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有趣得讓人睡不著的三國史(套裝共3冊)> 十五 三國三大戰役:夷陵之戰 戲言成真:落魄小子實現皇帝夢

十五 三國三大戰役:夷陵之戰 戲言成真:落魄小子實現皇帝夢

2024-10-09 00:52:50 作者: 醉罷君山

  在很多年以前,劉備還是小孩子的時候,他望著家門口那棵樹冠如車蓋的樹,口中冒出一句話:「我日後必當會乘坐羽葆蓋車。」前文說過,羽葆蓋車就是天子之車,這句話體現出劉備人窮志不短。小孩子說的可能只是戲言,可誰料想得到,很多年以後,這個夢想竟然也成真了。

  在曹丕稱帝前後,劉備非常鬱悶。

  首先是他的左膀右臂、親如兄弟的關羽被擒殺,戰略要地荊州也丟了。這對他不啻為當頭一棒。他剛在西南站穩腳跟,卻遭此挫折,怎能不鬱悶呢?

  其次,養子劉封剛愎自用,被他忍痛賜死。

  劉備大半輩子都在四處奔波,投靠劉表時已經四十歲,膝下尚無子女。當時他考慮收個養子,好讓自己有個繼承人。正好長沙有個劉氏人家,其外甥性格剛猛、氣力過人,劉備十分喜歡,便將其收為養子,改名為劉封。

  劉封逐漸成長為劉備麾下的重要將領,在益州之戰中頗有戰功,被封為副軍中郎將。後來他與孟達聯手攻取上庸,遷副軍將軍。

  不過,養子畢竟是養子,與親生子還是兩碼事。四十六歲時,劉備的第一個兒子劉禪出世了。之後幾年,次子劉永、三子劉理先後出世。有了三個親生兒,養子劉封自然就沒那麼吃香了。在恩寵漸消之時,劉封犯了一個錯,一個劉備難以原諒的錯。

  公元219年,關羽以雷霆萬鈞之勢發動北伐之戰,擒于禁、殺龐德、圍樊城,震動中原。表面上看,蜀軍風光無限,只有關羽心裡明白,自己兵力不足,必須要投入更多的部隊。他舉目四望,距自己最近的便是劉封與孟達的上庸兵團。當關羽的求援信翻山越嶺交到劉封手中時,他只是懶洋洋地瞥了一眼,就一口回絕了:「上庸城剛剛占領,我不能離開,否則會有騷亂。」

  本書首發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傲慢的關羽被傲慢的劉封拒絕了。

  孤立無援的關羽最終敗走麥城,丟了性命。自始至終,劉封一兵未發,沉默地看著關羽走向無底深淵。那一刻,劉備對養子的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從愛到恨,距離並不遙遠。

  劉封顯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地位已是岌岌可危,他的傲慢驕奢終於釀成大禍。

  孟達是劉封的部將,也是蜀漢一員優秀戰將,只是沒有後台,劉封不把他放在眼裡,肆意凌辱。孟達是個儒將,喜歡音樂,當年也沒有CD、MP3這些玩意兒,要聽音樂得現場演奏。他物色了幾個樂師,拼湊了一支鼓吹樂隊,沒事時就聽他們吹拉彈唱,不亦樂乎。劉封知道後來氣了,我怎麼說也是領導,部下有的,領導居然沒有,這是哪門子道理呢?不行,得把這樂隊奪過來。

  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劉封蠻橫到什麼地步,巧取豪奪對他來講如同家常便飯。大家對他敢怒不敢言,因為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地位比較特別,誰也不敢得罪。孟達吃了啞巴虧,樂隊被搶了,自己有冤沒地兒訴,心裡越想越惱火,最後把心一橫,把牙一咬,擠出幾個字:「老子反了!」他留下一封信給劉備,把劉封大罵一通,自己帶著部眾四千多人及其家屬,投降曹丕去了。

  曹丕剛剛上台,孟達就前來歸降,曹丕心裡不由得飄飄然——這說明我德被天下,恩澤萬民啊,他非常開心,把孟達封為「建武將軍」。孟達既然投降,也得表現一下自己的誠意,給曹丕送一份厚禮,便自告奮勇表示,自己願意領兵,攻取上庸城。

  「好。」曹丕一拍案,命孟達隨同征南將軍夏侯尚、右將軍徐晃出征,直取上庸。上庸本是孟達老巢,他再熟悉不過了,可以智取,不必強攻。上庸太守申耽是個貪生怕死之輩,孟達殺到後,只動了動嘴皮子,不費一刀一槍,便勸降申耽。申耽一降,劉封勢單力孤,眼看大事不妙,他撒腿便跑,逃回成都去了。

  拒援關羽、逼反孟達、丟失上庸,這三條罪加起來,足夠判死刑了。

  劉備遲疑了。

  畢竟父子一場,雖非親生,父子之情還是有的,劉備不忍痛下殺手。

  這時諸葛亮站出來,力主殺劉封。自入蜀以來,劉備就把內政治理交給諸葛亮,諸葛亮主張「亂世用重典」,劉封罪行這麼重,不殺怎麼行呢?

