人不懂國家大事,況且她是孫綝的堂姐,萬一泄露出去,就會壞了大事。」

  全紀諾諾而去,他牢記皇帝的話,回家後只把計劃告訴給老爹,沒讓老媽知道。全尚既是皇帝的岳父,理所當然站在皇帝一邊。然而,事情壞就壞在全尚身上,這位外戚腦瓜不好使,竟然把皇帝的計劃講給老婆聽。女人是比較感性的,她可能不忍心看堂弟被殺,便偷偷派人通知孫綝。只是她不曉得,這麼一說,葬送了許多人的性命,也葬送了東吳的未來。

  孫綝得到消息後,嚇出一身冷汗。驚魂甫定,他惡向膽邊生:老子都避得遠遠的了,你皇帝還想幹掉我!好,我倒看看到底誰先死。他迅速行動起來,召集自家兄弟與部屬,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

  這一年是東吳太平三年,公元258年。

  農曆九月二十六日夜晚,孫綝發動突襲,他的目標很明確,先拿下手握兵權的衛將軍兼中軍都督全尚。全尚真是個混飯吃的,稀里糊塗就成了階下囚。控制首都武裝後,孫綝派弟弟孫恩進攻皇宮。此時獲悉孫綝政變的劉丞也正快馬加鞭趕往皇宮救駕,剛到蒼龍門,便與孫恩交上手,戰鬥中劉丞被斬於馬下。這麼一來,皇宮完全被叛軍包圍了。

  皇帝孫亮密謀了那麼久,計劃得幾乎滴水不漏,甚至連最小的細節也考慮到了——他一再警告全紀別讓老媽知道,豈料還是壞了事。這是偶然,還是冥冥之中不可改變的天命呢?然而,就算是天命,他也要搏一把——畢竟,他可是天子!

  憤怒的孫亮大吼一聲,翻身上馬,取來弓箭,打算親自殺出去,嘴裡喊道:「我是先帝的嫡子,在位已經五年了,誰敢不聽我的?」(孤大皇帝之適子,在位已五年,誰敢不從者?)

  他一夾馬肚子,但馬沒能跑起來,因為左右侍臣包括乳母在內,一擁而上拉住馬匹,把皇帝扯了下來。皇帝沒辦法,只得坐下來長吁短嘆,還把全皇后臭罵了一頓:「你老爸昏聵無能,壞了我大事。」全皇后聽罷,默然不作聲。孫亮意猶未盡,又差人召全紀前來。全紀對來使叩頭謝罪道:「我父親奉詔卻不能謹言慎行,有負皇上,臣沒臉再見皇上了。」其實這事還真不能怪全紀,是他老爹泄的密,是他老媽告的密。他既不能怪父母,又害了皇帝,除了一死,還能做什麼呢?他沒有去見皇帝,而是自殺了。

  全紀的自殺無濟於事,大將軍孫綝已經控制住局勢,他做了一個震驚全國的決定:廢黜孫亮,貶為會稽王。他宣布說:「少帝荒於政事,又多病錯亂,不可以居大位,繼承大統。我已經祭告先帝把他廢黜。諸君若有不同意者,請提出異議。」說是讓大家提意見,大將軍的眼中卻充滿殺氣,大臣們無不心膽俱裂,哪敢有什麼異議,紛紛說:「唯大將軍令。」

  當年孫權寵愛幼子孫亮而立他為帝,這不是愛,而是害。孫亮在位僅僅五年便被權臣拉下馬,年僅十六歲卻如同經歷了一番生死輪迴,他的青春只能在不自由的禁錮中枯萎了。

  至於對政變失敗負全責的衛將軍全尚,其下場可想而知。因為孫綝的勝利完全得益於堂妹全尚夫人的告密,他顧全堂妹的薄面,沒有判處全尚死刑,而是流放零陵。不過,孫綝當然明白斬草得除根,他派人在流放路上刺死全尚。可憐全尚夫人救了堂哥,卻死了老公與兒子,即便苟且偷生,恐怕一生都要在深深的內疚與悔恨中度過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