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之死背後的深層原因 01

2024-10-09 00:52:34 作者: 醉罷君山

  魯肅死後,孫權與劉備的分裂已是不可避免。

  聯劉抗曹的主張是魯肅最先提出來的,事實證明此戰略確實是高瞻遠矚,正是孫、劉聯手,才有了赤壁之戰的偉大勝利,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不過,胸懷大志的劉備豈肯甘心成為孫權的小嘍囉,他先借了荊州,而後又奪取益州、漢中,自立門戶。孫、劉的關係越發惡化,倘若不是魯肅從中斡旋,雙方早就兵戎相見了。

  孫、劉交惡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點便是關羽的囂張跋扈。魯肅考慮到曹操雄踞北方,勢力強大,他以大局為重,對關羽採取容忍的態度,抗曹統一戰線得以勉強維持。魯肅去世後,呂蒙接替其職,駐兵於陸口,監視關羽。與魯肅溫和派的立場不同,呂蒙屬於軍隊中的鷹派人物。魯肅是政治家,更多考慮的是政治方略;呂蒙則是軍事家,更多考慮的是軍事戰略。

  自從劉備借荊州後,呂蒙便視獰猛梟鷙的關羽為心腹大患。在他看來,關羽絕不可能老老實實待在荊州,一有機會一定會向外擴張;更令人擔心的是,關羽駐兵於長江上游,倘若發兵攻吳,則可順江而下,占盡地利。因而此人不可不除。

  除掉關羽,就意味著與劉備徹底決裂,那麼憑東吳的力量,能否獨自抵抗曹操呢?呂蒙有自己的分析,他晉見孫權,秘密進言道:「若我們全面奪取荊州之地,可派遣征虜將軍孫皎守備南郡,潘璋駐紮於白帝城,蔣欽率一萬人馬作為機動力量,游弋於長江一線,我親自屯兵襄陽。如此一來,曹操有什麼值得擔心的呢?何必非得倚靠關羽呢?」

  說實在的,孫權對劉備的背信棄義早就一肚子牢騷,無處發泄,聽呂蒙這麼一說,眼睛為之一亮。

  

  呂蒙繼續說道:「劉備、關羽君臣一夥,詭計多端,狡詐多變,反覆無常,著實不可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如今關羽之所以遲遲沒有對東吳用兵,只因為主上聖明,還有我呂蒙等人在,他不敢輕舉妄動。倘若不在我們強大時摧毀其力量,一旦我等去世,想要跟他們較量,還有可能嗎?」

  這些話可說到孫權的痛處了。在他看來,當年要不是他出手相助,劉備、關羽早不知死到哪去了,他們非但沒有報恩之心,巧取豪奪益州後,還賴在荊州。每想到此,孫權心裡都很窩火。還有一件事,孫權也一直耿耿於懷。當初孫、劉結盟,孫權為了拉近關係,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後來又打算與關羽結為兒女親家。孫權派使者前去提親,不料關羽破口大罵並把使者趕了回去。這件事,著實讓孫權很沒面子,要知道他的地位可是比關羽要高的,以高就低已經是很看得起關羽,沒想到自取其辱。

  想到這些,他更加堅定信念,全力支持呂蒙的計劃。

  其實關羽對呂蒙也有很強的防備心,他北攻樊城時,考慮到呂蒙有可能乘虛而入,故而在後方留下許多兵力,提高警惕。兵者,詭道也,為了迷惑關羽,呂蒙放出一系列煙幕彈。首先,他對外宣稱自己病重——由於長年帶兵打仗,呂蒙身體狀態確實不好,比較虛弱,時常生病,不過這次所謂的「病重」只是掛出來的幌子;緊接著,孫權也登台演戲,發布公開命令,召呂蒙返回建業治病,同時還調回一部分駐軍。

  在東吳的將領里,關羽比較忌憚的便是呂蒙。在幾年前的荊州軍事衝突中,呂蒙連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其軍事才華不能不令關羽刮目相看。很快,關羽就打探到消息:呂蒙病重,離開陸口返回建業,連軍隊也撤走一部分。關羽不禁竊喜,他認為在這種情形之下,東吳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發動進攻。

