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三國史(套裝共3冊)> 為何稱帝的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為何稱帝的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024-10-09 00:52:46 作者: 醉罷君山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後來曹操被追諡為「魏武帝」,實際上是承認其開國皇帝的身份。不過,曹操直到死,也沒有把「皇冠」戴在頭上。皇帝說到底只是個名號,你得擁有「實」,「名」才有用,否則的話,像漢獻帝這樣的傀儡,連自己的妻子都保不住的人,難道算真正的皇帝嗎?亂世中常會冒出許多草頭皇帝,比如兩漢之交,打出皇帝旗號的不下數十人,最終笑到最後的,只有光武帝劉秀,其他人充其量就是過把癮。

  曹操一生戎馬,打敗無數對手。但是直到他平定中原後,真正的對手才冒出來,那便是雄踞西南的劉備與坐斷東南的孫權。赤壁之戰是曹操軍事生涯的轉折點,在此之前他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在此之後,卻處處不順手。先是荊州大部被周瑜給搶了,後來漢中之戰又輸給劉備,關羽對樊城的猛烈一擊雖未致命,卻也令整個中原為之震動。

  他最終沒能完成掃平群雄的偉業,可以說,他是帶著些許的遺憾離開人世的。不過,曹操仍是那個時代最出色的人物之一。他與光武帝劉秀一樣,能文能武,既長於兵略,也長於政治,無論是戰爭還是治國,他都有一套本領。起兵討伐董卓時,曹操在各路諸侯中的力量並非最強大,甚至沒有一塊穩固的根據地。他因勢利導,重用賢才,抓住機會,尤其在戰略上高人一籌——「挾天子以令諸侯」,占領政治制高點,把皇帝捏在手心,贏得了主動權。如果不是赤壁之戰意外失手,曹操很可能完成一統天下的偉業,只是他的對手孫權、劉備並非等閒之輩,他們以絕地一擊營造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看著孫權與劉備一步步坐大,晚年的曹操有一種力不從心的失落。

  曹操並非不想戴上皇冠,只是皇帝的尊號,乃是王中之王,乃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共主,他既然不能平定天下,即便稱帝,也是有名而無實。從這點看,他是胸懷大志的。在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大抵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掃平天下後才稱皇帝,比如秦始皇、漢高祖劉邦稱帝乃是實至名歸;另一種是草頭皇帝太多了,若不及早稱帝,在政治上會陷於被動,比如光武帝劉秀、唐高祖李淵,他們稱帝時,都只有小小的一塊地盤,並非天下至尊,直到多年後才完成一統的大業。曹操的時代,除了袁術短暫稱帝外,董卓、袁紹、劉備、孫權等都沒稱帝,這與劉秀、李淵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作為一個有雄才偉略的人物,曹操不想當半截皇帝,哪怕皇帝寶座已是觸手可及,他仍然克制住了這種欲望與衝動。

  在群雄並起的漢末,曹操能脫穎而出,與他知人善任有著直接的關係。直到今天,人們還津津樂道於曹操的用人之術。他對人性的優點與弱點有著異乎尋常的認識,有一眼看穿他人內心的本領;能夠恩威並施,讓人既佩服他,又畏懼他。曹操本人智慧超群,但他最大的智慧是集他人之智慧為我所用,他的手下謀士如雲,這些謀士為他擊敗形形色色的敵人立下赫赫之功。

  曹操是在遠征關羽返回時死於洛陽的,由於事發突然,繼承者曹丕遠在鄴城,權力交接會不會一帆風順呢?要知道即便是在北方,曹魏的統治也不是十分穩固。當時許多人建議說,應該秘不發喪,火速撤師回鄴城後,再向天下公開曹操的死訊。

  在中國歷史上,君主若是意外死於都城之外,臣屬們經常採用秘不發喪的手段,先隱瞞真相,等回到都城後再公開。比如秦始皇在巡視途中去世,李斯、趙高等人便秘不發喪。只是曹操去世這件事,軍隊上下都知道了,時任諫議大夫的賈逵認為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封鎖住秘密,秘不發喪反而會搞得人心惶惶,於是便正式宣布魏王死訊。

  曹操之死,首先引發了軍隊的騷動。

  在曹操麾下,有一支精銳之師,便是當年他收降青州黃巾軍後組建的「青州兵」。青州兵只效力於曹操一人,如今主公死了,他們的使命也結束了。在為曹操效力二十八年後,青州兵全體將士只想做一件事:解甲歸田。他們出身農民,以前是為生活所迫才揭竿而起,曹操給了他們一條活路,為此他們報答了他二十八年,現在是回歸故鄉的時候了。青州兵集體譁變,離開洛陽,奔回青州老家。

