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氏慘死與曹叡復仇
2024-10-09 00:53:05
作者: 醉罷君山
無論是孫權還是諸葛亮,都希望曹丕之死能引起魏國政壇的動盪與混亂。
不過,這個幻想破滅了。
魏國政權能平穩過渡,與曹丕未雨綢繆有關係。曹植徹底失勢,曹彰暴死,曹丕及時清除了帝國可能的隱患,為權力父死子承奠定了基礎。
在立太子一事上,曹丕左右為難。為什麼呢?依照傳統,嫡長子有繼承權,但皇后郭氏沒有兒子,這不要緊,因為曹丕把兒子曹叡過繼給了郭皇后,曹叡實際上就成為嫡子。既然如此,曹丕還在擔心什麼呢?
這還得從曹叡的生母甄氏說起。
在那個風雲變幻的亂世,無論男人與女人,他們的命運都隨時局而浮沉。嫁給曹丕之前,甄氏已經嫁過一次了,她的前夫不是別人,正是袁紹的兒子袁熙。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擊破袁氏,攻取鄴城,袁府家眷忐忑不安。當時剛剛十八歲的曹丕以征服者的身份大搖大擺地進了袁府,甄氏十分害怕,不敢抬頭,把頭伏在袁紹夫人劉氏膝上。曹丕叫她抬起頭,甄氏只得紅著臉轉過身,與曹丕兩眼相對,這一瞥,頓時讓曹家公子魂不守舍。只見甄氏天生麗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血氣方剛的曹丕不由得春心萌動。漂亮的女人總是權力追逐的對象,從此甄氏成了曹丕的女人。
剛開始時,曹丕對甄夫人極為寵愛,甄氏生了一男一女,兒子便是曹叡。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色衰則愛弛(甄氏比曹丕大五歲),這是後宮女人無法擺脫的命運。當然,曹丕冷落她可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畢竟她是再嫁,起初愛情熱烈時不會在意,但時間長了,熱情之火冷卻後,未免心裡有疙瘩。特別到了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當了皇帝,對這個曾是袁熙女人的甄氏更是冷落。
甄氏的地位已經被另一個女人取代,此人便是貴嬪郭女王。魏取代漢室後,遷都洛陽,甄氏未能同行,被留在鄴城。作為一個後宮女人,連自己的丈夫都見不著,這心裡的怨恨得有多深呀。她還寫了一首詩,名為《塘上行》,詩里寫道:「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詩里出現最多的三個字是「悲」「苦」「愁」,苦大愁深。
倘若只是普通百姓家,發發牢騷也不會惹出殺身之禍,可甄氏偏偏是在帝王之家。前文分析過,曹丕這個人是很看重面子的,甚至心理有些變態。甄氏的牢騷話傳到曹丕耳中,他勃然大怒,殺心頓起。可憐的甄氏沒有迎來丈夫的回心轉意,等待她的竟然是一杯毒酒,她充滿怨恨地一飲而盡,香消玉殞。