  呂蒙的伎倆不僅把關羽蒙在鼓裡,就連東吳其他將領也一無所知。

  在呂蒙返回建業途中,經過蕪湖時,時任定威校尉的陸遜前來求見。

  陸遜是東吳將領中的後起之秀,他出身江東大族,二十一歲入孫權幕府,後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縣長。他年紀輕輕便在軍政上嶄露頭角。當時海昌連年鬧旱災,百姓民不聊生,陸遜開倉賑貧,勸督農桑,積極發展生產以自救,得到百姓的感激與愛戴。當時在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自己的隊伍也擴大到兩千多人。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爭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便把哥哥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還不時前去拜訪,和他商議國家大事。針對東吳境內山寇眾多的情況,陸遜指出「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建議孫權把治理重心放在清剿境內盜寇上。孫權言聽計從,任命陸遜為帳下右都督,負責清剿山寇。盤踞于丹陽的山寇費棧接受了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呂蒙以病重為由,從陸口返回建業,陸遜大惑不解,遂前往相見。

  一見呂蒙,陸遜便問:「您的防區與關羽相鄰,怎麼竟在這個時候離開,難道不為此擔憂嗎?」此時關羽威震華夏,勢力臻於鼎盛,呂蒙竟然置防區於不顧,這著實令陸遜無法理解。

  望著陸遜憂慮的神情,呂蒙打心底佩服他的責任心與憂患意識——東吳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人才。不過,呂蒙迷惑關羽的計劃屬於絕密,即便對陸遜也不能泄露,故而他淡淡地說:「確實如您所說,只是我實在病得很重。」

  陸遜並沒有就此離去,而是提議說:「關羽向來自負驍勇,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如今在戰場上又立下赫赫戰功,居功自傲。他一心北伐,不把我們當回事。倘若他聽說將軍病重,定然放鬆戒備,我們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可一戰將其擒獲。足下見到主上後,應該好好籌劃一下這件事。」

  聽到這裡,呂蒙更是暗暗稱奇,陸遜的計劃與自己的竟然不謀而合,他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欣悅。自周瑜死後,呂蒙成為東吳軍事的頂樑柱,但他疾病纏身,恐怕時日無多了。若是自己死了,誰能接此重任呢?今天呂蒙發現陸遜有高遠的戰略見解,有縝密的思維,確是難得的帥才,這令他看到東吳的希望。不過,呂蒙仍然不肯吐露真言,只是說道:「關羽勇猛過人,我們很難打得贏,況且他已占據荊州,對百姓施恩德、講信義,再加上最近取得一系列勝利,勢力如日中天,不容易對付呢。」

  這番話令陸遜深感失望,他暗暗嘆息呂蒙老矣,已失去往日的進取精神了。其實陸遜萬萬沒想到,這次會面竟然成為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返回建業後,呂蒙前往謁見孫權。孫權問他:「您離開陸口後,有誰可代替您前往呢?」呂蒙毫不猶豫地推薦了一個人:陸遜。他對孫權說:「陸遜深謀遠慮,才堪負重。我細細觀察過,他是個能幹大事的人。在諸將領中,陸遜名氣並不大,關羽對他一點也不顧忌,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了。倘若主上能任用他,要提醒他對外韜光養晦,審時度勢,把握機會,必可一戰而克。」

  對陸遜的才華,孫權是心裡有數的,否則也不會把侄女嫁給他。陸遜所立戰功,主要在於清剿山賊,故而東吳之外知曉其大名的人並不多。如今連呂蒙都對陸遜讚不絕口,證明孫權的眼力不錯,孫權便提拔陸遜為右都督,接替呂蒙的職位。

  陸遜走馬上任後,才知曉呂蒙的計劃與自己的如出一轍,心裡也佩服呂蒙的智慧。這場戲,呂蒙開了頭,陸遜就要接著唱下去。他抵達陸口後,就給關羽寫了一封拍馬屁的信,極力吹噓關老爺所取得的豐功偉績,表示自己的崇拜景仰之心如黃河之水滔滔不絕。

  關羽本來就是個自視甚高的人,陸遜這麼一吹,他更加飄飄然了。在他看來,陸遜就是個無名小輩罷了,雖然心底瞧不起,但覺得這傢伙還算識時務,知曉老子的厲害。以關羽的性格,光奪取襄陽顯然還填不飽其胃口。荊州三分,曹、劉、孫三家各占一塊地盤,如今曹軍潰敗,以關羽的本意,吞掉樊城後,還要回頭收拾孫權所占的荊州地盤。不過陸遜的這封拍馬屁信讓關羽挺高興,覺得這小子比呂蒙識相,可以暫時放他一馬。於是關羽放鬆戒備,從大本營中又抽調精兵前往樊城,他要一鼓作氣攻下敵壘,生擒曹仁。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關羽想著獵殺曹仁,陸遜卻瞅准機會,打算擲出一記致命的飛刀。

  冷面殺手陸遜把關羽主力北調的消息匯報給孫權,並附帶呈上一份擒獲關羽的作戰計劃。可是,孫權卻有一個憂慮。俗話說,師出有名。發動戰爭,總得找點藉口,找點理由吧?孫權與劉備儘管矛盾重重,表面上還是同盟關係,自己突然倒戈一擊,偷襲關羽,豈非說不過去?