  諸葛亮親自找劉備說:「劉封剛愎自用,性格悍猛,除了主公您之外,沒有人能夠約束他。若是主公有什麼不測,劉封將成為大患,不如及早剷除。」

  這是給劉備提個醒。關羽為什麼會死,因為劉封不去救。連關羽他都不放在眼裡,何況是別人呢?諸葛亮話中有話,暗指劉封不死,遲早會危及劉禪的繼承權。劉備聽到這裡,內心不禁一驚。養子再親,也親不過自己的親生骨肉。要是自己動了惻隱之心,恐怕是埋下無窮的禍患。想到這裡,劉備終於黯然神傷地吐出一字:「殺!」

  說實話,劉封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他沒有被公開處決,劉備給他一個體面的死亡方式——自殺,這也是對他最後的優待。

  不久後,從北方傳來消息:曹丕已經稱帝,魏帝國取代了漢帝國。更有流言說漢獻帝劉協已經遇害,其實這只是造謠,漢獻帝退位後,被封為山陽公,過上了平靜的、與世無爭的日子。

  不過,劉備對謠言深信不疑。

  他披麻戴孝,為漢獻帝舉辦喪禮,追諡其為「孝愍皇帝」。給一個活人舉辦喪禮,這也著實鬧了笑話。

  其實劉備未必對漢獻帝忠心耿耿,更談不上感恩戴德。他偶爾對皇帝表示忠心,主要是用於攻擊篡權的曹操,並不意味他有誓死保衛皇帝的決心。他的雄心是自己當皇帝,而不是保護皇帝,他為漢獻帝搞所謂的「喪禮」,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大漢政權的合法繼承者,因為他有皇族血統,雖然這個「皇族」身份也很值得懷疑。

  溜須拍馬的人到處都有,劉備的一幫手下同樣能揣測君意,紛紛上表勸進,請求他登基當皇帝,再造漢室。當然,他們也列舉出許多祥瑞之兆,並不時引用深奧的預言書,以證明稱帝是合乎天意的。

  有一個人不識時務,此人是前部司馬費詩,他反對劉備稱帝。理由呢?費詩說:「您當初離開許都,不就是因為曹操父子篡權嗎?現在敵人還沒消滅就要稱帝,這會讓人懷疑您當初討伐國賊的用意。當年漢高祖劉邦擊破秦國,攻克咸陽都還沒稱王,您還沒邁出大門就自立為帝,這樣不好。」

  劉備一聽勃然大怒,一腳把費詩踢到千里之外的永昌。

  費詩被貶,再沒人敢反對了。劉備於是登基稱帝,國號仍為「漢」,為了與西漢、東漢區別,史稱「蜀漢」。與兩漢不同,蜀漢未能擁有天下,只局限於西南一隅。曹丕、劉備先後稱帝,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時代剛剛開始。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時孫權尚未稱帝,他直到公元229年才正式稱帝,比曹丕晚了九年,比劉備晚了八年。

  當年的落魄小子,通過自己不懈的奮鬥,終於實現了皇帝夢。不過,對劉備來說,這只是新的起點罷了。

  劉備日思夜想的,便是為老弟關羽報仇,重新奪回荊州。這個戰略遭到文武大臣的一致反對,趙雲力諫道:「國之奸賊乃曹操而不是孫權,若先把魏國給滅了,孫權不戰自降。現在曹操死了,他的兒子曹丕篡奪皇位,我們當抓住機會,順應民心,發兵奪取關中,占據黃河、渭河上流,討伐凶逆,關東義師必然要紛紛響應,迎接我們這支正義之師。如今陛下置曹魏於不顧,先與孫權開戰,戰爭一起,短時間內是不能結束的,這不是上策。」

  既然劉備繼承漢室大統,理應以消滅篡位奪權的曹魏為首要任務,豈能因一己之私壞了大事呢?

  這些話,劉備根本聽不進去。雖然當了皇帝,他身上還殘留著當年的江湖義氣,結義弟兄關羽的大仇不報,自己怎麼當人家老大呢?

