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水師的力量:關羽水淹樊城
2024-10-09 00:52:31
作者: 醉罷君山
中國五千年歷史,能被尊為「聖」的人可謂鳳毛麟角,關公關老爺算其中一人,他是「武聖」,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既然稱「武聖」,定有過人的武藝,史書說他是「萬人敵」,可在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確實是藝高人膽大。不過,關公的武藝是不是古今一人呢?這個就未必了。武藝是實用技擊術,不像文藝能通過書籍文字流傳,不同時代的人,武藝高下就沒法比了。就好比說「關公戰秦瓊」,是關公厲害還是秦瓊厲害呢?這就只有瞎猜的份兒了。
即便在三國時代,關公的功夫可能也算不上天下第一。小說《三國演義》中有三英戰呂布的段子,呂布一個人敵關公、張飛、劉備,武藝當然在關公之上。當然,小說有戲說的成分,不足為信。但是不要忘了,關公「武聖」的得來,並不是基於他的真實歷史形象,而是基於民間傳說的藝術形象。既然在民間小說中,關公的功夫不敵呂布,為什麼呂布沒當上「武聖」,反倒是關公呢?這說明超凡入聖,光有蓋世功夫是不夠的,還得拼人品。呂布人品不行,賣主求榮,忘恩負義,這與古代道德倫理傳統格格不入。與呂布正好相反,關公以忠義聞名天下。
權傾天下的曹操欲重用他,他不干,寧可跟隨惶惶如喪家之犬的大哥劉備。關公是這樣說的:「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將立效以報曹公乃去。」大家看看,這思想境界,與呂布相比,一個天,一個地。感恩、報恩,這就是關公的人品。忠義無雙加上勇武絕倫,這就是關公得以成聖的關鍵。
當然,在民間傳說中,關公的形象一步步被美化。其中,真實的關公,還是有許多毛病的,其中有些毛病是致命的。史書說他「剛而自矜」「性頗自負,好凌人」「交待無禮」「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等,總而言之,就是為人自負,心胸狹窄,盛氣凌人,驕傲自滿。
舉個例子。
劉備奪取漢中後,自封為「漢中王」,少不了對手下將士加官進爵,一口氣封了四大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由於關羽遠在荊州,劉備便派益州前部司馬費詩把「前將軍」的印信送過去。漢代武官制度中,級別最高的是大將軍,其次是車騎將軍,往下就是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後將軍等,均屬於級別非常高的頭銜,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級上將。就拿劉備來說吧,在自立為王前,他的身份就是「左將軍」。由於劉備還沒稱帝,所以沒設大將軍、車騎將軍,關羽實際上就成為排名第一的武將。
關羽見到前將軍的印信時,心裡很高興,便問費詩其他幾個將軍都是誰。費詩告訴他,右將軍是張飛,左將軍是馬超,後將軍是黃忠。沒想到關羽聽到黃忠的名字後,「噌」地一下跳了起來,勃然變色,怒吼道:「呸!黃忠是什麼貨色,大丈夫豈可與老兵同列?」(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說罷,拒不接受前將軍的印信。
為什麼關羽如此憤怒呢?
受封的四名一級上將中,關羽、張飛、馬超三人都是名震諸侯的勇將,成名早,戰功也大,名聲在外,可是黃忠呢?通過《三國演義》一書,老將黃忠為人所熟知,不過歷史上的黃忠,名氣確實一般,正史《三國志》也僅有一小段文字為其立傳。黃忠本是劉表的手下,默默無聞。他之所以能得到劉備的器重,主要是在益州之戰中有出色表現,在與劉璋的戰爭中,他「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尤其是在漢中定軍山一役中,黃忠一戰斬殺曹軍大將夏侯淵,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首功。正因為如此,劉備把他提拔為後將軍,與關羽、張飛、馬超並列。