  就在這時,突然從邊關傳來急報:湘關的糧食被關羽給搶了!孫權的臉上頓時浮現出笑容。有沒有搞錯,糧食被搶了還這麼開心嗎?是的。既然關羽搶糧在先,我就有攻擊的理由了。

  之所以要搶孫權的糧食,是因為自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後,關羽陸續收降曹軍數萬人,在兵力膨脹的同時,一個大問題也來了:沒那麼多糧食啊。沒有糧食,這些降兵就打不了仗,甚至可能譁變。關羽不是一個識大體的人,既然沒飯吃就搶唄,搶不到曹操的糧,就搶孫權的糧。這麼一來,正好讓孫權找到了出兵的理由。

  軍隊早就集結好了,誰來擔任統帥呢?

  孫權以征虜將軍孫皎為左部大督,呂蒙為右部大督。問題是,左部大督與右部大督地位相同,到了戰場上,到底要聽誰的命令呢?呂蒙便說道:「主公倘若認為征虜將軍孫皎行,就讓他擔任主帥;如果認為我呂蒙行,就讓我擔任主帥。主公難道忘了嗎?當年周瑜、程普分別擔任左、右部督,進攻江陵,雖然最終拍板由周瑜決定,可程普自恃為老將,同樣也是統帥,與周瑜不和,差點壞了大事。不能再犯這個錯誤了。」

  軍隊只能有一個頭,不能有兩個頭。孫皎是孫權的堂弟,也是一員猛將,不過若論戰略戰術還是不如呂蒙,孫權便拍板道:「你來當大都督,孫皎作為後援。」

  東吳的利劍已出鞘,關羽卻還完全蒙在鼓裡。

  在呂蒙秣馬厲兵的同時,曹操的多路兵馬馳援樊城。

  曹操親自統率大軍從洛陽出發,南下救援樊城,同時命令駐守宛城的平寇將軍徐晃馳援前線。這時距關羽水淹七軍已過去兩個多月,暴雨已停了,但樊城仍被洪水浸泡。徐晃馬不停蹄,率步騎兵抵達前線。

  關羽看不起徐晃,懶得自己動手,只是派部將率一支軍隊駐紮在樊城以北的偃城,阻擊曹師。徐晃並不急著攻擊偃城,安營紮寨後,他派工兵部隊走小道,繞到偃城之南,挖掘壕溝。偃城守軍大驚,擔心壕溝挖成後,退路將被截斷,於是仗也不打,燒了自己的營寨後撤走了。

  不戰而下郾城,曹軍士氣高昂,部將紛紛慷慨陳詞,要求立即殺奔樊城,解救曹仁。軍事參謀趙儼認為不能冒險,因為其他路援軍都還沒抵達呢,孤軍深入沒有勝算,他便對諸將領說:「現在關羽把樊城團團圍困,水勢仍很大,我軍兵力少,與曹仁又聯繫不上,不能協同作戰,倘若冒險前往,不僅我們沒勝算,還會拖累城內守軍。依我之見,現在首先要跟曹仁接頭,讓城內守軍知曉援兵已至,激勵其士氣。我估摸著主力援軍在十日內可趕到,十天之內,樊城還是守得住的,到時裡應外合,定可大破敵軍。如果朝廷追究遲緩救援的責任,我一個人承擔,絕不連累諸位。」

  大家一聽,好吧,要出什麼意外,反正有趙儼頂罪,便異口同聲地同意了。

  徐晃徐徐進逼,迫近到距離關羽包圍圈僅三丈遠的地方,安營紮寨。這個距離之內,雙方的軍隊都可以互射箭矢了。曹仁在城頭上看到援軍到來,心頭略安,只是來了多少人,城外是什麼情況,他並不清楚。徐晃想出兩種辦法與曹仁通消息:第一種辦法是挖地道,從城外挖到城內;第二種辦法是把信捆在箭矢上,用強弩射入城內。這樣一來,城內與城外的曹軍便能遙相策應。

  就在這個時候,東吳大軍出動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