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2024-10-09 00:52:37 作者: 醉罷君山

  孫權志在消滅關羽,不過有個前提,他必須與曹操保持必要的默契。

  幾年前,孫權聯合劉備,挫敗曹操的南征;幾年後,他卻要與曹操合作,消滅關羽。可見政治上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在此之前,曹操便聽了司馬懿的計謀,派使者南下,唆使孫權出兵消滅關羽。這與呂蒙的計劃不謀而合,孫權理所當然同意了。他先是寫了一封信,交到曹操手中,直言討伐關羽之策。為了攻敵無備,他特地交代曹操,切莫泄露此機密,以免關羽提早做好準備。

  看到這封信後,曹操的臣僚們無不歡欣鼓舞,倘若孫權出其不意地出兵,關羽必定前進不行,後退不成,只能成為東吳的俘虜。

  不過,謀臣董昭卻有個算盤,認為應該把孫權的進攻計劃通知曹仁,同時泄露給關羽。為什麼呢?因為曹仁的樊城危在旦夕,倘若守城將士得知孫權即將攻打關羽,就意味著好日子近了,必能鼓舞士氣。有這樣的好處,又何必替孫權保守機密呢?關羽獲悉孫權的計劃後,無非有兩種做法:第一,放棄圍攻樊城,撤回公安、江陵,鞏固老巢——只要撤軍,樊城就獲救了;其二,不撤師,仍圍攻樊城,那麼孫權攻其後方,斷其退路,關羽就會完蛋。

  董昭這麼一說,曹操不禁大喜道:「說得太好了。」

  曹操與孫權有共同的敵人,因為敵人的緣故,他們暫時合作,但絕不是朋友。孫權希望保密,發動出其不意的進攻,這樣勝算更大;曹操則有自己的小算盤,把消息泄露給關羽,看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

  孫權的來信被謄抄成兩份,快馬送到徐晃兵營。徐晃依曹操之計,用強弩將一封信射入樊城,另一封信則射入關羽兵營。樊城已被洪水泡了兩三個月,又與關羽苦鬥,士卒們都快頂不住了,得知孫權捲入戰爭的消息,大家欣喜若狂,士氣高漲。關羽也看到了信,對於這封信的真假,他將信將疑,他知道曹操向來狡詐,這會不會是敵人放的迷霧彈呢,會不會是假情報呢?這種可能性很大,因為樊城攻堅戰已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曹操定是狗急跳牆,耍了這麼個花招,否則的話,何以曹操知曉此事,而自己的情報人員卻一無所知呢?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對,絕不能因為這麼一紙書信就把眼看快到手的果實給扔了。

  關羽拒絕退兵,他要一鼓作氣攻下樊城,再造不世之功業。

  不過,就在這生死關頭,曹操的主力援軍抵達了。曹操派遣殷署、朱蓋等將領率十二營部隊與徐晃會師,徐晃果斷把生力軍投入戰鬥。

  由於水淹樊城日久,關羽的圍城部隊都駐屯在比較高的土丘上,共有五處屯營。徐晃佯攻關羽兵營,實際上卻調主力部隊猛攻其他四處屯營。這時曹軍上下知道孫權很快會在關羽的大後方發動進攻,對打敗關羽信心百倍,個個如猛虎下山,勇不可當。四處兵營很快就被曹軍各個擊破,關羽見勢不好,親自點了五千名步騎兵出營迎戰徐晃。徐晃仗著人多勢眾,一擁而上,圍攻關羽。這位被後世尊為武聖的戰神畢竟不是真的神,終於敗下陣來,逃回兵營。徐晃乘勝追擊,大敗關羽。

  到這個時候,關羽明白樊城是攻不下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他糾集殘兵敗將,從樊城撤圍而去。按理說,樊城打不下來,關羽理應打道回府,但他並沒有。儘管在陸地上吃了敗仗,他仍自恃有一支精銳水師,在江面上橫衝直撞,只要敵人稍稍鬆懈,他就會反撲上來。

  說穿了,關羽拉不下面子。

  大家想想,張飛、趙雲,包括關羽看不上眼的黃忠,在川蜀漢中開疆拓地,他關羽如果灰溜溜地回去,豈不是讓人恥笑嗎?豈不是讓老傢伙黃忠看笑話嗎?這個臉,還真丟不起。從這點看,關羽遠不及大哥劉備。劉備能屈能伸,能忍辱負重,不像關羽臉皮薄,打不贏就走,這不丟人,只要英雄之心不滅,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關羽不相信曹軍飛箭射來的孫權書信。在他看來,倘若孫權真的想背後插上一刀,曹操怎麼可能把這種絕密情報送遞給他呢?這證明他只是一介武夫,不是深謀遠慮的戰略家。兵家之道,虛虛實實,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變幻,如水流無常,並沒有一個恆定不變的原則。