  不僅官員們反對北伐,連平民百姓也反對。當時有個名叫秦宓的平民上書皇帝劉備稱:「天時不利,東征肯定無功。」劉備大怒,把他抓起來關到監獄裡,後來氣稍微消了點才將其釋放。

  不料大軍尚未出征,關羽之仇尚未報,劉備另一個弟兄張飛竟意外被刺身亡。

  張飛之死,可以說是咎由自取。

  關羽與張飛是劉備的好兄弟,幾十年交情之深厚非他人所能及。非但如此,兩人更是劉備的左膀右臂、哼哈二將,以驍勇善戰馳名諸侯,有「萬人敵」之美譽。當年在荊州長坂,張飛以區區二十騎抗拒曹軍,曹軍懾其勇武,竟不敢渡河,可見其剽悍。這位千軍萬馬都奈何不了的勇將,怎麼會被刺殺呢?誰有這樣的膽量呢?

  從青年時代始,張飛與關羽就充當劉備的打手,從鄉里打鬥一直到逐鹿天下。這兩人的死,都跟他們性格上的缺點有直接關係。關羽善待士卒,對士大夫、官員卻相當傲慢,北伐襄樊時,後方將領叛變,劉封、孟達拒絕支援,可見他的人緣多差,得罪了多少人。張飛與關羽不同,他特別尊重知識分子,對待士大夫並不傲慢——在我們的印象里張飛是個大老粗,其實不然,他也有儒雅的一面,據說他是個不錯的書法家。不過,張飛對待士兵卻相當苛刻暴虐,動不動就拳打腳踢、鞭打,士兵們對他無不怨恨。

  劉備曾多次警告他說:「你的刑罰手段過於嚴厲,殺的人太多了,又把那些受過鞭刑的人安排在自己左右,這會招來災禍的。」張飛不以為然,老子打就打了,殺就殺了,哪個小子敢吭聲呢?他照樣我行我素,一點也沒悔改。

  不聽大哥言,吃虧在眼前。劉備登基後,打算為關羽報仇雪恨,便一紙詔書,命令駐守閬中的張飛率領一萬人馬前往江州會合。大約因為關羽被殺的緣故,張飛心情很不好,老是把惡劣的情緒發泄到士兵身上,比以前更加殘暴無度。大家心想,此番出征,就算不死在吳軍刀下,恐怕也要死在張飛的鞭下。

  張飛有兩個部將,一個喚作張達,一個喚作范強,這兩人對張飛早就恨之入骨,便一起商量說:與其受這傢伙欺負,何不乾脆殺了他,逃往東吳,也好向孫權邀功請賞呢!兩人一拍即合,便策劃陰謀,趁張飛喝醉酒沒有防備之時,將其刺死,砍下首級連夜逃跑,順長江而下,投奔孫權去了。

  性格決定命運,張飛對待士卒刻薄寡恩,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張飛一死,全軍上下都嚇呆了,營都督不敢怠慢,忙派人送上一份奏表,十萬火急交到劉備手中。劉備一聽說奏表是營都督送來的,他當場吃了一驚,脫口而出:「啊,張飛死了!」(噫!飛死矣。)

  擔憂終成現實,他一再告誡張飛要小心謹慎,仍無法避免災禍的發生。自己最親密的兩位戰友——關羽與張飛先後死於非命,劉備有一種說不出的悲傷,他更加堅定決心,出兵討伐孫權,為死去的倆兄弟報仇。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即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他親自揮師東進,攻擊目標直指東吳。

  孫權並不想與劉備開戰。在鼎立的三股勢力中,孫權最為低調,曹丕、劉備都稱帝了,他並沒有迅速跟進。三方勢力中以曹魏勢力最強,倘若蜀、吳交戰,只會削弱各自的力量,最終得益的只有曹魏。當然,孫權知道自己殺了關羽,又收容殺害張飛的兇手,劉備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但他仍抱著一絲希望,派諸葛瑾與蜀漢交涉。

  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兄弟倆分屬不同的陣營。他給劉備寫了一封信:「陛下與關羽的感情,比之陛下與先帝(漢獻帝)的感情如何?荊州的大小,比之海內如何?若要復仇,應該先找誰呢?想明白了這些事,就知道應該怎麼做了。」沒錯,孫權是殺了關羽,但與曹丕顛覆漢室相比不值一提;孫權是奪了荊州,但與曹丕竊取天下相比也只能算小菜一碟。誰是劉備的頭號敵人?當然是曹丕了,你不打曹魏,卻攻我東吳,這是找錯對象了。

