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嫡大戲:主角並非皇子,而是他們背後的利益集團
2024-10-09 00:54:12
作者: 醉罷君山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
公元241年(吳赤烏四年),東吳太子孫登病死。這不僅是孫權的不幸,也是東吳的不幸。孫登以賢能著稱,《三國志》稱他「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宋代學者葉適評價他「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他若不死,很可能成為一代明君。在呂壹橫行霸道之時,別人都不敢吭聲,只有他冒著失寵的風險,多次進諫。孫登去世時只有三十三歲,臨終前他給父親寫了一道奏章,舉薦賢才,希望孫權能給予重用。據說孫權讀此奏章,內心更加悲傷,不禁老淚縱橫。
次年,孫權立孫和為太子,孫霸為魯王。孫和與孫霸均是王夫人所生,兩人是親兄弟。按理說,太子的地位比魯王要高,不過由於孫權十分喜歡孫霸,所以孫霸與哥哥享受相同的待遇,地位不相上下。這種情況引起了魯王老師是儀的注意,自古以來,兄弟間為權力反目成仇的例子太多了,遠的不說,近的就有袁譚與袁熙、劉琦與劉琮、曹丕與曹植等,怎能不警惕呢?他上書孫權,請求把魯王孫霸調離京師,鎮守邊疆,並強調太子與親王之間應有等級差別,不能亂了秩序。
歷史經驗之所以經常不起作用,是因為人們總頑固地認為自己的情況不同,當父親的誰會相信兒子們會為權力而自相殘殺呢?對是儀的建議,孫權置之不理。
親兄弟之所以會成仇人,是因為他們的背後牽扯到許多人的利益。每一個皇子的身後,都有一個龐大的支持群體,也可以說是一群賭徒,賭什麼呢?賭皇位!支持的皇子要是當上皇帝,自己便時來運轉,雞犬升天。
孫權的曖昧態度表明了一件事:日後皇帝寶座歸誰,尚未有定論。願意把賭注押在魯王孫霸身上的大有人在,衛將軍全琮就是其中之一。全琮認為,雖然孫和被冊立為太子,但孫權卻更喜歡孫霸,只要糾集一批大臣向皇帝吹噓孫霸的美德,定可擠掉孫和。於是他讓兒子全寄全力輔佐孫霸,同時寫信給遠在武昌的陸遜,希望他能支持孫霸奪嫡。
全琮與陸遜都是東吳手握兵權的將領,顧雍死後,陸遜身兼丞相一職,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倘若有陸遜的支持,孫霸取代孫和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增加。然而,一向謹慎小心的陸遜怎麼可能捲入奪嫡的陰謀呢?他寫信給全琮,指出:「兩位殿下勢均力敵,必定要分出個高低勝負,自古以來,最忌諱在這個時候卷進去。」
本章節來源於𝙗𝙖𝙣𝙭𝙞𝙖𝙗𝙖.𝙘𝙤𝙢
然而,全琮、全寄父子已然跳入這場權力的旋渦之中。孫霸與哥哥孫和反目成仇,很大程度上是被手下的人挑撥起來的,全寄更是賣力地、無所不用其極地中傷、誣衊太子。在這種強大負能量場的作用下,孫霸戾氣四溢——被寵壞的人身上總有不可一世的傲慢,當他視親哥哥為仇敵時,仇恨便再無化解的餘地。
這把火一旦燃起,會燒死多少人喲!在戰爭中充滿遠見的陸遜在政治上也是洞若觀火,他再度寫信給全琮,警告說:你再這樣包庇自己的兒子,會帶來滅門之災。陸遜的一片苦心,全琮全然不解,甚至對他指手畫腳深感不快。
權力是魔鬼,足以喚起人內心中的魔性。