  然而,自以為聰明的關羽仍棋差一著。就在他乘戰船游弋於漢水之際,呂蒙已向他的老巢發動出其不意的進攻。

  與關羽不同,呂蒙行軍作戰,不以蠻力取勝,而是以智謀取勝。關羽率精兵北伐,老巢空虛,這是襲取的最佳機會。為了防止走漏消息,呂蒙把兵船偽裝成商船,溯江西進,精銳部隊都埋伏在船艙之中,搖櫓划槳的水手都是平民百姓,另外派幾個官兵偽裝成商人模樣。

  由於劉備與孫權仍維持盟友的關係,雙方商業互通往來,商船進進出出是很正常的事。關羽在長江沿線設了不少觀察哨與崗亭,既盤查商船,也負責偵察敵情。呂蒙每到一處崗哨時,先讓偽裝成商人的官兵與哨兵交涉,趁其不備時,一擁而上,全部拿下,一條漏網之魚也沒有。古代通訊設施落後,倘若是今天,哨兵只需撥個電話,發個微信就可以通知關羽了,但當時不行。呂蒙一路西進,關羽卻如同一個又瞎又聾的人,毫無察覺。

  關羽最重要的據點有兩個,一個是公安,一個是江陵。公安守將是傅士仁;江陵是南郡治地,守將是南郡太守糜芳。精於收集情報的呂蒙早就打探到一個重要情報:傅士仁與糜芳兩人對關羽都心懷不滿。

  傅士仁與糜芳對關羽的不滿由來已久,原因很簡單,關羽一向盛氣凌人,狂妄傲慢,從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當然也很難贏得別人的尊重。傅士仁的生平,史書沒有詳述,我們不得而知;可是糜芳卻不是普通人,他是糜竺的弟弟,兄弟倆可以說是劉備的恩人。劉備發跡是從接替陶謙為徐州牧(刺史)開始的,當時前往迎接並極力勸說劉備者,正是糜芳的哥哥糜竺。後來劉備被呂布打得滿世界跑時,又是糜氏兄弟散盡家財支持,才得以渡過危局。糜芳本來家財萬貫,都貢獻給了劉備,這恩也夠大了。豈料關羽非但沒有尊重他,反倒不時流露出輕蔑冷視之神情。

  北伐樊城後,傅士仁與糜芳分別留守公安與江陵,除了防備東吳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為關羽的前線部隊提供後勤軍需補給。兩人盡心盡力,不過物質給養仍然會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及時提供,關羽雷霆震怒,大發脾氣,還派人前來威脅道:「等我回來後,要懲辦你們二人。」傅士仁與糜芳兩人惶惶不可終日。關羽內部的這些矛盾,早就為呂蒙所偵知,攻心為上,呂蒙決定採取勸降手段,不戰而下公安、江陵。

  呂蒙寫了一封信給傅士仁,在信中責備關羽的飛揚跋扈,分析成敗利害。傅士仁對關羽又怕又恨,又想到他曾放話說要秋後算帳,經過一番內心掙扎,決定獻城投降。這樣,呂蒙一槍不發,就得到重鎮公安。緊接著,呂蒙的水師繼續向江陵挺進,到了江陵城下,讓降將傅士仁勸降糜芳。傅士仁歷數關羽的種種「惡行」,糜芳想到自己散盡家財跟隨劉備,卻被關羽當下人喝來斥去,真是有一種人情淡薄、世態炎涼的慨嘆。如今呂蒙兵臨城下,城內守備空虛,抵抗也是徒然,為關羽這種人而死值得嗎?唉,不是我不仁義,著實是沒有死戰的理由啊。想到這裡,糜芳步傅士仁後塵,舉旗投降呂蒙。

  與關羽相比,呂蒙不僅有更長遠的戰略眼光,也更有政治智慧。他進入江陵後,做了幾件事:其一,釋放被關羽俘虜的曹軍大將于禁;其二,把關羽及其部將的家屬接來,加以撫慰,嚴禁其他人傷害他們;其三,傳令各軍,不得騷擾百姓,不得豪取強奪;其四,撫恤孤寡老人,為生活有困難的人提供糧食衣物,給生病的人提供醫療救治;其五,對江陵城內府庫所藏的珍寶、財物加以封存,分文不取,留待孫權處置。