當時諸葛亮便有所擔憂,他對劉備說:「黃忠的名望,遠遠不及關羽、馬超等人,如今主公把他們並列,張飛、馬超兩人是親眼看到黃忠的功勞的,想必也不致太反對,只是關羽在外,對黃忠必不心服,肯定會心懷不滿。」話雖這麼說,劉備畢竟有帝王之才,提拔獎勵怎麼可以用名望來當標準呢?正因為黃忠名望不高,仍被授予高官,這才能激勵將士在戰場上奮勇殺敵。
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一向自視甚高的關羽聽說黃忠居然也晉升一級上將,破口便罵他是「老兵」,由此也可以看出關羽這個人心胸是比較狹窄的。
關羽的反應,本就在劉備的預料之中,他派費詩前來,就是因為費詩口才好,有辦法說服關羽。費詩不慌不忙地說:「欲成就帝王霸業的人,不可能只用一種人。就好比說漢高祖吧,蕭何、曹參都是他的老朋友,陳平、韓信都是後面才來的亡命之徒。可是論功行賞時,韓信排在第一,蕭何、曹參也沒有什麼怨言。黃忠一戰斬夏侯淵,主公對他另眼相待。不過若論關係之親疏,黃忠怎麼能跟您相比呢?主公與您就如同一個人,休戚與共,禍福同之。我認為您不應當計較官爵的大小、俸祿的多少。我只是一名使節,倘若您不肯拜受印信,我就回去復命了。只是您若做出這樣的舉動,恐怕會後悔的。」
費詩的話果然起了作用。你關羽再瞧不起黃忠,人家可是殺了夏侯淵,夏侯淵是什麼人,曹操麾下的名將、征西英雄啊!這是劉備與曹操開戰以來,擊斃的敵軍級別最高的將領,關羽縱然一世勇將,有此等戰功嗎?從這點看,關羽即使心有不服,卻無話可說。更何況,若是如此任性,恐怕大哥那兒也無法交代。就這樣,關羽接受了前將軍印信,心不甘情不願地與黃忠這個「老兵」為伍了。
打從這時候起,關羽便暗自較上勁了,定要劈死幾個曹軍高級將領,讓黃忠這個老頭子瞧瞧,誰才真正有資格當上一級上將。
曹軍陣營內部叛亂迭出,先是許都政變,而後又是宛城兵變,兩起叛亂的主謀都與關羽接上頭,希望得到這位悍將的支持。只是叛亂起得快,滅得也快,還沒等關羽出兵相助就夭折了。不過,這也讓關羽意識到,曹軍並非想像中的強大,自己大展拳腳的機會來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大舉出兵,進攻曹仁據守的樊城。
荊州大戰拉開序幕。
曹仁是朝廷任命的征南將軍,在諸多邊將中,他的處境最為不妙。為什麼呢?因為天下三大勢力都匯集於荊州,荊州的北部在曹操的控制下,南部六郡分屬劉備與孫權(各三郡),這決定了荊州戰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與孫、劉的對抗中,曹仁是吃過大虧的。赤壁之戰後,曹操命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鎮守江陵(南郡治地),結果在周瑜的圍攻下,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跑了。同時,由於北部荊州歸順朝廷晚,曹操的統治基礎並不牢靠,這才有了宛城的兵變。
可以說,樊城是曹軍守備上的一個軟肋。頗有遠見的揚州刺史溫恢曾不無憂慮地說:「曹仁孤師懸於外,沒有長遠的戰略準備,關羽驍勇狡猾,我擔心他會遇到麻煩。」果不其然,關羽利用荊州北部動盪不安之機,果斷髮動攻勢。
消息傳到曹操耳中,曹操知道關羽厲害,光憑曹仁恐怕不是其對手。夏侯淵已經被殺了,要是曹仁也被殺,曹操的老臉往哪擱呢?他趕緊派兩員大將前往增援,一個是左將軍于禁,一個是立義將軍龐德。
于禁是曹操麾下名將,他治軍嚴謹,大公無私,故而深得曹操信任,被拜為左將軍,也是屬於一級上將。龐德則是關西名將,曾是馬騰、馬超的部下,以驍勇善戰而聞名,馬超敗後,他投降了曹操。這兩名大將的到來,令曹仁信心大增,他命兩人率領各自兵馬,屯駐於樊城之北。
此時已是八月,時值秋中,暴雨連綿,給于禁、龐德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由於漢水水位暴漲,脆弱的河堤多處決口,洪水洶湧澎湃,淹沒了樊城四周的平地,有的地方水深達數丈。于禁與龐德的援兵都沒法駐紮在平地,只得率眾將士遷往高地以躲避洪水。有人會說,既然洪水滔天,作為進攻一方的關羽,也好不到哪去吧?