  軍隊譁變可不是鬧著玩的,這支能征善戰的部隊要是叛變,甚至殺向鄴城,後果不堪設想。曹軍將帥們都認為,一定要不惜代價阻止青州兵,若青州兵抗命不從,則以武力鎮壓。老成持重的賈逵又一次力排眾議,他深知青州兵只是思念故土,厭倦了戰爭,倘若以武力鎮壓,將會逼他們造反。他不僅沒下令討伐,反倒發布一道命令,凡青州兵所過之地,當地官府應提供給他們必要的糧秣。青州兵的習性,沒得吃就四處搶掠,這可不行,得讓他們有吃有穿。這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青州兵團,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解散、消失了。史書沒有記述他們離開洛陽後的故事,這支來自農民的武裝,又悄無聲息地回歸農民的本分了。

  得知父親的死訊後,鄢陵侯曹彰馬不停蹄地從長安趕往洛陽奔喪。在曹操諸子中,曹彰是最為驍勇的一人,他見到賈逵後,張口便問:「父王的印璽在哪裡呢?」

  看來,想爭奪王位的人,不只是曹丕與曹植。

  據《三國志》所述,曹彰「善射御,膂力過人,手格猛獸,不避險阻」。勇敢固然可嘉,不過曹操並不看重匹夫之勇,就連呂布、關羽這樣天下無敵的勇士,最終也成了失敗者。曹操曾教訓曹彰說:「你不好好讀書,只喜歡騎馬擊劍,這只是一人之勇,何足貴也。」曹彰不以為然地說:「大丈夫當成為衛青、霍去病那樣的英雄,率領十萬大軍騎馳沙漠,驅掃戎狄,建功立業,豈能當個博士。」後來曹彰率軍平定匈奴人之亂,也算是實踐了自己的人生信念。

  很顯然,曹彰對曹丕、曹植兩兄弟的文人氣質頗為不屑,他當著賈逵的面問父親曹操的印璽在哪兒,大有覬覦神器之意。不料賈逵當面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國家已有儲君,先王的印璽,不是你所能問的。」遭賈逵當頭一棒,曹彰這才悻悻而退。

  此時的鄴城(魏國都城)也人心惶惶。

  曹操突然去世,令曹丕與鄴城留守官員不知所措。在太子曹丕手下當差的中庶子司馬孚(司馬懿的弟弟)果斷地以辦理喪事為名,動用禁衛軍以維持鄴城秩序。此時的魏國名義上是諸侯國,按照規矩,必須等皇帝(漢獻帝)下達詔書後,才能正式即位。尚書陳矯力主曹丕馬上即位,他對眾臣僚說:「如今大王的愛子曹彰正守在靈柩之側,萬一有變,國家社稷危矣。」

  縱觀中國歷史,每當權力交接之際,總有刀光之災。為了權力,兄弟相殘的事情還少嗎?親兄弟是靠不住的,要是曹彰炮製出一個什麼曹操遺言之類的東西,或者有類似趙高這類的陰謀家從中挑撥,那麼魏國可能陷入內戰而致萬劫不復。

  陳矯一番話,令曹丕毛骨悚然,趕緊宣布準備即位大典。第二天,曹丕正式繼承王位,以杜絕其他兄弟奪權的企圖。有名無實的漢獻帝也下達一份所謂的「詔書」,授丞相印以及魏王的印璽,同時保留冀州牧的頭銜。這樣,曹丕全盤接收父親留下的政治遺產,成為魏國獨一無二的統治者。

  不過,權力場上的血雨腥風並未結束。

  曹植集團首當其衝地遭到清算。

  這種事本無須曹丕親自動手,早有跳樑小丑認清時局,大力討好新王。臨淄一個名為灌均的官員,上書控告曹植:「臨淄侯曹植酗酒鬧事,言行狂悖傲慢,還威脅魏王派來的使者。」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作為曹丕最大的政治對手,曹植的政治生命實際上已經結束。他被貶為「安鄉侯」,其黨羽丁儀、丁廙兩人遭到滿門抄斬的悲慘下場。

  在曹丕看來,曹植畢竟是文人,手握兵權的曹彰或許更危險。曹彰不僅驍勇善戰,還曾流露出窺視王印的野心,這叫曹丕如何放心得下?曹丕即位後,立即把曹彰打發回封國。三年後,曹彰前往洛陽朝見已當上皇帝的曹丕,卻意外暴死,令人生疑。據《三國志》所記,曹彰是病死,然而其他野史卻有不同說法。《世說新語》記,曹丕十分忌諱曹彰的勇武,便想了一計除掉他。他約自己的弟弟到母親卞太后閣中下棋,在棗里放毒,曹彰不知是計,吃進毒棗。母親卞太后發現曹彰中毒,趕緊差人去提水,多喝點水或許能緩解毒發,曹丕早派人把取水的瓶瓶罐罐打碎,不久後,曹彰便毒發身亡。這則記錄是否屬實,現在也說不清楚,但既有此傳聞,想必也並非完全是空穴來風。曹彰死後,曹丕還打算害死曹植,母親卞太后悲慟地說:「你已經殺了我的彰兒,不能再殺我的植兒了。」