  這話說得沒錯。倘若劉備是個成熟的政治家,確實應該先對付曹魏,諸葛瑾說的與趙雲的勸諫無異。不過劉備雖然當了皇帝,江湖習性卻未改,太重兄弟情誼,故而情感戰勝理智,這也為他後來的失敗埋下伏筆。

  諸葛瑾的議和遭到劉備的拒絕,在東吳內部,便有人站出來造謠,說諸葛瑾是諸葛亮的哥哥,心懷異志,表面上與劉備議和,暗地裡卻打算投降劉備。

  對於這些風言風語,孫權置之不理,他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我與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會負我的,就如同我不會負他一樣。」

  原來孫權與諸葛瑾相識多年,交往甚密,對他的為人知道得一清二楚。諸葛瑾為人正直,不合道義的事他不干,不合仁義的話他不說。以前諸葛亮代表劉備出使東吳時,孫權曾對諸葛瑾說:「你跟諸葛亮是同胞兄弟,按理說,弟弟應該聽哥哥的,你為什麼不把他留下來呢?如果諸葛亮願意留下來跟你,我就寫封信給劉備,諒他也不能強人所難。」諸葛瑾答道:「我弟弟已經投奔劉備,就有了君臣的名分,從道義上說不能再有二心。弟弟不留下來,跟我不會投奔劉備是一個道理。」

  這就是諸葛家的家風,為人臣者止於忠,兄弟兩人效忠於不同的君主,都應該盡職盡責,盡到自己的本分。聽到這回答後,孫權更加敬重諸葛瑾的為人,對他高尚的品質從不懷疑。

  就在這時,時任鎮西將軍的陸遜也聽到別人的閒言碎語,便上書孫權,一方面表明自己絕不相信諸葛瑾會投降;另一方面也勸孫權及時安慰諸葛瑾,以免他心生不快。

  看到陸遜的上書,孫權心裡很高興。自從呂蒙死後,陸遜便成為東吳軍界的希望,這封信表明他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不同於俗人的俗見。

  其實陸遜有所不知,孫權接到彈劾報告後,馬上就轉交給了諸葛瑾,並寫了封親筆信安慰他。孫權告訴陸遜:「我與諸葛瑾可以說是神交,不是外面的流言所能離間的。」他還把陸遜的上書轉交給諸葛瑾,增進諸葛瑾與陸遜的個人感情。

  東吳一直人才濟濟,但這些英才往往英年早逝,像孫策、周瑜、魯肅、呂蒙等,壽命都不長。這些英才是東吳的中流砥柱,在魯肅、呂蒙之後,還有諸葛瑾、陸遜這樣正直的文臣武將,劉備想窺視東吳,還是不容易的。

  此時劉備的進攻已經展開。這位蜀漢皇帝派吳班、馮習兩名將軍率領四萬人馬進攻巫縣。東吳將領李異、劉阿不是蜀軍的對手,很快潰敗,蜀軍進逼秭歸。由於劉備剛丟失荊州不久,在荊州還有一定的影響力,武陵諸蠻夷部落風聞消息後,紛紛前來歸降,蜀軍聲勢大振。

  為了抗擊劉備,孫權把鎮西將軍陸遜提拔為大都督,總攬前敵事務,率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等諸將共計五萬餘人,做好迎敵的準備。

  孫權所擔心的,不只是劉備。一旦蜀、吳交戰,如果魏國趁機大舉南下,他就面臨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無論是蜀漢還是曹魏,都不是省油的燈,兩線作戰,孫權吃不消。大丈夫能屈能伸,劉備已是鐵了心要報仇,和解是不可能了,那麼孫權必須倒向曹丕,這是唯一的選擇。

  很快,孫權的使者抵達洛陽,正式向曹丕稱臣。

  曹丕當然眉開眼笑,不戰而屈人之兵,豈非善之善者?諸大臣也紛紛上表慶賀,仿佛一統中國的日子已不遠。

  不過,有一個人顯然並不那麼樂觀,此人便是劉曄。

  劉曄是魏國著名謀士,當年漢中之戰,他曾力勸曹操一鼓作氣進攻川蜀,端掉劉備。只是曹操未能採納其意見,最終讓劉備坐大。如今孫權前來獻上降書,群臣稱賀,劉曄卻不以為然,他對魏文帝曹丕說:「孫權無緣無故前來歸降,必是內部出了緊急之事。以前孫權襲殺關羽,劉備定會興師討伐。外有強敵,眾心不安,又擔心我們突然發動進攻,孫權這才前來求降。一來可防止我們出兵,二來可藉助於我們的力量,虛張聲勢,嚇唬敵人。如今天下三分,我們已經據有十分之八,吳、蜀僅不過擁有一州之地罷了。如果他們依託山河,憑險恃要,有危難時互相救援,倒不失為保全之策。如今兩國卻反目為敵,互相攻伐,真是天助我也,我們應該大舉出兵,渡江奔襲孫權。這麼一來,蜀、魏兩路夾擊,吳國不出十天便會滅亡,吳國滅亡了,蜀國也就孤立了,難以長久生存。」