其實不然。
我們都看慣了關羽橫刀立馬的英雄形象,其實關老爺非但能騎馬馳騁於疆場,也善於水戰。早在曹操進攻荊州時,劉備落荒而逃的途中,關羽便領著一支水師攻略江陵。赤壁之戰證明了曹軍在水面作戰上存在短板,關羽更是大力發展水師,以己之長攻敵之短。這次北略樊城,關羽是率著一支強大的水師溯漢江而上的。如今樊城四面已成汪洋大海,這給了關羽水師用武之地。
在暴雨與洪水中,水師占盡優勢。于禁與龐德都是步騎兵,躲在高崗之上,想衝殺連機會都沒有,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處處高崗被關羽水師分割包圍,一口一口地吃掉。于禁、龐德麾下有七個軍,在關羽兇悍的進攻下,全軍覆沒。于禁走投無路,這位曾經跟著曹操南征北戰幾十年的名將,最後一刻晚節不保,在絕望之中向關羽舉旗投降。
于禁投降了,龐德仍在苦戰。
前文我們說過,漢代有這麼一句話:關東出相,關西出將。關西與羌胡為鄰,民風勇悍,向來是出名將的地方。西漢的李廣,東漢的段熲,漢末的皇甫嵩、董卓、馬超等,皆出自關西。在危難時刻,龐德也表現出關西人那種韌勁與狠勁,面對關羽部隊潮水般的進攻,他拼死力戰。只見他身著鎧甲,手挽強弓,箭無虛發,從早晨戰到中午,全無懼色。箭矢用盡了,龐德拔出佩刀,與關羽的士兵肉搏,又砍倒不少人。此時水位仍在上漲,龐德的部下眼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龐德搶了一條小船,打算殺出血路,逃回樊城。不料船太小,一個巨浪打來,小船翻了,其他人都淹死了,只有龐德抱著船板漂浮著,很快被趕上來的關羽水師生擒。
龐德被押到關羽跟前,見到關羽時,他挺直腰板,不肯下跪。
比起左將軍于禁,龐德顯然更有骨氣。
英雄惜英雄。關羽打心底里佩服龐德,捨不得殺他,而且若能將其招降,則如虎添翼。龐德有個堂哥,名喚龐柔,效力於劉備,關羽便說道:「龐德,你老哥現在漢中,若你肯投降,我就拜你為將軍,你看如何?」
龐德「呸——」了一聲,大罵道:「豎子!什麼叫投降!曹公擁有甲兵百萬,威震天下。你們劉備不過是庸才罷了,豈是曹公的對手!我寧可死為國家鬼,也不會生作賊人將。」豎子是古代罵人的話,意思就是「你小子」。龐德不僅罵關羽為豎子,還諷刺劉備庸才,把蜀漢稱為賊,一向要面子的關羽聽罷勃然大怒,當即喝令左右,將龐德推出斬首。
其實龐德本是涼州將領,他曾投降曹操,為何卻不肯投降關羽呢?原來,曹操對他有知遇之恩,沒有因為他是降將而區別對待,反而敬重有加,用人不疑。關羽雖有意招降龐德,言語之中不免還是帶著勝利者居高臨下的姿態,龐德本就不是貪生怕死之輩,當然寧死不從了。龐德的死訊傳到曹操耳中,曹操嘆道:「于禁跟了我三十年,沒想到在危難面前,還不如投降過來的龐德啊。」他當即把龐德的兩個兒子封官進爵以作為補償,以示朝廷不忘其功。
擒于禁,殺龐德,關羽果然是虎狼之將。他以一系列輝煌勝利,表明自己有足夠的理由蔑視黃忠。那個老傢伙殺掉夏侯淵,不過是運氣好罷了,哪裡算得上真本事。
曹操派出的援兵全軍覆沒,征南將軍曹仁傻了眼,樊城已無援兵,孤城一座,能守得住嗎?
此時樊城的形勢不容樂觀。由於關羽引水灌城,樊城像一塊大饅頭似的泡在水中,泡得久了,原本堅固的城牆變得鬆軟,有些地方甚至崩塌。從曹仁到守城士兵,人人心驚膽戰,擔心有一天早晨醒來時,整片城牆都不見了。怎麼辦呢?有人便對曹仁說:「太危險了,我看是支撐不下去了,趁關羽還沒合圍,將軍趕緊搭一艘小船,天黑後逃走吧。」
身為守城大將、征南將軍,這樣逃跑合適嗎?