  同樣在《世說新語》中,還有曹丕想殺曹植的記載,這便是著名的「七步詩」的來源。據說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內寫一首詩,寫不出就把他處死。要換了別人,七步之內寫一首詩,簡直比登天還難,但曹植果然才華過人,他還沒走七步,便吟出一首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個是七步詩的原型,後來在流傳過程中,六句詩被縮短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權力超越親情的殘酷現實,在封建王室,兄弟相殘的故事沒完沒了地上演,在曹植之前及之後,還有無數的悲劇在重複著。曹植七步成詩,救了自己的性命。在政治鬥爭中他是失敗者,不過,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他在另一個領域卻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那個時代最富創造力、最優秀的詩人與文學家。

  總的來說,魏政權交接還算順利,冀州袁氏兄弟、荊州劉氏兄弟內訌的局面並沒有在魏曹政權重演,這得益於曹操一幫舊臣對曹丕的鼎力支持。不過,地方諸侯顯然意識到叛亂機會的到來,特別是曹魏政權統治比較薄弱的河西,各路諸侯已是蠢蠢欲動。

  為了加強對河西走廊的控制,魏王曹丕把安定太守鄒岐提拔為涼州刺史。實力派地方軍閥、西平太守麴演趁機起兵,武力抗拒鄒岐入涼州。

  麴演曾是韓遂的部下,五年前(公元220年),他殺死韓遂,將其首級獻給曹操。這種賣主求榮的小人原本就是靠不住的,既對韓遂不忠,又怎麼會忠於曹魏呢?麴演害怕的人只有曹操,如今曹操既死,正是自己東山再起、稱霸涼州的大好時機,豈能容曹丕染指呢?

  河西向來是動盪之地,一有風吹草動,就有人跟風。麴演拉起反叛的大旗,其他郡縣紛紛響應。豪強張進自立為張掖太守,把原太守杜通給抓了起來;黃華自立為酒泉太守,把原太守辛機給趕走了;武威郡的胡人也趁勢起兵,武威太守毌丘興慌慌張張地向金城太守兼護羌校尉蘇則求援。

  此時河西已亂成一鍋粥,軍閥們紛紛自立,只有金城郡還控制在曹魏政府手中。金城郡之所以沒有被叛軍占領,是因為這裡駐紮有一支精銳的武裝部隊,由將軍郝昭統領。此時武威郡十萬火急的求援書被交到金城太守蘇則手中,要不要救援呢?部下們紛紛表示:叛軍四起,人數太多,光靠金城郡的武裝遠遠不夠,必須坐等朝廷出動大軍。

  這是考驗領導者勇氣與決心的時候。

  金城太守蘇則與將軍郝昭商量,認為叛軍雖然聲勢浩大,數個郡都宣布獨立,但這些軍隊多是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而且各郡之間不協調,各自為戰,倘若及時出兵平亂,定可將其擊破。若是等待朝廷救援,錯失良機,到時叛軍達成統一陣線,河西勢必不保。

  決心既下,蘇則與郝昭集結精銳部隊,救援武威郡。攻打武威的胡人部落本就形同一盤散沙,他們只是趁火打劫罷了,一見曹軍殺來,便望風而降。

  武威解圍後,蘇則、郝昭與毌丘興合兵,進剿盤踞在張掖郡的張進。一向在政治上投機倒把的麴演突然又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宣稱要助蘇則一臂之力,剿滅張進。其實麴演只是迷惑蘇則,想找機會臨陣反戈一擊,打曹軍一個措手不及。然而麴演自以為聰明,蘇則表面上答應他,實則布下天羅地網。麴演率三千人馬前來會師,剛進蘇則大營便被繳了械,蘇則一聲令下,麴演的腦袋搬了家。

  偷雞不成,血本無歸。麴演一死,其黨羽一鬨而散,這支河西最強的叛軍,竟在一夕之間灰飛煙滅。曹軍聲勢大振,蘇則收麴演之殘兵,力量更強,圍攻張掖,破城後斬殺張進。此時碩果僅存的叛軍頭目黃華情知大勢已去,只得獻酒泉郡投降。