這裡附帶說一下。曹植曾寫有一篇有名的《洛神賦》,也叫《感甄賦》,有人認為曹植筆下的洛神,原型便是甄氏,也就是說,曹植暗戀著甄氏。現代人喜歡八卦,古人也喜歡八卦,後人杜撰曹植與甄氏的愛情故事,越說越逼真。愛情故事肯定是虛構的,甄氏嫁給曹丕時,曹植才十三歲,古代女子不像今天這麼自由,哪能有機會與曹植談戀愛呢?不過,既然曹丕第一眼就被甄氏迷倒,曹植被她的美貌迷倒是有可能的,暗戀也是有可能的。純粹的精神戀愛,往往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加上甄氏慘死,曹植為她寫這么篇文章,可能性還是存在的。「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或許正是他第一次見到甄氏時留下的終生印象。
甄氏死後,郭貴嬪被立為皇后,因沒能生兒子,曹丕便把甄氏所生的曹叡過繼給她撫養。在後宮爭風吃醋的鬥爭中,郭皇后與甄夫人是敵人,不過,她卻十分喜愛曹叡,將其視如己出。曹叡的心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面生母的死是他一生的痛,另一方面他對繼母郭皇后也極盡孝道,凡事謹慎小心,這也是一種保全之術。
要不要立曹叡為太子,曹丕猶豫不決。曹叡年齡雖小,卻因諸多變故而早熟,母親之死讓他懂得了宮廷之兇險,故而甚少表現出對生母的思念。甄氏死時,曹叡已到了懂事的年齡,他有一種深深的無奈,殺害母親的人竟是自己的父親,他不敢也不能有怨言,否則他的小命也未必能保得住。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曹叡有情,曹丕也不是完全無情。
有一回,曹丕與曹叡一同打獵,遇到一隻母鹿與一隻小鹿。曹丕拉弓射箭,射殺母鹿,並讓曹叡射殺小鹿。這時曹叡竟然動了惻隱之心,看到失去母親的小鹿,想起自己遭遇,不禁生出憐憫之心,眼淚掉了下來,對父親說:「陛下已殺了母鹿,我不忍心再殺小鹿了。」聽到這裡,曹丕亦不禁動容,知道曹叡想起了自己的母親。說實話,當初曹丕一怒之下逼甄氏自殺,然而他與甄氏畢竟有過如膠似漆的歲月,往事並不如煙,有時總會不經意地想到第一次見到甄氏的情形,還有那一段甜蜜的往事。聽曹叡一說,他放下弓箭,嘆了一聲,心裡泛出一絲憂傷。
直到去世前一刻,曹丕才下詔書,立曹叡為太子,並指定三人為顧命大臣。這三人分別是: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
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五月,曹叡正式登基,史稱魏明帝。
由於曹丕遲遲未立太子,加上曹叡因母親被賜死的緣故,出於明哲保身,從不過問政治,不與文武大臣往來,只是專心讀書,因此朝中很多大臣不認得他。新皇帝究竟是個怎樣的人呢?誰心裡也沒有底。
曹叡登基後,首先召見的大臣是侍中劉曄。劉曄是曹丕時代最重要的謀臣,當初他極力主張趁劉備東征時,出兵滅掉東吳,可惜曹丕對此建議置若罔聞。為什麼曹叡首先見的人是劉曄而不是三位輔政大臣呢?這就是他的聰明之處。曹叡心裡很明白,自己在朝中沒有親信,三位輔政大臣都是手握兵權的大將軍,他需要了解他們的底細。與曹真、陳群、司馬懿三人不同,劉曄是文臣,也是兩朝重臣,對曹氏忠心耿耿,可以信得過。
劉曄入宮後,與新皇帝談了整整一天。此時文武百官都急著想了解新皇帝,大家緊張地等著劉曄出來。劉曄終於從皇宮裡出來了,大家一擁而上,紛紛詢問道:「怎麼樣?」劉曄意味深長地說:「是秦皇、漢武之類的人物,只是才華稍稍不及。」