曹仁看了看身旁的汝南太守滿寵,示意他發表看法。滿寵旗幟鮮明地反對逃跑主義,他說:「首先,洪水來得快,去得也快,也許過不了多久,水就會退去了;其次,關羽挾勝利之威,派遣別將進逼到郟縣,許都以南的地區人心惶惶。關羽之所以不敢繼續挺進許都,只是擔心我們會攻其後路。現在將軍若是跑了,黃河以南的區域,恐怕不再是我們的地盤。依我之見,將軍應堅守此城。」
滿寵有大局觀,樊城的得失,非但關係到荊州戰局的成敗,也關係到許都的安危。曹仁聽罷醍醐灌頂,放棄了逃跑的念頭,留守樊城。要守住樊城,就得振作士氣,為此曹仁動了點腦筋,他把將士們集合起來,沉白馬作誓,誓死守衛城池。也不知怎的,古人總是把白馬與盟誓聯繫在一起,以前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曾與諸臣刑白馬盟誓,宰了白馬,歃血為盟。今天,曹仁也用同樣的方式與諸將士誓死守城,您還別說,主帥這麼一表態,士氣還真就上來了。
當時曹仁只剩下幾千人的部隊,與關羽數萬精兵相比,劣勢明顯。更要命的是,洪水非但沒有退去,反倒漲個不停,眼看就要漲上城頭了。說實話,關羽還真沒把曹仁放在眼中,他已派部將向許都方向挺進,但是樊城攻不下,終究有後顧之憂。關老爺決定以精銳水師圍城,拔除這顆釘子。
此時朝廷控制下的荊州地域,差不多都落入關羽手中。關羽部將呂常揮師進逼襄陽,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舉旗投降。一時間,關羽威震天下,無人可敵。
自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平中原,征西北,無不凱旋。儘管曹操也曾在赤壁之戰吃了大虧,那也是進攻的失利,可如今卻成了防禦的一方。崛起的劉備,果然是曹操最大的勁敵。
事實證明中原政權並非想像中的固若金湯,諸雄征戰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冒險家的時代還沒有過去。在關羽蹂躪襄陽、樊城之際,又有一個冒險家在曹操老巢鄴城鋌而走險,發動政變。
這個冒險家名叫魏諷。
在三國史上,魏諷並不是一個很有名的人物,不過此人著實有些本領,他屬於那種天生的宣傳家與鼓動家,在鄴城一帶有許多追隨者,甚至連曹操麾下不少官員都與他交往甚密。魏諷有政治野心,他判斷時局,認為孫權、劉備與曹操分庭抗禮後,曹操的全盛時代已經過去,各地政變、兵變不斷,中原危機四伏。魏諷自視甚高,認定倘若自己在曹操的老巢發難,到時振臂一呼,憑藉他蠱惑人心的才能,必可取而代之。
魏諷之所以敢如此膽大妄為,除了擁有一幫黨徒之外,還有內應,長樂衛尉陳禕也參與其事。兩人商議在鄴城發難,魏諷起事,陳禕在宮內接應,定可大功告成。倘若這個陰謀得以實施,成敗還真不好說。只是陳禕不是個硬漢子,事到臨頭,想到這是要掉腦袋的事,搞不好要被滅門。他思來想去,最後跑到曹府告發魏諷的陰謀。
當時曹操不在鄴城,其子曹丕當機立斷,馬上派出人馬抓捕魏諷。魏諷交友不慎,大事還沒幹成就掉了腦袋,被當場格殺。一時間,鄴城血雨腥風,魏諷的黨徒紛紛落網,幾千顆人頭落地。與魏諷交情不錯的魏相國鍾繇雖然沒有參與其事,也遭牽連,相國之位不保,被就地免職。
魏諷之亂雖然被鎮壓,卻也看得出曹操的統治出了問題。
曹操內部的一場危機化解了,但前線的形勢不容樂觀。
關羽水淹樊城,擒于禁,殺龐德,華夏為之震動。當時在陸渾縣有一股農民起義軍,首領名為孫狼,他趁勢起兵,襲殺縣主簿,拎著人頭前來拜見關羽。關羽大喜,便給孫狼頒發一枚大印,還撥出一部分兵力,讓他在曹操的地盤上抄掠游擊。孫狼帶著這些人馬,縱橫於許都以南諸縣,一時間聲勢浩大,不少人紛紛響應。
此時許都已是人心竦動,大家都認為過不了多久,關羽一定會殺到此處。一向從容鎮定的曹操失去往日的自信,還真擔心關羽會把皇帝給劫走。說實話,曹操並不關心漢獻帝的死活,但皇帝不能死,因為他是一塊金字招牌,沒有了皇帝,曹操如何借天子的名義號令天下呢?劉備要是搶走了漢獻帝,就占據了政治制高點,這不是曹操想見到的結果。
乾脆把皇帝遷出許都得了。只要皇帝不被擄走,就算關羽占領了許都也沒意義。
曹操會這樣想,證明他確實老了,以往的那種鋒芒不再。
老一輩已老去,新生代正在崛起。
司馬懿就是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他不同意曹操的觀點,進言道:「于禁、龐德在戰場上失利,乃是因為洪水的因素,並非敵不過關羽,從大局來看,不足以動搖國家的根本。劉備與孫權表面上聯合,實則互相不信任,互相防備。如今關羽取得如此大的戰績,這絕非孫權願意看到的。」
曹操聽了直點頭,又問:「那應該怎麼辦?」
司馬懿胸有成竹地答道:「最好的辦法,便是差人前往東吳,勸說孫權抄截關羽的後路,並許諾事成之後,把江南之地封給他。如此一來,樊城之圍可解。」
曹操聽罷大喜,遂遣人前往東吳遊說孫權。
那麼東吳的態度如何呢?