太子與魯王只是兩張在桌面上博弈的牌,打牌的不是幾個人,而是黑壓壓的一群人。有些人主動投入,豪賭天下,奮不顧身;有些人被動參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從朝廷到地方,太子黨與魯王黨兩派勢同水火,在各自的戰線上爭戰不休。孫和有太子這塊金字招牌,看上去似乎握有先手,然而細細觀察,孫霸仿佛後來居上,更有潛力。
孫權意識到帝國正陷入一場混亂之中,他趕緊收緊權力,剝奪了太子與魯王的衛隊,以專心學習為由,禁止二人與賓客往來。表面上看,孫權對兩個皇子各打五十大板,然而,受傷更重的其實是太子,因為太子沒有顯示出絲毫的特權,完全降至親王的級別。
魯王黨顯然看到了機會。
有意思的是,名字或多或少體現人的某些性格。太子孫和性情是比較溫和,而魯王孫霸則霸氣凌人。儘管兩人被禁止與外界往來,孫霸的支持者們仍然在幕後頻頻活動,以期擠垮太子。魯王黨中最重要的人物包括楊竺、全寄、吳安、孫奇,其中全寄是衛將軍全琮之子,吳安是孫權舅舅吳景的孫子。這四人不斷地造謠生事,誣衊太子。言語是有力量的,久而久之,孫權對太子孫和越發冷淡。
憂國憂民的陸遜連續上了三四道奏章,力勸孫權說:「太子是正統,應當有穩如磐石的地位;魯王是藩臣,在恩寵上理應有所差別。尊卑有別,上下才能平安。」然而,這些上書都石沉大海,沒有回音。這麼多年來,陸遜一直帶兵在外,儘管兼任丞相,實則只是掛名而已,並沒有主持政府日常工作。以前孫權對陸遜極為信任,然而人一旦離得遠,感情自然生疏,他甚至默許呂壹調查陸遜,可見孫權對上大將軍已有很強的戒心。
上書不成,陸遜沒有放棄,打算親自進京面聖,對孫權曉以利害。在安排繼承人這件事上,孫權不如曹操。孫和、孫霸之爭,仿佛是曹丕、曹植之爭的翻版,當賈詡等人向曹操點明袁紹、劉表兒子們爭鬥的故事後,曹操幡然省悟,選擇立長不立幼,終令政權平穩過渡。然而,孫權的氣量卻比不上曹操,他非但拒絕陸遜的建議,甚至認為他手伸得太長,干涉宮中之事。
孫權的態度,無疑令魯王黨大為振奮,他們加快了對太子黨人的迫害。全琮的兒子全端、全緒誣陷支持太子的顧譚、顧承、張休等人,孫權不分是非黑白,把三人流放交州。顧譚、顧承兩人是陸遜的外甥,其中顧譚官居太常,他曾上書孫權,提出「明嫡庶之端,異尊卑之禮,使高下有差」,此書令孫霸懷恨在心,報復也如期而至。而張休是張昭的兒子,他的侄女是太子張和的夫人。有一回,孫權生病,命令太子去孫策廟祈禱,太子孫和順路去拜訪了住在附近的張休,遭到舉報。孫權懷疑孫和與張休背地裡有陰謀,勃然大怒。張休遭流放後,孫權還不肯放過,又追加詔令,逼迫張休自殺。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在奪嫡之戰中,太子孫和已落入下風。
太子黨決意反擊。
太子太傅吾粲親自出馬,他三番五次向皇帝提出請求,把魯王孫霸調離京師,出鎮夏口。為了尋求支持,吾粲又多次派人與陸遜聯絡,希望憑藉陸遜巨大的威望,力挽狂瀾。可是吾粲哪裡知道,此時的陸遜早已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了。
晚年的孫權猜疑心比較重,帝王的思維方式與臣僚們有很大不同,皇帝從來不喜歡底下哪一方勢力過重,太子黨的策略顯然過於笨拙。其實陸遜不能算是太子黨,他只是公忠體國,從維護帝國穩定的角度出發,按傳統辦事,明確太子作為儲君的地位。陸遜、顧譚、吾粲等人都力主把魯王調離京城,這豈不令孫權更加狐疑?要知道陸遜長期在外,手握兵權,倘若與朝臣們裡應外合,以擁立太子為名,發動政變,那麼他孫權的一世英名不就毀於一旦嗎?