這個評價可謂是相當準確,足見劉曄識人之本領。在魏國歷代皇帝中,曹叡是最出色的一位,他與秦皇、漢武確實有相似之處,為人果敢堅強,有非凡的判斷力與決斷力,特別是在軍事戰略上有高人一等的見解。作為在王宮深院中長大的人,他沒有沾染上紈絝子弟的習氣,嚴於自律,深沉寡言,這些性格與他並不幸福的成長過程密切相關。他的地位隨著母親的寵衰而浮沉,他很早就洞悉高牆大院裡充滿刀光劍影與血雨腥風的權力鬥爭,母親之死讓他比任何一個同齡人都早熟。他有超強的自制力,這種自制力的表現是隱藏起對生母的任何情感,這不僅關係到他能否成為帝國繼承人,還關係到他的小命。他給自己滾燙的心裹上冷漠的外衣,堅強的種子卻在內心深處滋長。
在曹叡戴上皇冠前,沒有人見識過他的本領。劉曄說的不是客套話,曹叡是秦皇、漢武之類的人物,屬於強有力的皇帝。那麼他哪個方面不及秦皇、漢武呢?劉曄沒有直接說,我想,大概是曹叡少了點吞吐天地、包納古今、橫掃一切的雄心壯志。
登上帝位後,曹叡不必像以前那樣把真實的感情掩埋起來了,他要昭雪母親的冤情。他迫不及待地尊母親甄氏為文昭皇后,這個舉動,肯定令繼母、現今的皇太后郭氏有一種深深的不安。
母親被逼自殺時,曹叡都十七歲了,他怎麼能忘掉那悲慘的一幕呢?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想孝敬娘親,讓娘親享受天倫之樂,只是娘與自己陰陽兩隔,每思及此,豈不心慟。曹叡能做的,只能是為母親修一座華麗的陵園,以寄哀思。
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文昭皇后甄氏的陵園在鄴城開建。新皇帝上台伊始,便大動土木,勞民傷財,司徒王朗曾前往巡視工程建設進展,見到百姓辛勞,於心不忍,上書勸諫曹叡,不過曹叡不為所動。曹叡並不長壽,只活了三十幾歲,但興建的宮殿卻不少,這也是他最為後人所詬病的地方。
曹叡一直在調查母親冤死的真相。罪魁禍首當然是自己的父親曹丕,但曹丕既是父親又是皇帝,這雙重身份註定了曹叡無法報復,不要說鞭屍解恨,就連發布正式文書譴責也不行。懲治不了罪魁禍首,只能懲罰幫凶了。
誰與甄氏之死有關聯呢?
一個女人浮出水面,她便是昔日的郭貴嬪、郭皇后,現今的郭太后,也是曹叡的繼母。
郭太后名叫郭女王,名字很霸氣。聽這名字很容易誤認為她出身於王室,其實不然,她的父親郭永只當過南郡太守。她從小聰穎過人,言談舉止有女王范,父親甚是驚異,名之為「女王」,意為女人中之王者。誰能想到,後來她真的成為天下最有權勢的女人。
然而,女王之路十分坎坷。漢末天下大亂,郭女王的父母兄弟先後死於戰亂,她曾一度淪為大戶人家的婢女。在她被當作禮物送給曹丕當小妾時,已經年近三十歲,這在當時可謂是超大齡的剩女,她比曹丕還大了三歲。曹家公子姬妾成群,郭女王年齡又大地位又低,看上去不太可能脫穎而出。可歷史往往有變不可能為現實的魔力,曹丕似乎有戀姐情結,或者需要女性的關懷,他偏偏就喜歡上了郭女王。
成熟是一種擋不住的魅力。郭女王的優勢不在年齡,而在才智上。《三國志》記:「後(郭皇后)有智數,時時有所獻納。文帝定為嗣,後有謀焉。」她成了曹丕的賢內助,時時出謀劃策,曹丕能被立為太子,有她一份功勞。郭女王從小妾的身份,一躍成為夫人,與甄氏平起平坐。曹丕稱帝後,立郭女王為貴嬪,成為眾妃嬪中最貴者。
郭貴嬪越得寵,甄夫人越失寵。曹丕遷都洛陽後,帶來郭貴嬪,把甄夫人留在鄴城,甄氏徹底被冷落。那麼,甄氏之死,與郭貴嬪有關係嗎?