  這裡我們要解釋一下,劉曄說魏國據有中國十分之八,指的並不是土地面積,而是州一級的行政區。漢末全國有十三個州,蜀占據益州,吳占據揚州以及一部分荊州之地,所以劉曄說蜀、吳只各有一州之地。不過,比起北方諸州,揚州、益州的地盤是很大的,若從土地面積上看,曹魏帝國只占了一半左右。

  曹丕不以為然地說:「人家大老遠跑來歸降稱臣,我們卻出兵討伐,這不是令天下想歸降的人懷疑我們的誠意嗎?不如接受東吳投降,出兵征討蜀國。」

  劉曄答道:「吳國近而蜀國遠,要是蜀國得知我們要進剿,勢必會回師與我們決戰,到時戰爭就沒完沒了。如今劉備一怒之下興兵攻吳,若聽說我們也進攻東吳,就知道東吳必亡。他一定樂意與我們共同瓜分,絕不會改變主意去拯救東吳。」

  言下之意,攻蜀是沒有勝算的,當年以曹操之智慧,尚且丟了漢中,何況他人呢?相反,攻吳則吳國必滅,到時天下只剩下魏、蜀兩強,魏強蜀弱,魏優勢明顯。

  曹丕不聽,接受了孫權的請降。

  對孫權來說,這是千鈞一髮的時刻。

  若不是死得早,曹操一定會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一鼓作氣先滅了東吳。曹丕畢竟不是英雄,否則三國的歷史將就此結束。看來幸運女神還是垂青了孫權,當然,這個運氣也是他主動爭取來的。為了表示誠意,孫權把先前被關羽俘虜的于禁送還給魏國。曹丕故意讓人畫了「關羽戰克」「龐德憤怒」「于禁降伏」等像,羞辱于禁。于禁見狀不禁大為羞慚,不久後竟一命嗚呼。

  看來曹丕的氣量,與父親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除了遣回于禁之外,孫權還送回兩名于禁的部將,一個是護軍浩周,另一個是軍司馬東里袞,想讓這兩人在魏帝曹丕面前美言幾句。

  曹丕接見浩周與東里袞,問道:「依你們之見,孫權臣服這個事是不是可信呢?」

  東里袞認為孫權歸附只是權宜之計,他肯定不是真心實意地臣服的。浩周則拍著胸脯,信心滿滿地說:「孫權定會臣服。」為什麼呢?他解釋說,孫權言辭極為謙卑恭敬,態度非常誠懇,其歸降之心,就像嗷嗷待哺的小孩翹首以盼父母一般。浩周甚至用全家人的性命為孫權打包票,認為他一定會真心歸降。

  浩周這麼一說,曹丕聽了很開心。自己現在乃是皇帝,理應「恩澤天下」,為了顯示自己懷柔天下的寬廣胸襟,他加封孫權為「吳王」,並加「九錫」。從曹丕羞辱于禁一事,可見他不過是氣量狹小之輩,可他卻偏偏要裝出豁達大度的模樣。

  劉曄對曹丕的做法實在無法理解,沒出兵滅了孫權就是大錯了,有必要這樣拉攏他嗎?劉曄不客氣地指出:「孫權雖有雄才大略,也不過是前漢的驃騎將軍、南昌侯罷了,官輕勢卑。陛下如果實在不得已接受他的投降,也只可擢升將軍名號,封其為十萬戶侯,怎麼能一下子就封王呢?」

  皇帝有皇帝的思維方式。在曹丕看來,孫權是可以爭取的。在此之前,孫權與曹操便有過一次默契,雙方合謀除掉了關羽。相比之下,劉備是不可能投降的,對曹魏威脅也更大。曹丕的用意是以孫權牽制劉備,等到兩方殺得筋疲力盡時,自己就可以從容地出來收拾殘局了。

  政治,就是博弈,是賭局。

  不管怎麼說,孫權贏得了喘息之機,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危險,可以集中力量對付劉備的入侵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