陸遜考慮的是國家。
孫權考慮的是權力。
吾粲與陸遜頻頻接觸,更是犯下大忌,太子太傅與坐鎮一方的上大將軍關係如此緊密,不是想謀反又會是什麼呢?對於陸遜,孫權不敢直接拿下,狗急都會跳牆,不能把他逼到死角。不過,只要幹掉吾粲,陸遜就算想謀反,也失去內應了。此時孫霸跳出來控告吾粲圖謀不軌,孫權重拳出擊,下詔捉拿吾粲,下獄處決。
吾粲一死,陸遜的處境更加不妙。
這位吳國最偉大的將軍,完敗劉備的英雄人物,在政治的戰場上卻一敗塗地。吾粲遭到清算後,下一個倒霉的便是陸遜。孫霸的跟屁蟲楊竺羅列了陸遜的二十條罪狀,上呈孫權。孫權連續派出幾批中使,前往責問陸遜。中使就是宮中派出的使者,多為宦官,宦官是皇帝的奴才,身份低賤,而陸遜身為堂堂的帝國英雄,被一群宦官晝夜不停地質詢、審問,這對他來說簡直就是莫大的羞辱!面對莫須有的指責,面對皇帝的不信任,面對宦官的趾高氣揚,陸遜憤恚難當,竟一病而死。
帝國英雄落得如此下場,豈不令人唏噓!
陸遜死了,事還沒完。他的兒子陸抗把父親遺體送回吳郡安葬,孫權召他入京,又以楊竺羅列的二十條罪狀質問。陸抗逐條辯駁,力證父親的清白,孫權聽後,怒氣稍減。想當年夷陵之戰,孫權提拔陸遜為大都督,委以重任,推心置腹。但彼一時,此一時,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沒有坐過皇帝寶座的人,是無法體會到無限權力使人心理產生的微妙變化的。
顧譚流放,張休自殺、吾粲獲誅、陸遜憂死。太子孫和勢力一落千丈,沒有人懷疑太子被廢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魯王機關算盡,還是棋差一著。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誰也沒想到,最後成為東吳帝國接班人的,不是孫和,不是孫霸,而是默默無聞的孫亮。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孫權對太子與魯王之間的鬥爭終於感到厭倦。支持太子的一方,一心想把孫霸趕出京城;而魯王孫霸則結黨營私,屢屢陷害哥哥。對於這些,孫權是有所察覺的。老子還沒死,你們就斗個沒完沒了,眼中還有沒有君,有沒有父?
有一回,孫權對侍中孫峻亮了底牌:「唉,子弟不和睦,臣下就會分黨分派,當年袁氏兄弟就因此敗亡,為天下人所笑話。若是立他們中的一個,國家豈不亂掉?」這是一個明顯的信號,他已有了廢掉太子孫和之意。不過,再怎麼說也是自己兒子,他心裡十分糾結,幾年下來,也未能拿定主意。
這時,一個人對孫權下定最後的決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人正是他的女兒魯班公主。
魯班公主的另一個身份是衛將軍全琮的夫人。在奪嫡之爭中,全琮與兒子全寄都把賭注押在魯王孫霸身上。然而,魯班公主對孫和、孫霸兩人都沒有好感,原因很簡單,他們二人的母親王夫人是魯班公主的眼中釘、肉中刺。
魯班公主的生母是步夫人,深得孫權寵愛。但步夫人去世得早,於是王夫人成了孫權的新歡,魯班公主對王夫人橫豎看不順眼,兩人關係非常差。魯班公主一直想找機會整整王夫人,便在她身邊安插了許多眼線。有一回,孫權生病,那天王夫人不知有什麼喜事,非但沒有悲慟的樣子,反倒有喜色。這下可被魯班公主抓住把柄了,她馬上匯報給老爹:「王夫人看到父皇臥床,滿臉歡喜。」請大家注意,王夫人面有喜色這是事實,魯班公主的陰險在於把面有喜色與皇帝生病聯繫在一起,這不是說王夫人詛咒皇帝早死嗎?