  當時呂蒙有一名親兵,是其同鄉,他私下在百姓家裡拿了一個斗笠,蓋在鎧甲上。這件事給呂蒙知道了,他立即把這名親兵抓起來,以違反軍令罪判處死刑。其實一個斗笠不值什麼錢,何況親兵拿走斗笠是為了愛護鎧甲,不算謀私,犯得著殺頭嗎?說真的,呂蒙是有人情味的人,他內心深處並不想殺,但他必須殺,不殺則無法得人心。

  這些年來,江陵百姓可謂苦矣。江陵本是劉表地盤,劉表死後,這裡便成為諸多勢力爭奪的重點。江陵先是落入曹操之手,赤壁之戰後,周瑜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從曹軍手中奪取該城。周瑜去世後,東吳把江陵借給劉備,這裡又換了新主人。可以說,江陵百姓面對一茬又一茬的統治者,也不知道究竟要效忠誰,時間長了,自然對任何勢力都持冷漠態度。呂蒙深知要得到民心不容易,任何細微的錯誤,都可能失去民眾的支持,因此他必須立信,言必行,行必果,說到做到,只有這樣,江陵百姓才能真正有歸屬感與安全感。

  老巢就這樣被輕而易舉地端了,關羽面如土色,呆若木雞,急匆匆回師南下。

  倘若這時曹仁、徐晃趕上來踢他一腳,關羽定得跌倒在地。不過曹操有自己的算盤,與其自己收拾關羽,還不如讓孫權去收拾。只要孫權殺了關羽,他與劉備的聯盟就徹底完了,而且永遠成為敵人。既然如此,自己何不搬個小凳子,坐山觀虎鬥呢?

  關羽一路南下,內心焦躁不安,公安、江陵兩座重鎮都丟失了,自己能上哪去呢?這個時候,他才想起應該派使者與呂蒙交涉,指責東吳背地裡搞陰謀詭計。說實話,關羽的底氣是不足的。首先,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既然你不還,我強行搶回來,有何不可?其次,關羽目中無人,糧食不夠就公然掠奪東吳,你能搶我的,我不能搶你的嗎?荊州的矛盾由來已久,雙方也爆發過軍事衝突,東吳出兵,雖是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

  呂蒙工於心計,既然關羽的使者前來,正好可加以利用。他派人帶著使者週遊江陵城,讓他看望將士的家屬。使者一瞧,這些家屬都活得好好的,既沒有受虐待,也沒有餓肚子。有些家屬寫了書信,請求使者帶回軍中,交給自己的親人。逛了一圈後,使者返回關羽營地,不少將士便前來打探,得知家屬都安然無恙,這才放下心來。這些將士中,多數人對關羽只是陽奉陰違,現在看到呂蒙不僅關心部將,連敵人的家眷都善待有加,誰還願意與呂蒙為敵呢?關羽營內士氣渙散,大家都無心戀戰。

  智取江陵後,孫權馬上趕往這座戰略重鎮,主持大局。

  我們可以從一個事實看出關羽的統治不得人心:關羽控制下的荊州三郡之地,大大小小的官員,幾乎都不戰而降了。只有武陵部從事樊伷還算有點骨氣,他鼓動少數民族起來造反,欲保住武陵郡。只是樊伷才能平平,孫權派出五千人馬,輕而易舉地把他擺平了。

  這次襲取荊州之戰,可謂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論功行賞,呂蒙當然位列第一功,孫權毫不吝嗇,賞賜一億錢,黃金五百斤,並封其為孱陵侯。同時,東吳另一位重要將領陸遜巧施迷魂計矇騙關羽,功不可沒,除原官職保留外,兼領宜都太守。

  劉備任命的宜都太守樊友見機不妙,落荒而逃,長官都逃了,剩下的官吏夥同蠻夷諸部酋長,全都投降陸遜了。陸遜趁熱打鐵,把一大堆金印、銀印、銅印分賞給歸降的各級官員將領。這些降將感恩戴德,自告奮勇充當陸遜的馬前卒。陸遜先是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

  陸遜的出色表現為自己贏得聲名與榮譽,孫權提拔他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為婁侯,地位幾乎與呂蒙平起平坐,成為東吳軍界冉冉升起的明星。他屯兵於夷陵(今湖北宜昌),守衛長江峽谷,防備劉備的反撲。