據《資治通鑑》的說法:「甄夫人留鄴不得見,失意,有怨言,郭貴嬪譖之,帝大怒,六月,丁卯,遣使賜夫人死。」這裡把甄夫人之死與郭貴嬪的陷害聯繫到一起。從史料記錄來看,對郭女王的評價是不錯的,她應該不是有意致甄夫人於死地,但不可能沒在曹丕面前抱怨過那個近乎神經質的女人,這也是曹丕痛下殺手的一個誘因吧。
既然曹叡無法罰治罪魁禍首為母親雪冤,只能把報復的矛頭指向「幫凶」郭女王。
我們不要忘了郭女王的身份,她不僅是太后,也是曹叡的繼母。郭女王撫養曹叡這幾年,視如己出,非常疼愛他。曹叡對繼母所盡之孝道,究竟是出於本心,還是出於權術呢?我估計只是後者。如今曹叡已是一國之君,又是秦皇、漢武之類的強權人物,郭女王的命運,已是隱約可見。
關於郭太后之死,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憂懼而死,一說是被曹叡逼死。
曹叡登基後,開始秋後算帳,不過郭女王身份很特殊,他沒辦法通過司法程序治其罪。那麼用什麼辦法呢?據《漢晉春秋》所記,曹叡「心常懷忿,數泣問甄后死狀」,他鎖定郭太后幫凶的身份,採取質問威逼的手段。郭太后激憤地說:「這是先帝幹的事,你怎麼問到我這兒。你作為人子,難道還要仇恨自己的父親,為了生母而冤殺後母嗎?」曹叡大怒,遂賜毒酒一杯,逼死郭太后。
不過,《魏略》的說法有所不同,稱郭太后乃是「以憂暴崩」。陳壽的《三國志》並沒有寫郭太后是如何死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折中《漢晉春秋》與《魏略》的說法,稱「帝數問甄后死狀於太后,由是太后以憂殂」。
據說當年甄夫人死時,「被發覆面,以糠塞口」,死狀極為可憐。郭太后死後,曹叡仍不解恨,下葬時也折騰她一番,用頭髮蓋住臉,用糠塞進口裡,與當年甄夫人一樣。
郭太后之死,已經是曹叡當皇帝九年後(公元235年)的事。我們還是先回到公元226年,看看曹叡剛登基時吳國所發動的進攻。
吳王孫權得知曹丕去世的消息後,馬上出兵伐魏,向魏國新皇帝示威。
這明顯是一次報復戰。
曹丕在位時,連續對吳國發動三次進攻,孫權可不是好惹的。你能來打老子,老子也可以反咬一口。他御駕親征,兵鋒直指魏國江夏郡。江夏郡屬於荊州地界,荊州一部分控制在吳國手中,一部分控制在魏國手中。攻打江夏,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魏國江夏太守文聘早有準備,嚴陣以待。
消息傳到洛陽,大臣們紛紛請求出兵救援江夏。
這是魏明帝曹叡第一次作重大決策,但他一點都不像個新手,他敏銳的洞察力與超強的自信力,給臣僚留下深刻的印象。皇帝判斷說:「孫權的部隊熟悉水戰,現在卻棄船從陸地發動進攻,只是想趁我們不備罷了。現在文聘已經據城堅守,與吳軍相持。兵法說,進攻一方的兵力至少要是防守一方的兩倍,我看孫權終究不敢在江夏久留的。」
曹叡的判斷是比較準確的。孫權是一位優秀的政治領袖,卻不是一位優秀的軍事領袖,他曾多次親征,不過很少打勝仗。
當時朝廷派治書侍御史荀禹慰勞邊關戰士,聽說孫權發兵攻打,他便調動所巡視的諸縣之兵,以及自己的隨從,拼湊起一支千餘人的部隊,支援江夏。進了江夏後,荀禹廣布疑兵,在晚上登上山陵,舉著火把,敲鑼打鼓。孫權以為魏國的增援部隊已經抵達,不敢戀戰,遂引兵而去。
與此同時,吳國左將軍諸葛瑾率部進攻襄陽,他另遣部將出擊尋陽。事實證明,吳軍在陸地上根本不是魏軍的對手。司馬懿在襄陽挫敗諸葛瑾的進攻,斬殺吳將張霸;曹真則在尋陽擊破來犯之敵。就這樣,吳國對江夏、襄陽、尋陽三地的出擊全部無功而返。
孫權的第一炮沒有打響。
春秋以來不伐有喪之國的傳統完全被顛覆,如今是有喪必伐。孫權的騷擾不過是小打小鬧,對魏國威脅不大。
東方戰事剛剛平息,西線舞台就要開幕。
幾年前的夷陵之戰令蜀國元氣大傷,劉備遺恨而死,諸葛亮如何在艱難形勢下帶領蜀國走出困境,重振雄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