孫權聽罷大發雷霆,王夫人嚇得面如土色,這一嚇,居然給嚇死了。王夫人之死,對孫和、孫霸都不是好消息,皇子那麼多,他們憑什麼地位比別人高呢,憑的就是母親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母親都被嚇死了,兩個皇子的地位當然也打折了。
從血緣上說,魯班公主是孫和、孫霸同父異母的姐姐,但她把人家的老媽給整死了,難保兩個弟弟以後不會報復。只有一個辦法:阻止孫和、孫霸成為接班人。那麼,要找誰來當太子呢?很簡單,只要看孫權最寵幸哪個女人就行。
此時孫權已經六十多歲了,男人再老,也喜歡年輕貌美的女人。什麼步夫人、王夫人,都是過眼雲煙了,如今他的最愛是潘夫人。潘夫人生了孫亮,老年人多半疼愛幼子,孫權也不例外。據史載,孫權共有七個兒子:長子孫登、次子孫慮早夭;三子孫和、四子孫霸正為權力斗個不停;五子孫奮、六子孫休生母出身差,屬於被忽視的皇子;幼子孫亮最受老年孫權的疼愛。
公元250年(吳赤烏十三年),這一年孫權六十八歲,孫亮七歲。六十八歲已接近古稀之年,在歷代皇帝中,孫權算長壽了,要知道東漢兩百年間絕大多數皇帝活不到四十歲。對魯班公主來說,時間已不多了,萬一哪天父親突然駕崩,王夫人的兒子,無論是孫和還是孫霸,勢必會成為新的皇帝。孫魯班憑著自己公主的特殊身份,頻頻在父親面前大讚孫亮聰明伶俐,實是未來的明君。她甚至把全琮侄子全尚的女兒嫁給孫亮,大家想想,才六七歲的小孩,談婚論嫁豈非太早嗎?這麼做除了表示看好孫亮外,也是未雨綢繆,與未來皇帝拉近關係。
在女兒的遊說下,孫權終於下定決心,改立孫亮為太子。
這年秋天,一道詔令震動朝野。太子孫和被廢,並遭幽禁。
在封建時代,太子作為儲君,關係到國家未來的安危,豈能隨便廢立呢?平心而論,在奪嫡之爭中,太子孫和似乎並沒有像弟弟孫霸那樣極盡陰險之能事。支持太子的一方,比如陸遜,也只是站在國家的立場,而非站在黨爭的立場。就太子本人來說,史書並沒有記錄他有什麼惡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稱他「有好善之姿,規自砥礪」,前任太子孫登評價這個弟弟「仁孝聰哲,德行清茂」。在充滿陰謀的政治鬥爭中,孫和先是被弟弟孫霸及其黨羽輪番攻擊,後又被姐姐魯班公主陷害。人言可畏,何況是來自自己兄弟姐妹的詆毀,殺傷力更大。
驃騎將軍、孫權女婿朱據上書為孫和辯護:「太子國之本根,雅性仁孝,天下歸心,今卒責之,將有一朝之慮。」孫權想廢掉孫和的想法由來已久,決心既下,十匹馬也拉不回來,他對朱據的勸諫無動於衷。
除了朱據之外,尚書僕射屈晃、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等人紛紛上書,為太子申冤。
孫權統治江東已超過半個世紀,應該說,他並非殘暴的君主,儘管曾任用呂壹推行恐怖特務政治,但還沒到濫殺無辜的地步。然而,晚年朝堂的奪嫡之爭,令這位獨裁者大開殺戒,由明主淪為殺人魔王。在他看來,這些人是在挑戰帝王的權威,是逼宮,是造反!
陳正、陳象兩人遭到族誅的悲慘下場,不光自己賠上性命,全家人都陪著死。屈晃、朱據被五花大綁,像狗一樣被牽上大殿,兩人仍一身傲骨,嘴裡嘮叨不停。孫權大怒,各杖一百,打得皮開肉綻,體無完膚。屈晃被罷官,朱據貶為新都郡丞。不過,朱據仍未能倖免於難,孫權覺得他是危險人物,派中書令孫弘持詔書追上,勒令其自殺。除此之外,由於進諫而被流放或被殺的官員還有十幾人。
歷史再次見證了權力是如何超越親情的。太子孫和被貶為平民;魯王孫霸被賜死。孫權何以對自己的兒子下手如此重呢?顯然,不把孫霸賜死,萬一這個壞小子對孫亮下毒手怎麼辦?至於孫霸的四大金剛——楊竺、全寄、吳安、孫奇——被一網打盡,全部誅殺。
有人會問,全寄不是全琮的兒子嗎,魯班公主就不顧及他的性命嗎?全寄並非魯班公主所生,她也懶得理會其死活。至於全琮,幾年前就死了,沒被追究。
原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的勢力被清除殆盡,孫亮被立為太子。孫權揮舞屠刀,為小兒子殺出一條通往皇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