  關羽傻了眼,老巢被端了,長江航線也被東吳控制,想殺出一條血路回益州也難上加難。他一路向西,手下人馬越來越少,大家都知道大勢已去,逃的逃,跑的跑。等到關羽行抵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時,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此時荊州幾乎全部落入東吳之手,關羽一支孤軍怎麼可能殺出重圍呢?孫權派人前來勸降,關羽心知已陷入天羅地網之中,不如假裝同意,等孫權疏忽時殺出重圍,便可逃往益州。主意已定,他便將計就計,謊稱欲投降,暗地裡扎了許多稻草人,樹於城頭,城樓上還掛滿旌旗,偽裝成主力部隊尚在城內的假象,實際上卻偷偷打開城門,溜了出去。

  千古以來,關羽最被稱道的是「忠義」,在效忠劉備這個立場上,他是毫不含糊的。這個忠義精神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但我們必須看到,關羽忠義的概念是很狹隘的,也就是江湖幫派中的那種對大哥的義氣,對手下的小弟,他都談不上義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歷史上真實的關羽形象,與民間武聖的形象有很大不同。縱觀呂蒙取荊州之役,沒有幾個人願意為關羽拼命效死,為什麼呢?因為他實在不得人心。

  如果關羽得人心,或許他還能絕處逢生。他施展金蟬脫殼之計,設法從麥城逃跑,這本來算得上是妙計。可是出了城後,士兵們都不願跟著他混了,一鬨而散,最後留在關羽身邊的只有區區十餘人。我們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關羽此時的處境:眾叛親離!

  逃兵一多,關羽的蹤跡很快暴露了。

  孫權派大將朱然、潘璋截斷關羽的退路,這位武聖就算有三頭六臂,憑著手中一把青龍偃月刀,又怎麼能跟一支軍隊較量呢?向來盛氣凌人的關老爺要抱憾終生了,他連黃忠都瞧不起,可到頭來竟然落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之手,此人名為馬忠,乃是潘璋麾下司馬。就是這麼個不起眼的角色,把大名鼎鼎的關羽生擒了。關羽雖敗,骨氣還是有的,從這點看比于禁要強,他拒絕投降,最後與兒子關平一同遇難。

  關羽死後,孫權將其首級用匣子裝好,快馬送給曹操。曹操見到關羽首級,有幾分唏噓,往事不禁浮上心頭,想起當年自己如何愛惜關羽之才,打心眼裡欽佩他的重情重義。英雄對英雄總是惺惺相惜,英雄從來不會被庸俗之輩了解,故而他們內心深處有著別人無法察覺的孤獨。曹操也曾有過重情重義的時候,他與張邈曾是刎頸之交,不料卻被暗算了。從那以後,曹操不再相信情義,而只在乎利益,他幾乎擁有天下,如果說還有什麼值得他羨慕的事,那就是劉備擁有關羽這樣忠肝義膽、至死不渝的兄弟。凝視著關羽的首級,曹操有些動容,他掉了幾滴眼淚,以諸侯之禮將其厚葬於洛陽。

  同時,孫權把關羽的無頭屍體葬於當陽,也算是對這位一代猛將的尊敬。

  關羽之死震動蜀漢,劉備悲慟欲絕,取關羽之舊衣冠葬於成都以為紀念。

  熟悉《三國演義》的讀者對「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個故事都不陌生。但我們不能不說,把「失荊州」說成是「大意」的結果,並不十分準確,「失荊州」的背後,暴露出關羽性格的弱點以及戰略上的短視。可以說,孫、劉由聯合走向決裂,固然是有利益衝突存在,關羽屢屢破壞聯盟關係,也是一大原因。

  王夫之曾這樣評論說:「羽守江陵,數與魯肅生疑貳,於是而諸葛之計不宣,而肅亦苦矣。肅以歡好撫羽,豈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併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諒,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毛主席也說過:「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正是他這種不合作的立場,令孫權不能不視之為心腹大患,特別是在他北攻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之際,孫權更不能坐視其勢力的擴張。儘管關羽春風得意,卻未能發現天下政治形勢已悄然變化,劉、孫聯合抗曹,已經演變為孫、曹聯手制劉。其實曹操與孫權也並非鐵板一塊,曹操事先故意把孫權突襲的消息告知關羽,關羽卻一味逞強,錯失回師的良機。故而《三國志》的作者陳壽給關羽的論斷是「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在關羽失荊州之前,三大勢力中劉備是稍弱的,但擴張的勢頭卻是最猛的。自劉備奪取益州後,虎口拔牙,從曹操手中愣是搶下漢中,關羽發動的北伐之戰又令曹軍損兵折將。可以說,這是劉備起事以來的黃金時代,事業蒸蒸日上,勢力如日中天。不過,關羽之死令劉備的擴張戛然而止,荊州將領非死即降,精兵瓦解,戰略要地喪失,損失慘重。曹操與孫權則都有所收穫,曹操解樊城之圍,收復失地,化解危局;孫權吞併蜀漢據有的荊州之地,解除心腹之患,勢力直抵益州邊境,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益者。