  有賴蘇則的機智與果敢,河西四郡的叛亂很快被平定,這也是他獻給新即位的曹丕最厚的一份禮物。

  俗話說,一朝君主一朝臣。換了個君主,自然有人要搶著立功。像蘇則這樣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是比較辛苦的事,有沒有捷徑可走呢?當然有了——勸魏王曹丕稱帝!這只是耍嘴皮子的活兒,簡單無風險。

  有兩個人冒泡了。

  一個是左中郎將李伏,他上書稱魏應取代漢室,理由何在呢?在於神秘的預言書,他從一本名為《孔子玉板》的書里找到預言,這是一本讖緯之書。所謂「讖緯」,就是讖書(又稱圖讖)與緯書。我們知道儒家經典稱為「經」,在漢代時興起一種與傳統不同、以迷信附會儒學的學說,稱為「緯」,其著作稱為「緯書」。讖書則是預言書,秦漢時代有許多著名的預言,包括預言秦始皇之死、劉秀稱帝等。讖緯之學在東漢大行其道,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開國皇帝劉秀對讖緯深信不疑,他還是平民百姓時,民間就流行「劉秀將稱帝」的預言。劉秀的迷信令讖緯之學風靡天下,各種神秘預言書的問世也就不奇怪了。

  與太史丞許芝相比,李伏對讖緯的研究只能算小兒科。許芝一鼓作氣引用了五本以上的預言書,包括《春秋漢含孳》《玉板讖》《春秋佐助期》《孝經中黃讖》《易運期讖》,從中尋找出魏代漢的預言,果真是博學之士。他與李伏共同上書稱:「魏以代漢,見於圖緯,其事眾甚。」

  李伏、許芝兩人上表勸進,其他臣子焉肯落後,紛紛上書,個個慷慨激昂地要求曹丕稱帝。

  對此,曹丕一概拒絕了。

  在中國文化史上,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除了儒學外,便是道家學說。有人說,老子的學問其實是權謀之學,這樣說雖有點武斷,卻也不無道理。這種權謀就是以退為進,因此推來推去便成為中國政治的一大謀略。有些人呆呆地以為,既然你都拒絕了,那我也只好作罷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拒絕,乃是表示謙遜,表示我不貪戀權力,是作秀用的,給別人看的。當然,搞政治的都是聰明人,你越是拒絕,我越是要勸進。

  漢獻帝也是個明白人,既然曹丕稱帝呼聲這麼高,自己不表態就太不識時務了。天無二日,民無二主,皇帝只能由一個人當。說實話,漢獻帝可能是最不想當皇帝的人了。皇帝是天之驕子,人上之人,但他這個皇帝說穿了只是木偶。先是董卓把權,然後是李傕,然後是曹操,沒有一個人把他放在眼裡,他甚至保全不了妻妾的性命。這樣的皇帝不如不當,當個平民百姓倒省去種種憂愁與恐懼。

  中國古代有「禪讓」的制度,以前堯把天子寶座讓給舜,舜又讓給了禹,後人都歌頌堯、舜的美德。當然,堯、舜、禹的故事太過於久遠,又缺乏史料,其中的內幕未必為後人所了解。後世陰謀家常利用「禪讓」制度為幌子,逼迫君主退位以實現篡權的野心。大漢王朝的戲已經唱完了,到了落幕的時刻。漢獻帝心裡有幾分悲涼,偉大的帝國竟然在自己手中以窩窩囊囊的方式終結,怎能不令人長嘆息呢?

  嘆息歸嘆息,輝煌只屬於過去,可以追憶,卻無法重現。很快,一輛馬車從許都駛向鄴城,車上載著皇帝的御璽與詔書,詔書的內容就是當今皇帝要把帝位禪讓給魏王曹丕。望著象徵無上權力的御璽,曹丕滿心激動,不過他還要象徵性地表示謙遜,於是連上三道奏章推辭。漢獻帝堅持己見,曹丕最後「無奈」地接受帝位。

  十月二十九日,曹丕正式接受皇帝之璽綬,登基稱帝,史稱魏文帝。

  這一年是公元220年,存在時間長達四百年的大漢王朝謝幕,魏王朝登場亮相。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曹丕並不是個貨真價實的皇帝,他的統治範圍只限於北方,劉備割據蜀漢、孫權割據江南,天下三分的格局並沒有改變。

  曹丕稱帝,令劉備怒髮衝冠。

  劉備向來以劉氏宗族子弟自居,他可是漢高祖劉邦的後裔,如今祖先建立的帝國被曹丕所篡奪,被魏國給取代了,這是奇恥大辱。

  你小子可以稱帝,我就不能稱帝嗎?

  很快,第二個政權誕生了,這便是蜀漢政權。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