  不過,天下事總難盡善盡美。

  正當孫權為吞併荊州而躊躇滿志時,呂蒙卻去世了。在荊州之戰前,呂蒙一直身體欠佳,多年來總是疾病纏身。為了奪取荊州,呂蒙殫精竭慮,先是設計迷惑關羽,而後又勇挑重任,擔任吳軍總司令,作戰勝利後,又耗費大量精力在施仁政、取信民眾之上。繁重的軍政事務完全透支了其原本羸弱的身體,終於一病不起。孫權派最好的大夫給呂蒙治病,提供最好的醫療環境。他恨不得天天守在呂蒙身邊,又怕影響其休息,只好想了個辦法,在牆上挖個洞觀察。看到呂蒙病情緩和,孫權便神清氣爽,心情愉快;看到呂蒙病情惡化,他又眉頭緊鎖,長吁短嘆。只是呂蒙最終沒能逃過死神的召喚,去世時年僅四十二歲。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戰爭頻繁,名將輩出。不過,在三國戰將中,真正能算軍事家者,也不過鳳毛麟角。東吳在三國中實力並非最強,但出的軍事家恐怕最多,孫策、周瑜、呂蒙都是出色的軍事家,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短命。呂蒙還算好,活了四十二歲,孫策、周瑜更短命。在東吳歷史上,仿佛冥冥之中有種宿命,每當這些偉人的事業有大轉機時,死神總是不期而至。孫策統一江東,正要做一番更偉大的事業時,遭刺殺死了;周瑜取得赤壁、江陵之戰的偉大勝利後,生命就走到了盡頭。如今呂蒙克復荊州,還來不及謀劃下一步方略,便溘然長逝。

  呂蒙從普通一兵成長為傑出的統帥,可以說是一步一個腳印。他出身貧寒,少年時沒讀過多少書,只是憑著勇敢無畏與膽識過人,在人才濟濟的東吳站穩腳跟。在他年輕時,包括孫權、魯肅等人都不看好他,認為他沒讀書,僅有匹夫之勇罷了。但呂蒙不認命,在孫權的勸導下,努力讀書,使得自己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將領,成為勵志的榜樣。

  消滅關羽後,孫權已掌握戰略的主動權,他雙管齊下,不僅以武力威懾劉備,還打出一張政治牌:扶立劉璋為益州牧。劉備奪取益州後,把劉璋安置在公安,其實就是軟禁起來。孫權奪取荊州,把這尊泥菩薩又抬了出來。劉璋及其父親統治益州數十年,雖然暗弱,卻不是暴君,故而仍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加之劉備巧取豪奪益州實為忘恩負義之舉,倘若劉璋振臂一呼,恐怕益州仍會動盪。可惜的是,孫權的運氣總是不佳。與呂蒙幾乎同時,劉璋也病死了,這張政治大牌還未打出就失去作用。

  既與劉備翻了臉,孫權在政治上就得向曹操傾斜,以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曹操以朝廷的名義,表孫權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同時封為南昌侯。孫權派人入朝謝恩,還給曹操上了一道書,說曹操有天命,應該當皇帝。孫權這麼好心嗎?呸!別人不知,曹操焉有不知之理。他把孫權的信拿給大家看,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嗎?」

  自從曹操迎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他的敵人們紛紛攻擊他居心叵測,表面上尊奉天子,實則想篡位奪權。為此,曹操還特地作了一篇《讓縣自明本志令》,表明自己的心跡,以消眾人之疑慮。如今孫權卻故意以天命為由,勸他當皇帝,這可不是為了溜須拍馬,而是想把曹操架到火爐上,讓人看看他是如何口是心非,失信於天下。

  那麼曹操究竟有沒有想當皇帝呢?

  當然有,否則他那麼賣命幹什麼呢?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曹操與皇帝的差別,可能就只差一個名號與一頂皇冠罷了。

  表面上看,國號還是大漢,誰都知道,東漢朝廷謝幕的時間已經不遠,曹氏帝國已是呼之欲出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